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中国园林》2024主题计划发布 | 含主题阐述
日前,《中国园林》主编会已正式确认2024年主题计划,并完成主题阐述。
欢迎大家选择适合的主题踊跃投稿,一起为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园林》2024主题计划
01
主题名称:
风景园林与健康促进
刊期:第1期 (1月)
主题阐述:
在“健康融入万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需深入思考景观环境的健康效益,建立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研究与实践范式。自然景观可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健康益处。“健康促进”导向提供了重新梳理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的视角与方法,对景观感知、游憩行为、审美偏好等风景园林学科关心的核心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解读,将风景园林学科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具体来说,在理论框架层面,提供了从健康行为、情绪调节、社会交往等角度思考景观空间效益的思路,也提供了联系游憩行为、景观偏好等重要议题的框架。在研究方法层面,提供了多种定量测定景观空间效益的量表、仪器与方法。
探寻景观空间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完善的研究框架,提升研究方法与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积累,需要专家学者的倾情投入,需要整个学科的努力。本期以“风景园林与健康促进”为主题,将深入探讨景观健康效益领域内的前沿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实证发现,共同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风景园林促进健康的理论框架与前沿热点;
2)自然景观健康效益的测量方法与相关实证研究;
3)景观促进健康的规划设计实践方法、流程与评估。
选题意义:
在情绪与公共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健康促进”导向可提升风景园林学科对“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提供梳理学科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崭新视角。相关研究可在理论与实证层面识别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关键规划与设计要素,凝练学界共识,引导行业实践,共同推动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与人居环境品质提升。
02
主题名称:
风景名胜区
刊期:第2期 (2月)
主题阐述:
从先秦时期的山岳崇拜到名山大川,再到当代的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观、国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是“天”“人”和谐共进的典范阐释。纵观全球,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兼具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保护与利用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融入自然的独特审美与营建智慧。在中国保护地体系完善与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风景名胜区的特征识别和价值认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时代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风景名胜区演进历史与文化特征;
2)风景名胜区风景营建思想、方式及技艺;
3)风景名胜区地域特征;
4)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评估与保护;
5)风景名胜区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关系及演变历程;
6)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的规划与管理新方法新途径;
7)新时代风景名胜营建与魅力国土景观。
注:没有用自然保护地一词,因为风景名胜区本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保护地。
选题意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风景名胜区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是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两山转化的核心依托,是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主体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如何守正创新,保护传承自然文化遗产,构建魅力国土空间,服务人民群众新需求,需要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全面拓展对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征、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深入研究。
03
主题名称:
风景园林与社区治理
刊期:第3期 (3月)
主题阐述:
在中国式现代化城镇高质量发展及城市更新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模式由管理向治理转型成为重中之重。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关注小微尺度的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治理、人的需求以及社会关系层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更好地融合治理理念,促进人民城市建设,特别是在社区层面这一基本单元,如何以空间为实践载体,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风景园林视角下,强调公众参与和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是社区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推进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社区治理思维引导下的公共空间生产更具多元主体性,是一个多维度、多复合、共创共治共享的过程,其中空间规划、营建及运维的全过程成为开展基层治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目标是建成公共空间治理共同体。
本期主题将关注风景园林与社区治理,在顺应国家政策引领趋势之下,把握本专业学科内涵,以空间为切入点,以公众参与为重要形式,分别从制度建设、技术理论、治理途径、案例实践等多维角度探讨风景园林的社区治理研究。聚焦于:如何结合社区治理,探索风景园林转型的研究方向?如何通过空间生产全过程影响基层社会治理效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基于社区治理的公共空间更新如何实现组织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风景园林应对高质量发展社区治理的理论和价值研究;
2)风景园林空间营造方法在社区治理领域中的探索与应用;
3)城市更新背景下基于空间设计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机制研究;
4)城市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治理途径和策略研究;
5)社区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证案例研究。
选题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的生活家园,是美好生活的根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根本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社区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本着力点。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在社区治理领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社会治理重心逐步向基层下移,其思维主导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成为发展关键,空间更新模式逐渐由管理到治理转变。关注风景园林中的社区治理研究既是顺应国家基层社会治理趋势,也是为空间生产和运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切入点,从空间治理的专业视角出发,强调以人为本、自然生态、公众参与的视角,实现多元主体管理下空间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从而推动社会基层治理与空间更新建设发展。
04
主题名称:
高密度城区中的生态空间
刊期:第4期 (4月)
