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严医生

其他

治疗支原体肺炎,阿奇+头孢+甲泼尼龙怎么成了主流方案?

没想到,阿奇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甲泼尼龙竟成了这次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方案。这是医生总结出来的最佳组合?还是无奈的选择?出现这样的套餐,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我来揣测一下吧。01三件套:最佳组合or无奈选择?1、对于真正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单用阿奇霉素,通常不会显效。为什么不显效?因为目前流行的肺炎支原体耐药率太高。高到什么程度?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绝不为过。在此不展开,我会用一篇文章去介绍。2、单用阿奇无效后,医生往往会添加头孢类抗生素。理由是怀疑患儿可能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这种做法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走了偏门。理论上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的可能,但单用阿奇无效时,应该首先考虑耐药支原体感染,毕竟国内流行的肺炎支原体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个数据可不是我编的)。所以,单用阿奇无效时,换药才是正道。可是该换的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等又是儿童非常规用药,医生使用前要走超说明书用药流程,要费很多口舌,所以大多数医生宁愿加药,也不换药。3、如果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添加头孢肯定无效,患儿体温还是下不来,医生最后只能上大招,加甲泼尼龙(一种糖皮质激素)。用了激素,抑制了免疫反应,减少致热原的产生,体温会降至正常;体温一旦正常,患者家属就不再焦虑了,以为是感染控制了。今年刚开始流行支原体肺炎时,医生还会一步步执行上述方案;但后来患者涌现,医生没时间一步步加药,于是诞生了同时联用的三件套。这三件套,也会有变,比如用红霉素(或克拉霉素)替代阿奇霉素;不同头孢类抗生素也会换来换去;但不论怎么换,甲泼尼龙可不能少,否则体温降不下来啊。我从来没和开三件套的医生沟通过,不清楚他们如此用药的初衷。我推测大多临床医生还是不敢/不愿超说明书用药。否则,原本单用敏感抗生素(如,口服多西环素)就能控制感染、让患儿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能一招制敌,干嘛非用三件套?这样的套餐对患儿有好处吗?能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吗?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是激素的作用?还是抗生素的功劳?能分清吗?02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激素的指征可以,但使用的场景很少,要根据患儿病情决定。在卫健委发布的2023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里有关于激素(指糖皮质激素)使用指征的明确描述: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出现重症/危重症表现时,可使用激素。那如何界定重症和危重症支原体肺炎呢?指南里也有定义:03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激素的利与弊也许有读者要问了,重症/危重症能用激素,轻症怎么就不能用?首先,我们要知道轻症的定义:如果支原体肺炎患儿不具备重症/危重症表现,就归为轻症。其次,我们要清楚在感染性疾病的管理上,激素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用前要权衡,要把握指征,否则就是滥用。利重症/危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往往存在程度较重的炎症反应,这种过度的炎症反应损伤组织、器官是引起重症/危重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控制感染的前提下,使用激素可以抑制这种过强免疫反应造成的炎症损伤,可能有助于疾病恢复、减少并发症风险。而轻症患儿的体内没有严重炎症反应,所以不需要激素治疗;给轻症患儿使用激素,可能会有弊端。弊感染人体的病原体或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称为外源性致热源,它们可诱导血液和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合成和释放IL-1、IL-6、TNF、IFN-α及其他细胞因子(称之为内源性致热源)。发热机制示意图。摘自▼:https://fertilitypedia.org/edu/symptoms/low-grade-fever激素主要通过减少内源性致热源(如,IL-1、IL-6、TNF、IFN-α等)的产生来发挥退热作用,所以激素也是名正言顺的退热药。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一样,激素无法抑制病原体繁殖;和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同的是,激素抑制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会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所以,没有很好控制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激素风险很大。滥用激素可能促使原有病原体在体内播散,而且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二重感染)。04管理支原体肺炎的关键控制感染是管理支原体肺炎的关键,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减少肺炎支原体造成的炎症损伤,可以避免患儿进展为重症/危重症。评估抗生素是否有效,要看使用后是否出现预期反应。如果没有出现明确的预期反应,诊断又无误的话,就要考虑更换治疗方案。换用敏感抗生素不但可以减少肺炎支原体对身体的损伤,也可减少患者通过咳嗽排出的病原体数量,继而减少感染他人的机会。滥用激素只能掩盖病情,甚至可能加速肺炎支原体在体内的播散、增加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机会以及传染他人的可能性。三件套成为主流方案,只能提示国内流行的肺炎支原体大概率耐药,因为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无法控制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症状。延伸阅读(可点击下方标题学习)1、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特点?2、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要注意些什么?3、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多西环素,牙齿会变色吗?4、该换药时就换药——《神奇的48小时,当肺炎支原体面对敏感抗生素》病例分享之一5、绕过阿奇又何妨?——《神奇的48小时,当肺炎支原体面对敏感抗生素》病例分享之二6、阿奇霉素需要多轮服用吗?(▲直播回放《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管理要点》)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绕过阿奇又何妨?——《神奇的48小时,当肺炎支原体面对敏感抗生素》病例分享之二

近期很多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的无预期反应,需要添加激素(甲泼尼龙)才能让体温下降,个别患儿甚至进展为重症,可见肺炎支原体耐药现象不容乐观。因为阿奇霉素和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存在交叉耐药现象,所以我本人对这类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缺乏信心,在工作中往往不主动推荐。大家可以通过接下来的两个病例,感受一下我在支原体肺炎用药上的态度。像往常一样,在介绍前,首先感谢家长同意分享。01病例一哥哥,6岁5个月,21.5kg,在外地旅游时出现症状。Day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该换药时就换药——《神奇的48小时,当肺炎支原体面对敏感抗生素》病例分享之一

当医生给患者某种干预措施后,比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鼻喷激素、口服抗组胺药、使用抗生素、换吃氨基酸奶粉/深度水解奶粉/无乳糖奶粉......,接下来就要评估患者在干预后有无出现预期反应。预期反应,类似于老百姓常说的“疗效”。对预期反应的评估,不但是对患者的负责,也可让患者(家属)安心,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医生积累临床经验,避免错误的诊治。如果出现预期反应,提示干预有效;否则,医生就要重新考虑诊断和治疗。不论是在诊所面诊患儿,还是线上咨询,对于特殊患者,我都会随访。尤其每一个使用抗生素的患儿,我肯定随访。目的就是要评估我的判断是否准确。如果有效,患者通常在启动抗生素治疗后的48-72小时左右出现预期反应,如:体温有下降趋势,或者咽痛、咳嗽、鼻涕等症状有明显缓解;如果无效,要么是诊断有问题,要么是治疗不当。最近肺炎支原体在局部地区似乎有小范围流行,很多支原体肺炎患儿接受阿奇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就没有出现预期反应,医生的压力比较大。儿童患了支原体肺炎,抗生素到底怎么选?近期我会通过几个案例深入分析。在介绍今天这个病例前,我首先要感谢家长同意分享。患儿,女,8岁,36kg。患病经过:Day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使用多西环素,牙齿会变色吗?

1945年,美国植物学家本杰明.杜加从土壤样本中发现了金霉素。随后,辉瑞公司的药研人员在金霉素的结构基础上相继研发出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辉瑞四环素类药物研发团队:LIoyd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相比灭活疫苗,鼻喷流感疫苗的效果更好吗?

文字版Q:前两天去带3岁小孩打流感疫苗,社区说有两种,一种扎针,另一种是鼻吸,我选了鼻吸。请问:鼻吸的流感疫苗会更好吗?A: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今年的流感疫苗已上市,什么时候接种效果最好?

文字版:请问:今年的流感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了,那么最佳接种时机大概是什么时候?流感传染性强,患者症状重,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发生重症风险较高,所以6月龄以上的所有人群,除非存在对疫苗的禁忌症,都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尽管流感疫苗保护效力一直不高(约40-60%),但接种流感疫苗是降低感染风险并减少将其传播给他人的重要措施,所以接种流感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身边人的重要手段。流感每年流行不止一次,高峰通常是当年12月至次年2月(部分地区可能更早)。考虑到接种流感疫苗后的保护时效(接种后2周左右产生保护性抗体;接种后5-6个月,保护性抗体滴度开始下降),目前认为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9月、10月份是比较合适的接种时机。即使到10月份还未接种疫苗,11月之后仍建议接种,因为流感季可能持续到次年5月。虽然每年的9-10月份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推荐时间段,但我认为不是必须要在这个时间段接种疫苗。近两周,我在门诊发现甲型流感患儿有增多的现象。目前距离9月开学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接下来流感传播风险可能增大,我们会密切关注流感的发病情况。考虑到我家有高龄老人,我又是医务人员,经常面对流感患儿,感染和播散流感病毒风险很高;尽管目前距离所谓的最佳接种时机还有一小段时间,但昨天我们全家都接种了今年的流感疫苗。所以,我不反对在大家在8月末接种流感疫苗。如果当地有苗,可以安排接种了。另外,本公众号的流感相关话题,建议抽空学习;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也可家备(我家可都备着了,尽管5年内都没吃过),免得急等着用药时,到处去找。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要注意些什么?

