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 软科(ID:zuihaodaxue)
微信公众号
“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这曾是博士圈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但如今,在我国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高校坚持“严出”的培养模式,不只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都有被延期,甚至毕不了业的可能。
近年来,“清退大学生”的消息已屡见不鲜。每年都有高校着手对不合格的学生做出退学处理,在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成为清退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近几个月,国内至少有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出清退公告,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朝着“严出”的方向不断努力,学业不合格,退学没商量。
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一年后,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严出已是大势所趋,严厉程度步步加码。每年高校进行大批量清退成为公开的事实。软科(ID:zuihaodaxue)搜集了近期各高校发布的相关公告,为不完全整理,欢迎留言补充。 据各高校发布的“退学公告”,大部分学生被校方清退的最主要原因都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以同济大学为例,根据《同济大学超期研究生管理规定》,2017级及之前普通博士生学制为3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4.5年或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2018级及之后的普通博士生学制为4年,直博生学制为5.5年(医学专业学位普通博士生学制为3年,医学直博生学制为6年),最长学习年限均为7年。对于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而对于未能在最长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学校会根据规定进行清退或结业处理。在大学之前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一入大学万事轻松”是许多人被灌输最多和下意识的逻辑,进入大学后,难免有学生懈怠。抱着“进大学就进了保险箱”的认知,对于本应按时完成的学业任务一拖再拖,对经常不上课、成绩不合格、学分修不满等情况满不在意,导致最后不得不面临被清退的局面。大学四年,放任自己“浑水摸鱼”的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临近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同时袭来。由于缺少平时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太多本科论文东抄西摘,冷饭热炒,一夜速成。地方媒体发布的一项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完成论文时间不足30天,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答辩不过理所当然。虽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本科生,清退依然是小比例,但释放出了一个不小的信号,即“轻松大学的大门彻底关上,‘严出’制度将严格实行”。这既是是对那些想混日子、混学位的学生的警示,也是严控学风学纪、严肃学位授予制度权威的表现。据多位高校老师介绍,目前高校清退的研究生中,许多是在职研究生,清退原因也多为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如没有完成毕业论文、论文不合格、学分未达到标准等。一部分人之所以选择读在职硕士或在职博士,是为了追求文凭,并不是学术造诣。“很多在职博士生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很难完成学业,一边兼顾工作一边读博,精力确实是跟不上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张鹏说。“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客观上也存在着培养方式‘水土不服’的原因,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同质化’让在职研究生难以完成学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华东曾表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名字也出现在高校公布的清退名单中。近期同济大学清退的第一批15名研究生中,就有多位是留学生,原因分别是“超最长学习年限”和“学业成绩未达学校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过去几年中国高校引入留学生过于看重数量,要改变中国接受很多“低端”留学生的现状,就要对在华留学生同样做到“严出”。2018年,教育部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是中国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这样的要求很快落实在高校的行动中。2019年,武汉大学曾一次性清退了92名外国留学生。据武汉大学国际学院招生办负责人介绍,这批学生主要问题是成绩上不去、违反校纪,还有人不按规定缴纳学费。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高彦明带来了《关于优化外国来华留学生政策的提案》。他建议,提高来华留学生招生标准,严把录取关,努力招收高层次、高质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2020年,民进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大会的提案建议,分层分类制定来华学生的招收标准,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随着来华留学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今后来华留学发展将坚持质量第一,严格规范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实,无论何种身份的学生,造成“被清退”的一个内在原因还是自我认知不清晰。近些年,选择读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2019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为290万,2020年为341万,2021年为377万。但一些“考研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考研对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一场硬仗,考上名校更是难上加难。令人唏嘘的是,一小部分研究生“成功上岸”之后就懈怠了。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对“为什么要考研”、“选择学硕还是专硕”、“选择就读什么专业”这样的关键问题缺乏深入思考。除了硕士生之外,一些博士生也面临着相似的困扰,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我国博士延毕率持续上升,据统计,每年有超过六成的博士无法在正常时间毕业。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的现象。自我定位不明确,给本就不容易的博士毕业带来了更多阻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曾表示:“一些同学不清楚博士最后的培养导向,盲目选择读博,或者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把学位作为工作的跳板,就产生了认知偏差。抱着这样的目的,进入博士生的训练和学习后,往往会感到压力太大,承受不了,所以出现退学、放弃学位的现象。”由此可见,在决定升学时,应该保持清晰认知,慎重选择,才不会骑虎难下。其实,“清退超期学生”对大学来说并不是一种极端现象,而是一种规范学生培养体系的手段。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认为,高等教育要朝着“严出”的方向努力,好的大学20%、30%的退学率都是正常的。“严出”为的是质量提升。2020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同样明确了要实施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从指导思想到教育理念再到行动计划,推出了全方位的系统改革举措。不仅是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曾经的“宽出”也正在变为“严出”。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启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试点工作,要求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一说起“严出”,往往就跟“退学”画等号,实际上,后者更接近一种威慑般的存在。从大处着眼,高校整体培养机制、学生评价体系,才是控制质量的核心。真正做到“严出”,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质量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一系列举措说明,守好“严出”关,不会仅仅止步于简单的“清退”,而将会逐步向着深层次、多方位迈进。对学生而言,随着教育部和高校的一系列举措落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大学中“浑水摸鱼”一定会越来越难。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质量人才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源于网络
赠书TIME 今日留言有机会获得《 学习治疗手记 》。《学习治疗手记》结合现实生活中36个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学习治疗理论、分享作者从金牌家教到学习治疗师二十余年教育教学的经验和心得、学习治疗理论应用和案例分析等。深入浅出介绍学习治疗理论和实践应用,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看懂、理解、应用学习治疗。教师、家长、对学习治疗感兴趣的学生,均可通过本书,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绩、建构学习系统的方法。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 学习治疗手记 》作者:宋少卫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想要获得本书的朋友请在文末写下留言,留言区收到回复“恭喜中奖”者将免费获赠本图书,中奖者请在收到通知的2小时内将您的“姓名+电话+快递地址”留言至原评论下方处即可,隐私信息不会被放出,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视作自动放弃兑奖资格。
不负热爱 不忘初心️
理想与你皆耀眼
电影《大学》正在热映
>> 购票戳此 <<
如您所在城市的影院没有《大学》的排片,您可以选择通过“大象点映”平台发起属于自己的专场观影,具体方式请点击>>点映&包场<<,了解点映和包场观影方式。
#进入官方视频号查看更多#
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