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线剪断之后
复旦大学儿科学博士
上海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当新生儿娩出后,很快就会被剪断脐带。
为什么要把脐带断掉?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几千年来、一代一代的人就是这么剪下来的。
估计是嫌这根长长的脐带连着个胎盘,会增加照顾或给孩子哺乳时的不便,所以就让新生儿早点脱离了胎盘。
其实,断脐不是孩子出生时的必须。
如图这种不剪断脐带的分娩方式,称之为“莲花生”(Lotus birth,胎盘像荷叶一样)▼
▲生后不立即断脐不会伤害孩子,反而对孩子有益,因为这样可以经胎盘多输点血给孩子,会减少他们四个月后发生贫血的风险。所以目前主张晚断脐(等脐动脉搏动消失后再断脐)。
▲左图:生后立即结扎的脐带,里面有较多血液; 右图:延迟结扎后的脐带,里面血液很少,都流给孩子了。
我个人推测如果能普及晚断脐,美国儿科学会也不会做出那个母乳喂养儿在四个月时就预防性补充铁剂的争议性推荐了。
在过去,剪断脐带这个操作是“极具风险”的,因为当时没有消毒意识(博大精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细菌这样的微生物),断脐时细菌常通过脐带的创面进入体内,导致很多新生儿因败血症和破伤风而死亡。
要知道,在现代医学没普及之前,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是 20%(没错,是五分之一)。
我们那个号称能治未病的博大精深似乎从来不屑这些数字(估计是认为新生儿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博大精深只关注博大精深的医学终极难题。
你看,如果没有断脐就不存在脐部这个人为的创面,也就不存在随后的消毒护理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人类自找的“麻烦”。
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出生时脐部的无菌处理,经由脐部的全身性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低。到2015年,新生儿死亡率降至0.92%(不仅仅是产时处理改善了新生儿存活率,各种生命支持技术和药物起到关键作用)。
孩子在正规医院出生后,脐部的处理和生后护理都是由医务人员完成,家长不必烦神。可出院回家后,需要家长亲自护理孩子的脐部。所以如何护理新生儿的脐部一直是家长关心的问题。
家长最担心孩子的脐部被细菌感染了。可是要知道,每一个新生儿的脐部在出生后很快就会有细菌定植和繁殖,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生后第四天的所有孩子的脐部都可以培养出这个细菌。
对细菌感染的恐惧促使着中国的医务人员和家长要对每一个新生儿的脐部进行常规消毒,就是试图清除脐部的细菌,以避免局部生长的细菌侵犯周围组织和血流。
可是,脐窝有细菌定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法避免的。对于正规医院出生(出生时能确保在夹闭和剪断脐带时常规进行无菌处理),同时家庭环境卫生状况好的新生儿没必要常规进行脐部的消毒液消毒。
通常情况下,脐带脱落的时间是生后一周左右。可如果频繁消毒脐部,除了消毒剂潜在的不良反应,另一后果就是脐带脱落时间会显著延长,而不是加速脱落。
▲某位大神信口开河说消毒会加速脱落
可见,定植在脐窝的细菌对确保脐带残端的正常脱落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脐部有分泌物,可用棉签沾清洁的水(冷开水或纯净水,美国儿科学会认为美国当地的自来水也是可以)擦拭就行。
日常护理的关键是要确保脐部的自然干燥和透气,禁止覆盖脐贴。
▼比如:尿布翻折在脐部之下,使脐部暴露于空气,这样有助于保持脐部干燥,避免脐部感染。
当然,如果不能确保分娩时脐带的无菌处理或者家庭环境卫生不可靠,使用消毒剂消毒脐部是推荐的。
市面上的皮肤消毒剂有多种,目前常用的脐部消毒剂有:70-75%的酒精、碘伏和氯己定(洗必泰)。可到底选用哪种又成了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70-75%酒精虽然可以有效杀死脐部细菌,可弊端是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如果消毒频繁,吸收入体内酒精的持续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对大脑和肝脏)。要是皮肤局部有创面,接触酒精后,还会产生剧烈疼痛。酒精消毒的另一麻烦就是会明显延迟脐带脱落的时间。
碘伏尽管局部刺激性小,但也不是安全的脐部消毒剂,因为其中少量的碘可经皮肤吸收入血,对低体重早产儿而言,经皮肤持续的碘摄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功能的异常。
经过临床大量验证,相对安全的脐部消毒剂是氯己定(洗必泰)。所以如果新生儿需要消毒脐部,推荐使用氯己定(洗必泰)。
总之,基于目前的证据,如果孩子是正规医院出生,家庭卫生状况良好,孩子的脐部没有被污染(美国儿科学会要求脐带脱落前不要盆浴,应该擦浴,就是担心脐部被洗澡水浸湿,增加感染的风险),就不需要常规消毒,保持干燥,等待自然脱落就行。
▲自然脱落全过程
关键词列表
关注[儿科严医生]回复关键词获取相应内容
黄疸|茵栀黄|肝功能|乙肝|丙肝|血常规
乳糖不耐|感染|发烧|感冒|咳嗽|川崎病
腹泻|呕吐|过敏|带状疱疹|喉喘鸣|脐疝
中耳炎|副耳|防晒|出牙|猩红热|益生菌
卡介苗|便秘|枕头|水痘|幽门螺杆菌感染
贫血|蚕豆病|隐睾|微量元素|儿童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