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峰|好好儿对待你的“关键事件”——《摔跤吧,爸爸》观影感
昨天晚上,我们陪着沛沛看了这部电影。看完,我感觉有很多话要说。
今天中午,我烧了几道菜,请爸爸妈妈、丈人丈母还有阿姨姨父欢聚一堂。饭后,没有午睡,赶紧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沛沛昨晚看完电影,对我说:“爸爸和电影中的爸爸有点像,尤其是眉头皱起来的样子。”)
印度摔跤手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的捉弄让他连生了四个女儿,他开始教授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芭比塔摔跤,十年苦练,大女儿吉塔最终获得国家冠军、世界冠军……
这是部喜剧,关键还挺励志,看完电影,我们不仅会享受到来自视听的快感,令人激动的精神愉悦,而且心灵非常快慰。
她,让无数人喜欢。因为,每位观众都能因她而有所收获。
我的收获是,好好儿对待你的“关键事件”。
马哈维亚
人的一生,总有无奈。马哈维亚先生,是国家冠军。影片开头就有一个神气的情节:茶馆,一个块头超过他很多,看上去实力也强过他很多的摔跤手(邦极冠军)挑衅他,一场比武在所难免。江湖之中,高手接受挑衅,不是为了征服,只是因为让人见识一下功夫。三下五除二,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马哈维亚就将挑衅者“斩于马下”,对方的“自大”瞬间被千锤万击,粉骨碎身,最终只能呆呆地看着马哈维亚的背影离去。
就是这样的马哈维亚先生,却不得不“退出江湖”,想为国家获得世界冠军的梦想就此搁浅,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而原因是做一个国家冠军却不能养家糊口。远大理想非但没有得到应有支持,反而被迫放弃。
一位英雄,报国无门,所谓痛苦,莫过于此。
马哈维亚先生,接受了这个现实。无奈之下,他将远大理想,光荣地“赋予”了自己未出生的儿子。可苍天捉弄人,他竟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为生活所迫,后无希望寄托。他悲从中来,不是因为他和一般的印度男人一样重男轻女,也不是因为他因生不到儿子被村上人讥讽嘲笑,而是因为他理想彻底破灭。
有一天,吉塔和芭比塔把村上一男孩给狠揍一顿,男孩家长找上门来讨说法,姐妹俩差点被吓死,但马哈维亚先生却没批评,因为他的希望之火又被点燃——让女儿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女儿吉塔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国家冠军,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不久,吉塔开始“鄙视”自己的爸爸,认为爸爸的摔跤术是落后的,并在一次父女较量中,把爸爸“打败”,并洋洋自得。这件事,让马哈维亚先生暗自神伤。
后来,吉塔在参加世界锦标赛中,连遭挫败,那是因为吉塔变了,教练自以为是。此刻,马哈维亚先生又来到了吉塔身边,给予吉塔悉心指导。后被吉塔教练发现,他被禁止与吉塔直接接触。这件事,并没有阻挡他,他还是通过分析吉塔比赛录像,在电话中给予吉塔细致的指导。
在吉他第三次参加世界冠军的争夺中,他按照自己的战术指导吉塔,不惜与教练作对。在女儿为国出征的前夜,他说:“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属于你,胜利还属于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孩的女孩,胜利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务、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最终,吉塔经过苦战,战胜了自我,夺得了冠军。
马哈维亚先生,遇到的“关键事件”是:被迫退赛、连生四个女儿、两个女儿狠揍村上男孩、被吉塔“击败”、吉塔在世界比赛中接连失利、被教练阻止介入吉塔的训练。
面对这些“关键事件”,他要么平静地接受,要么默默地伤悲,要么发现转机,要么智慧应对……但他始终没有被击垮,而常常在绝处逢生,总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上去好像是天无绝人之路,实际上他靠的是“自救”,而“理想与信念”就是强有力的支撑。
如果你有大抱负,铁信念,那么即使面对“打击”,也依然前行如故。
