三人行农场报告 || 002 浙江德清莫干山
欢迎关注【三人行农场报告】
报告是由夏莉莉和王健庭联合发起并共同执行的独立研究项目,旨在记录和分享调研过的农业项目资料,激发同道思考,搭建起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促进行业发展的交流平台。
研究范围:包括生态农业、社区营造、自然教育、有机种养殖;
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农场主访谈;
研究经费:自筹(意思就是“三人行”不会向研究对象收取任何费用,欢迎大家尽情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项目,如果我们觉得合适,会自己买飞机票或者租车前往项目地考察并形成报告和提出建议)。
版权说明:夏寂书苑公众微信号所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已授权发布平台:清华同衡乡土景观(微信公众号)
合作联系:rainmaan(老王微信号)
往期目录:
001 成都崇州凡朴农场
【三人行农场报告】
老王:规划师、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小夏:夏寂书苑创办人、社区营造实践与研究者、自然教育工作者
乐毛:“学者”、农业项目体验师、老王和小夏的孩子
我们的莫干山印象
本次来莫干山参加毕业十年的同学聚会,带着刚满一岁的婴儿,只能按就近原则重点考察“庾村1932”、“义远有机农场餐厅”并走马观花的欣赏莫干山风景。
◆莫干山景区最大的特点是顺着山势绵延起伏的别墅群。全山现存200余幢近代建筑,留有诸多历史名人和事件的踪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莫干山景区内的水库德清是湖州的水源保护地,这样的水库有很多,正是它们的存在,让莫干山的工业不能大力发展,留下的青山绿水,成了今天莫干山人吃不完的“金山银山”。
◆庾村集镇的村口随着莫干山旅游的兴起也被重新规划形成广场式入口,新建筑里保留了一些本地人经营的店面,有理发店、竹编店和著名的杏仙面馆,这个面馆类似四川的“苍蝇馆子”,吃饭要排队,点菜基本靠喊,老同学夸张的吃相是面馆口味最好的证明。
◆“庾村1932”是本次同学会的会场,由朱胜萱(东方园林·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和董事)在莫干山投资,项目带有乡建性质,由废弃的养蚕场改造而成。蚕咖啡、蚕舍都在提醒我们这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蚕咖啡的后院是一个讲述蚕宝宝生命旅程的小花园。
◆园区经过精心设计,其中有一处利用光影的巧思,我专程等到太阳移到这个位置又去拍照。
◆几个小清新的创意小店,为“返乡青年”和朱胜萱的年轻员工提供了创业的平台。
◆园区里的窑烧面包坊,无添加的原味面包需要抢购,门口有个烤面包的窑,但是住在那里的几天都没见用过。
◆Share飨餐厅,是园区内唯一提供正餐的餐厅,形式为自行车收藏馆+有机餐厅。隔壁是自行车聚乐部,为骑行者提供需要的服务。餐厅有足够的婴儿餐椅提供,有几个家庭也带着婴儿在这里用餐,我们一家曾多次在农场就餐,却是初见此景。略惊叹。
◆餐厅门口的无动力儿童乐园吸引了很多孩子,让家长可以轻松一刻,放心享受午餐。
◆萱草书屋是一个计划面向庾村儿童开放的公益书屋,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不知什么原因。图为儿童活动角。
◆黄郛纪念馆在share对面,讲述了黄郛在莫干山的乡建历史。本地小学生的义务导游让我们印象深刻,虽然背书式的讲解并不精彩,但小夏被深深的感动了(后面有她关于社区营造的长文分享)
◆我们住的清妍居,由晒房改建,每晚房费600元左右。背后的山坡上是黄郛先生墓,推窗能看到远山,很朴素、安静。夜晚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萤火虫,还录了一段秋虫鸣叫,其中有规律间隔的猫头鹰的叫声。
◆裸心谷需要先预约后参观,我们一行人只能在门口眺望一下这个明星项目——山路崎岖,庭院深深,什么也看不到。裸心谷外有个裸心农场,饲养着马匹,也种植一些作物,农人们骑着电瓶车来这里上班,所以在这里,农业是作为风景而存在。
◆义远水上有机餐厅是义远农场自营的体验式餐厅,除了餐食,还销售茶叶、稻米和有机蔬菜。义远农场紧邻水库,看似发展受限,但“在水上餐厅吃水库鱼”又成为在地性特别强的特色项目。农场由杭州本地著名服饰企业海明控股投资经营,很像日本、台湾农场的风格,注重农品质量的同时包装推广做的很好。
【小夏谈社造】
小夏:夏寂书苑创办人、社区营造实践与研究者、自然教育工作者
莫干山社区营造的启示
1、少年导游在庾村——建筑和空间在社区营造中的重要性
莫干山之旅最后一天,闲来无事,全家打算到黄郛纪念馆闲逛。刚到纪念馆门口,就被两名戴着小红帽穿着小马甲的小导游和陪同他们的家长热情地“拦截”——“叔叔阿姨,我们今天参加社会实践,免费导游,让我们给你们讲讲吧!”