告下篇文章,我会重点介绍多西环素。比如:使用多西环素前,如何和家长沟通?如何让家长放心?8岁以下儿童使用多西环素,为什么不太可能出现牙齿永久性变色?如果选择多西环素,如何确定剂量和疗程?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特点?

当不同人感染同一病原体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差异很大时,就会面临诊断困难。比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因为症状(咽痛/发热)和体征(皮肤疱疹/咽峡疱疹)非常典型,所以几乎是送分题;而判断是否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为何防不胜防?

当某种疾病流行时,家长会想方设法保护孩子避免被感染。可很多时候,收效并不明显。比如这次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很多家长告诉我,她们也采取了措施:洗手、出门戴口罩、家里地面和物品擦拭消毒,但孩子仍然中招。控制肠道病毒传播之所以难度很大,主要和肠道病毒本身的特点以及儿童的生活特点有关。具体原因分析如下:01传播途径复杂因为感染肠道病毒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中会较长时间含有病毒;所以,肠道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上呼吸道和粪便中排出的病毒。一、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上呼吸道排出的病毒。该途径不难理解,比如:1、患者咳嗽和喷嚏产生的含病毒飞沫,飞沫落在他人的口腔黏膜上可致感染;还有一种经呼吸道的传播方式:患者排出的含病毒的飞沫被他人经呼吸道吸入而引起感染。上述传播形式属于直接接触。2、含病毒的飞沫落在物体表面,他人的手接触物体表面的病毒,再接触自己的口腔黏膜导致感染;或者飞沫落在食物表面,他人进食沾有病毒的食物,可致感染。这两种形式属于间接接触。二、直接或间接经口接触患者粪便中排出的病毒。该途径又称为粪-口传播,是肠道病毒的经典传播途径。我描述一下可能的场景:1、肠道病毒感染者排便后,在清理大便后,没认真洗手;或照顾者在处理患儿大便后,没认真洗手。那么感染者(或照顾者)手上可能有粪便残留,这双沾有病毒的手接下来就很可能污染周边环境(手会到处触摸)。他人的手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再接触自己的口腔黏膜,就可能被感染。这种形式属于间接接触。2、如果肠道病毒感染者(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去公共泳池游泳,可能会有少许大便进入泳池的水中,他人的口腔黏膜很可能接触到含病毒的水,继而被感染。这种形式属于直接接触。三、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疱疹液。手足口病患儿的皮肤疱疹液也富含病毒。如果疱疹破溃,疱疹液就会接触外界环境,导致环境污染;手如果触碰到疱疹液,手就会被污染。四、接触部分患者的眼泪。个别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在患者的眼泪中也会出现病毒。手如果触碰到眼泪,手就会被污染。02呼吸道/肠道排毒时间较长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在出现症状的头1-2周传染性较强,尤其第一周。但病愈后,仍会较长时间排毒,具有传染性。比如:肠道病毒感染者从上呼吸道排出病毒可持续1-3周,经粪便排出病毒可持续3-8周。也就是尽管患儿看上去已经康复,体温正常、口腔和皮肤疱疹消失,但仍在排毒,仍具传染性。这些孩子如果去上学、去游乐场所、去游泳机构等,就可能会播散病毒。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比如发热、口腔以及皮肤疱疹),我们可以轻松识别;但对于无症状的排毒者,我们无法识别,也难以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03无症状感染肠道病毒有300多种血清型。人体感染某种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后,并不能对该型病毒产生终生免疫,也就是日后仍可能被同一病毒再感染。只不过发生再感染后,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不会引起关注。无症状感染者的体内仍会有病毒复制,同样具有传染性,只不过传染性通常较弱而已。无症状感染者虽然在传播病原体,但难以识别,非常隐蔽,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管控的盲区。04儿童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手在感染性疾病的间接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的手可能播散病毒;而他人的手,可能会将病毒带入体内。理论上,通过严格的环境消毒和手卫生,可以一定程度阻止肠道病毒传播。但事实上,这些措施难以持续进行。因为儿童,尤其是5岁内儿童(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群体),如果没有持续有力地监督,他们难以自觉注重手卫生。所以,在托幼机构、学校、游乐场所等儿童密集场所,避免交叉传染非常困难。另外,在家里也很难日常持续使用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这种常规消毒甚至可能引发不良后果:除了消毒剂的刺激性气味,室内过度消毒可能破坏环境中的正常菌群,继而增加儿童念珠菌感染的机会。05总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为什么儿童流感比新冠要难管?

近段时间,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相继流行,不少儿童被感染反复发热,家长和医生也被折腾地疲惫不堪。尽管有针对这两种病毒的多种疫苗,但预防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两种病毒还会一波波地感染人类,说不定偶尔还会同时流行。这很可能要成为生活的常态。这两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体感染后的症状相似,但也有差别;管理上也有异同。就如新冠病毒感染,不同年龄的流感患者的症状也有明显差异。和新冠病毒感染完全不同的是:儿童流感患者的症状可一点也不轻。据我了解,在此前那一波新冠病毒爆发时,大多患儿症状较轻,发热多数两天左右,很少超过三天。不少平时学习的家长并没有带孩子就医,而在家观察、对症处理。而流感不同。相对感染新冠病毒,流感患儿的症状更加严重而持久,比如,发热的热度可能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咽痛、头痛、咳嗽,以及肌肉疼痛、乏力也更加明显;另外,继发细菌感染(比如细菌性鼻窦炎、中耳炎)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新冠疫情爆发,3月龄以下的婴儿发热了是否要立即就医?

