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艺术电影沙龙孤本 太原演绎时光故事

2018-01-08 徐文胜 张丽静 老家山西


 时光的故事 

——艺术电影沙龙的某些切片

文/徐文胜

图/武晓春等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太原影都长江厅

几位忙碌着的高迪斯

偶尔眼神撞到一起

又会心

又感慨


七年了

原来咱们在一起

已经有七年了


时光流连

一不小心

坚持成了模范——

龙城艺术电影沙龙

七年公益观影

全国独此一家


这句话有出处: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杨志刚先生了解过

全国有过类似的艺术电影组织

但都没有坚持做下去

这样

龙城艺术电影沙龙就成了孤本


龙城艺术电影沙龙

悄然成为龙城太原

一缕秀婉的诗意

蕴藉着理想主义的滔滔回声……


一月六日活动照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高迪斯 Godess

神话中的月光女神

善良、美丽的女人

七年前

2010年10月

龙城艺术电影沙龙成立了

开始起名字就是“高迪斯”艺术电影沙龙

——沙龙的义工以女性为主


发起人是@朱仁声先生

世界第一部无偿献血片

《101朵玫瑰》的编剧、导演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

响应者众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

省内传媒

文化机构

龙城影业集团

给出优厚的影院观影条件


2014年8月

观影点从太原解放数码影城

迁至太原影都

张丽静、朱亚男、张霞、曹军、狄铭、韩丽荣、张淑翔

肩起了志愿者的大旗

每周六上午佳片有约

奥斯卡、金棕榈、金熊、金狮……

国际著名电影节获奖影片轮番上映


影片推介预告

现场主持人主持

片前专家解读看点

观影

映后专家引领讨论

观后感专刊

六个环节一丝不苟


扩大志愿者队伍

建设微信公众平台

创新活动模式

主题观影月引人入胜


这几年的各种活动

向右滑查看更多照片


时光转回2018

1月6日

上午九时

新年第一场观影活动揭幕

盛装洋溢笑脸

生活有滋味,沙龙不式微

七年又一春,瑞狗发新枝


红彤彤的围巾每人一条

喧闹闹的节目呼啦啦展开

公益性电影组织

怎么了?

表彰仪式热烈庄重

笑声和掌声里

是坚持,是认同

是热爱,是绵延……


也许这一天最大的喜事是这一桩

沙龙主任张丽静

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等十一部委

评为2017年度优秀志愿者


消息刚刚来到

整个沙龙喜气洋洋

这是沙龙志愿者团队的荣誉

是沙龙全体影友的荣誉

是龙城影业集团的荣誉

也是省电影家协会的荣誉。


荣誉和快乐都属于大家

我们爱电影

我们爱生活


向右滑动可看见: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杨志刚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段惠芳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梁春书

(梁先生是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王铁成先生的关门弟子)

太原影都总经理王文涛

活动合照




 有一个艺术沙龙叫艺术电影 

文/徐文胜

   

八十年代已经逝去

盛行的沙龙随之远去

现在流行微信群

沐猴而冠

就成了导师


喋喋不休

不知疲倦地误人子弟

现在也流行几乎不读书的读书会

以读书的名义

传销仨瓜两枣

串联虚妄的人际关系

现在快餐风靡城市

快递小哥风驰电掣

把岁月的滋味勾兑成白开水

满足胃口的效率


然而龙城

有一群人

很另类很怪异也很神秘

他们

都抵御不了艺术电影的魅力         


他们拖家带口

却像热恋的人一样守时

他们行色匆匆

走在人群里

瞬间淹没


只是

你瞟一眼

就能感觉到一种灼灼的聪慧

笃定的眼神

神采奕奕

影院里

抽泣声常常微弱地响起

原来是他们的泪点很低很低

他们在一起讨论很谦让

你说

你先说

一旦开口

仿佛来到莲花池

放眼仪态万千  

聆听各吐芳蕊

     

