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悟石视野】曹操为何败而不溃?30岁读三国,最佩服诸葛亮,40岁最佩服曹操,60岁再读,最佩服刘备!

2018-03-10 野莽 中科国腾CASGTVAC

小时候跟着老爸看94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边看边玩耍,虽心不在焉,但还是记住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的经典画面,听了无数遍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也不知不觉刻在脑海里,如今再次重温,一听到片尾旋律响起,好像不止穿越到童年,也穿越到三国纷争的战火年代,有时拜服曹操的大气,有时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含恨而落泪,再翻出来他们的诗作,也读出了特别的味道了。

来了是客 悟了是缘

一盘青梅,一樽煮酒,曹操一袭白衣与刘备在小亭中相对而坐,把酒畅饮。亭外已是阴云颤抖,大雨将至,空气中飘散着雨水的十足潮味。酒至酣处,曹操话题一转,从容问刘备:“玄德,你说这天底下谁是英雄?”刘备想了想,“袁绍、袁术、孙策、刘表……”曹操摇摇头,然后一手指着刘备,一手指自己,笑着说:“天下英雄无非你我!”话音刚落,刘备不禁一惊,手上的筷子不觉落地……


那么,曹操凭什么认定刘备是英雄呢?

说起刘备,以他早年的经历真难说是英雄。刘备早先以讨伐黄巾起家,被朝廷封为安喜县县尉,后因鞭打督邮而弃官逃跑。之后又相继跟随公孙瓒、陶谦,四处奔波,后来好不容易在徐州落下了脚,却很快又被袁术、吕布打败,落了个妻离子散的下场。

38岁的刘备无家可归,穷困潦倒,不得已寄人篱下,被迫归附曹操。为了防止曹操对他的猜疑,又亲自经营起了菜园子,以示自己胸无大志。

此时的刘备,与袁绍、孙策、刘表等早已虎踞一方,扬名海外的诸侯相比,别提英雄了,混得简直惨如“狗熊”。但是,曹 31 50066 31 15883 0 0 3641 0 0:00:13 0:00:04 0:00:09 3641却并未因此小瞧刘备,反而还一直在想办法拉拢他。

说起刘备与曹操的关系,刘备可以说是一直站错了队。最先刘备投奔的公孙瓒是袁绍的死对头,而曹操和袁绍却是盟友;后来,刘备投奔的徐州牧陶谦也一直被曹操视为杀父仇人。

即便是这样,曹操却不计前嫌,刘备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就上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待刘备落魄来奔,曹操又上表封他为豫州牧,对他礼待有加,甚至后来达到了出门就同车,坐下就同席的地步,这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政治待遇。

曹操对刘备这般不同寻常的表现,首先就引起了曹操智囊团首席谋士郭嘉的注意。郭嘉劝诫曹操:“刘备这个人有雄才大略,他手下的人都愿意为他誓死效力,依我看来,他最终是不肯居人之下的,不如趁现在将他除掉,以免后患。”

曹操听了以后,沉思一会,回答道:“现在正是招揽天下人才之际,况且刘备尚且在我掌控之中,不用过于担心。”

曹操作为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几乎预测并掌控了后来历史的走向: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粮草被焚,一败涂地;袁术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后被刘备截杀;小霸王孙策任侠轻易,后被仇人门客所杀,英年早逝;刘表则是在曹操的逼迫下,忧惧背疽发作而亡。

唯独刘备,超出了曹操的掌控,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竟成了阻挠曹操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

有人说,三十岁读三国,最佩服的会是诸葛亮,四十岁最佩服的会是曹操,而到了六十岁再读,这个人将会是刘备。

或许,刘备的隐忍、韬晦、老烈,只有在经受了人生风雨的历练后才会越发耐人寻味。史书记载,刘备为人话不多,不好读书,能折节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弘毅宽厚,有高祖刘邦的风范。

曹操之所以把刘备看在眼里,也正是看中刘备性格沉毅,能得人死力这点。曹操以为,只要降住一个刘备,就相当于收获隐含在刘备后面的大量的人才资源。

再者,刘备和曹操可以说都是白手起家,在乱世中逐鹿中原的代表。曹操因为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的缘故,常遭士人嘲笑,后来崛起,虽有家荫,但基本全靠自己的努力。而刘备的出身比曹操还要糟糕,父亲早亡,母亲还要靠制作草席来补贴家用。

与袁绍、孙权、刘表等这些靠门望势力起家的贵族阶级相比,曹操更加佩服刘备这样的白手起家的“草根英雄”。

曹操通过“青梅煮酒”这个局,点透刘备是英雄,侧面传递给刘备的信息是“我已经察觉到你的野心抱负,不要再演戏了”,意在告诉刘备“只要我们两个联手,天下可一扫而定”,这也符合曹操对“英雄”的定义:英雄当有横扫四海之志。

既然曹操的橄榄枝已经抛出了,那么刘备对此是什么表态呢?