以前我们一直宣教:3月龄以下的婴儿只要发热,就要尽快就医。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发热,需要排查有无侵袭性细菌感染或特殊病毒感染的可能。如果发热时年龄越小,状态越差,医生就会越谨慎,往往会选择更多的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血常规、C反应蛋白;部分需要拍摄胸片,甚至要做血培养和脑脊液检查;部分需要完善流感、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检测。所有这些检查,就是为了尽可能确定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帮助医生判断有无必要采取针对病原体的治疗。目前我们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很多家庭出现聚集性发病,越来越多的3月龄以下婴儿(甚至包括出生28天之内的新生儿)被家庭其他成员传染,也出现了发热和咳嗽症状,这让家长特别担心。可不少医院的发热门诊拥挤,排队时间长(等待数小时不算少见),医院通常也没有专为低龄发热儿童开设的便捷通道。而国内多数地区又处于寒冷冬季,很多家长也是发热,让生病的家长带着发热的婴儿排长队等待,很多婴儿候诊期间还要哺乳、换尿布,想起这个场景就特别揪心。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环境恶劣就在家硬抗。曾经的建议(3月龄婴儿出现发热就应该就医)在新冠病毒感染爆发期间还适用吗?我认为可以有所变通。什么情况可适当放宽就医标准?基于以下分析:01照料者或接触者无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如果3月龄以下的婴儿出现发热,但其照料者或其家庭成员均无发热,也无明显呼吸道感染症状,那么这类儿童需要就医评估。02照料者或接触者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疫情爆发期间,如果有明确的家庭传播史:家庭成员相继发热,伴随咽痛或咳嗽等症状,随后小婴儿出现发热,这时要首先考虑孩子系新冠病毒感染;如有条件,家庭成员可在家自测新冠抗原,如果抗原阳性+典型症状,基本可以临床诊断。如果这类患儿总体状态不错,原则上可以在家观察,因为:1、没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的可能性小。比如,我目前观察的小婴儿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要比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轻的多;2、低龄儿童即使患新冠,也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不过,家庭管理这类患儿并不简单,我强烈建议这时可以咨询靠谱线上平台的儿科医生。另外,我们需要记录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大、小便次数;如果是奶瓶喂养,可记录每天的总奶量;如果是母乳亲喂,无需刻意挤奶置奶瓶喂养,我们关注小便次数就行;如果家长会数呼吸频率,也可记录熟睡时且体温正常时的呼吸次数;如果家里有小婴儿适用的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也可适时监测,记录数据;这些信息可以汇总如下图,定时呈交给线上医生,可同时上传孩子日常视频,这样有助于医生判断孩子的病情变化。(△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如果新冠感染不可避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最近这段时间,手机里放眼望去全是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章。但还有不少家长嫌不够多(也许是出于信任),私信我,让我讲讲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后该怎么办?关于新冠病毒感染,我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因为感觉能写的都写过了。如果把以前写过的再拿出来凑热闹,会不会浪费读者的时间?会不会增添家长的焦虑?因为在我看来,新冠感染后的对症处理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感染新冠病毒后,我们的家庭管理措施和患普通感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感染、腺病毒感染一样,涉及两个方面:对症处理:应对发热、咽痛、鼻塞、咳嗽、头痛、肌肉酸痛、腹泻这些常见症状。发现重症:识别需要就医的情形,让医生确定有无发生重症的可能。至于家庭内预防感染措施,应该不是重点。因为奥密克戎传染性太强,家庭成员中只要有一人被感染,我们很难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病毒感染其他成员。如果把这次新冠感染当做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考,希望各位考生也不要太紧张,因为考题总体不难,大多数考生即使平时不学习,也会及格。不过,对少数考生而言(高风险人群),奥密克戎的威胁远超流感。而哪家没个把高风险人群?我想这正是大家担心之处。不论如何,学点家庭管理知识没错。因为认真备考的话,你可能就不会太紧张,在考场上会更加从容,不会乱来。以下备考重点。有兴趣的家长,或者家里有高风险人群,可以点击《》中的加粗标题学习。01如何管理发热的儿童?何时考虑就医?《发热患儿的衣、食、住、行、就医指征以及使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02如何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评估病情的严重性?《生病了,如何评估精神状态?》对患儿精神状态的评估不但是医、护的工作重点,也是家长需要学习的重点。很多患儿是因为状态越来越差,才被发现是病情严重。而家长作为孩子最密切的接触者,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孩子,所以有必要了解如何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03如何评估呼吸频率?《如何数呼吸频率?》我遇到不少家长能通过评估孩子的呼吸频率初步判断孩子出现呼吸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喘息发作,其次是肺部感染和哮吼。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如何评估呼吸频率以及评估的时机。04如何评估脱水程度?《如何快速评估儿童有无脱水?》脱水程度越严重提示病情严重。因为重症患儿必然伴随着进食量的显著下降(我好像没见过病情严重的患儿能吃能喝),如果期间患儿又伴随发热,或者呕吐、腹泻,必然出现脱水。花几分钟时间给患儿做个脱水评分,可以快速判断患儿的脱水程度。当脱水评分超过4分,就有必要就医。05如何识别并管理喉炎?《关于儿童急性喉炎的10个高频问题》据我了解,部分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喉炎症状,比如声音发哑,频繁刺激性咳嗽。其中多数程度较轻,适当增加环境湿度就行,而部分患儿可能需要激素治疗。关于喉炎的家庭管理措施,可点击学习。06如何使用脉搏血氧仪?《脉氧仪的使用方法》我推测,今后脉氧仪有可能会像体温计一样成为家庭日常的备用。正确使用脉氧仪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部分重症(大多时候是起安慰作用,避免过度干预),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脉氧仪的使用前准备以及如何解读数值。07家庭可备哪些药和医疗设备?《特殊时期的家庭备药和设备》类似文章非常多,大同小异。我这篇的特色是重点提及了特殊人群的家庭备药。家有喘息、哮喘、鼻炎、鼻窦炎等患儿、以及老人或基础疾病患者,可点击学习。08抗新冠病毒的关键药物《为什么它被称为新冠特效药?》据我了解,极个别家庭可能备有抗新冠病毒的药物,比如一线药物Paxlovid(或其仿制药),或替代药物莫努匹韦。高风险患者感染新冠后,在出现症状的5天内使用,可有效预防重症的出现,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可能会挽救生命。强调一下,这个药是预防高风险人群感染后出现重症(没感染,不要吃;感染后,尽快吃),而不是治疗重症。等到出现重症后再使用抗病毒药,往往疗效较差。非高风险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无需服用。相比之下,退热药、感冒药等只是让你舒服一点,即使抢不到,也没有关系。不是所有的药都有一样的价值,就如不是所有的医院的救治能力都一样。关于这类特殊药物的使用要点,我近期会再专门写一篇。09如何应对咽痛、咳嗽、鼻塞、头痛、肌肉酸痛等对于咽痛、鼻塞、咳嗽等鸡毛蒜皮,我用导图给大家简介一下:还要提醒一下,退热药,又称解热镇痛药,使用场景较多,比如:发热难受,可以吃;咽痛吃不下东西,可以吃;头痛或肌肉酸痛让你十分痛苦,也可以吃。但退热药也有服用次数/间隔时间的限制,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每24小时最多服用5次,两次服用间隔时间不短于4小时;布洛芬,24小时最多服用4次,两次服用间隔时间不短于4小时。过度使用退热药很可能会增加胃肠不良反应、甚至肝脏损伤的风险,得不偿失。大家务必谨慎。要知道这些对症处理只是让患者在生病过程中舒服一点,对疾病发展没什么影响。千万不要过度。10新冠病毒对儿童总体友好,关注高风险人群更重要早期严格封控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长期封控可能导致情绪、行为问题以及免疫债),那么放开后,最大的获益群体应该也是儿童。放开后,我们虽然要面临一段时间的阵痛,一旦形成群体免疫,社会生活就会逐渐恢复正常。我们的孩子就正常的去学校学习和同伴玩乐,融入他们的社会。虽然儿童被新冠病毒感染后也会出现发热、咳嗽、声哑等症状,我们也要观察并对症处理,但总体来说,儿童发生危重症的可能性相对老人,或者其他高风险人群要低多了,真的不要太担心。那些少数具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发生重症的高风险因素成人发生重症的高风险因素:老人(超过81%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发生在≥65岁的人群中)、哮喘、癌症、糖尿病、肥胖、艾滋病或其他疾病(包括慢性肺病、结核、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吸烟、免疫缺陷、精神健康障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等)患者。儿童发生重症的高风险因素:医学情况复杂(比如具有多种基础疾病或发育畸形等)、慢性肺病(是否包括哮喘目前有争议)、肥胖、神经发育疾病、早产儿、糖尿病、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疾病、镰状细胞病、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等。患者具备的上述风险因素越多,重症率就越高。还存在一些尚不确定的可能高风险因素(证据不一):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哮喘、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高血压。这些高风险人群可能需要特殊的医疗管理:如有条件,在出现症状后的5天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部分人群可能需要暂停/减量使用其他药物);如果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需要尽快寻求医疗救助,比如吸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等。LIVE直播预报12月12日晚7:00(今晚),我会在千聊直播间跟大家聊聊《如果新冠病毒感染不可避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具体内容见海报,直播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回答家长的提问,欢迎扫码预约。如果没有时间看直播,可把家里的事忙完,抽空看回放。让我们一起共克时艰吧。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感冒可以预防吗?感冒需要预防吗?

着凉Vs暴露当我面对一个具备急性症状(比如发热、流涕、咳嗽、咽痛、腹泻、呕吐)的患儿时,我从不询问孩子这几天有无穿袜子,从不询问睡觉时有无蹬被子,也不会询问外出有无吹到风。我会问:孩子出现症状前几天有无暴露于人群密集场所,尤其是儿童密集场所,如:游乐机构、游泳场所、早教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家庭其他成员近期有无类似症状。你看,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不论呼吸道还是消化道感染),我会着重关注有无特定场所的暴露以及有无接触类似患者。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有讲,《孩子发热,就医或咨询,这些信息不可少》,不再赘述。着凉和感冒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尽管众说纷纭,但我还是希望基于研究证据来讨论,而非个人感受。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有兴趣者可点击《颠覆认知:着凉到底会不会导致感冒?》。为什么要找原因?前几天在儿保门诊,有位家长告诉我前段时间他们四个月的孩子着凉感冒了,出现咳嗽、流鼻涕。当家子说是着凉导致的感冒时,我内心不是很平静。其实,我平时并不愿意在诊室和家长讨论着凉的问题(除非家长主动问我),因为时间宝贵,有更重要的话题需要沟通。如果我在诊所发现孩子有被过度保暖的现象,会提醒一下,但点到为止,不会过度纠正,因为总有部分家长执意坚持通过保暖来预防疾病,难以说服,尤其是长辈。在我看来,部分人群认为着凉会导致生病,类似信仰,根深蒂固,不容讨论。但这个孩子才四个月,来日方长,而且父母年轻,看上去还比较信任我,属于可以接受新观念的类型。所以,我直接告诉家长,我不相信是着凉导致的感冒。孩子应该被身边人传染。但父母否认当时有家庭成员感冒。我接着问:孩子感冒前几天有无去过儿童密集的密闭场所?家长想了想,告诉我:有去过婴儿游泳室。尽管我不能肯定孩子百分之百是在游泳机构被感染,但婴儿游泳室这种你来我往的地方相对容易发生交叉传染。另外,没有证据显示一岁内婴儿游泳对孩子而言有明确的获益。所以包括美国儿科学会这样的权威机构不建议一岁内的孩子去游泳。没有明确获益,但会增加感染机会,干嘛要去呢?我还遇到部分一岁不到的婴儿在参加早教机构的免费体验课后发生毛细支气管炎的案例。也有一些婴儿在参加百日宴、生日宴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我不反对孩子上早教或聚餐,但低龄婴儿参与这些活动是否有明确好处值得怀疑;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暴露于这些场所会增加被感染的机会。而大人为了人情往来,让小婴儿冒着风险参加大型聚餐就更无必要了。和家长一起寻找可能病因不是为了追责,而是指导家长预防孩子患病的重点是:注意手卫生,按时接种疫苗,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根据环境温度调整穿着理所当然,但寄希望通过所谓的保暖、穿袜子来预防疾病,就是一厢情愿。Less
2022年11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特殊时期,家里可备哪些药和医疗设备?(图文解读)

