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园林·主题导览丨2023-11 景观感应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2024-04-20

《中国园林》

Vol. 39 2023-11|335

本期主题:

景观感应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主题阐述

景观感应属于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的前沿。


人类的景观感知正在发生转变,除了“感觉”“感知”“认知”,应景而生的主动“反应”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再满足于景观感知(landscape perception)中的“感”和“知”,而要超越感知,求客观景观环境和主观感知的互动(landscape interaction)、合一,从景观感知走向景观的“感知+应对”应运而生。全面的景观感知研究应该包含“感”“知”“应”三元,其中“感”是通过五官接收感受景观,“知”是进入心理过程的认识理解,“应”是对于客观景观的反应,可以是意向、联想、也包括行动的应对,是有感而发、有意为之的精神活动及物质实现。“物境”“情境”“意境”,传统美学理论的“三境”与上述感、知、应三元一一对应。


景观感应及视觉评价的基本内容是寻找、发现、破解人类空间美感美学机制规律,寻找制约机制规律运行的价值判断,即评价标准指标;此外,更加关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是景观感应中“如何应对”的科学问题,这包括设计的思维路径、规则方法、以标准指标体现的目标追求等,从而诱导激发出规划设计实践的创意和创新。


科学、理性、定量化研究中国风景园林美学,将上述问题转化为现代科学问题,将缺失的内容补齐,解密“黑箱”,这将是景观感应理论对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领域的重要突破。其核心思想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主观感性与客观理性相联系,并将主观感性的美学问题延展转化为客观理性的科学问题,进而予以客观理性的认知、分析、综合、判断。

选题意义

传承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理论,发展未来风景园林科学美学,揭示风景园林美学世界的奥秘,让经风景园林装点的中国山河更加美丽。


相关阅读

中国园林·刊首语 | 2023-11


主题文章

刘滨谊  (埃及)穆罕默德·  埃尔萨德克*

高层建筑户外景观空间感知机制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Perception Mechanism of Outdoor Landscape Spaces in High-rise Buildings

摘要:高层建筑群的兴起为人类景观感知带来了新问题——高层景观,主要是指城市高空的聚居者由建筑或场所之内向外部周围观看引发的景观空间感知。高层景观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聚居者“一览众山晓”的积极作用与远离绿化、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的负面影响并存。然而,迄今关于这种高层景观的人类身心影响研究尚未开展。作为起步性研究,尝试从揭示基本规律着手,选取上海地区相对120m高度上的高层景观,研究面对城市空间、绿地和水景的景观时,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影响:基于阶段性视觉刺激,借助脑电图、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导测量了20名被试者的压力水平,并使用改进的语义差异问卷评估了其心理反应。结果显示,面对绿色空间和水景的高层景观,会引起α相对波活动增加,使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加,相比面对城市建筑的高层景观,被试者的放松程度更高。此外,相比于面对城市建筑景观,被试者在高层观看绿色景观和水景图像时表现出了更大的舒适感和放松感。这些发现初步揭示了居聚于城市高层建筑中的人类个体关于高层景观感受的基本规律,凸显了为高层聚居个体提供自然景观视觉刺激的重要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感知;高层景观;高层建筑;城市绿地空间;城市水体空间;城市建筑空间

引文格式:刘滨谊,(埃及)穆罕默德·埃尔萨德克.高层建筑户外景观空间感知机制量化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11):6-14.

正文结构:

1  城市高层建筑景观感知的作用研究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受试者

2.2  视觉刺激

2.3  过程

3  实验测试

3.1  生理测量

3.2  脑电图(EEG)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3.3  心率变异性(HRV)

3.4  皮肤电导(SC)

3.5  心理测量

3.6  统计分析

4  实验测试结果

4.1  脑电描记法

4.2  心率变异性

4.3  皮肤电导

4.4  心理反应

5  讨论

6  结论


罗涛  徐婵娟  蓝思琪  王文奎*

城市视觉景观公众偏好特征研究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reference of Urban Visual Landscape

摘要: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 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感应;视觉评价;公众偏好;特征量化;问卷调查

引文格式:罗涛,徐婵娟,蓝思琪,等.城市视觉景观公众偏好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11):15-21.

正文结构:

1  研究进展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城市景观照片获取

2.2.2  问卷设计与评价方法

2.2.3  分级筛选理由关键词的提取

2.2.4  指标选取、量化、筛选与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分析结果

3.2  UVEC与公众审美偏好

3.3  UVOC与公众审美偏好

4  结论与展望


张甜甜  刘滨谊*  朱喆  冯茂桓

网师园“步移景异”时空感知生成机理

The Spatio-temporal Percep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View Changes with Step Movements" in the Master of the Nets Garden

摘要:解析中国园林“步移景异”产生形成的感知机制原理,利用网络大数据识别由视点(观赏的立足点)感知而来的“景”及与“景”相应之“异”,对视点及其视觉空间界面予以要素指标量化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为例,借助网络大数据、调查问卷精准高效获取所需要素指标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生成决策树,构建模拟步移景异感知生成的模型,得到了4条有利步移景异生成的规则和3条不利步移景异生成的规则。初试结果显示,影响网师园步移景异感知生成指标的贡献程度大小依次为视野中水体占比的变化、景阔变化、景深变化、两视点之间空间转换的次数等。旨在科学量化解析苏州古典园林时空感知的视觉引发生成机理,破解“步移景异”之谜,推进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传承弘扬。

关键词:风景园林;步移景异;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时空感知;景观视觉感知;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引文格式:张甜甜,刘滨谊,朱喆,等.网师园“步移景异”时空感知生成机理[J].中国园林,2023,39(11):22-28.

