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云姐讲故事③丨走过冬天

2018-01-06 刘小云 老家山西



小云姐接着讲故事了,各位沙发板凳都坐实了吗?


上次小云姐有预告:说本集写于迺常自杀及后来才华发挥的春天!你在下面可以看到那场自杀的酷烈,看到于迺常的才华。


上次故事发出,老家神女@李晓并评论道:小云姐的故事,一向都是波澜不惊地叙述波澜壮阔!我想,那是因为小云姐本就是波澜不惊的波澜壮阔——


她用笔的俭省与克制,与她自己的经历分不开。


读完小云姐讲的故事,大家不妨看看她自己的故事——


都在文末的链接里。



远征军是一批学生兵,基本上是在读高中时,遇到国难当头,不做亡国奴,参军到前线。抗战胜利复员后,大都考了大学。


于迺常在北洋大学机械系学习时,基本教材是英语,开始还翻翻字典,到后来,就跟看中文一般顺畅。


他有远征军驾驶兵的经历,对汽车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说,他大学刚毕业,分配到阳泉一家兵工厂时,还自己组装了一辆汽车呢!到247厂工作若干年了,运输处管理各种汽车,遇到技术问题,还得去求教于迺常于副总。


他在锻造车间,在冶金科,最后到科技委,从来没有安分过,大小改革说不来有多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在他手里不断地减轻,效率也在不停地提高。


当年锻造车间的人们说起于迺常,就像自己的兄弟,因为干起活来,他经常不离左右。那个代替手工的机械手,就是他琢磨出来的。


如果一直风平浪静,他的作用会更显现的。可是,247厂又成了“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两派斗来斗去,猝不及防又来了清理阶级队伍,那是1970年左右,知识分子为重点群体,只要在旧社会参加过这样那样组织的,都被列为清理对象。全厂大约有四百余人进入圈内。


有那么一天,于迺常正在冶金科开会,有一个人进来,不由分说,厉声对他说,于迺常,你出去!


此生他还没有听人这样吆喝过,自尊受到强烈的撞击。多少年后,他对自己的学生范京灵说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


他说如果有个地缝,他会毫不犹豫钻进去。


从那一刻起,他失去了自由,被集中到享堂招待所那边。就是远征军这么一件事,无休止地自查,反复地接受逼供,随便谁过来,都能羞辱他。在被隔离的日子里,已经有几个忍受不了这种折磨,寻求短见者,家属过来草草收尸。


住在一座楼上,孟震坤大夫怎能不知道,怎能不担心?才七八岁的于敏不见她爸爸回来也不奇怪,因为她爸爸经常出差。


有一天,姥姥带她到享堂星火三校附近,让她和她舅舅的孩子再往前走,让他们站在前面那个高坡坡上,了望排队吃饭的人群里有没有她爸爸。于敏不懂这是干什么,但她认识自己的爸爸。


他们俩一会儿我架着你,一会你架着我,几个来回,还真看到了她爸爸。于是,她兴奋地跑回去,告诉姥姥,看到爸爸了。家里暂时放心了。


可是,他们没有料到,在这之前,抑或在这之后,于迺常还真的在生死边缘上惊心动魄了一回。这个过程被刚刚随父亲从兵器部调到247厂,暂时无房,临时住在招待所的田亚新和她的妹妹看到了。


田亚新回忆起来,清晰如昨,她们姐俩就站在招待所门口,眼见得于迺常吃饭时用筷子捅进鼻孔里,未遂,鲜血直流,四个人拎着他的四肢,像拎猪一般惨烈,任于迺常百般挣扎,那双皮鞋交替落地再被扯起。


当然,他挣扎的结果,是没有死去。正是这一死一挣扎,他醒悟过来了,得活着!闯过去,前面也许还有一条路!