常有家长问家里要备哪些药。问题虽简单,但要认真回答的话,得写一篇文章,或上一堂课。其实很多公众号都写过类似话题,大同小异。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除备常见病相关药品外,不同家庭成员的好发疾病不同,所以备药可不同;另外,疫情管理期间就医往往不便,快递又不能保证时时通畅,所以备药标准可放宽:平时无需备的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备。接下来,我尝试从个人角度回答这个问题,顺便聊聊可能需要备的医疗设备。01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自从鼻子喷了激素,眼睛就没再出血。我用了三年才弄清……

自2018年起,我频繁发生结膜下出血。最严重的一次是两侧眼睛结膜下都出血。尽管我知道这病虽然看上去有点吓人,但大概率是良性的,不影响视力,出血会慢慢吸收。不过,眼睛出血会影响社交。比如,你不敢直视他人,就诊患儿看了你的眼睛也会害怕。甚至有次看诊过程中,眼睛突然热乎乎的伴胀感,原来又出血了。我为此还曾写过一篇《这世上,有一种感动......》。(当时的自拍)为什么那段时间我眼睛的血管总是破裂?我实在没搞懂。但推测应该不是眼睛本身的问题,所以没去看眼科。我也在找原因,甚至查了凝血功能,正常。自2017年起,我出现了夜间刺激性咳嗽,而且咳醒后入睡困难,引发焦虑。和夜咳几乎同时期出现的就是早起后不停打喷嚏,打完喷嚏就流清鼻涕、鼻塞,家里抽纸消耗的越来越快。2018年8月去深圳后,喷嚏、鼻涕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早晨起床后。看到这里,估计读者也能猜到这是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的症状。过敏原应该在家里,因为这些症状出门后就基本消失了。我推测家里的猫(2016年开始养)以及蟑螂(2018年在深圳住房里挺多)引发的过敏。直到2019年,由于症状太影响生活,尤其是频繁夜咳(鼻后滴漏综合征),我开始每天海盐水洗鼻+内舒拿(有时换用辅舒良)喷鼻。用药后,夜咳症状很快消失,但偶尔忘用内舒拿后还会出现;夜咳引发的焦虑也明显缓解。喷嚏、流涕症状也减轻不少,尽管没完全消失,但我感觉舒服多了,家里的抽纸也没用得那么快了。去年年末,家人和我突然发现:自从19年启动内舒拿喷鼻治疗后,我的眼睛就没再出血。内舒拿不可能治疗结膜下出血,但可以消除结膜下出血的诱因。回头想想,我曾经几次严重的结膜下出血都发生在剧烈咳嗽和喷嚏之后。如果你看科普文,会发现这两个症状其实是常见的诱因。(摘自妙佑诊所主页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那些怪异食物选择的背后......聊聊儿童挑食的预防和管理(喂养系列话题之三)

不少家长是在遇到棘手情况,或被孩子折腾得近乎崩溃,才来儿保门诊寻求解决方案。其中低龄儿多是吃、睡问题。吃、睡是动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有着完善的自身调节:比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作为家长,在适当的时机提供适宜的食物(睡眠环境)就行,否则可能会出现进食或睡眠问题。道理虽简单,但执行不易。比如,什么是适当的时机?什么是适宜的食物和睡眠环境?对家长来说,这些都要事先学习,如果跟着感觉走,可能就要出问题。接下来聊的挑食,就特别强调早期规范管理。如果早期喂养方式得当,就不会发生挑食;如有挑食迹象,及时干预,就不会严重;而进展到严重挑食,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食物匮乏的时代,应该不存在挑食,因为没有多少食物可供挑选。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如果你挑来挑去,吃得慢,甚至都要饿肚子。可随着食物的丰富,人们自然开始挑选。挑选食物没错。比如选择食物来搭建合理的膳食结构,这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但部分儿童挑选食物并非为了健康,而是出于口味偏好。而下列这些极端的挑食行为,好像又不完全基于口味,让人费解。为什么我家宝宝不吃肉,甚至还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为什么我家宝宝只爱吃肉,不吃蔬菜和水果?为什么我家宝宝只爱白米饭?......不过,只要你花时间和家长交流,还是能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常见原因:不是喂养时过于顺应孩子的需求,就是存在长期的强迫、诱骗喂养行为。归根结蒂,就是喂养人有个心结:怕孩子吃不饱。为了让孩子多吃,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也许有人要问,你们不是倡导顺应喂养吗?顺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主导,他们要吃什么,我们提供什么,有错吗?其实我们说的顺应喂养是指顺应孩子的饥饱信号,而非任由孩子决定他们的食物种类。因为构建合理膳食结构的基础是熟悉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而儿童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其食物结构只能由家长决定。因此,要避免孩子发生挑食,关键得靠家长;而当孩子出现挑食时,首先要从家长的喂养方式上找原因。那如何避免孩子挑食?如果已经挑食,又该如何应对?1尽早食物多样尽早是多早?研究显示,添加辅食后逐渐引入尽量丰富的食物,让婴儿早点熟悉不同口味,那么孩子长大后就更易接受不同风味的食物。所以,早期食物多样化是避免日后挑食的关键。需要提醒的是:葡萄、芒果、山竹、蜜瓜以及部分热带水果等可推迟引入。因为过早引入这类口味香甜、浓郁的食物,孩子就可能不愿接受其他口味平淡的健康食物。还有观点认为,母亲的食物多样性也可能影响母乳喂养儿对不同食物的接受度。推测食物可能改变母乳的口味,而进食不同风味母乳的婴儿会更易接受其他食物。不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否充足,食物多样化对每个人的健康都非常重要。2摆脱个人喜恶调查显示:食物多样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引入更丰富的食物类型;而偏食的家长更倾向提供自己偏好的食物,不给/少给孩子提供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他们的孩子更可能挑食。而部分素食家长只给年幼孩子提供素食,这类孩子以后也很可能成为素食者。他们需要营养师帮助制定素食下的膳食方案,还需服用营养补充剂,否则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我常对家长说,给孩子添加食物时,还是要理性一点,应该从食物是否健康的角度出发,尽量多样化,而非家长的个人喜恶。3反复多次提供有些口味偏好与生俱来,比如刚出生的新生儿进食糖水时,会表情愉悦,甚至对疼痛都不再敏感(不建议随便给新生儿喝糖水,但有医学指征时可适量提供,如缓解疼痛);而进食苦味的药物,会出现皱眉/恶心。所以给孩子添加不同风味的食物时,有时不愿接受也是正常现象。孩子虽不接受,可家人不能顺其自然。如果我们只提供孩子愿吃的食物,孩子的择食范围就可能越来越窄,最后甚至引发部分疾病,比如贫血、便秘。我们得坚持原则:只要食物健康,只要这种食物没有引起过敏,即使孩子不接受,我们也要一次次地提供,不要轻易放弃。4避免强迫喂养也许有人会问:反复给孩子提供他不愿吃的食物,是不是强迫喂养?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识别并尊重饥饱信号:建立良好喂养模式的关键(喂养系列话题之二)

对多数人而言,裹腹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加健康。膳食结构除了可能影响你的体型,还会影响部分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甚至寿命的长短。另外,进食也有非营养层面的意义。比如,和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共同进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所以,人类进食行为越来越不被饱饿的感觉驱使。相比成人,儿童的进食行为要单纯的多,尤其是低龄儿童,吃或不吃往往只由生理需求(饿或饱)决定,不分场合和昼夜。可儿童是个特殊群体,他们需要被大人养育。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食物结构,不具备语音表达能力的婴幼儿甚至对自己的饱饿都没有发言权。但要知道,饿和饱是动物最基本的感觉,饿了就觅食,饱了就不吃,是生存本能,不需要教或提醒。可当进食被赋予更多的意义,焦虑的情绪就会在养育人中产生。家长希望孩子吃的更多、更好,这样才会更健康。于是,有些孩子没饿,却被当作饿了;有些已经不需要再吃了,却被认为还没饱。虽然低龄儿无法诉说饥饱的感受,但他们会在饥饱时释放足够的信号。家人如果及时识别这些信号进行顺应喂养,不但有助于早期建立良好喂养模式,而且对日后孩子的进食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因为孩子在顺应进食中才会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厌烦。Tip2.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一顿饭,到底要吃多久?(喂养系列话题之一)

一顿饭,孩子到底要吃多久?原本我不关心这个问题,谁会在吃饭时掐表计时?但后来在工作中,面对让我帮助解决孩子吃饭问题的家长,我又不得不询问:孩子吃顿饭到底要花多长时间?孩子不好好吃饭,在家长眼中:如果不是食物口味不好,那么可能就是消化出了问题。所以家长会先在制备食物上下功夫,或给孩子吃所谓的开胃药。一开始好像有点效,可过段时间,孩子又不好好吃饭了。在食物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却不爱吃饭,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解决?接下来的四篇文章,我将从进餐时间、饥饱信号、自主进食和就餐环境四个角度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今天先谈谈进餐时间该多长?Tip1.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为什么感染可能导致皮损?为什么有些皮损具有传染性?

