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5.2《有余数的除法(1)》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71--72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相关练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提示: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况,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认识和体会余数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情景图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行四轮驱动车比赛,每辆四轮驱动车需用3节电池才能让它跑起来。现在老师这里有6节电池可以使几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有9节电池可以使几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有28节电池又可以使几辆四轮驱动车跑起来呢?
2、自己列式算一算,遇到问题的请举手。
3、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生:28÷3最后余数不是0。
教师:通过今天的数学学习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这个实际问题呢?
【设计意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复习除法意义、竖式计算及说各部分表示意义,全面唤醒学生对除法知识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有余数除法作了准备。同时人为的给学生制造困难,28÷3利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18个圆片,我们一起分一分。1组、2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18个圆片每6个分1份;3组、4组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18个圆片每7个分1份。分完后相互交流,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教师: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
教师:那么怎么处理这些不能再分的圆片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把18个圆片,每7个分1份。能写成除法算式吗?怎样写?引导学生写出18÷7,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分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分成的2份在算式中叫什么?
(2)教师:我们就把剩下的“4”叫做余数。书写时在商的后面画4个小圆点,再写上剩余的数。
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时候会出现余数?
教师:对!一定是不够再分1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余数,如果还能分1份呢?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初识余数,通过把18个圆片,每7个分1份,发现有剩余,而这剩余的部分不能算1份,而得出余数,再在算式中认识余数,层层深入,让学生印象深刻。】
(3)试一试。
①19个圆片,每人分7个,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
教师: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可真强! 还想挑战吗?请拿出19个圆片,每人分7个,看看可以分给几人?还剩几个?请你先动手分一分,然后用算式把分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抽一名学生上台分。
全班交流:把你分的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同意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算式。
学生读教师板书:19÷7=2(人)……5(个)。
教师:“5”叫什么名字?余下的这5个能算1份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②比较总结。
教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玩的这3次分一分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第1次刚好分完,第2,3次有余数。
教师:你真会比较! 正如他所说,平时我们在对东西进行平均分的时候,有时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而有的时候不能刚好分完,余下的部分已经不能算1份,出现了剩余。对应在我们的除法算式里,也就是出现了“余数”。
【设计意图:在试一试中,因为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动手分圆片直接写出算式,当算式有规律地呈现出来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有利于对“余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