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洪水还在“发威”,3号即将形成,长江会出现流域性大洪水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 Author 《瞭望》新闻周刊
▲ 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大坝。这是三峡枢纽开启泄洪深孔泄洪(7月19日摄) 肖艺九摄
◆ 初步预测三峡入库流量将在27日前后涨至5.5万立方米/秒左右,极可能形成今年长江3号洪水
◆ 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40座控制性水库总防洪库容574亿立方米,已经成为长江防洪最有效、最经济、最灵活的武器
◆ 洪水调度“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度方案需要大量运算,原来需要数小时,现在通过系统建模,可以控制在20分钟之内;长江干流水位调控已向“厘米级”迈进
长江防汛过大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思远
2号洪水还在“发威”,3号即将形成,长江会出现流域性大洪水吗?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正在演进发展,持续高水位运行半个月之久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正在波动或缓退,洞庭湖出口莲花塘水位持续在保证水位附近徘徊。相较于1号洪水,2号洪水来势更猛,中下游面临的防汛形势也更复杂。
目前,长江3号洪水胚胎又在上游形成,水利防汛专家提醒,长江防汛整体平稳可控,但存在由区域性洪水向流域性洪水发展的趋势,要做好防御流域性大洪水的准备。
▲ 7月15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牛角芜段长江大堤出现渗水,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200 多名官兵连续奋战3 个多小时排除渗水点管涌风险 王冠军摄
2号洪水还在“发威”3号即将形成
进入7月以来,长江流域洪水不断,防汛形势逐步紧张。7月2日,“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随后全面超警。三峡水库连踩5次“刹车”,下泄流量从3.5万立方米/秒降至1.9万立方米/秒,鄱阳湖超过180个圩垸行洪分洪,成功实现了洞庭湖出口莲花塘站、鄱阳湖出口湖口站不超保证水位。
1号洪水导致中下游干流洪峰水位高企。其中,湖口站最为惊险,在众多圩垸破堤分洪之后,7月12日距离保证水位仅差1厘米,鄱阳湖湖区各站超保、超历史,江西省损失较重。
中下游水位波动缓降之后,7月17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涨至5万立方米/秒,再次达到洪水编号标准,“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相比1号洪水,这轮洪水峰值高、洪量大,18日8时流量涨至6.1万立方米/秒,峰值前后持续约18小时才开始减退。这波“峰宽体胖”的洪水也导致三峡水库水位快速上涨,最高时涨至164.58米左右,超过三峡建库以来汛期调洪最高水位163.11米,防洪库容被占用大半。
数据显示,6月1日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与常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多,降雨量已经排名1961年以来第1位。但由于早期底水较低、洪水调度科学等原因,目前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小于1998年。“如果不是5月底长江干流水位普遍比往年偏低3米多,目前的防汛形势肯定更加紧张。”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胡向阳说。
目前,2号洪水还在长江中游“发威”。实时水情显示,莲花塘水位近日持续在保证水位附近波动,23日8时为34.39米,距离保证水位0.01米。水利防汛专家表示,尽管刚刚进入“七下八上”的长江防汛关键期,但今年长江汛情众多指标已经接近流域性洪水指标。在洞庭湖、鄱阳湖发生大洪水之后,整个长江的汛情正在向流域性洪水演进,长江流域由区域性大洪水向流域性洪水转变的可能性较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游新一轮洪水正在形成。气象水文部门预计,受上游降雨影响,三峡将迎来新一轮来水,初步预测三峡入库流量将在27日前后涨至5.5万立方米/秒左右,极可能是今年长江3号洪水。长江委副主任金兴平说,尽管关于这轮洪水的量级多方观点不一,但都认为防汛形势非常严峻。
水利防汛专家表示,今年长江流域洪水持续不断、几乎没有间歇的特点和1998年的洪水特征高度相似(1998年7月也是连续3轮洪水,在8月上旬进入最为紧张的时期),特别是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弱,位置也不稳定,流域水雨情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据水文气象部门初步分析,7月下旬,长江上游、汉江及中游干流附近仍将有强降雨过程,上述地区降雨量将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左右。8月份,长江上游干流偏北地区降雨偏多,初步判断,长江流域的汛情仍可能进一步发展。
▲ 7月19日,三峡枢纽开启泄洪深孔泄洪 肖艺九摄
三大“护法”守卫长江
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陈桂亚说,长江防汛形势严峻,但整体上依然平稳可控。经过70年的建设,长江中下游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等相配合的综合防洪体系。
目前,长江流域已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的总体防洪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主要支流遇一般洪水,可以安全度汛。
首先已基本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尤其是三峡工程及上游控制性水库的投入运行,长江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荆江河段防洪形势有了根本性改善。
“目前长江干流可谓是‘筋骨强壮’。”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宁磊说。目前,长江中下游3900公里的干流堤防均已经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达标建设,同时形成了以控制性水库为骨干的防洪水库群。宁磊介绍,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40座控制性水库总防洪库容574亿立方米,已经成为长江防洪最有效、最经济、最灵活的武器。