皮肤作为身体最大的器官,又位于体表,稍有异常就会被发现。发热时伴随的皮肤变化,在诊断疾病时又具有一定价值,所以更被重视: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如: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猩红热。根据病史,再结合皮疹特点,就可做出临床诊断。有时可辅助诊断:如: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川崎病、风湿热等。对于这类复杂一些的疾病,虽然我们无法根据皮损形态就给出诊断,但特殊的皮肤表现对诊断有提示作用。为什么感染可致皮损?为什么这些感染性疾病会伴随皮肤异常?而且外观各异?原因非常复杂,但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A、病原体直接导致病原体通过血流或直接从潜伏的神经进入皮肤,导致皮损。这种皮损外观往往呈现水疱(疱液含病原体)以及随后的破溃,如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猴痘和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如手足口病)。(△
2022年8月28日
其他

孩子生病了,如何评估精神状态?

孩子生病时,尤其是突发症状,比如发热、气喘、声音嘶哑、呕吐、腹泻、腹痛、惊厥,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会不会是特殊疾病?会不会有危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作为医生,如果我的患者一直没有好转迹象,我都会担心,何况家长。但要知道,不论是自限性疾病,还是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症状的缓解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短,有的长。有的患者症状还会越来越严重。01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要求家长在家观察并记录孩子的症状变化和精神状态。毕竟家长和孩子一起的时间最多,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有特殊情况,可以线上反馈和就医。什么时候要面诊就医?需要家长来做决定。但很多家长在是否就医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也许是就医不便或者就医环境不好。我常对家长说,我们不能非要等孩子病情严重时才去就医,如果你十分担心,都可以就医。不过,国内的线上咨询比较发达,家长实在决定不了,也可先咨询医生帮助判断。是否就医?在我看来,不仅仅取决于患儿的病情,也取决于家长的心理承受力。当然病情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孩子的症状出现明显偏离,比如越来越严重;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肯定要考虑就医。观察症状变化,比如:体温的变化、咳嗽的程度、鼻涕的颜色和量、大便的外观和频率、呕吐的次数和呕吐物的外观,其实不难,可文字记录辅以图片。△
2022年8月9日
其他

饮水,确实重要。但过度关注,不但没有必要,甚至适得其反

在儿保门诊时,总有家长问我有无办法能让平时不爱喝水的孩子多喝水。还有一些家长关心:每天到底要给孩子喝多少水?喝哪种水最好?生病时要不要多喝水?孩子不肯喝怎么办?以前遇到这类问题,我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为什么家长会关心这些?尽管我们有将近半小时的沟通时间,但还是很多重要的话题等着交流呢。后来我发现,如果家人搞不定孩子的饮水问题,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也会面临喂养、睡眠等诸多问题。因为管理这些儿童生理需求的基本原则是相似的。今天先在此表明一下我对儿童饮水问题的态度。以后还会逐一介绍我对儿童喂养、睡眠、穿衣的看法。01
2022年8月3日
其他

怀疑流感,要不要做流感快速抗原检测?

一个辅助检查有无必要?首先要看这个检查能否帮助我们分析病因、做出合理的决策。其次要权衡对患者的可能伤害以及费用。少部分侵入性检查,比如造影、内镜、腰穿、骨穿、组织活检、高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或者费用高,比如部分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但它们对诊断复杂疾病有重大意义,权衡后也建议去做。那么,发热患者有无必要做流感快速抗原检测(Rapid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哪些家庭可以备个脉搏血氧仪?

重症监护室(ICU)病床旁最醒目的就是心电监护仪,监护的参数除了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就是脉搏血氧饱和度。因为很多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缺氧,所以血氧饱和度是ICU最主要的观察指标之一。01
2022年7月2日
其他

发热患儿的衣、食、住、行、就医指征以及使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

最近很多孩子发热,医院的发热门诊和线上咨询压力很大。面对一个反复高热的孩子,家长的压力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对家长而言,孩子的诊断和治疗应交给医生(线下或线上都可考虑),家长的重点还是孩子的居家护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掌握退热药的使用方法。以下内容,都是家长关心的常见话题,虽然只有5页PPT,但信息量很大。不过,用我最偏爱的思维导图形式来展现,总体还算清晰,不难理解,供大家学习。(△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如何治疗流感?(流感系列之二)

流感症状较重,可在小范围迅速传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远超普通感冒,所以引发家长恐慌。其实,大多数平素健康的人患流感,将是一个自限性过程。也就是,症状虽然较重,但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慢慢自愈。不过病程偏长,恢复期可能伴随较长时间的咳嗽和乏力。这期间给予对症治疗就行。01
2022年6月26日
其他

如何快速识别流感?(流感系列之一)

最近,南方部分地区流行性感冒患者突然增多,抗流感药奥司他韦甚至供不应求,引起家长的恐慌。流感传播力强,对高风险人群可造成威胁,可能需要早期抗病毒治疗,所以需要尽早识别。临床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流感,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接触史,必要时可辅以化验检查。01症状特点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患者的症状更重。除了突然发热,最常见的就是呼吸道症状,往往还伴随消化道症状、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表现。不同年龄流感患者的症状存在稍许差异(如下图所示)。(△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孩子发热,就医或咨询,这些信息不可少——医患沟通系列(一)