我们跟随两名小导游走进黄郛纪念馆,一位被历史的尘埃遮蔽其光芒的风云人物和他曾走过的社会改革之路渐入眼帘:
“黄郛,他是民国时期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也是民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在30-50年代,他和他的太太退隐莫干山,做了很多乡村改造的尝试。我们先看展览的第一部分,叫做白云寄情。为什么要叫白云呢?因为黄郛字膺白,他的妻子叫沈亦云,两个人名字各取一个就叫白云了(笑)……
“这是一张莫干山以前的地图,可以看到黄郛他们的一些工作,他们在这里办了妇女促进会、蚕种场、第一批奶牛场养奶牛还有学堂,就是现在的莫干小学……”
两位小导游按照展览的分布轮流上场,带我们参观了黄郛纪念馆之后,又盛情邀请我们去参观莫干山民国图书馆,那里正在举行陆放版画作品展。
看得出,两位小同学很是为自己的地方骄傲。虽然讲解带着浓浓的“背书感”,有些地方还很磕巴。看着他们由于认真而略显严肃的表情,我非常意外,而且十分感动,甚至认为这是我个人在这次莫干山之旅中最大的收获。
作为一个社区营造的实践与研究者,在整个莫干山之行中,我几乎把所有目光都投注在庾村集镇。这两位小导游的行为说明了建筑和空间在社区营造中的重要性和基于社区营造的幼儿教育是社区营造计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让我更加坚持自己在都江堰壹街区的社区营造实践——用一间书屋陪伴社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社区?在台湾提出并推行社区总体营造的陈其南博士(曾任文建会副主委)对社区曾作出如下定义:“‘社区’并不是指传统社会的地方意识,也不是指有限地理空间的单位,更不是指形式化的行政组织。‘社区’的现代涵义乃在于它是一种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介于国家社会和家庭团体之间,而为现代人追求居住环境品质、提升生活品味的基础单位。”在1995年5月召开的台湾文化产业研讨会上,陈其南指出要把社区营造的目标放在社区的层次,先从建筑和空间开始入手——“在欧洲传统中,建筑景观是文化艺术的龙头,包括都市和城乡规划、住宅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所有的软体文化活动也都必须以这些建筑和空间作为情境展现出来,才能显示出其一致的协调性,而爱好文化艺术的市民,也必然是居住在一个有传统、有品味的社区空间环境。”他这一番讲话为台湾社区营造二十年拉开大幕,一时间,全台湾各个社区都开始通过兴建、整理文史馆,并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各类艺术文化和教育活动。因为有这样的场所和空间的存在,有力地带动了艺文创作,从而形成台湾繁荣兴盛的文创产业。
回顾我所生活的青城造纸厂,创办于1958年,为满足当时国家在电力和电视的发展需要而筹建,是一家主力生产电容器纸的特种纸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厂青年工人的艺、体、文水平在地方上名列前茅,每遇比赛都能拿名次,生活区的氛围也充盈着“诗情画意”,和我们厂自建有电影院、灯光球场、文化中心等大众活动场所分不开。一部部电影、一次次比赛、一本本图书和一场场讲座看似无用,实则在夯实社区内人民群众审美的普遍基础,也是在为将来的专门人才做启蒙教育。2008年,经历5·12大地震,原青城造纸厂在灾后重建中规划进入壹街区,保留了过去生产用的水塔、烟囱,并将一个完整的车间改建为都江堰市图书馆,使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并获得重生,除了让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得到一个接受历史教育的机会,借壹街区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开展经营活动的商家们也因此找到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着力点。同样,莫干山的庾村集镇,会出现两位小导游,为游客讲述令他们自豪的家乡故事,也是因为有黄郛纪念馆和民国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建筑,给了莫干山的孩子们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建设的机会。在我看来,莫干山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营造出了新的社会,新的文化和新的“人”。
