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梽川&姬广斌老师:柔性/轻质/韧性强的电磁波吸收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前,雷达探测导致飞行器被敌方探测、跟踪和攻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电磁辐射也使人类生存空间的电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研究和探索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柔性吸波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简单及低成本的合成工艺仍是柔性电磁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A Flexible and Lightweight Biomass-Reinforced Microwave Absorber
Yan Cheng, Justin Zhu Yeow Seow, Huanqin Zhao, Zhichuan J. Xu*, Guangbin Ji*
Nano‑Micro Lett.(2020)12:12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61-x
本文亮点
1. 本文利用生物质棉花为原料,通过真空抽滤自组装技术制备了柔性轻质高效的电磁吸收膜。2. 多组分构造不仅提升了薄膜的机械性能,还增强了其电磁波吸收性能。在填充度为20wt%时,最强反射损耗可达-63 dB。内容简介
图文导读
图1a给出了薄膜的制备过程,其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棉花碳纤维、金属Fe络合物纳米线和RGO在溶液中超声混合后,通过真空抽滤得到薄膜前驱体,第二步,将薄膜前驱体置于惰性气氛中高温热解得到最终产品。图1b给出了样品的机械性能展示图,可以看出,经过弯曲和折叠后,薄膜仍然能保持完整性,表现出较好的机械性能。
图1. (a)薄膜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薄膜的机械性能展示图。
II 薄膜的微结构表征图2给出了薄膜的微观结构照片,从图2a-c中可知薄膜的厚度为363 μm,碳纤维被Fe3O4@CNW和rGO复合物紧密包裹,形成平整的表面。EDS Mapping (Fig. 2d-2f) 证明样品中C、O、Fe三种元素均匀。从TEM图片(Fig. 2g-2i) 可以看出Fe3O4@CNW为核壳结构。
图2. (a-c)S3样品的SEM照片,(d-e)S3样品的元素分布图。(g)S3样品的TEM照片,(h)Fe3O4纳米尺寸分布图,(i)S3样品的高分辨TEM照片。
III 薄膜的电磁特性及吸收性能图3可知薄膜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受碳纤维添加量影响较大。S3号样品在1.95 mm时,有效吸收频宽可达5.8 GHz,在1.95-5.0 mm厚度范围内,其累计吸收频宽可覆盖C、X、Ku波段。图3. 不同样品的反射损耗图,(a)S0, (b) S1, (c)S2, (d)S3, (e)1.95 mm厚度下不同样品的反射损耗值,(f)S3样品在1.95-5.00 mm厚度范围内的有效吸收频宽。
从图4,图5可看出,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复介电的实部和虚部都呈降低趋势。碳纤维添加量对复合磁导率影响小。从损耗因子可以看出。介电损耗在电磁损耗中占主导作用。
图5. (a)样品的复磁导率,(b-e)介电损耗因子和磁损耗因子。
作者简介
本文第一作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研究生
▍Email: chengyan344@163.com主要从事电磁功能材料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先后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担任江苏省颗粒学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Colloidand Interface Science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天一院联合基金等20余项,骨干成员参与装备发展部共用技术、国防基础十三五、海装预研十三五等10余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共用引用4000余次,1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8件。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
▍Email: gbji@nuaa.edu.cn本文通讯作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电化学基础、能源材料、能源转换和存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成果
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Electrochimica Acta客座编辑,Nano-Micro Letters编委。▍Email: xuzc@ntu.edu.sg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 Springer 免费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