孩子生病时,家长可以选择就医;也可考虑线上咨询;或者就医+线上咨询;还有部分家长不会马上寻求医生帮助,会先和其他有经验的家长交流,或者自己在家观察判断。在我看来,家长选择何种模式,应基于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自己的判断能力。如果症状严重,或者家长特别担心,还是应该先就医面诊;如果症状轻微,在家观察也无妨。只要选择面诊或咨询,都会和医生或他人交流孩子的病情。那么,在沟通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什么?前几天有家长在群里问:孩子这两天反复发热,不知道怎么了?孩子发热,家长想知道是大概原因,合情合理。但用这样的寥寥数语描述病情,信息量太少,真的无从分析。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家长,就会抛出一串问题:1、孩子目前的精确年龄和体重?2、孩子是哪一号的什么时候发热的?(这两天的表达太过模糊)3、发热期间,每天的体温波动如何?(如有记录,尽量提供;如无记录,那么最好告知每天的最高温度)4、孩子除了反复发热,有无伴随其他症状?(比如咳嗽、流涕、咽痛、眼睛分泌物、呕吐、腹泻、皮疹等)5、孩子发热间隙,体温基本正常时,精神状态如何?愿意玩吗?和家人互动如何?进食如何?(如果是线上咨询,我会要求上传孩子清醒时的照片或视频供我评估)6、孩子发热前有无去过特殊场所?(如早教机构、游乐场所、游泳机构、饭店、商场、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庭成员近日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流涕、咽痛)或发热?7、孩子有无漏种一类疫苗?有无完整接种13价肺炎疫苗、五联/四联等二类疫苗?8、孩子既往有无特殊疾病?家庭其他成员有无特殊疾病?之所以问这么多,就是为了通过孩子的病史、症状特点以及暴露史去寻找可能的病因、判断病情的严重性。也许有家长说,平时看诊也就几分钟,医生那忙的,哪有时间问你上面写的那些问题啊。确实如家长所言,国内大多公立医院门诊的就诊时间较短,除了查体,医生留给和家长沟通的时间很少。但这也不是医生的错,因为候诊患者太多。如果想和医生有更多的交流,那么可以选择线上咨询靠谱平台的医生。有条件的话,也可去靠谱的私立机构。不论是去公立医院,还是私立机构,或者线上咨询,和医生交流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尤其是去公立),家长一定要利用好这点时间和医生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在工作中我遇到过不少家长很早就预约了面诊,但在诊室里却无法准确回顾病史,有时问了十几分钟还理不清,甚至父母在诊室就某个症状出现的时间而争执,真的让人着急。要知道仔细的病史询问对分析病情十分重要,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疾病。所以,我一直要求家长,就医/咨询前应花点时间梳理一下孩子的生病经过,比如不同症状出现、变化的时间点,可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记录,这样在就医/咨询过程中就可节省很多时间,沟通效率会更高。接下来的几期直播,我会谈谈不同疾病/症状的医患沟通的注意事项。点击上方“预约”直播因为最近儿童发热性疾病高发,部分患儿发热病程较长,其中多为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管理有一定难度。6月20日19:30,我将在视频号直播《医患沟通之发热篇》,届时将与您细聊:1、孩子发热时,如果面诊或线上咨询,家长要重点提供哪些信息?2、医生如何根据这些信息分析病因和判断病情?3、孩子发热时,和医生沟通的重点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避免什么?之后,我还会在视频号聊聊咳嗽、流涕、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常见问题的医患沟通要点,欢迎收看。▲扫海报二维码,预约直播视频号👉欢迎分享,邀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直播回看等问题可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了解另外,严医生VIP-618活动正在进行中,如果您想全面学习儿科疾病知识,欢迎添加工作人员或从公众号菜单栏【VIP-618活动】具体了解。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如果这么做,孩子就不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营养素:铁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而血红蛋白负责携氧。铁是肌细胞的重要成分,而骨骼肌、消化道平滑肌、心肌等都是由肌细胞构成。铁是体内很多重要酶的关键成分。可想而知,持续缺铁就会引发组织氧供不足,肌肉功能不全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铁如此重要,所以身体对它也特别珍惜,于是进化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铁再循环系统:红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衰老、死亡,但其含有的铁又被人体网状内皮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回收,重返骨髓,用于合成新的红细胞。我们每天只经由肠道丢失少量的铁(主要是从肠壁上脱落的细胞),这些丢失量从每天的膳食中适当补充就行。而生长和体重(肌肉量)增长迅速的婴儿、儿童、青少年、孕妇,对铁需求旺盛,他们每天要从膳食中获取更多的铁才能满足需求。如果供应不足,就会缺铁,如果长时间缺铁,就会导致贫血。所以你看,从缺铁发展到贫血,是一个过程(如下图)。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存在缺铁风险,及时补铁,或确保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就不至于进展到贫血。而最近遇到的一些儿童缺铁性贫血案例,让我感触。因为仔细追问病史,就会发现各种诱因;比如早产、母孕期贫血、出生后发生溶血或出血、辅食、红肉类食物添加晚或量不足(担心孩子消化不了)、稍有风吹草动就暂停辅食和红肉(如腹泻、咳嗽、发热、湿疹或便秘)、过度摄入乳类(孩子依恋吃奶,不愿接受辅食)。这其中的部分病因与生俱来,比如早产、母孕期贫血、出后发生溶血、出血等,这不怪家长。但对医生而言,就要重视询问有无导致缺铁的风险因素,应仔细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补铁,也就是:在发生贫血前,规律口服铁剂,从而避免贫血的发生。而有些是出生后管理不当导致的贫血,比如辅食添加晚,给予自制米粉或白粥(不提供强化营养米粉);红肉提供晚(或量不足,甚至个别家长拒绝给婴儿添加红肉);膳食结构不合理(过度摄入乳类);或因为其他疾病随意中断辅食和红肉。而对于有缺铁风险的孩子,合理喂养就更加重要,否则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针对这类情况,就要加强对家长的宣教,改变一些错误的喂养观念,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孩子贫血。所以,我们每次做儿童保健时,都要花很多时间询问孩子的出生史和喂养史。其目的就是判断有无缺铁风险,是否需要补铁以避免发生缺铁性贫血。另外,要提前向家长宣教正确的喂养观念,而不是等喂养出了问题再去纠正,因为改变孩子的喂养习惯总是很困难的。我一直对家长说:避免孩子发生缺铁性贫血其实不难,但需要医生和家长双方的努力。如果一个定期做儿保的孩子还发生缺铁性贫血,不是医生工作不到位,那么很可能就是家长不能贯彻医生的指导意见。好的,6.15日晚7:30邀请大家一起学习《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家庭管理》,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确保孩子健康成长。个人学习扫上方海报二维码,入群参与本节课程。群主转播课程只要你有一个育儿相关的群,认可严医生育儿理念,有一颗想为妈妈和自己带去知识的心,就可以分享以上课程。群主转播课程,还能获得什么?每次课程大纲、知识要点——提前了解课程概概每次课程宣传文案、海报——方便宣传,招募用户每次课前点对点课程开放提醒转播费用及说明:1、转播费用:群主需自行承担机器人转播费用,具体详情请咨询工作人员。2、转播课程中会出现儿科严医生公众号二维码,一次课程不会超过两次,群主请知悉,转播即默认为获得群主的理解哦。让我们一起传播知识,将科学育儿的理念带给身边更多的人新群主转播申请请扫上方海报二维码添加“霹雳虎”如果您已经是老朋友,请直接找您好友里的小虎队哦,除了霹雳虎,我们还有冬眠虎,乖乖虎,神马虎,科拉斯虎,小帅虎,哈皮虎,欢迎“敲门”。版权说明: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录、翻录成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群精华等),严禁在任何第三方平台传播,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头孢知多少(下)—头孢类Vs青霉素类抗生素,如何选择?

在5月29号的直播中,我主要介绍了:头孢类抗生素如何杀菌的?头孢类抗生素是否比青霉素类抗生素更强大?如果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能用头孢类抗生素吗?使用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前要做皮试吗?头孢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现在此做一文字总结,供学习。01抗菌机制头孢类抗生素通过其β内酰胺环结构发挥杀菌作用。β内酰胺环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细菌继而破裂、死亡。这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一样。所以,两者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022年6月5日
其他

头孢知多少(上)

Brotzu)他从顶孢霉培养液中分离出一种物质——头孢霉素,发现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也可杀灭伤寒沙门氏菌。随后,牛津大学生化学家爱德华.亚伯拉罕(曾是青霉素的主要研发人员)从Giuseppe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喝牛奶,决不能只图新鲜

总的来说,新鲜的食物口感更好、营养可能更丰富。但口感和营养并非我们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食物的安全才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新鲜并不意味着安全,所以很多食物需要加工后才能食用,否则就有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风险。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经口摄入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导致的疾病。这里的致病因子包括食物中含有的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等),或者有毒成分,所以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食源性疾病轻重不一。就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举例:食物不洁导致的急性胃肠炎,通常不难应对;而有些经由食物途径感染的特殊病原体,诊治困难。前几天遇到一个特殊的线上咨询,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反复高热15天,除了发热就是有些疲乏。期间我一次次的否定当地医院治疗,比如:任何时候不能静脉注射炎琥宁;静脉使用帕拉米韦以及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依据不足。让我倍感压力的是:我一直无法给出药物治疗建议,因为我不清楚病因是什么。直到血培养结果显示布鲁氏菌感染,我才松了口气,给出方案:复方新诺明+利福平联合服用6周。布鲁氏菌感染(简称布病),属人畜共患病。动物(牛、羊、猪等)感染后,其体液(如血液、尿液、乳汁等)及组织(肉、内脏等)会携带病原体。人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感染:摄入未经巴氏消毒的感染动物乳制品摄入生的(或未熟透)感染动物的肉或内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或体液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颗粒该途径可能性最小。若发生,则多为实验室事故或生产事故。2019年7-8月间,兰州一兽用疫苗生产机构不当排放含有布鲁氏菌的废气,形成气溶胶广泛播散,导致周边数千民众被感染。从事畜牧、饲养、屠宰、挤奶、肉类加工的工作人员,以及兽医、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为感染布病的高风险人群。而从不直接接触牲畜的普通人感染布病的最常途径是:食用未经正规巴氏消毒的生奶及其相关制品,如生奶酪、黄油等。所以,当平时不接触家畜的儿童被诊断布病,我一定会询问有无饮用非正规乳制品。不出所料,确诊患儿的家长告诉我,家庭成员近期一直饮用私人渠道购买的生牛奶。其实国家有关于乳制品生产、销售的严格规定,但仍有私下违法销售渠道。布鲁氏菌不耐受高温,巴氏消毒法足以有效杀灭生牛奶/羊奶中所有的布鲁氏菌。尽管部分私售者声称已经采取乳制品的巴氏消毒措施,但没有正规部门的监管,不可信。对消费者而言,不会清楚乳牛、乳羊的检疫情况,而且挤奶环境以及运输过程,也可能发生污染。如果饮用这类缺乏监管的乳制品,就有潜在感染布鲁氏菌、结核菌等风险。如果是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风险更大、症状可能更严重。人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致长时间的反复发热,病原体可能播散到骨骼、心脏、肺、脑以及生殖系统,引发多脏器损伤,危害大,所以该病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目前有部分可供家畜使用的疫苗,但无供人类使用的疫苗。乳制品是我们日常获取钙质以及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对于1岁以上的非母乳喂养儿以及非牛奶蛋白过敏儿,我们建议每天适量饮用正规渠道购买的鲜牛奶(都会采取巴氏消毒)或灭菌奶。对于非布鲁氏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预防布鲁氏菌感染其实十分简单,摄入正规乳制品和经检疫的肉类(确保熟透),就基本可避免感染的发生。再次强调:不能为了所谓的新鲜或原生态而从非正规途径获取乳制品,否则会有染病风险。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儿童如何预防性补铁和治疗性补铁?