2、基于社区营造的幼儿教育是造出新的人民的路径之一
“基于社区营造的幼儿教育是造出新的人民的路径之一”,是我从2007年开始研究和实践社区营造后在工作中得出的体会,也是夏寂书苑开展社区营造行动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由于近三十年推行计划生育而造成的“4+2+1”家庭结构具有普遍性,因此儿童成为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加上儿童天生的欲望是求知,主动学习的能力强,社区营造工作从儿童入手,能快速吸引关注并顺利带动整个家庭的社交,从而形成社区内的自组织,共同关心公共话题,为社区的改良注入动力。
环顾台湾近二十年的社区营造,基本上每一个社区都有面向儿童的专门活动,例如新港社区“新港国际社区儿童艺术节”、宜兰“国际童玩节”、桃米“竹编童玩技艺传承”等,当这些小孩长大后,辅助青年专业者参与社区营造的专门组织OUR's(都市改革者)也会办“大专生社区营造工作坊”,让青年学子真实接触和参与社区营造……
再回望莫干山近百年的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之路,自“白云寄情”起就致力于社会改良,朱胜萱也在近四年间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把自己的乡建理想渐次落地,莫干山有历史积淀,也有适宜开展各类艺文、教育活动的场所,再加上学校对乡土教育的重视,家长也鼓励孩子参与这样的“爱乡实践”,所以整个民间社会都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状态,这恰恰是支撑莫干山把隐逸姿态永续经营下去的最重要的内在活力。
现在是2015年,这些小导游们在黄郛纪念馆里向游客们讲述莫干山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在这样的活动中,我看见一种新的文化正在形成,一批新的人民正在长成。试问,十年之后,长大成人的他们又会在这方土地上创造出什么?有这样一些小孩的莫干山,她的未来,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3、社区营造就是在地陪伴——黄郛的莫干农村改进会vs朱胜萱的伴城伴乡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黄郛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同盟会会员,蒋介石盟兄弟,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毕业。曾任北伐军兵站总监、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总长、教育总长、新中国建设学会理事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参与过上海光复、“二次革命”和护国之役、北伐战争等事件。
1928年之后,黄郛到莫干山隐居。他一有空闲时间就到山下的农村走访,发现环山数十里的大多山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孩子没有书读到处游荡,而莫干山上,中外达官贵人生活在安逸和富足中。根据莫干山农村调查得出的结果,黄郛拟定了莫干山农村改良的原则,即自教、自养、自治、自卫。
他认为,创办学校无疑是改良农村、改变农民贫愚积弱面貌最根本的做法。1932年初,聘请友人黄柏樵的内弟郑性白先生来主持校务,筹备学校,先借用汪家村的三间民房作为临时校舍。6月1日,莫干小学举行开学典礼,正式成立。“耕读并重”是莫干小学的特色。莫干小学把劳动当作重要的课程,结合江南丘陵地区的实际,在劳动技术课中教授栽培、园艺、木工、竹编、蔬菜种植等,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对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开设了农事、劳作等课。男同学到农场耕耘种地;女同学学习缝纫、刺绣等,专门设有“女红实习室”。学校还有竹工场,聘请竹工技师,教授花篮、竹箧等各种竹编器具的制作,制作好器具可以卖给上山的游客。对学生的劳动,学校还记工付酬,可以分享劳动的果实。
