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发发热”想到“病患教育”
前几天,我看到有位妈妈在家长群里问:
宝宝早上烧退了,12小时后又发热了,这算不算“复发发热”?
思考
为什么家长会担心孩子出现“复发发热”?
那是因为我曾多次指导家长们:如果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出现了“新发发热”或“复发发热”,就需要警惕继发细菌感染,比如:中耳炎、鼻窦炎或肺炎。
小知识:什么是“新发发热”?
新发发热指病程一开始不发热,只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涕、声音发哑等,而病程后期(通常是数日后)出现发热。
因为发热是“新近”出现的症状,所以称之为新发发热。
小知识:什么是“复发发热”?
复发发热指病程一开始有发热,可伴随呼吸道症状,发热中断(体温正常)数日后,又再次出现。
因为两次发热之间有“数日”体温正常的间隔,所以称之为复发发热。
当然,这两种特殊的发热模式只是一个粗略的线索,提醒家长或医生要警惕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但不能作为肯定发生细菌感染的证据。
好的,回到一开始那位妈妈提的问题,一个孩子仅仅热退12小时后再次发热,我很难认为是复发发热,毕竟间隔时间短了一点。
孩子发热时,家长总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会不会是细菌感染?大概多长时间会好?
当宝宝出现一些看似异常的迹象(比如,发热时迷迷糊糊状态不好;除了奶,其他东西都不想吃;吃了退热药,体温也降不下来;或者发热的时候,肢体抖了几下),家长又会担心是不是出现了并发症?有没有危险?这样观察下去,会不会耽误治疗?
这么多的疑问除了反映孩子生病时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也反映了我们家长在密切观察着生病孩子的病情变化,这些都可以理解。确实,哪个家长不盼着生病的孩子早点好?哪个家长不担心生病的孩子出意外?
但要知道,家长所关心的疾因、病程和预后,医生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
比如,尽管我们知道导致儿童发热常见原因是感染,而且大概率是病毒感染,可以自愈。但你面对一个发热患儿,他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或是其他少见病原体的感染,并不能根据概率来判断。
作为医生,当我们面对一个有呼吸道症状或发热的孩子,需要通过分析症状(比如,咽痛的持续时间?咳嗽、鼻涕多长时间没有缓解趋势?有痰咳嗽的持续时间?)、体检(会着重检查咽部、鼻部、耳朵以及肺部),必要时结合辅助检查(比如化验或影像学检查)来鉴别有无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可能。
即使这样,很多时候也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尤其在病程早期。要是无法体检的网络咨询,判断起来就更困难。
要知道,医生很多时候可能只是陪伴和安慰(因为儿童很多疾病并不需要特别干预,只需对症处理就行,然后等待孩子自愈),但医生不可能一直在患儿身边陪伴。
所以在面诊或线上咨询时,当我评估孩子没有严重问题后,我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孩子。
教会家长在家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不是医生在推卸责任,而是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家长作为孩子最密切的接触者,应该承担观察病情变化的角色。
如何观察病情变化?
总的来说,主要就是判断孩子的外观(Appearance)、呼吸(Breathing)和循环(Circulation)。一个病情严重的儿童,肯定不会活蹦乱跳,必然会出现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异常。
看似简单的A、B、C三点,如果展开,都是大的话题,里面涉及很多细节,以后我会一点点的介绍。
另外,不同疾病的观察侧重点也各异,比如咳嗽、气喘的孩子我们要关注呼吸情况;腹泻频繁的孩子要关注有无脱水。而精神状态(外观)则是自始至终我们需要评估的。
对家长的系统培训,让家长了解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除了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就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家长在孩子生病时的焦虑,避免孩子被过度干预。
这,就是我们反反复复、天天宣教的初衷。
🔸课程推荐🔸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系统收听严医生微课堂
《如何评估生病中孩子的状态》
关键词列表
关注[儿科严医生]回复关键词获取相应内容
黄疸|茵栀黄|肝功能|乙肝|丙肝|血常规
乳糖不耐|感染|发烧|感冒|咳嗽|川崎病
腹泻|呕吐|过敏|带状疱疹|喉喘鸣|脐疝
中耳炎|副耳|防晒|出牙|猩红热|益生菌
卡介苗|便秘|枕头|水痘|幽门螺杆菌感染
贫血|蚕豆病|隐睾|微量元素|儿童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