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是在遇到棘手情况,或被孩子折腾得近乎崩溃,才来儿保门诊寻求解决方案。其中低龄儿多是吃、睡问题。
吃、睡是动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有着完善的自身调节:比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作为家长,在适当的时机提供适宜的食物(睡眠环境)就行,否则可能会出现进食或睡眠问题。
道理虽简单,但执行不易。比如,什么是适当的时机?什么是适宜的食物和睡眠环境?
对家长来说,这些都要事先学习,如果跟着感觉走,可能就要出问题。
接下来聊的挑食,就特别强调早期规范管理。
如果早期喂养方式得当,就不会发生挑食;如有挑食迹象,及时干预,就不会严重;而进展到严重挑食,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食物匮乏的时代,应该不存在挑食,因为没有多少食物可供挑选。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如果你挑来挑去,吃得慢,甚至都要饿肚子。
可随着食物的丰富,人们自然开始挑选。
挑选食物没错。比如选择食物来搭建合理的膳食结构,这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
但部分儿童挑选食物并非为了健康,而是出于口味偏好。
而下列这些极端的挑食行为,好像又不完全基于口味,让人费解。
为什么我家宝宝不吃肉,甚至还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
为什么我家宝宝只爱吃肉,不吃蔬菜和水果?
为什么我家宝宝只爱白米饭?
......
不过,只要你花时间和家长交流,还是能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常见原因:不是喂养时过于顺应孩子的需求,就是存在长期的强迫、诱骗喂养行为。归根结蒂,就是喂养人有个心结:怕孩子吃不饱。为了让孩子多吃,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也许有人要问,你们不是倡导顺应喂养吗?顺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主导,他们要吃什么,我们提供什么,有错吗?其实我们说的顺应喂养是指顺应孩子的饥饱信号,而非任由孩子决定他们的食物种类。因为构建合理膳食结构的基础是熟悉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而儿童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其食物结构只能由家长决定。因此,要避免孩子发生挑食,关键得靠家长;而当孩子出现挑食时,首先要从家长的喂养方式上找原因。
那如何避免孩子挑食?如果已经挑食,又该如何应对?
研究显示,添加辅食后逐渐引入尽量丰富的食物,让婴儿早点熟悉不同口味,那么孩子长大后就更易接受不同风味的食物。需要提醒的是:葡萄、芒果、山竹、蜜瓜以及部分热带水果等可推迟引入。因为过早引入这类口味香甜、浓郁的食物,孩子就可能不愿接受其他口味平淡的健康食物。还有观点认为,母亲的食物多样性也可能影响母乳喂养儿对不同食物的接受度。推测食物可能改变母乳的口味,而进食不同风味母乳的婴儿会更易接受其他食物。
不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否充足,食物多样化对每个人的健康都非常重要。调查显示:食物多样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引入更丰富的食物类型;而偏食的家长更倾向提供自己偏好的食物,不给/少给孩子提供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他们的孩子更可能挑食。而部分素食家长只给年幼孩子提供素食,这类孩子以后也很可能成为素食者。他们需要营养师帮助制定素食下的膳食方案,还需服用营养补充剂,否则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我常对家长说,给孩子添加食物时,还是要理性一点,应该从食物是否健康的角度出发,尽量多样化,而非家长的个人喜恶。有些口味偏好与生俱来,比如刚出生的新生儿进食糖水时,会表情愉悦,甚至对疼痛都不再敏感(不建议随便给新生儿喝糖水,但有医学指征时可适量提供,如缓解疼痛);而进食苦味的药物,会出现皱眉/恶心。
所以给孩子添加不同风味的食物时,有时不愿接受也是正常现象。孩子虽不接受,可家人不能顺其自然。如果我们只提供孩子愿吃的食物,孩子的择食范围就可能越来越窄,最后甚至引发部分疾病,比如贫血、便秘。
我们得坚持原则:只要食物健康,只要这种食物没有引起过敏,即使孩子不接受,我们也要一次次地提供,不要轻易放弃。也许有人会问:反复给孩子提供他不愿吃的食物,是不是强迫喂养?