黄郛认为,农村是国家的根本,1933年4月,他发起成立了“莫干农村改进会”,自任理事长,办事处设在莫干小学内。组织成人教育,由小学辅助“莫干农村改进会”办农民夜校,培训农民,普及农业知识,改善农村习俗。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改良新蚕种,指导饲养方法,成立“莫干蚕桑合作社”(抗战时被迫停办,1946年沈亦云重建“莫干蚕种场”)。推广改良麦种,改进会提倡在荒芜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将优良麦种贷给农民,收成颇佳,试验区内外种植面积最多达到3000多亩。提倡造林和种植油桐,先后植树3万余株,莫干小学种植油桐200多亩,农村还成立了合作植桐的组织。提倡副业,鼓励指导农民养殖鸡羊兔等,创办奶牛场,以鲜奶供应山上游客和附近居民。建立农村信用合作,1933年春,庾村成立“信用兼营合作社”,办理放款储蓄及购买合作事业,解农民的燃眉之急;而所需资金全部由黄郛负责筹集。开展灾荒救济,1934年,浙江大旱。黄郛夫妇出资救济当地农民,使他们免受外出乞讨之苦。他们采用贷赈、工赈、急赈三种方式解除了当地500多户农民的断炊之急。发展卫生事业,由莫干小学和改进会合办医疗室,农民就医,只收挂号费,药品和治疗费全免;接种牛痘,注射防疫针,巡视指导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通过这些事业,莫干小学的劳作课也有了更多的实践基地,莫干农民素质和生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和改善,连死亡率也开始下降。
朱胜萱是东方园林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和董事,曾独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工程——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世博村景观、中国船舶馆景观”等多个工程,并受聘为“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
2011年,朱胜萱因病进入浙江德清县莫干山山区休养,看到乡村凋敝的现实,引入台湾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建设模式,推行“山间民宿、山腰农耕、山下休闲”的联动经营模式,分别对应三个项目:清境原舍、清境农园、庾村1932文化市集,位置分散在山间、村里、镇上,希望通过引入资本和商业模式进入农村,探索出一条实现“村的新型产业化”和“人的重新乡村化”的道路。
随后,因顾念农村,为方便持续关注农村,朱胜萱联合五位设计师共同发起并成立“伴城伴乡·上海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2015年1月该中心在东方园林·东联设计集团年会上揭牌,其性质为NGO组织,旨在围绕探索城乡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以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推广;进行城市农业实践,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城市闲置空间利用率;打造乡村品牌文化,进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实践等一系列城乡建设活动,通过学术理论、创意机构、产业力量、媒体渠道、资本实力等各方力量的集结,为社会需要紧迫改善或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集力建设。
庾村1932文化市集是一个将空间、场所、舞台、市场、作坊等元素及其职能进行聚集的项目,在庾村集镇中作为城乡互动的空间节点、物资集散的商业节点以及邻里关系的社区节点等,自从开园以来,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和农业项目考察团,不定期开展文化艺术展览和论坛活动,已经开始凸显出其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有力带动了莫干山的整体发展。
【老王看农场】
老王:规划师、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莫干山的启示
启示1:不可复制的莫干山
莫干山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且不能复制。
区位优势带来的资源积聚
历史的机遇,交通的便利,让莫干山在沪宁杭财富聚集区扮演着后花园的角色,从清末的洋人到民国的名流再到如今的财富新贵,无不对莫干山趋之若鹜,这种群集效应在这里创造出了一种“进则繁华退则隐逸”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看上去太美”的生活方式,成为了莫干山头上顶着的光环。