好好儿对待“关键事件”,靠的是理想与信念。
吉塔与芭比塔
吉塔和芭比塔一生下来,似乎就被爸爸“冷漠”对待。
有一次,两姐妹一起狠揍了一个比他们还高的男孩,男孩家长找上门,她们吓坏了,站在那儿,一动不敢动,因为她们干的这件事是破天荒的,是荒谬的。在男孩家长的指责下,在母亲的责怪的目光下,早已慌了神,爸爸一回家,更是手足无措了。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却没有怪他们。正当他们送了一口气的时候,爸爸宣布,要教她们摔跤。
这是荒唐的事情,但同时有点新鲜感。不过,这新鲜感被后来的一系列痛苦遮盖掉了。艰苦的训练,饮食的限制,异样的目光……这些让她俩难以忍受。
事情到她们参加朋友的婚礼时,终于爆发了。爸爸竟然在她们玩得高兴之时,冲进宴会,打了和她们的唐哥一巴掌。她们难过极了。新娘到时对他们羡慕得很,竟然说:你们有这样的父亲是多么地幸运,他让你们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命运,不用像我这样,14岁就被逼着嫁给陌生人、给他生小孩、度过这样的余生……
原来,她们的爸爸,比大多数爸爸要好得多。因为,她们也绝不像过新娘那样的生活。爸爸教她们摔跤,比让她们早点结婚要好得多。
正是因为这件事,她俩主动提出:摔跤吧,爸爸。
爸爸大闹婚宴,新娘流露心声,这件事最为关键。
后来,吉塔得了国家冠军,进了国家体育学院,便在同伴的影响下,失去了斗志,获得了所谓的“自由”,还原了女性之美,甚至在一次回家中,她“战胜”了爸爸,并沾沾自喜。但最终在两次世界比赛中,连冠军的味道都没有闻到,被早早地甩出局了。
吉塔第三次征战,得到了爸爸悉心的指导,最终拿到冠军,尽管过程极为艰难。
而芭比塔在姐姐把爸爸“打败”这件事上,有清醒的认识——并非爸爸的技术不行,而是爸爸年纪大了身体差了。她劝说姐姐,却遭到了讽刺。但她却用爸爸的技术,拿到了国家冠军。
吉塔遇到的“关键事件”有:和芭比塔一起狠揍了一个男孩、被爸爸逼着练摔跤、被爸爸惩罚剪掉长发、参加婚礼被新娘无意一语点醒、被国家体育学院的同伴唤醒了心中女性的柔美、两次沉重的失利。
芭比塔遇到的“关键事件”与姐姐一开始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进了国家体育学院之前,她看到姐姐打败爸爸,认为原始是爸爸老了而非技术过时;进了体育学院之后,她一直记得爸爸所教的技巧。
姐妹俩怎样对待“关键事件”?
开始,都在为儿童的“天性”在抗争,这是为“童年”而“战斗”。
接着,则“懂事”地主动要求爸爸教她们摔跤,那是对抗印度对女孩的“束缚”与“压制”,她们是为自己而“拼搏”,挥洒汗水,毫无怨言,斗志昂扬,勇往直前,战功赫赫。这段岁月,她俩十分快慰。有理想有奔头的生活,再苦也有乐。
最后,她们进入体育学院之,从此两人对待关键事件的看法就有了很大不同。吉塔面对失利,相信教练的“与世界冠军无缘”这个说法,心灰意冷。而芭比塔则认为是姐姐不相信爸爸的技术。当然,爸爸也认为吉塔的训练与战术有问题。吉塔终于醒悟。
她俩面对关键事件,从反抗、消极顺从,到积极、勇敢、智慧地应对。她们觉醒,她们成长,她们变得充满力量。
然而,她俩能好好儿对待“关键事件”,靠的是“不服输”的劲头,靠的是为“印度女性”谋求希望的希望,哦,不仅仅是这样,更重要的是,她俩有爸爸的爱与智慧。
其他人
除了这三位主角之外,我想说的其他人,首先是那位教练。
这位教练,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自以为是的形象确实难以忘记。面对吉塔失利,他固执地认为是吉塔能力不强,甚至认为那是宿命,殊不知他的经验、战术才是“罪魁祸首”。
而在吉塔在爸爸指挥下,挺进半决赛、决赛,教练屁股再也坐不住了,竟在决赛前,将马哈维亚先生关进了小屋子。吉塔能不能夺得冠军,他似乎不太在乎,但教练的脸面能不能保住,他格外在意。
对待关键事件,这教练一如既往地自以为是,从不反思自己,倒是坚定地指责他人。如此教练,能不被人“鄙视”“唾弃”“可怜”吗?
影片中,那些嘲笑马哈维亚一家的男女老少,那些不肯伸出援手的体育局领导……他们对待自己的“关键事件”,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格局?
当然,那些人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自己可以改变。
好好儿对待自己的“关键事件”!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或者点击上面蓝字“彭文峰会”,也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