比如,开始学写字的小朋友,很可能不能掌握用笔技巧,当出现明显挫折感时,不想再练习时,家长就要适时终止训练,第二天、第三天......一次次尝试,辅以鼓励,这叫反复。如果家长要求孩子某一天必须掌握写字,否则不让睡觉、进食、玩耍,甚至打骂,则属于强迫。学习通常需要反复,因为不可能一次就能get到所有技能,比如,穿袜子、穿鞋子、系鞋带、刷牙、使用杯子、勺子、筷子;甚至婴儿早期的睡眠训练也是如此。反复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只要方向正确,就要坚持,否则孩子就有惯性/惰性,不愿接受新事物,比如不愿使用杯子喝奶、不愿刷牙、不愿......而强迫是指施加压力强行让孩子屈服。家长的强迫行为只会增加孩子内心的抗拒和厌恶。比如,总强迫孩子吃肉,孩子就不愿吃肉;总强迫吃水果、蔬菜,孩子也会逆反。再好吃的食物总被强迫喂,也会失去美味,于是个别孩子竟然爱上了白米饭。搭配食物需要一定的创造力,不仅是口味的搭配,还包括颜色的搭配。
如果善于食物搭配,可能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新的食物口味。比如部分婴儿不愿进食无糖酸奶,但适量添加香蕉泥或苹果泥,孩子可能就会接受。然后逐渐减少添加物,孩子也会慢慢适应无糖酸奶。当然,如果婴儿在引入辅食后不久就添加无糖酸奶,他们就能接受。这时,我们也无需刻意往酸奶里添加其他食物了。
当然,随着孩子长大,食物越来越丰富,搭配就会更加复杂、自由。部分特殊口味的调味料,比如蒜、胡椒、辣椒等也可慢慢引入。调味料可以增加食物的风味,使其更加可口,便于孩子接受。不过,关于食物搭配,我希望家长有时要克制使用,否则会引发孩子的依赖。比如,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爱吃苹果,于是为了让孩子多喝水,就往水里加榨的苹果汁;甚至为了孩子多吃饭,餐餐往饭里拌碎苹果。
这种搭配在我看来是利用苹果的口味诱骗孩子吃喝,最后家长告诉我:孩子不喝不加苹果汁的水,不喝不加苹果的饭。问我怎么办?平时喜欢做交易的成人,很可能会把交易用于儿童的行为管理。因为交易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给餐椅上的孩子提供玩具(或看电视)以换取孩子更长时间待在餐椅上进餐,这种交易也算是贿赂。但事与愿违,餐桌交易没能让孩子爱上吃饭,还让孩子学会了要挟。在其他一些场合,这些孩子也会采取要挟家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所以在儿童行为管理时,交易(贿赂)是大忌,甚至影响孩子日后的价值观。
让孩子喜欢吃饭,靠的是孩子的内驱力,也就是对食物的渴望,以及进食过程中的快乐,而非利诱。孩子的众多行为习惯等都受其养育人影响。所以在儿保门诊,有个问题我必然要问家长:孩子谁带?
因为部分儿童的问题的根源在其家长。孩子出现行为问题,首先要从身边人上找原因。可悲的是,很多家长没意识到这一点。
比如,随着孩子融入家庭共同就餐,家庭的食物结构、风味会对孩子日后的口味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家长的食物谱很窄,那孩子就容易挑食;如果家长偏爱油腻、辛辣或咸、甜的食物,孩子将来也很可能继承这样的口味。除了口味,家长在餐桌上的举止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很好的进食行为(包括食物的选择或进食举止),那么作为养育人也得做好表率。当然,成年人改变习惯更难,但至少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举止良好(前提是家长得知道好坏),否则何谈教育?有条件的家庭,可在阳台或某个房间种植部分蔬菜、水果(最好水培,可能会减少致敏原的产生),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然后让孩子参与采摘(也可到种植园采摘),或和家长一起去购买各种食材;大一点的孩子可在家长的监督下制备一些简单的食物,并和家人一起分享。
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劳动不仅适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儿童,而且可帮助那些已经挑食孩子(或被强迫喂养造成心理创伤的孩子)逐渐建立起对食物的好感。良好的吃、睡模式需要早期建立,比如出生后。否则等后期出现问题,再去纠正既往养成的习惯,不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比较痛苦。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早期儿保(比如生后一个月左右)以及预防性告知(提前告知孩子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应对)。
因为事先加以指导,很多麻烦可能就不会发生,日后管理就会比较轻松。
其实我更希望孕期的妈妈或家庭成员,就开始学习育儿知识,等孩子出生后,会更得心应手,还能避免无谓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