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回顾」中国园林·墓园|大爱无痕 大象无形——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丁香花园设计(全文可下载)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2024-04-20

导语

墓园是逝者长眠的地方,也是在世者缅怀先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场所;既是死亡空间,也是回忆空间。中西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文化,墓园的设计应该体现文化差异,同时处理好用地问题和与城市的关系。“清明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这是踏青郊游的日子,也是回忆纪念的时节。

 

2022年清明节先后,本号推出“墓园”专辑,将推送《中国园林》上刊发的有关墓园设计的文章,通过文章回顾,了解墓园发展的历史,对比中西方墓葬文化的差异,分析不同的墓园类型,解析墓地与自然、社会甚至信仰间的桥梁作用,探讨如何才能更加人性化地进行墓园设计,让逝者能够在此体面地安息,让在世者能够在缅怀的同时也得到内心的安抚与宁静。


大爱无痕 大象无形——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丁香花园设计

Traceless Love and Intangible Scene

—The Design of the Lilac Garden in Yuhuatai Martyrs Cemetery Park in Nanjing


作者简介

成玉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本刊编委

成 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15-02期P41-44

点击文末小程序可下载全文

本文引用格式:成玉宁,成实.大爱无痕 大象无形: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丁香花园设计[J].中国园林,2015,31(2):41-44.

摘 要:丁香花园设计从人物、故事及场所的关联性着手,通过最大限度利用客观的存在,适当增加“节点”以进一步关联既有的景园空间要素,生成富有意味的空间环境。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实现景园设计的意象,经由观者参与完成对景园空间及意境的建构。在有限的景园空间中,通过极简的语汇,实现景园意象、景象与意境的和谐共生。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场所;耦合;意象;景象;意境


Abstract: The Lilac Garden is designed fro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ories and places by maximizing the use of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adding "nodes" appropriately for further connection among the garden space elements, so as to create a meaningful space environment. The imagery garden design is realized by minimal human intervention, so that the viewers can be involved to construct the spac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such a limited garden spac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garden space,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chieved with the minimalist vocabulary.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ce; coupling; image; scene; artistic conception


1

故事缘起

2003年,在一次偶然的拆迁工程中,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及一张老照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日记的作者名叫阿乐,日记中大量的篇幅都记载着一位名为白丁香的革命烈士。透过这本薄薄的日记本,一个属于革命者的凄美爱情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白丁香(1910—1932),江苏苏州人,原是一名弃婴,由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美籍牧师白美丽(Miss Beauty White)所收养,后更名白丁香。经白小姐的悉心教育,白丁香于1926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学习,在学校结识了乐于泓(日记主人:阿乐)。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两人分别于1930、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白、乐二人情投意合,带着共同的革命理想结为夫妇。同年9月,白丁香因党组织的工作需要前往北京,不久后被捕,后被押送至南京,历经百般折磨与诱降而不屈,于1932年12月3日子夜,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22岁,腹中3个月大的胎儿也无辜地被敌人残害。其夫乐于泓在她去世后长达大半个世纪对爱情的坚守,更是令人动容。2011年笔者受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委托,于陵园内为烈士白丁香设计纪念园,以彰显、纪念故事主人翁的崇高精神与情怀。


02

场所解读

烈士白丁香为了理想而不惜生命,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寄托着革命人的远大抱负。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份为着理想的“大爱”,这其中既包涵着革命烈士为“大家”弃“小家”的无畏之爱;也铭刻着革命伴侣之间的坚贞之爱;更包含着人们对于革命烈士的缅怀敬仰之爱。白丁香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那份精神,引发世人无尽的思考:何为理想?何为境界?何为奉献?通过对白丁香的缅怀旨在唤醒起人们心底的那份“大爱”。