缺铁性贫血曾是儿童常见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儿童合理膳食结构的普及,该病发生率有减少趋势。尽管发病率下降,但我仍能遇到不少缺铁性贫血的儿童,不论面诊还是线上咨询。如果仔细询问病史,大多数患儿不难找到导致贫血的诱因。比如母亲孕期缺铁、早产、双胎、出生后发生溶血症、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膳食结构不当、肥胖等等。有些诱因是与生俱来,有些是因为生后管理不当,而个别是特殊疾病导致的铁吸收障碍。如果孩子具备不止一种的高风险因素,那么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就更高,对身体的影响就更大。在我看来,如果能早期识别高风险因素,积极干预的话,这些孩子完全可以不发展为可能影响神经发育、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缺铁性贫血。那么,导致缺铁的高风险因素有哪些?如果孩子具备这些因素,即使没有贫血,我们是否需要干预?如果干预的话,具体应该怎么做?另外,如何判断孩子是缺铁性贫血?如果需要补铁,选择什么样的铁剂?补充多长时间?如何判断补铁效果?4月25日19:30,严医生将在视频号直播《儿童如何预防性补铁和治疗性补铁》,届时将与您聊聊:哪些儿童需要预防性补铁?哪些需要治疗性补铁?市面上铁剂那么多,如何选择?需要补充多长时间?补铁期间需要注意些什么?食物补铁可行吗?地中海贫血的孩子可以补铁吗?👉扫海报二维码,预约直播视频号👉欢迎分享,邀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学习关于直播回看等问题可加工作人员冬眠虎(微信id:yanhuxzs4)了解关键词列表关注[儿科严医生]回复关键词获取相应内容黄疸|茵栀黄|肝功能|乙肝|丙肝|血常规乳糖不耐|感染|发烧|感冒|咳嗽|川崎病腹泻|呕吐|过敏|带状疱疹|喉喘鸣|脐疝中耳炎|副耳|防晒|出牙|猩红热|益生菌卡介苗|便秘|枕头|水痘|幽门螺杆菌感染贫血|蚕豆病|隐睾|微量元素|儿童营养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为什么有些孩子退热后体温会偏低?

有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我:部分因感染而发热的小朋友,在热退的头几天(尤其是热退当天),体温会低于36℃,个别低于35℃,摸上去浑身冰凉。发热的孩子随后出现体温偏低,会让家长非常担心,因为她们听说低体温可能提示严重感染,甚至比发热还可怕。这个现象似乎在幼儿急疹患儿中更常见,但我一直没有找到权威教科书/机构给出解释。好在,我随访过的这类患儿通常状态还不错,体温在随后的2-3天慢慢会恢复正常。接下来,我尝试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概念。01正常体温&体温偏低&低体温医学上有关于低体温的明确定义,但没有描述什么是体温偏低。在我看来,体温偏低≠低体温。为了理解两者的区别,得先知道什么是正常体温。正常体温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来维持体温的稳定:调节肌肉和肝脏代谢活动来产热调节皮肤血管扩张以及出汗和肺(经由呼吸)来散热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会呈现0.5℃左右的波动,通常清晨较低,下午至傍晚偏高。儿童因代谢相对旺盛等原因,体温往往略高;大量活动或剧烈哭闹后体温也可暂时上升。所以,最好在相对平静时测量体温。所以,正常体温有一个范围,而非固定数值。不同位置的正常体温范围有所不同:(△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为什么它被称为新冠特效药?

辉瑞公司研发的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于去年下半年启动临床三期试验,年底分析中期数据时,发现结果过于理想,于是临时终止试验,提前公布数据。FDA随即授权紧急使用,引起全球关注。中国国家药监局于今年2月批准进口,3月份国内投入使用,据说疗效不错。01神奇的试验结果Paxlovid的临床试验这是一个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的2246位成年患者系首次感染新冠病毒,虽有症状,但未达住院标准。患者还需具有至少一种可能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因素,而且均未接种新冠疫苗,他们被随机分配至Paxlovid或安慰剂组,每天服用2次,持续5天。结果:与安慰剂相比,出现症状后3天内服用Paxlovid,28天内因新冠肺炎住院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风险降低了89%;出现症状后5天内服药,结果相似(降低了88%)。至第28天,共12位患者死亡,均在安慰剂组。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小婴儿出现大便带血怎么办?

小婴儿突然出现大便带血会让家长特别担心。尽管其中多数宝宝看上去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但大便里面夹杂的血,总是会让家人联想到肠道会有损伤,所以总要采取点措施让大便尽快恢复正常。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措施要基于病因。导致大便带血的原因有多种,比如感染,或肛裂,或对食物成分过敏,当然也可能是棘手的凝血功能障碍,或肠套叠等其他外科疾病。虽然其中个别急症,比如肠套叠等需要立即干预;但多数可能是孩子进食的乳制品中的成分过敏引起,这种情况真的不要太担心,因为预后非常好。作为家长没必要慌张,不能随便吃抗生素,对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建议轻易停母乳、改吃氨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那么,面对一个大便带血的小婴儿,我们该如何应对?4月8日晚19:30,严医生将在视频号直播《小婴儿出现大便带血怎么办?》,届时将与您聊聊:如何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哪些情况要紧急就医?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病史?如何分析病因?什么情况需要做辅助检查?需要化验大便、查血和腹部超声吗?如果考虑过敏,母乳/配方奶/混合喂养的情况下,分别应该怎么办?添加辅食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4月8日晚上19:30不见不散👉扫海报二维码,预约直播视频号👉欢迎分享,邀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学习关于直播回看等问题可入群具体了解若群满可直接在本公众号对话框(非贴子下方留言)回复“直播”获取新群二维码或添加工作人员乖乖虎(微信id:yanhuxzs)-新课预告-关键词列表关注[儿科严医生]回复关键词获取相应内容黄疸|茵栀黄|肝功能|乙肝|丙肝|血常规乳糖不耐|感染|发烧|感冒|咳嗽|川崎病腹泻|呕吐|过敏|带状疱疹|喉喘鸣|脐疝中耳炎|副耳|防晒|出牙|猩红热|益生菌卡介苗|便秘|枕头|水痘|幽门螺杆菌感染贫血|蚕豆病|隐睾|微量元素|儿童营养
2022年4月6日
其他

儿童如果出现疼痛性皮疹,不要忘了这个病......

前段时间的一个咨询让我不能平静。4岁孩子,发热伴单侧后背疼痛性皮疹,类似下图外观(但比该图的皮疹更轻微)。(△图片摘自网络)线下首诊让吃阿奇霉素和中成药,服药后症状不缓解;另家著名医院复诊,说像流感,让吃奥司他韦。但在我看来,应该首先考虑带状疱疹。接下来,我就用回答形式来介绍一下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01带状疱疹的基本知识为什么发生带状疱疹?有什么表现?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一种病毒再激活引发,因皮损呈带状分布,故称带状疱疹。这个病毒的英文名是varicella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阿奇霉素要不要吃3停4?

总有家长问我,阿奇霉素要不要吃3停4?吃3好理解;而停4,意味深长......停4天后,准备再吃吗?家长也许只需一个答案:要,或不要。但作为医生,想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轻松。因为阿奇霉素这个药实在有点特殊。01阿奇霉素有点怪阿奇霉素,不再那么敏感阿奇霉素能覆盖多种类型的病原体。面世后疗效显著,除对非典型细菌(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有抗菌作用外,在治疗其他常见细菌性疾病中也曾大显身手。但好景不长,随着全球大范围使用,其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尤其东亚。2010年,上海华山医院报道:当地近90%的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2012年,北京CDC报道:当地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95%。2013年,日本冈山报道,自2008至2012年间,耐药肺炎支原体菌株逐渐上升,监测地区耐药率50%-93%不等。同样,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也明显增多,约40%-50%。高耐药率的另一原因就是其独特的长半衰期。因为长半衰期,所以使用阿奇霉素期间,体内会持续存在一定浓度的药物,会产生亚抑制,促进耐药菌株的产生。长半衰期是把双刃剑:利:服用频率少(每天1次)。弊:易产生耐药。正因为日益严重的耐药,所以阿奇霉素的治疗地位逐渐下降。如,19版《尼尔逊儿科学》(2011年原版发行,2017年出其中译版
2022年3月16日
其他

婴儿到底能否使用阿奇霉素?

(△2022.1.11摄于黄山狮子峰下)上篇《阿奇霉素服3天还是5天?》的文后,有读者留言:推测留言者也是位儿科医生,应该是善意的提醒。可要知道,我平时也会翻看国内指南/共识,但从不会轻信。我更注重这些专家建议背后的证据。说服我的只能是证据,而非专家。好的,我们先来看看国内指南/共识里面的相关描述吧。01国内相关《指南》、《共识》和《规范》国内关于婴儿使用阿奇霉素的最新建议,见于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阿奇霉素服3天还是5天?

)儿童细菌性鼻窦炎(3天疗程,次优方案)每天量:每公斤体重10mg(每天最大剂量:500mg)服3天(△2021
2022年2月2日
其他

为什么我一出远门,就会带上阿奇霉素?

黄山云海,摄于群峰顶)约10%-40%的旅行者会在旅途中或旅行结束不久后出现腹泻,医学上称之为旅行者腹泻(Travelers'
2022年1月16日
其他

这个抗病毒药物,为什么建议家里备着?

