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采访实录 |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罗钟铉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结底要从一流学科抓起

2017-06-24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为“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软件学院建院15 年来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工程型、国际化高端软件人才。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国际信息软件学院院长、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罗钟铉教授为此作出了很大贡献。


今年正值国家全面开展“双一流”建设之际,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收获了怎样的成果,对未来又有哪些展望呢?作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的领军人物,罗钟铉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人才培养问题又有着怎样的深入思考呢?


带着这些问题,《计算机教育》杂志奚春雁主编(简称奚)专访了罗钟铉教授(简称罗),下面是他们的对谈。


(本篇阅读建议时长:8分钟)




受访人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

校长助理  罗钟铉


罗钟铉,男,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士、硕士,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全职教授,计算几何与图形/图像、计算机视觉方面专家,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点长。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软件与信息学院院长,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任辽宁省泛在网络与服务软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中国)大连分会主席;日本立命馆大学客座教授;IEEE 多媒体学术组织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几何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标准(ISCC)评审专家。


2006 年3 月—2007年4 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特拉华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1997 年10 月—2000 年8 月,香港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副理事长;承担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 余项;在TIP、TSE、TOC、JMAA和SCIENCE CHINA(Mathematics) 等国内外顶级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获得10 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和学术荣誉称号。




全文问答提纲


01.您怎样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您认为全面深化的突破口在哪里?


02.自从进入一级学科以来,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您对此有什么见解?您对这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


03.您曾多年担任软件学院院长,您认为“互联网+”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意味着哪些使命?


04.我国近期加入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请问专业认证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有什么意义?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首批通过软件工程专业认证,您对此有什么心得体会和建议?


05.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建以来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哪里?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更好地体现其示范作用?


06.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您认为高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


07.创新驱动大环境下,您认为大连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奚:您怎样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您认为全面深化的突破口在哪里?


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我认为“不看速度不看规模,看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改革突破口,不断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2016 年4 月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强调深化教育改革时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担负起培育更多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窗口和开放办学的平台,更要率先突破,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我想这也是国家创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初衷。


我认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首先要逐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


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其实,我们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在校外与IBM、花旗、埃森哲、惠普、甲骨文、百度、SAP、微软、阿里巴巴等50 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中国联通研究院、东软集团等联合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


在校内,建有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与IBM、微软、腾讯、瑞萨等共建4个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和3 个校企联合卓越人才培养班,充分利用企业师资力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符合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与花旗银行、东软公司等共同开展校企课程共建,把企业最前沿的工程实践知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带进课堂。结合我校软件工程研究院建设,搭建学生创业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创办大学生公司9 家。


同时,我们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已成为涵盖ACM、数学建模、智能车、嵌入式、自主创业等兴趣小组,微软、腾讯、梦创等校企联合创新俱乐部,学生创新工作室和中心事务部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组织。2012—2014年我校学生连续3 年夺得IBM 大型主机技术全国大赛冠军,获得国家级以上大学生创新科技大赛奖项70 余项。


2015 年10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这项重大举措是大国变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双一流”建设不仅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催化剂。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一些学科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再加上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作后盾,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和实力。同时“双一流”建设也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这充分强调了特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力呢?大连理工大学的选择是“一体两翼四力”。“一体”就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体考虑,特别是抓住学科这个龙头、人才这个根本,围绕立德树人,抓好汇贤用才;“两翼”就是强化办学特色、深化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四力”就是办学能力、办学活力、办学实力、办学魅力建设互相统筹。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结底要从一流学科抓起,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和基础,是高校人才培养、师资、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保障。大连理工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已经确立了“存量促升级、增量调结构”的思路,围绕海洋、生命、信息等战略领域和高端装备、高端智库等战略主题,大力加强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特色内涵增长点。




奚:自从进入一级学科以来,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您对此有什么见解?您对这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


罗: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将软件工程学科增设为一级学科,这是软件工程学科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说,不仅增强了信息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同时在现实应用中无处不在的软件交叉性,更为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新的机遇。


为此我校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比如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中把软件工程学科作为学校“高水平实力”学科重点建设(全校支持10 个)。目前,学校正在启动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同共建高水平信息学科。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软件工程学科,发挥软件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开展大量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首先国家的方针政策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次,从大数据、云计算到“互联网+”,这一系列的变革让软件工程专业找到了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当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软件工程专业在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面临众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既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又要面向行业脚踏实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培养专业型、服务型人才。这是新时期软件工程学科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


软件工程具有复杂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学校在软件工程科学研究方面非常注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结合研究,充分把软件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并映射到各行各业发挥作用,使软件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在这方面,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围绕“打造国内领先、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流软件工程学科”的总体目标,制定了“软件+ 海洋”的特色方向,形成以“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数据科学与机器智能”“泛在网络与可信技术” 3 个二级学科为依托,重点建设“海洋信息处理与计算”二级学科的“ 3+1”特色发展模式。


在目前的学科建设体系下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0% 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


同时,学科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也都有了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是校企合作与国际化,前面我已经强调校企合作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人才培养要想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就要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人才。


我们拥有独立的外语教学师资队伍,并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德岛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尤其是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开创了中日高水平学历学位教育层次上合作办学的先例,在刚刚结束的教育部办学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实质性办学”的高度评价。


我们培养的软件人才遍布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的著名IT 企业;在国内工作的学生,大部分也都就职于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兴等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奚:您曾多年担任软件学院院长,您认为“互联网+”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意味着哪些使命?