这样的日子被随之而来的一打三反运动所代替,于迺常的问题不属于反革命破坏活动、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铺张浪费,他回家了。


 二车间仍然是于迺常的家。工人们喜欢跟他泡在一起,他的尊严又回来了。他又可以给工人们讲课,可以和工人们一起小改小革。


工人们都记得,型锻工人工作起来,衣袖脏得最快,还不好洗涤,他就为工人们设计制造了一台滚筒洗衣机,这可解决了大问题了。车间里三吨自由锻锤、一吨自由锻锤工人劳动强度最大,他就设计了1.4吨和300公斤的操作机。他还为料场设计安装了一台龙门吊,配制了运料车……


只要干起工作来,他就忘记了曾经的委屈,忘记了那些痛苦的阴影。


1980年,工厂提拔他为副总工程师,大家为他高兴,他自己也觉得浑身是力量。


要离开二车间了,范京灵特意买了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扉页写上:于工,您的春天来到了。


真的,于迺常的春天是来到了,1981年,他被聘为高级工程师,1984年,他成为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他60岁。


颇有戏剧性的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恰是那天真真切切目睹他因忍受不了屈辱而挣扎于生命边缘,令人恐惧场面的年轻姑娘田亚新。


亚新已经记不清那是1986年的几月几号,那天她刚下了孟震坤大夫的手术台,尽管是一个不大的手术,孟 47 34164 47 16162 0 0 6181 0 0:00:05 0:00:02 0:00:03 6180大夫给她开了假条,劝她好生休息几日,但是她还是坚持要回办公室,因为作为于副总的入党介绍人,缺她不可!


亚新已经忘记了她自己是怎样介绍的,也忘记了大家是怎样表态的,但是,于副总发言时的用情,她是印象深刻的。那天,于副总肯定是百感交集,六十岁的人了,经过了太多的世事交替,此时,他归队了。


那天,于副总在发言中泣不成声。


这个情节,死死地定格在亚新的记忆之中。


1987年,他接受了新的任务,与工厂几位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国门,到美国去引进设备。他的英语专长、专业技术和摄影爱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

故事绵长曲折,悲欢离合尽在其间。敬请期待下一篇。



 采访后记

下雪啦!改变了外出的计划,闭门思考问题:

为什么有价值的题材不可避免会在很多年后才被挖掘?


而掂量出其价值后,面对的只是一些碎片。追溯,等于是在抢救,而抢救的效果,就不知道打了多少个折了。


这些天,我在写我熟悉的于迺常孟震坤二位老知识分子,让我悔之不及的是,跟他们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那时候,怎么就不懂得跟他们多坐坐,多聊聊,让他们讲讲自己一生的几个节点?突然冲动了,想写了,于迺常先生已经故去将近八年了;而孟大夫也已记忆零碎。


我想到了他们的故交,费劲巴拉地四处打电话,走了的,自然掐断了线索;活着的,也都朝不保夕。那么,他们生命中那么多鲜活的,应该留给历史记载的,或给人生启示的经历,怎么才能跃然纸上呢?

老一代知识分子,只求奉献,不谈待遇。


他们要的是人生的尊严!可敬!


 下集预告

于迺常赴美考察,尽情发挥其专业技术、英语和摄影之水平;应邀到重庆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见到老战友。



那些老照片





以上四张是滇缅公路


于迺常与代表同上卦山


1981年,于迺常荣获厂劳动模范


于迺常出席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


于迺常夫妇与朋友


右边那个就是田亚新,右二是于迺常。

他们在接待兵器部领导。



关于作者刘小云老师


刘小云,中国金融作协、中华诗词学会、山西省作协、山西女作家协会、山西散文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


本文编辑:虫子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小云姐讲故事②丨掬起滇缅路上的碎片

小云姐讲故事①丨他从这里走向战场

重要预告:我们将和这样一个人同行一段

省高院长大的孩子

再向皇甫束玉老鞠一躬

同学会 | 一次毕业六十年后的初中同学聚会

老家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从一场匪夷所思的葬礼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