先后两次在地乡建
乡村建设离不开资本和商业模式,但资本和商业进入乡村能否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如果资本和商业的进驻能够带动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复兴,才值得称道。
在朱胜萱团队进入之前,莫干山不断吸引着富人来此投资,但他们兴建的项目只是延续着长期以来的“富人天堂”属性,与区域发展和当地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相隔百年,朱胜萱和黄郛当年看到的情景是一样的,一面是天上的街市,一面是民生凋敝,当地人在富人的聚会中连做饭洗碗的资格都没有。
前有黄郛,后有朱胜萱,相隔近百年,两个人进入莫干山,虽然都是因为个人原因来此休憩,但两者都是有情怀的积极有为之士,于是财富、人脉、知识跟随他们来到这里,踏踏实实的开展在地工作,熟知天时气候和当地物种,了解和梳理本地历史和人文,关注公共生活和大众教育。这种机会对于一块土地而言,太难得,中国这么大,只有莫干山遇上了。
启示2:去景区化的莫干山
在莫干山很少看到各种粗制滥造的指示牌,所有繁华都藏在一片田园风景里,在去标识系统,减少人为制造的视觉干扰后,乡村的风景更加完整,给游客带来舒适的体验和宁静的感受。
网络时代,能否精准传递信息和服务好圈层内的分众客户,成为决定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核心竞争力,线下产品已经无需再承担销售任务,反之,现场要着力“去销售化”,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莫干山最吸引人的是一种隐逸的姿态和内在的活力,这种去标识系统的做法,非常贴切——土地是静默的,从来都不事张扬,一切美好都需要亲身感受。
启示3:值得借鉴的莫干山经验
外来资本要有示范性和公共性
乡村建设如何应对外来资本常是很矛盾的事情,莫干山的“原舍”、“庾村1932”、“清境农场”带有社区营造概念的项目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们对当地发展的正面影响比高墙内的“裸心谷”大得多。引导外来资本投入具有示范性和公共性的项目领域,对带动当地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为穷游留一扇窗
穷游的人往往是最早发现一个景区旅游资源的人,也是最早宣传这里的人,穷游的人们还持续支撑着同一消费水平的当地人的生活,所以在庾村1932内有一个叫做茧舍的设计型青年旅馆,方便单车族和穷游族在此停留。一个适宜所有人到访的地方更完整,更具多样性,也更有生命力。
用五星酒店的标准做民宿
莫干山民宿的舒适性离不开大额的投资和深度的设计,但民宿服务质量需要专业团队的介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以我们居住的清妍居为例,硬件上乘,服务中等,聘请了一位当地阿姨煮饭,每天早餐时可以交流几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本地生活信息。如果主人不缺位,和有兴趣的客人就地方资讯和历史文化有一些交流,住客的感受会更好。针对这种缺失,“小猪短租”推出过代理管家的服务,经我们全家后期在北京胡同的测试,感觉不错,或许是一种弥补的方式。
真正个性化的农产品表达
当满世界的有机农产品都在用牛皮纸加麻绳包装的时候,实在是令人一见“有机”二字就倒胃口。义远农场的产品包装值得学习。在以分众客户为导向的市场中,农品需要有真正的个性并且符合客户对产品的诉求,而包装的个性化是内涵最直观的表达。以“义远宝宝米”的设计为例,五斤一组的米用五个简单可爱的盒子分装,每一斤都有可爱的主题形象,串联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农耕故事,农品的价值也随设计而获得增长。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农品包装设计上还要多下功夫,“自用方便,送人体面”,就会让大家愿意掏钱。
【婴之旅】
乐毛:“学者”、农业项目体验师、老王和小夏的孩子
乐毛的莫干山之旅
9月5日我满一周岁,9月10日就浪到成都火车东站,开始人生第一次动车之旅。
第一次坐火车,对火车上的一切都很好奇
偶尔也要欣赏窗外风景
我妈是火车旅行专家,她说还可以这样玩:)
给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学步儿对走路的热情
终于到了住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接触痴迷已久的箱子,好开心!
