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7.7《花园》同步辅导资料

微课视频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电子课本

知识点

一、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有两种: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二、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除数的运算叫除法。


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读作a除以b等于c


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倍的意义

1、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图文讲解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导学案

参考答案

1.3 9 3 9÷3=3 

2.3 12÷4=3

3.3 9×3=27(只) 

4.除 乘 

5.略 

6.(1)24÷8=3 (2)8×4=32(只)或4×8=32(只)

7.6÷2=3

教学设计

花园。(教材第73、74页)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2.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体会“倍”的含义。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花园里美丽的花儿开了,蜜蜂、蝴蝶都飞来了,花园里热闹起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知道有4只蝴蝶,还有12只蜻蜓。

生2:我知道有 9只小鸟。

生3:我知道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

师:同学们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值得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花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就进行下面的环节。

师: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汇报。

生1:我画了4个三角形表示蝴蝶的只数,又画了12个圆圈表示蜻蜓的只数,然后把蜻蜓4只一组、4只一组地圈起来,就很容易看出,12里面有3个4,所以12÷4=3。

生2:我画了别的不同图形分别表示这两种小动物的只数,结果也是12÷4=3。

师:对,我们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两种量,但结果都可以看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计算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师: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多少只蜜蜂?

师:谁愿意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生1: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也就是说蜜蜂的只数有3个小鸟的只数那么多,可以写成9+9+9=27(只),也可以用乘法计算9×3=27(只)。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表示,因为小鸟有9只,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就是3个9,所以就可以写成9×3=27(只)。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最下面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画法,举例说明;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创设了“花园”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关系。】

师: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

花  园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


怎么获取配套导学案、练习等资料?


按下面方法回复

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

发送消息“北师111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别忘了文末 点赞  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获取更多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