主题阐述: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并提供高质量、高韧性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载体。由于较高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多样的服务需求,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破碎化、低质量的绿地特征等,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的持续改善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有城市生态空间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城市群)尺度和市域尺度,对高密度城区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针对性识别、评估及建设治理方法的缺失。因此,深化对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的认识,研究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的途径,探索多类型生态空间优化的技术路径和社会方法,具有重要且迫切的意义。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理论研究进展;
2)中国城市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3)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的界定及识别、评价方法;
4)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的质量提升方法与实现途径。
选题意义:
针对当下城市生态空间布局、规模、质量及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揭示与拓展城市生态空间的对象内容与内涵价值,科学、系统地构建城市生态空间识别与评价体系,提出满足自然本体与人类客体双重需求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功能复合的协同耦合技术方法体系,以支撑安全健康、高韧性、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
05
主题名称:
景观的时间性
刊期:第5期 (5月)
主题阐述:
风景园林是时间的朋友。高楼大厦能用坚实的墙壁抵御狂风骤雨,制造适应人体温度和湿度需求的“去时间感”的避风港。而景观没有边界,一处广场、公园,或滨河步道中的风、光、声音和气味,都与周遭更广泛的城市和自然环境相连通,每天接受风吹日晒的洗礼,植物随四季岁岁枯荣,不断轮回。
景观中的土地就像重写本,在时间中被一层层复写,痕迹不断叠加;某些景观产生于过程,与人和人的交流、沟通、互动和互相成就相关;某些景观伴随着事件和行动发生,只存在于时间长河中的某个片段。我们如何理解时间中的景观,也意味着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的使命与职责,以及如何将这些观念传递出去。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景观记忆;
2)日常生活实践;
3)时间与制图学;
4)时间中的景观经验;
5)景观与事件;
6)地形学。
选题意义:
时间中的景观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厚度和多样性,也是观察、理解、创造和阐释的基石,因而在分析、实践、评论与教学中,时间的维度都可以发挥作用。
06
主题名称:
自然文化廊道
刊期:第6期 (6月)
主题阐述: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以不同的地域环境资源为基础、以不同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交通贯通、水利梳理、风景营建等多样的土地经营方式,营建运河、道路、长城等诸多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兼具文化、生态与景观特质的廊道空间,保障了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军事防御与文化交流等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塑造了多样的风景线路和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廊道系统。在这样的廊道系统中,自然景观系统与人工景观系统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与相互适应机制,不仅支撑着线路的功能效益,也兼顾着区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的协调平衡,其衍生的许多传统景观格局依然延续至今,具有隽永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的风景价值。基于此,全面探析具有自然与文化属性的传统廊道空间,探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是在当代支撑区域生态空间功能复合、延续传统风景脉络、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自然文化廊道体系的框架构建与内涵挖掘;
2)典型自然文化廊道及沿线景观体系的营建经验与演变历程;
3)自然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与功能评价;
4)自然文化廊道体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选题意义:
随着快速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区域自然-文化系统的完整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具有线性特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2014年6月,大运河与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了更好地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依托自然文化廊道实现跨区划、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不同自然文化廊道的类型、范围及其内涵等内容;关注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基底的关联机制,构建系统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以指导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为更好地保护生态文化资产提供理论、实践与管理等方面的支撑。
07
主题名称:
风景园林美感
刊期:第7期 (7月)
主题阐述:
风景园林美感是风景园林审美评价与美学研究的基础、起点和归宿。风景园林美感源自人类个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感受,风景园林美感打通了人类个体与外界生境的联系,最终以一种精神的力量实现着个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决定着人居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演进中发挥着缺之不可、无法取代、最为基层的决定性作用。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风景园林美感个体或群体的表现形式、作用绩效、属性特征、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等;
2)风景园林美感生理心理动因、发生机制、演进规律等;
3)风景园林美感价值、分析评价。
选题意义:
不忘风景园林初心,探索当代大众风景园林美感需求,发展开创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国风景园林。
08
主题名称:
中国风景园林的初心使命
刊期:第8期 (8月)
主题阐述:
我们需要过去。在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多关注了“未来已来”,积极投身新的思想、概念、技术、手段等领域和方法,而相对忽视了“过去未去”,事实上,我们需要“过去”的程度,不亚于我们对“未来”的渴望,因为我们一直在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站在他们的肩上眺望。离开了未来与过去的平衡视野,学科就容易陷入迷茫。
用过去指导未来。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没有时间系统回顾风景园林的“出身”和“履历”。只有心中明晰了中国风景园林从何处来,以及经历了什么路径,才能把握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坚持不忘初心,实现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如果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不牢”,行业的发展就可能“地动山摇”。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探索中国风景园林诞生的内在根源、核心价值、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何延续数千年的中国风景园林文脉不断?又为何一个悠久、独特的艺术门类,只到了明末才有了园林的专著?中国风景园林从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哪些营养?反过来对其他艺术门类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对人民的智慧启迪和身心健康有何特别价值?