突然天上一个闷雷响起,刘备倒吸了一口凉气,从容的捡起筷子,对曹操说:“刚才被响雷吓到了,所以才会这样。”   

曹操笑道:“大丈夫也怕打雷?”

刘备也笑道:“圣人尚且害怕打雷下雨,何况我呢?我贤弟二人已在门口等候多时了,曹公,我先告辞了。”刘备向曹操作了个揖,缓身起步离开了。

亭外早已是大雨如注,桌子上酒樽里的酒尚且温热。曹操望着刘备的离去的身影,眼神久久没有离开。

都是有天下之志的英雄,注定不能相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企业的用人之道正如打仗的用兵之道。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的人才管理可谓是高人一等,用4分钟就能说清楚曹孟德的人才管理哲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63a5kd7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曹操在人才管理上,敢于改别人不敢改之弊,敢于讲别人不敢讲之言,经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任董事长,将这些经验规范为“九品中正”制度,将管理人员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


三国期间的几次重要战役,纯粹从失败方来看,这几个失败者不可谓不悲惨,袁本初官渡一败涂地,势力土崩瓦解,关羽被吕蒙抄老家,荆州军老本赔光还搭上自己性命,刘备在夷陵把蜀汉大半主力和将领打没,自己郁郁而终。

  这三人可谓一战而大势去,把身家资本和生命都丢在一次战役的失败里,再无翻身余地。

  相比而言,曹操在重要战役中的失败,却次次败而不溃。

  其一,同样是被端老巢,曹操和关羽打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194年,曹操第二次亲征陶谦的时候被陈宫迎吕布端了老窝,兖州尽失,仅余甄、范、东阿三县尚据,而且军粮匮乏(一征陶谦的时候曹操便因粮尽退兵,而丢了根据地后粮草应更为窘迫),此时的曹操和被吕蒙偷得荆州的关羽的形势危急程度可谓相差无几。

  关羽被偷袭荆州时尚有刘备的益州地盘在,只要主力尚存的荆州军不溃败,不速败,一切尚有回旋余地,败走麦城只因军心溃散,不然实力保存基本完整的荆州军,孙吴是绝对无法速胜的,完全可以从容撤回上庸,从219年10月军威鼎盛之时使许昌以南数个县城响应到12月兵败被杀,不足两月荆州军团便完全溃败。

  而曹操在吕布袭取兖州时可谓山穷水尽,根据地几乎丢光,粮草紧缺,且四面皆敌,退无可退,当然了,有一面可退,袁绍书信劝降曹操,曹操也几乎要答应,只是被程昱劝止。发兵攻吕布,194年一战吕布相持百余日不分胜负,直到来年再战吕布才击败对手,重新占据兖州。能在丢失根据地且军粮匮乏的情况下,保持主力部队一年多的战斗力,曹操的统帅能力相比关羽不可谓强了许多。

  其二,赤壁之战,同样被以少胜多,曹操没有像袁绍那样一败而溃。

  先说袁绍,官渡一战,袁绍一方的损失可谓伤筋动骨,十余万主力丢了,仅余数百骑兵回邺城,人才损失甚巨,许攸、张郃、高览等一众人才降曹,文丑、颜良、淳于琼等阵亡,最后袁本初回去气急败坏自己还把谋士田丰杀了。其实,这些损失绝对算不上动摇势力的根本,因为整个河北地区尚在袁绍掌握中,且外交上他只有曹操一个敌人,和曹操的四面皆敌且缺乏后方和战略纵深的情况比已经算不错的了,瘦死骆驼比马大,袁强曹弱的天平并没有逆转,只是实力差距大大缩小了而已,最终曹操花了7年多才完全平定袁绍势力说明袁绍在官渡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并不致命。

