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1《认识平均分》微课视频 | 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二年级资源 2021-08-08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10  2  5   9   3  3

2.第一个

3.(1)6  (2)4 (3)3

教学设计

教材60‾62页,平均分的认识。    n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n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n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n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n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教师及时板书森林聚会)设计意图::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1、找信息: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生:竹笋是给熊猫吃的。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2、帮熊猫分竹笋: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学生自己动手分竹笋)引导学生知道需要6个圆片,要分成2份3、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怎么分的竹笋?(学生上黑板展示,边说边做)生:把6分成1和5;生:把6分成2和4;生:把6分成3和3;(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4、引出平均分:和第一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二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三个同学一样的举手,澳,原来喜欢第三种分法的同学最多,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生1:这样分一般多,两只熊猫都高兴生2:这样分分的一样多。生3:这样分分的同样多。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怎样叫平均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生:每个人都一样,就是平均分。生:不多不少,要一样,是平均分。6、师:那分成1和5,2和4,叫什么呢?生:不平均分生:不一样分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分果子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7、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自主练习1,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活动二分桃子)1、找信息,提问题: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出示信息: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2、思考:要想保证平均分,我们应该怎么做?生:1个1个地,轮流给生:2个2个地,轮流给生:3个3个地,轮流给3、动手操作:同学们说的,太好,那还等什么?拿出学具开始吧(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学生上黑板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生1:1个1个地分。分了4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生2:2个2个地分,分了2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生3:3个3个地分,分了1次,又1个1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生4:4个4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师小结: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是4根4根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活动三分萝卜)1、师: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2、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生:我直接是4个4个地拿给小兔子,结果分成了4份,说明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3、追问:为什么不再是1个1个给了?生:因为说的是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生:这一次和上面不一样,就是需要4个4个地给。4、总结:好,同学们,看明白了,我也明白了原来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1)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2)16个萝卜,每只小兔子吃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设计意图:通过分竹笋知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分桃子,知道平均分可以怎样分通过分萝卜,知道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分法,就这样层次递进,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