儿童多数病毒感染,比如普通感冒、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胃肠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期间给予对症处理就行。话不能说的太绝对,有时我也给患儿开抗病毒药,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阿昔洛韦,其次是奥司他韦。它俩也是我家的常备药,不过只是备着,家人一直没吃过。也许有人要和我抬杠:它俩是处方药,你怎么能家备呢?原则上,确实不该家备处方药。处方药应该去医院开,或者拿医生的处方去线上或线下的药店购买。可我作为医生,家备处方药的风险不大,因为很多时候我能判断使用指征;但我肯定不建议家长自行决定是否使用处方药。备药的好处是:可以及时用药。比如,部分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时间窗较短。如果去医院开药或自行买药,可能错过最佳服药时间。另外,还一些医生不能规范用药:该开阿昔洛韦时,不开;好不容易开了,还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所以家里备好这些药物,可以咨询靠谱平台的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万一真的要用,就能避免四处购药耽误治疗。为什么建议家备阿昔洛韦?因为它是个很重要的抗病毒药,而且价格特别便宜。即使过了效期没有使用而丢弃,也不会有什么经济损失。重要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吧,药理学家Gertrude
2022年1月6日
其他

为什么儿童普遍接种了这个疫苗,而感染率却在上升?

如果非要我举一个能让我感到绝望的患儿症状,那就是百日咳痉咳期的咳嗽发作了。要知道这种让人崩溃的咳嗽可能会持续数周。即使住院的百日咳患儿出现这种痉嗽,医护往往也束手无策,只能陪伴。当然,如果患儿真的出现呼吸暂停或缺氧等其他紧急情况,也会采取急救手段。(提醒:△
2022年1月2日
其他

胃肠也会感冒?如果胃肠感冒了,怎么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儿科严医生常听有人说患了胃肠型感冒,又吐又泻。但我总觉得胃肠型感冒不是严谨的诊断,因为感冒特指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消化道不可能感冒。可如果你搜索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官网的宣传,如CDC、NIH、Mayo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鼻窦为什么发生细菌感染?如何预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儿科严医生儿童细菌性鼻窦炎(简称鼻窦炎)四季都可发生,但入冬后高发。
2021年12月15日
其他

为什么急性胃肠炎患儿可出现多次惊厥?

gastroenteritis(CwG),即:轻度胃肠炎伴惊厥。CwG在全球均有报道,但似乎东亚人群相对高发。在此分享2020发表的一个韩国临床调查结果:可见CwG的主要特点:1、6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这种食物添加剂,儿童可以吃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儿科严医生01对本能的限制偏爱“甜”的口味,是人的本能,刚出生的新生宝宝也是这样。但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明确要求:2岁内儿童避免摄入添加糖的食物
2021年11月18日
其他

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口腔疱疹,为何治疗不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儿科严医生01疱疹性龈口炎Vs疱疹性咽峡炎虽然都会出现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疼痛、进食障碍,但相比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患儿的这些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因此也更痛苦。这两种病还有其他区别,对比如下:其实,从病名也可初见端倪:疱疹性龈口炎侧重“牙龈病变”,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咽峡疱疹”。这两种疾病的口腔病变特点以及家庭常规护理措施,可点击学习《如果孩子发热伴口腔疱疹,你应该了解...》有点麻烦的是:疱疹性龈口炎所特有的牙龈病变往往稍晚才出现(可能在病程的2-3天左右,甚至更晚),早期诊断并不容易。所以,对家长和医生而言,如果患儿出现发热伴口腔疱疹,就要密切观察疱疹的分布和牙龈的变化。另外,有些病史对诊断也有价值:比如,近日家庭其他成员有发生唇疱疹(单纯疱疹病毒再激活导致),那么孩子就要高度警惕疱疹性龈口炎。02尽早识别的意义尽早识别疱疹性龈口炎就是为了尽早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不但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而且能降低传染性(减少排毒)。对于疱疹性龈口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关键时间节点是出现症状的96小时内。这里的症状指的是最先出现的异常表现,比如口周或口腔疱疹,或是发热。如果距离出现症状的时间已过96小时,再口服阿昔洛韦就无明确的获益,除非患儿本身存在免疫功能受损(患免疫缺陷病或目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可放宽服药指征。如果符合使用阿昔洛韦的指征,那么就要尽快治疗。03疱疹性龈口炎治疗建议的更新口服阿昔洛韦方案比较麻烦:每天5次,连服5-7天。高频率服药就是为了以稳定的血药浓度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毒血症,从而缓解症状。每天5次服药,在儿科少见。这对患儿和家长来说有相当的考验。好在,UpToDate的建议在2021年8月做了更新:先每天5次,如果症状改善(病变愈合、体温正常),可减少至每天3次,连服5-7天。所以,我本人也据此调整了治疗方案,效果同样很好,值得推广。扩展阅读:《如果孩子发热伴口腔疱疹,你应该了解...》(可点击)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药品说明书,为什么有时不能完全遵照?

在家长和医生眼里,药品说明书的重要性不同。家长通常不敢违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因为老百姓最怕吃错药,尤其担心孩子吃错了药。但一个与时俱进的医生,不会总受制于说明书,会时不时超越说明书的要求来给患者用药。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超说明书用药的医生肯定是庸医,除非是刚上班。药品说明书本该是极其严谨、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医学文件,但药品说明书可能存在一个缺陷:其内容的更新落后于临床研究证据。尤其是上市多年的药物。部分情况下,只有在超说明书用药时才能达到最佳疗效,所以医生冒着风险超说明书用药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患者。你看,敢于承担的医生才会超说明书用药。但承担的前提是:超说明书用药必须要有证据,而且是高质量的证据。没有高质量证据的超说明书用药,可以等同于错误用药,除非部分罕见疾病可能需要的实验性用药。关于超说明书用药,在我的这两篇文章中有介绍《这种常用药真的禁用于2岁以下儿童吗?》《这种抗生素本该首选,为何很多医生不愿用?》(可点击标题学习)。其实,儿科很多常见疾病都需要超说明书用药,尤其使用抗生素。如果不超说明书用药,不仅疗效不佳,而且容易复发,比如:链球菌咽/扁桃体炎、细菌性鼻窦炎等。所以,超说明书用药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而部分医生,因为没有更新知识,不能掌握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还有部分家长不理解医生为什么不按照说明书用药,还以为是医生用错了药,甚至引起医患纠纷。11月2日晚8点,严医生将继续家庭教育,会围绕儿科常见疾病超说明书用药做详细讲解,欢迎学习:💠
2021年10月30日
其他

孩子发热前怕冷,保暖有用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儿科严医生01寒冷时的畏寒Vs起热时的畏寒人处于寒冷环境,会采取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的措施来维持体温稳定,如:行为调节:寻找温暖场所、增加衣物、扣紧领口、蜷缩身体。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发热时伴随头痛,会是脑炎吗?

发热的孩子如果又诉说头痛,往往会令家人更加紧张,生怕是大脑发生了感染。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告诉家长,先不用太担心,如果孩子总体状态不错,可以观察孩子的头痛症状是不是只在发热时出现。如果孩子的头痛在发热时明显,但会随着体温降至正常头痛逐渐缓解,通常提示没有特别问题。因为多数情况下,发热伴随的暂时头痛是因为体温升高引起的血管扩张导致,而非神经系统感染引起。如果体温正常阶段,孩子仍明确表示有头痛,建议就医。发热期间出现的头痛属于继发性头痛。感染是引起发热患儿头痛最常见的继发因素。而引起儿童头痛的感染疾病中又以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以及细菌性鼻窦炎相对高发。需要提醒的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既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细菌(比如A群链球菌)。不过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患儿除了发热、头痛,通常会伴随明显而持续的咽痛,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腹痛。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是:发热、声哑、流涕、鼻塞/鼻涕、咳嗽以及持续时间不长的咽痛。病毒性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鉴别方法,可点击《嗓子红、嗓子痛、嗓子化脓,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学习。而脑膜炎和脑炎并不常见(随着普遍接种13价肺炎结合疫苗和Hib疫苗,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显著下降)。尽管这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低,但也得警惕,尤其是未完整接种相关疫苗的患儿。所以,对于发热伴随头痛的儿童,我们要关注有无其他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精神状态的明显反常(如,过分的激惹或萎靡,行为怪异或出现幻觉,或惊厥);频繁恶心、呕吐;持续畏光;颈部疼痛/僵硬;如果家长愿意尝试,也可在家进行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以判断有无脑膜刺激征(其中包括颈部疼痛/僵硬),具体检查方法参照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有视频演示如何排除脑膜刺激征,可点击学习)。如果孩子有上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之一,都应就医评估。本周四晚,我将围绕儿童发热的家庭管理和病因初步分析讲一节课。其中有很基础的内容,比如体温计和退热药的使用。尽管是基本知识,但我也经常发现家长不是很清楚,尤其是新手妈爸;还有一些是我作为医生,特别想告诉家长的知识,比如如何初步分析发热原因、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病史和症状,以及家庭护理措施。欢迎收听。
202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