接下来几天,我妈以驻地为基地,对我展开了时时刻刻的自然教育
到水库观光,她叫我爬木桌子
在旅馆休息,她喊我看鸡冠花
“爬久自会走”,所以天气好就要出来爬,然后,有松鼠从我眼前掠过……
鸭鸭……嘎嘎……我觉得我妈这两个傻傻分不清
不能免俗地爬上莫干山。蒋总统府,这么朴素的?趁大人去观光(吹风),俺睡一觉先……
睡醒继续(坐车)往上爬。山顶风光好不好?赵叔叔在吸氧!
我妈超喜欢这些房子,她要推荐一本书:《发现中国建筑·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
每次出来耍都很开心,但是,这次把我爸累惨啦!后面有他的感想,请大家安慰他、鼓励他!
带婴儿出行,食、住、行都受外界不同程度的制约,堪称“婴之旅三头痛”。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莫干山遭遇的头痛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1、食
定制饮食或成趋势
在如今这个添加剂滥用的就餐环境下,婴儿的外食很让家长头疼,我们带着婴儿旅行,只能每到一家餐馆都厚着脸皮提出定制婴儿餐的要求。在莫干山旅行期间,在街边的杏仙面馆要求面里不放盐,在文创园内的自行车主题餐厅讨新鲜基围虾供小夏回旅馆烹煮,在水库边上的义远有机餐厅要求厨师用白水煮豆腐和青菜,大家都开开心心不厌其烦地满足我们的需求。点赞!
婴儿餐椅很有必要
婴儿餐椅在莫干山有相当的普及率,这体现了餐厅对婴儿客人的尊重和礼遇,义远有机餐厅还有专供婴儿的餐具,方便那些忘记带婴儿餐具的家庭。小夏作为一个母亲,特别提醒经营亲子农场的朋友们,一定要准备婴儿餐椅和婴儿餐具,它是一个邀请的手势,让更多的家庭可以轻松地带着小朋友出行。
自助厨房是民宿标配
我们在莫干山住的清妍居有一个公共厨房,让小夏可以为乐毛烹制符合她的标准的健康辅食,有一天还煮了莫干山的笋干给乐毛品尝。开放式的公共厨房也应该成为民宿标配的设施。
2、住
每次出门,住是最头痛的,住过的民宿、宾馆都没有专门针对婴儿旅客(0-2岁)的床型配置,连以“野奢”著称的莫干山也不例外。不过,我们家经过多次旅行,已经总结了一套外宿攻略,在没有亲子床的时候,也是可以带婴儿旅行的,在此分享一张手绘外宿示意图。
1)(永远)标准间优先;
2)把两张床拼起来靠墙,形成一个L形的两面包围;
3)爸爸妈妈分守其余两侧,婴儿就在床中央愉快地入梦啦!
最近看到朋友一家在台湾花莲的民宿睡到了一张可移动式亲子床,觉得不错,特此分享,希望这种亲子床能早日在大陆的亲子农场里普及。
3、行
农场项目一般是就地取材,但粗糙铺地材料的使用,如小料石、碎石、汀步石会严重影响婴儿车的推行,遇到这样的路段只能扛着车参观。公共服务意识稍显不足。随着自然教育开始普及,新生代父母重视亲子关系,亲子出游正在形成一股热潮,加上老龄化社会开始凸显,可以预见“一老一少”会成为更多农业休闲场所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方便婴儿车和轮椅通行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应该被重视。
最后照例来一个【好物推荐】
上次有人问推车,我们买的是这个。能折叠,收起来和一个书包差不多大小,直接放行李架上就行,最重要是可以推上飞机(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机场都是很大的,从安检到登机口要走很远的,对吧!)。
有个推车,孩子到外面的机会更多,吃饭、睡觉也很方便,总之是很适合我们这样到处走的家庭。
莫干山基本信息
成都到德清火车:成都东站发往德清西站,每天一班,行程14小时
庾村1932文创园地址:浙江省德清莫干山庾村集镇
清妍居民宿:浙江省德清县湖州市莫干山镇黄郛西路48号(文创园内)
义远有机农场地址:浙江省德清莫干山劳岭村
看到这里真是很不容易,送您一枚彩蛋(内有来自莫干山的猫头鹰的问候,较遥远,建议在安静环境下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