罗:从软件工程专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关系。


其一,我们需要思考“互联网+”给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什么。“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工作模式。软件工程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到如今强调敏捷、DevOps 的快速迭代开发,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单一软件产品的开发上面。而“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引入了新的思想,它意味着一种多行业交叉的服务模式,我们完成的并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的服务,即把不同的行业以软件为载体进行融合,为人们的方方面面提供服务,把软件产品从有形变为无形,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是巨大的变革。


其二,我们需要思考软件工程专业能为“互联网+”做什么。“互联网+”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符号,但它并不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而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它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中的“软件”依然是灵魂。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抓手,它首先就要完成自身创新,即如何更好地为不同的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撑;其次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他们会成为推进“互联网+”的中坚力量。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除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要唤起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使命感。如果能够从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关系,对于两者的意义都是巨大的。



奚:我国近期加入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请问专业认证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有什么意义?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首批通过软件工程专业认证,您对此有什么心得体会和建议?


罗:《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在我国,工程教育占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有了国际统一标准,为工程类学生踏入国际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工程专业相比,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按照教育部要求,始终坚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工程型人才。高校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也是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者。工程教育认证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了解、掌握世界上先进的软件工程教育方法,参照国际标准来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切实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5 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首批申请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依托工程教育认证,我们全面梳理了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面向工程教育持续改进体系。在现场考察环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的校企合作、外语强化、创新实践特色得到了专家组高度评价。顺利通过本轮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的认可。


通过本轮工程教育认证,我们也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工程教育认证关注的重点是木桶理论中的短板,以全员覆盖为宗旨,这与传统精英式教育理念显著不同;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摈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观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接地气”,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最后,要始终持续改进,任何专业要想不断发展提升,就要不断改进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闭环,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达成培养目标。




奚: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建以来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哪里?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更好地体现其示范作用?


罗: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2001 年颁发了教高[2001]6 号文件, 批准了35 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了近15 年的发展,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较大地缓解了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强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软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与理念、产学研合作、国际化等领域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首先是产学合作方面。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建了与企业深层次产学合作教育、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保障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财务预算制等运行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高校教育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并及时获取企业需求,预测产业发展态势,超前规划新专业。如多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了数字媒体专业、金融信息工程专业等,不仅使培养的人才能及时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成为推动新专业和新产业建设的驱动力。


我校软件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校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等,使教师了解企业,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便于企业遴选;做到了相互渗透,创造了学院、学生和企业多赢的局面。诸多示范性软件学院产学合作的不断推进,共同培养高水平卓越人才的模式,也催生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该说,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产学合作方面的探索,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其次是国际化方面。软件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示范性软件学院从建设初期,就十分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体系,努力为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借鉴,做出示范。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信息产业和社会发展,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的要求,在软件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和日本立命馆大学联合设立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该学院是中日两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上设立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日两国知名大学间“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的典范,开创了中日两国在高水平学历学位教育层次上合作办学的先例。


第三是学科建设方面。众所周知, 学科建设是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主线。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的通知”(学位[2011]1 号),确定将软件工程学科增设为一级学科(080835),这是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立以来成绩的积极认可,是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进入了一个规模发展的崭新阶段。一级学科的设立,必然会进一步引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强势发展和快速壮大。




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您认为高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


罗: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首先, 一定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联合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其次,是细化实施方案。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另外,要强化督导落实,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早在1995 年就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不断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化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主渠道。学校创新创业组织导机构健全,教务部门、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主校区与软件校区、盘锦校区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联动。


学校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中心,以相关职能部门为带动,以学部(院)级基地为分中心,以大学生创业园为纽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了“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了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建立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出成果。


学校构建了三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了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规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政府等共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 2015 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部分创新创业课程面向全国开设,辐射到其他高校,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奚:创新驱动大环境下,您认为大连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罗:我校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了目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方向。


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比如《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与实践》等3 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高校领先。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出版了创意创新创业系列教材,开设了创新创业慕课课程,在全国高校产生很大的反响。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数千项,发表学术论文500 余篇,申请专利1 000 余项,目前在基地孵化的创新创业团队124 个,注册企业22 余个。


这些成绩也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结果。归纳来说,我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平台优势。目前我校建成了以创新创业学院为示范的创新创业基地(1 个),以学部(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分基地(13 个),以大学科技园(1 个)、大学生创业园(3 个)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0 余个)为纽带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条件保障。


二是完善的体系。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校已经构建了“三基、三创、三新、三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基地将创意激发、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融为一体,构建“创意+ 创新+ 创业”(“三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特色强化班。我校将创新实验能力的系列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创意设计、互联网+、创业教育等16 个创新创业实践班,每年招生学生1 200 余人,学生修完规定20 个学分的课程后可获得结业证书。


四是健全的体制。学校层面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学部(院)级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为组成部分的运行体系。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校每年提供相应的建设和运行经费1 000 多万元。


总的来说,大连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都是很明显的。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和基础,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保障,所以双一流建设要从建设一流学科抓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学科前沿,坚持围绕自身特色谋优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图文:《计算机教育》

2016年第11期

编辑:马宇晴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