选题意义:
中国的风景园林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与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初心使命、价值特色、手艺绝活,尤其是优秀的传统价值,相对不断地被“稀释”、被模糊。只有“牢记学科初心,不忘行业使命”,才能在价值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创新,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确保心明眼亮,才能有利于风景园林屹立于中国的学科之林。
09
主题名称:
人工智能与风景园林
刊期:第9期 (9月)
主题阐述: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与风景园林的结合为创新的设计、可持续的规划、智能化的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和解读大量数据,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景观设计方案。它还可以模拟和优化景观元素的组合,实现更好的空间布局和可视化效果。本期将聚焦于“人工智能与风景园林”这一主题,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设计、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领域的潜力、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包括智能生成设计方案、景观分析和评估、景观模拟和可视化等;
2)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如基于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决策支持等;
3)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园林管理、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地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选题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风景园林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风景园林的优化设计、可持续规划和智能化管理。它可以提高风景园林的效益和可持续性,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辅助管理者决策。然而,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中真正有效的应用、如何解决人工智能算法的不确定性和偏差、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期内容,我们希望促进学术界对人工智能与风景园林的深入讨论,探索创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推动人工智能与风景园林的交叉融合,为风景园林设计、规划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0
主题名称:
大尺度景观保护
刊期:第10期 (10月)
主题阐述:
保护和连接大尺度景观(large-scale landscape)是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战略,对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3030”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至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至关重要。大尺度景观保护(large-scale landscape conservation)可以理解为“跨越大面积地理区域,突破行政边界,共同保护人类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并确保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未来”,它基于系统方法实现跨景观尺度的保护,在3个层面实现了对传统保护思想的根本性转变:1)地理尺度的转变——突破特定场地、行政边界的局限,建构跨尺度栖息地连通性;2)视角的转变——突破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性质的局限,以全局视角整合景观;3)过程的局限——突破管理权属、行政治理的局限,实现多方参与、协作共治。自1993年“黄石到育空保护倡议”(Yellowstone to Yukon, Y2Y)得到实践以来,大尺度景观保护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急需更多研究和实践的探讨。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大尺度景观保护研究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大尺度景观保护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实践;
3)大尺度生态廊道与连通性保护。
选题意义:
中国已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越来越多地发挥出引领作用,但要实现“3030”目标,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挑战之一是在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上仍需新增更多具有保护性质的土地,挑战之二是建立保护网络、提升保护效能。大尺度景观保护是应对这两大挑战的有力工具,是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大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
11
主题名称:
风景园林行为
刊期:第11期 (11月)
主题阐述:
自人类有史以来,风景园林中的人类行为已经存在。风景园林行为的根据来自人与自然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其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的决定性因素,发现人类的风景园林行为进化规律,前瞻未来风景园林行为,指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未来之路,实现当今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这是本主题的诉求。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风景园林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属性、特征、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时空分布,生理心理动因、发生机制、演进规律,以及评估评价等。
选题意义:
依据现代科学理论技术,I探索风景园林满足现代人类行为的规律,丰富风景园林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
12
主题名称: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
刊期:第12期 (12月)
主题阐述: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特别丰富的国家,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对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于2021年10月12日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其中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为110万km2,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约10%。中国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的努力将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3030”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至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作出重要贡献。本期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规划设计、治理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
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规划与设计:研究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和设计理论和方法,包括保护目标设定、空间布局、保护成效、景观特征等内容,探讨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2)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与治理:探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包括多元治理、社区参与、生态补偿和智慧化监测等内容,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3)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方向:回顾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现状,探讨全球和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选题意义:
通过本期内容,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认识,探索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期待研究内容能够为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投稿时间与方法
■时间
相应刊期主题文章需提前4~6个月投稿。
■方法
登陆《中国园林》官方网站,通过远程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投稿时请在文章题目末尾注明(2024年XX期主题投稿)。
《中国园林》编辑部
2023年7月
//////END//////
海报设计|范颖佳
排版|李旻
审核|金荷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