陵园方原计划将丁香花园选址于南入口广场的中轴线上,与陵园的南入口、忠魂亭以及烈士纪念馆这一纵向纪念主轴线所贯通,形成雨花台南入口片区的景观高潮,更加强化陵园整体的轴线对称式布局,彰显英雄气概。然而,随着对于人物及场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毗邻于“忠魂颂”浮雕广场东侧存在着一块长条形坡地,东南两侧均为林地,有一定的围合,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周遭,虽不及西侧纪念馆广场那般广阔瞩目,但却有另一番景致。该场地与人物白丁香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隐性的耦合关联:它们都从属于雨花台陵园空间及文脉之中,又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谦逊、恬淡、平和、不凡……基于对人物与空间的理解,我们选择了这片坡地,将丁香花园的单一律动与中轴线的主旋律相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的纪念性景观单元。该场地面积约2000m2,呈西高东低走势,东侧以无患子林为主,南侧为次生林地,中部为疏林草地,西侧为“忠魂颂”浮雕。丁香花园景观空间的塑造着力于表现女主人的特质,白丁香不同于一般的纪念人物,在其女性特质背后更饱含着仁人志士的刚烈气节。结合对于人物与场所的解读,笔者提出“大爱无痕、大象无形”这一创作理念,力求于平淡中见内涵,充分利用现状,最小化干预场所,采取极简的景观语汇,表达对于烈士的敬仰与纪念。据此生成如下意象:空灵的环境与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节点、东西向的光线与场所记忆、场所、环境及观者共同构成项目设组成部分,等待人们去发现、思考空间与形式背后的意义。


整个设计过程遵循如下的逻辑:充分解读人物与场所;寻求故事与场所的耦合关联;最大限度地保留场所与故事的“原真性”;采取简单的语汇与材料表达主题;适当地植入具有典型意义的景园要素;生成景象独特、意境深远的纪念性花园[1-2]


03

大爱无痕——景象的塑造

景园设计追求场所感知与情境再现,主人翁——白丁香生前并未见轰轰烈烈的事迹,她给予世人所留下的更多是一份恬静且平淡的印象,而恰恰在生死抉择之际显现出了她的信念与不凡,在其看似平淡的人物形象背后流露出的是她对于新中国所抱有的无限激情与向往。基于对主人翁的理解,设计着重以最大限度地彰显她的高贵品质,不谋求“轰轰烈烈”,但求“平平淡淡”,以“平淡”来展现“不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着力将无形的纪念信息融入有形的景园空间载体之中,将事件的过程凝固在最具震撼性的某一瞬间之中。采用象征主义的设计手法极大地丰富纪念园的景观内涵,利用“此岸”与“彼岸”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留下的大量“虚空”,构成空间的隐喻及张力进而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体现“大象无形”的设计理念。


3.1

空间意象

景园设计创意不仅是要素的组合,更是设计构思具象化的过程,即意象的生成。意象是由意念到具象的过程,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设计创意中,意念即设计主题,它是指作品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图形才能表达出来;具象是把真实的景物艺术化,是对空间、形状、轮廓、景物的艺术加工。纪念园本身面积仅2 000余平方米,如何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将设计理念表现出来,是本设计的关键所在:力求在有限中创造无限。本纪念园的塑造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叙事性展陈方式,而是通过“眺望”使空间版块间发生关联,借此有效地搭建起“当下”与“过去”之间的“桥梁”,以突破时间及空间上的双重局限性。基于对“大爱”的理解,纪念园的营造采用减量设计的手法,强调维持现状的景观环境秩序,保留地形西高东低的起伏变化,不着笔墨地反映出了景观空间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境。设计聚焦于空间意象而非单纯的景物,突出整体空间的塑造而非景观节点的堆砌;整个园林空间致力对话关系的建构,以人物及故事为主体,通过典型情境表现故事主题,同时将“观者”带入景观环境,全园空间意象着重体现如下关系的建构:“烈士与观者”“过去与当下”“伟大与平凡”。通过处理好3对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聚焦的空间而非具体的景物。利用各对范畴之间存在的“距离”,营造出场地中现世与逝去烈士间“此岸”与“彼岸”的疏离感。在设计中采用类似国画与书法中“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借由一片平坦的草地从空间上将观者与纪念主体有意识地阻隔开来,而2个空间单元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路网连通,营造出一种单元间的对话关系,以此形成纪念人物与观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空间的“无”往往更胜于“有”。通过留白有效地突破空间的局限性,营造出场地的空间张力,凸显其场效应。引发观者借由景园空间自然地联想到空间载体与纪念意义之间所内在的衔接与联系。“当下与过去”“观者与烈士”“平凡与伟大”之间由于距离、空间、高下等自然而然地界定开来。