  袁绍集团败亡的根本原因在内部,首先是袁绍咽不下官渡惨败这口恶气,回去杀田丰自损人才不说,还把自己的阳寿也搭上了,两年即病死。病死也罢,刘备气量更小,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这倒不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但刘备后事托孤处理的好,也没出乱子,袁绍就不同了,自己死后留下几个儿子相互争斗,各自拿着自己那份家底来内耗,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曹操在赤壁之战同样损失惨重,20多万主力损失大半(对于某些“史学家”所说的赤壁之战曹操主力未损的说法,还是不敢苟同,倘若主力未损,曹操手握中原兵+荆州降兵,即便加上回去处理后方造反的理由,也不可能在赤壁战后出现曹仁手里仅有数千人守江陵而被周瑜围攻这样窘迫的情况,要知道,原先光是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孙氏集团都从来没有啃下来过),赤壁一战而奠定统一中华大局的愿望就此破灭,因为这次失败,刚到手的荆州马上又丢了大半,各个降服的地方也都出现了一些造反的现象,西北的凉州军阀也闻风而动。

  在三国两晋的几次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方唯有曹操结局最好,比如袁绍被自己气死,苻坚被部下所杀,这两人死后留下的势力都土崩瓦解了,而曹操则有条不紊的败而不溃。首先,保证自己不被败仗气死,然后才有精力安排曹仁镇守江陵,同时安排好淮南防务,然后回到许昌解决掉后院问题,再诱杀马腾,发兵平关中等等。可以说,在经历一场惨败后依然维系曹魏独据北方一家独大的局面,曹操功不可没。

  在数年后,孙权伐合肥无功而返,关羽、陆逊攻襄樊不克,诸葛亮伐关中大业未成,这些都是在赤壁之战败后曹操打好了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成功的防守战。换句话说,倘若曹操也和袁绍那样一败而溃,荆州可能就很快丢了个精光,淮南平原一片,也不会在这时去想着铸合肥城坚守,而所谓西凉军阀、张鲁等等可能都无心去平定了。从后来的历史反过来看,曹魏的三大防御区域:关中、襄樊、合肥,其实都是在赤壁惨败之后由曹操奠定基础的。

  其三,汉中争夺战,刘备在此战可谓大出风头,而曹操的“鸡肋”典故说明此战不可谓输的不窝囊,夏侯渊战死,经过持久战后不得不放弃,但所谓撤退是最困难的军事行动,曹操在这次退兵过程中,首先是一如既往的军势未散,撤退井然有序,未给刘备追击的机会,其次是顺带还把汉中家底搬了个空,张君师在汉中经营多年,经济水平还是不错的,曹操击败张鲁的时候,汉中府库充盈,而留给刘备的,不过是个空城,汉中人口也一概迁走了,以至于在十多年后诸葛亮在经营汉中时还艰难万分,经济水平始终无法恢复过来。曹操在这次败仗中,还是留了一招后手。

  不可否认,打起胜仗来,袁绍、关羽、刘备、都能打出相当经典的战例,但是败中求胜的本事,还是当属曹操精于此道。小强者,无非败而亡走,再败再走;大强者,能败而不溃,败中求胜。

历史的天空

词/王健   曲/谷建芬   演唱/毛阿敏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滚滚长江东逝水

词/杨慎   曲/谷建芬   演唱/杨洪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为《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卧龙吟

词/王健   曲/谷建芬   演唱/戴建明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三国演义》孔明片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57yaqg86&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国群雄中,论一生道路最坎坷,刘备属第一。

刘备活了62岁,其中前五分之四的时间里都在跑路、再跑路,小败不断,大败常有,多次在战场上丢下老婆孩子逃命。

但刘备命好,挺过来了,而且又得了诸葛亮这个神助手,终成帝业。

与刘备相比,曹操的命似乎好很多,至少从未让家眷做俘虏。

但曹操一生也经历过几次大的挫败和低潮,不过可贵的是,曹操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每一次挫败后马上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纵观曹操的一生,下面几次挫折应该给他留下的深刻最深。

第一次挫折,张邈、陈宫兖州之叛。

曹操跟张邈是年轻时代的朋友,二人有很深的情谊,曹操起兵初期如果没有张邈的无私帮助,“曹家军”不能诞生得那么顺利。

曹操对张邈也很信任,张邈跟袁绍发生了矛盾,袁绍密令曹操杀掉张邈,曹操宁可得罪袁绍也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