正文结构: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大数据的古典园林景观公众感知识别

1.2  “景异”的视点分布调查

1.3  “步移”与“景异”的要素与指标拆分

2  结果

2.1  网师园“景”的视点分布

2.2  步移景异感知决策树模型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网师园步移景异感知生成的时空机理

4  结语


邱玲  齐莹  高天*

基于自然环境的视-听-嗅感知交互体验对居民福祉之研究综述

Review on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via Visual-Audio-Olfactory Perception Interaction Experience

摘要: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迫使人们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来降低未来的风险,而掌握人类对自然感知裨益的信息是有效降低风险的基础。尽管前人面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裨益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涉及多感官交互裨益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缺少相关方法的总结与理论的概括,实践中难以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建设。因此,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的CiteSpace软件平台,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与中国知网数据库,系统分析国内外基于自然环境的视听嗅感知交互对居民福祉研究的进展及动向。结果表明:1)发文阶段性突出,近5年爆发性增长,主要集中于亚欧地区,发文学科与期刊成多学科交叉特点,且研究由单维感知向多维感知裨益转变;2)研究样地涉及自然要素、自然景观构成及土地覆盖类型3个层面,研究对象包含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且主要以大学生为主;3)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际现场、室内模拟及社交媒体众包数据分析3类,且感知维度数与感知裨益效应呈非线性正相关,其中自然要素、环境一致性及自然认同感是影响感知裨益的关键因素;4)该领域涉及环境心理及景观复愈等多理论的作用途径,进而提出了“刺激-有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的机理概念框架,以期为今后以人类福祉为导向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福祉;感官交互;视听嗅感知;绿地规划

引文格式:邱玲,齐莹,高天.基于自然环境的视-听-嗅感知交互体验对居民福祉之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23,39(11):29-35.

正文结构:

1  背景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1  发文阶段分布与学科发展

3.2  研究样地与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结论差异及影响因素

3.4  理论应用及机理概念框架的揭示

4  结论与展望


周艳慧  王一凡  金荷仙*

视嗅感知下校园绿地的恢复性效益研究

Study on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Campus Green Space under Visual and Olfactory Perceptions

摘要:校园绿地作为学生压力恢复、调节情绪的有效媒介,值得深入探讨。借用生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脑电波)和心理指标(POMS量表),选取花香(栀子)和叶香(雪松),探究视嗅感知下校园绿地恢复性效益的差异,通过SD景观感知量表判断嗅觉对视觉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栀子花香和雪松叶香均能显著降低舒张压、提高注意力(P<0.01),校园绿地中香气能够改善消极情绪,其中栀子花香更能缓解疲劳、提高精力,视嗅感知比单一视觉感知下的恢复性效益更强;2)栀子花香在高、中、低绿视率水平(10%~85%)环境下均能显著放松身心(P<0.05),雪松叶香在绿视率为35%~85%的环境中能显著降低压力(P<0.05),θ波在任何气味介入的不同绿视率校园绿地中没有显著变化;3)气味可以改变人对视觉景观的感知评价,且气味类型与场地自然感、氛围感和有趣度显著相关(P<0.05)。因此,校园绿地建设可结合视嗅感官体验,根据绿视率或其他环境特征合理种植芳香植物,增强场地恢复性水平。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嗅;校园绿地;景观感知;气味影响;恢复性效益;绿视率

引文格式:周艳慧,王一凡,金荷仙.视嗅感知下校园绿地的恢复性效益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11):36-41.

正文结构: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校园绿地视频

1.1.2  嗅觉材料

1.2  试验受试者

1.3  试验流程

1.4  试验指标

1.4.1  血压、心率、注意力

1.4.2  脑电波

1.4.3  POMS量表

1.4.4  SD景观感知量表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嗅闻前后生理、心理指标变化

2.1.1  生理指标

2.1.2  心理指标

2.2  不同绿视率下的脑电波差异

2.3  不同气味SD景观感知评分统计

3  结论与讨论

3.1  嗅、视嗅对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

3.2  气味在不同绿视率下的恢复性差异

3.3  气味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3.4  校园绿地营造建议

4  结语


2023-10期杂志微店已上新,可点击购买!主题文章新刊导读近期将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END//////

编辑 排版|李旻

审核|金荷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