3.2

景观节点

丁香花园由5个部分所构成:引导空间(林间栈道)、瞻台(无患子、木平台)、草坪、丁香林和弹洞涌泉。其中,缓坡、疏林、草地、涌泉等简单又常见的景象成为丁香花园的景观外部特征(图1)。设计充分利用地形西部高敞布置纪念性节点,又于东部地势略低的林间设置“瞻台”,将观景距离控制在20m左右,使两者保持一定空间距离的同时又存有关联性,通过于两者之间“留白”,不设路径联系,相距20余m的“瞻台”与“弹洞”之间生成了空间的张力,将2处节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场地西侧的涌泉与东侧的瞻台之间存在约1.5m的竖向高差,设计利用空间中视距的联系以及坡降关系,由于场地两侧因地形的高差变化而使观者产生空间上的“疏离与敬仰”之感。

图1 丁香花园总平面图


由于充分利用地形及植被,丁香花园以一种隐性景观轴引导的方式布局,将一系列离散的空间单元沿景观轴线由西向东次第展开。观者立于瞻台向西望去,略微的仰视令人产生一种无尽的敬仰之情(图2)。设计通过引导序列空间的起承转合,将东西空间单元串联起来,观者沿蜿蜒曲折的木栈道拾级而上,向西逐步升起并止于无患子林间的“瞻台”,透过无患子林间的瞻台向西侧眺望丁香树及林间的涌泉。在引导人流进入花园的同时,强化了园林空间序列,瞻台(图3)、丁香林(图4)与“弹洞”喷泉(图5)三者之间生成了逻辑关联,令空间中的纪念氛围既自然而然又富有节奏感,传达给观者环环相扣而又张弛有度的空间感受,至此完成对丁香花园空间序列的布控。

△图2 入口空间序列及塑木栈道        

△图3 无患子林及瞻台

△图4 丁香林及涌泉               △图5 弹洞涌泉细部


04

大象无形——意境的生成

“意境”是中国园林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追求的是“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景园环境通过有形有限的空间之中生成超越空间之外的意义——“意境”。其中场所的解读是“立意”的基本依据之一,“立意”在先其实便是将意境作为设计的精神。通过提取典型意义的事件及瞬间作为纪念园的空间与节点共同构成了表意载体。丁香花园由22棵丁香树环绕着汉白玉组成的“弹洞”,分别象征着“22岁”与烈士牺牲的“瞬间”,借此将短暂的时间节点与永恒的纪念意义产生关联。在特定的场所中所生成的丁香花园,是纪念信息与场所精神对话的产物,它恬淡、质朴、宁静,融于环境,一片纯净的丁香林却蕴含着独特的情境。


22棵白丁香系从陵园中其他区域所移植而来,隐喻烈士英名及牺牲的年龄,象征着白丁香崇高的精神;前期雨花台纪念馆装修多余的93块汉白玉汉石料也被派上了用场,石料经过简单的人工粗琢加工,生成了一个静卧于丁香林间的“弹洞涌泉”,作为纪念园的主体部分承载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其造型源于弹洞的痕迹,弹痕的印记深深烙印在大地之上,表现出子弹穿过而产生的放射状的形态与肌理。这枚洞穿大地的“子弹”所留下的弹孔汇集形成了一股涌泉,汩汩涌出的清泉似“血液”一般沸腾,寓意着烈士精神的生生不息。


笔者采用景观语汇与象征符号之间的意义转换,借由“大地与母亲”之间的关联,以大地象征母亲、寓意“白丁香与祖国”。与传统的线性表达方式的不同,本案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突破时空结构的限定,采用虚拟现实的手法,通过拼接、打散、叠加组织景园空间,结合节点的隐喻引发园林意境生成。


05

结语

丁香花园以“大爱无痕,大象无形”为设计理念,使用洗练的景观语汇表达相应的意境及意念是本案的追求。这种基于场所生成的设计理念与途径,对于景园设计具有普遍意义。侧重于对场所的把控,通过挖掘场所与故事间所存在的耦合关联,以实现“智慧”的设计,即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场所中既存信息,以最小的“投入”来实现原初的设计意图及目标。本项目竣工已2年有余,回顾过程感受良多。“汉白玉废料、22株丁香树、塑木平台”这些为数不多、本不相关的素材,由于精心构思、巧妙排布,共同构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空间与景象。虽然“作为”不多,但实际耗费心思不少,可以算是“大投入小制作了”。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和拍摄。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9.

[2] 成玉宁,袁旸洋,成实.基于耦合法的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策略[J].中国园林,2013(8):9-12.



-END-

排版 校对 | 乐晴

审核 | 金荷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