曹操远征,行前告诉妻子和孩子,如果自己发生不测就让他们找张邈。

远征归来,张邈亲自迎接,两位老战友手握在一起热泪直流。

然而,这么可靠的朋友也有变质的时候,经陈宫一番策动,张邈居然秘密迎来吕布到兖州,趁曹操远征徐州之机端了他的大本营,曹操差一点有去无归。

这件事对曹操刺激很大,他不仅绝地反击,将张邈、陈宫、吕布先后全部杀了,而且以后再远征一定会先安排好后方的事。

曹操再远征,后方一般不再交给别人,他只相信自家人,一般会让儿子曹丕负责留守大本营,曹植也承担过这样的任务。

在后方,曹操一般会选派信得过的能臣辅佐儿子,不要小看这一招,关键时刻它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有一次,曹操远征汉中,后方的邺县又发生了叛乱,但与兖州那次不同,很快就被曹丕解决了。

第二次挫折,杀边让事件。

边让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在当时却很有名。

边让是个学者,在士人中很有影响力,但他瞧不起曹操,一再触犯曹操,曹操一生气,把他杀了。

后面的连锁反应却让曹操始料不及后世有人认为张邈、陈宫之叛与边让被杀就有直接关系,因为边让被杀,张邈、陈宫有了汲汲可危之感于是才发生了那次叛乱。

虽然这种说法有问题,因为史书明确记载边让被杀发生在建安年间,与张邈、陈宫之叛时间不对,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曹操杀了边让,造成的影响是恶劣的,不少士人对曹操产生了疏离感。

曹操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以后加以注意。

所以,当祢衡一再轻视和戏弄于他时,他很想杀了祢衡,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把祢衡礼送出境。

祢衡的影响力远不如边让,祢衡做的事比边让恐怕恶劣许多倍,但曹操还是忍住了,因为他学聪明了。

还有名士杨彪,曹操也很想杀他,但也忍住了。

有人或许不同意上面的看法,认为曹操毕竟杀过许攸、杨修、娄圭这些人,但他们都是曹操的直接属下,曹操杀他们完全站在工作的角度,是整治队伍。

第三次挫折,赤壁之败。

曹操在赤壁打了大败仗,败得很惨,后果很严重。

不过曹操善于总结,战后他立即召集大家进行反省,发现失败除因除决策失误、战事时机选择不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军事上的短板。

那就是自己的水军不行,曹操擅长步兵和骑兵作战,在平原作战和山地作战方面经验都很丰富,最拿手的是长途奔袭,但这些一到长江边上就派不上用场了。

曹操立即做出调整,大力发展水军。

过去曹操也训练过水军,在邺县附近开挖了一个玄武池,在那里练兵,但说实话那有点像做秀,是纯粹的花架子,根本训练不出来什么像样的水军。

赤壁之败后曹操把水军拉到野外,在谯县一带的涡河里练,还跑到合肥练,到巢湖里练。

后来曹操也有了一支能打的水军,几次兵临濡须口,曹操都是坐船去的。

虽然未能跨过长江,但曹魏水军往那儿一摆,孙吴的战船就不敢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了。

第四次挫折,董贵人、伏皇后事件。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开始并没把汉献帝当回事,他或许认为傀儡就是傀儡,没有必要过于防范。

结果就出问题,汉献帝是个苦命的皇帝,但却是个“有志青年”,他一心想恢复汉室,这种情绪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一些人。

汉献帝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居然想到发起宫廷政变重新夺回政权,被曹操及时发现,予以挫败。

但接着是汉献帝的伏皇后和父亲伏完又向曹操发起了挑战,虽然也被曹操及时发现并挫败,但却让曹操因此在政治上陷入极大被动。

不少人骂曹操是奸臣,这两件事占了很大成分。

曹操意识到,汉献帝的后宫原来是个重地,应该来个“闲人免进”。

曹操想出了个办法,一口气送了3个女儿进皇宫,当汉献帝的妃子,其中一个后来还成为皇后。如此以来曹操就成了汉献帝的岳父,刘氏和曹氏成了一家人。

曹操这一招很高明不仅完成了两大家族的合亲,而且把汉献帝彻底监督了起来后宫再也闹不出什么事了。

曹操之所以成就大业,缘于他不是一个惧怕失败的人,任何失败都没有打倒过他。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每次失败后他都会迅速做出反省,采取措施弥补那些忽视的地方和薄弱环节,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比一般人更聪明的地方,因为只有聪明人才善于把每一次失败都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直到把它弄透彻为止。

当你积攒下来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时,你的错误也就会越犯越少。

最后鉴赏 | 曹操《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这组诗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龟虽寿》。 

这一篇《龟虽寿》笔力雄健慷慨悲凉,阐述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颂说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注释

1..“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2.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螣音同“腾”。

4.骥:良马,千里马。

5.枥:马槽。

6.已:停止。

7.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8.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9.但:仅,只。

10.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1.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12.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微信号:casgtva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