其次,在多年的防洪实践中,水文监测与预报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现已形成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水文监测与预报站网以及成熟、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长江委水文局党组书记陈敏介绍,通过实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等项目,长江流域水雨监测预报站点由1998年时的2000多个,增加到现在大约30000个。除了水文部门管辖的雨量站以外,气象部门管辖的雨量站等也纳入到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里面,形成了集卫星、雷达、水文报汛站、气象站、水利工程专用站等空天地于一体的流域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体系。
长江委水文局率先在汉口水文站开展了5G网络服务应用,大量监测数据可以即时高效传输到流域水情中心。
“30000多个水雨监测站点,实施自动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测,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监测信息,结合多年来不断加强和应用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已能做到短期洪水预报‘八九不离十’,可谓是‘耳目聪明’。”陈敏说。
第三,通过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长江流域在全国七大流域内率先建成预报调度一体化的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依托这套系统,长江防汛实现了“快速决策”,可以根据防汛指挥要求,提出不同方案,并当场对方案进行预算修正。
据介绍,洪水调度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度方案需要大量运算,原来常常要数小时。现在通过系统建模,可以控制在20分钟之内。
陈敏表示,长江干流水位调控向“厘米级”迈进,为实现防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对超标洪水能力不足
仍是长江防汛主要矛盾
防汛专家同时认为,筋骨强壮、耳目聪明、决策科学,并不意味着长江防洪减灾万无一失。受降水强度超乎往常影响,今年汛期,洞庭湖、鄱阳湖发生了大洪水,各地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水利防汛专家表示,总体来说,应对超标洪水能力不足仍是长江流域防汛面临的主要矛盾。长江流域已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的总体防洪标准,但仍需要蓄滞洪区大量分洪运用,在超标准洪水应对方面则更加困难。
首先,长江干流并非“万无一失”。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沈华中说,长江部分上游干流河段堤防防洪能力偏低,未形成防洪保护圈或未达防洪标准;中下游干流堤防虽已达标,但由于堤基基础差和历代不断加培造成的堤身土体不均匀等原因,部分堤身、堤基和穿堤建筑物存在隐患。这些因素导致长江干堤汛期险情时有发生。近些年,长江中下游崩岸险情呈现向下游延伸、不断增加的趋势。
一是长江中下游42处蓄滞洪区中,仍有9处未完成围堤加固,部分隔堤尚未建成或达标。如:杜家台北围堤、西围堤、新合垸堤不达标,一旦运用,威胁仙桃市、蔡甸区、汉川市、武汉经济开发区等部分地区的居民安全。 二是仅有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杜家台等5处蓄滞洪区完成分洪闸建设,其余均需进行爆破扒口分洪,无法做到及时及量分洪,分洪效率较低。 三是基本完成安全建设的蓄滞洪区仅4处(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正在开展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康山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其余蓄滞洪区启用需提前将人员转移至蓄滞洪区外。
第三,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亟待提高。据介绍,长江流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堤防工程线长面广,基础薄弱、堤身质量较差,遇高洪水位管涌、渗漏等重大险情较多;且部分支流和湖泊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圈,防洪能力偏低。今年,以湖区和支流堤防发生的险情为主。连江支堤和湖区堤防在高洪水位长期浸泡下易发生险情,成为防洪工程的主要薄弱环节。
第四,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陈桂亚说,长江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工作仍需加快推进,尤其是要加快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及应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运行维护还存在经费不足、人员培训不足、设备维修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城市建设发展未能很好统筹防洪排涝问题;部分河流的洪水调度方案、部分地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不能适应当前实际的防汛要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
水利防汛专家建议,加快支流和两湖堤防建设,提高支流防洪能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蓄滞洪区居民尽快迁入安全区。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分析洪水地区组成规律,不断完善流域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包含信息汇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全流域水工程信息共享与预报调度方案快速计算分析比较。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推荐阅读
【解读】
【热点】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