他们都是儒雅的义工

不事张扬悄无声息

他们分工明晰

多声部的合奏

分外默契

他们不是妖精

也不是嬉皮

他们不是网红

也不是故作高深的道士


他们本来是一袭旗袍华丽转身

或一顶礼帽

鹤立鸡群

他们也有大长腿

高高的发髻

或一骑绝尘

时光风靡

可是

他们偏偏靠气质

静静地绽放

久久地坚持


这是二十一世纪初叶

第二个十年的扫尾

龙城

有这样一个沙龙

以艺术电影的名义

疯狂地钟爱缪斯

2017年1月6日夜


作者简介



文/徐文胜:山西省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朗诵/郭韬:著名主持人,山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业务技能比赛冠军。



 愿你有爱情如自由 

《哈洛与慕德》影评

文\ 杨改桃



感谢时光留情,在忙完了手里的一切活计,缱绻了微信同学圈大半时之久后,仍能让这篇文字的成文记录雕刻在2018年1月6日的时光里。


因为1月6日对龙城艺术电影沙龙的亲们很重要。一周一影,一年一庆,这个小小的组织,因着一个共同的爱好,竟然长存斯年,1月6日再度欢聚,辞旧迎新,红巾飘拂。一天的欢欣和饱满尚不够,微信延续着欢声笑语,倩影飞扬。亲们,请许我上篇观影,锦上添乐。

 

一个人的心里充满一种希望和光芒时,就会变得神圣;一群人的心里充满一种追求和期待时,就会变得神圣。沙龙影友,谈佳片而兴浓,忘却红尘凛然,执著于精神视觉的盛宴。


就如同《哈洛与慕德》,一个忘了生,一个忘了死,跨越了年月的天河,在精神的世界里合二为一,天籁般绝响。



世界之大,唯精神不朽。从这个角度看,《哈洛与慕德》会不会又是一部寓言?诠释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的自由元素。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平权与种族歧视、战争与反战、宗教与无神论、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争论沸腾、门派互殴,监狱里关着庞大的人群。


回看《哈洛与慕德》这样一部线索十分简易清晰、宣扬自由到极致的作品,在貌似轻松搞笑的瞬间,也没有忘记把教堂里和墓地旁庄严的宗教仪式拿来撩拨,把断臂英雄本该受到敬仰的杀场军功放大到残忍荒谬。


哈洛和慕德有趣的交往开始于教堂、墓地,高潮于逃避入伍。电影一石击三卵,反战、无神论、自由主义。


再想想电影中一些有趣的台词:慕德说起释放金丝雀时抱怨到处都是囚笼,说到黑色的花代表死亡……这些语言,总会令我们想到什么。



那么,18岁的哈洛和80岁的慕德其实就是一个代号了,处在生命的两极,小的正在生长,老的正在凋谢,像那些漫眼的花,必然处在生命的哪个过程中。


但影片自由主义的表现就是不按规则出牌,离经叛道,逆规则行事,演片展现的,恰恰是小的在瞻望死亡,老的在享受童真。


如果把本片纯粹看成一个老少恋的故事,就太简单了。它更像一部自由主义者的心灵救赎。


“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自由主义者能想到和最终放纵自己行为的理念。站在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上剖析,哈洛的变态装死行为,其实最初是来源于想引起母亲的关注和关爱。由于行为屡屡不得逞,使他越来越陷入无法自我解脱的深渊。


最终,是慕德突破常规的亲领实践和慕德秉持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管别人的眼光”理论,让哈洛从被母亲漠视的沮丧中走出来,接受一把琴,接受世界。



其实是一个心灵成长的故事,为什么要蒙上一场爱情呢?因为惊世骇俗。因为这样的表现更符合自由主义的审美。


母亲热衷于家庭聚会、热衷于煲电话粥,热衷于香车名利,把孩子丢给一个能带给他纯自然生活、与俗世作对,陪看日出日落的“情人”身边,心灵的选择不言而喻。之后的所作所为就变得理所当然。


更何况,这个“年令”的门槛使他平淡的生活找到更大的关注点和刺激点,越是被苦口婆心地规劝,仿佛爱情越是坚定。


然而这一切毕竟是个肥皂泡,那个标志性的同床共眠之日,哈洛吹出的肥皂泡使家里既温馨又空落。这是自由主义者不愿自省的内伤。



另一层面,影片轻歌曼舞却不失深厚。不管慕德在墓地葬礼上打扮得如何鲜艳突然,不管她如何取笑警察嘲弄法律,她对墓地道路的无比熟悉和念念在心生日的到来,都令我们在笑场的背后,感受到一种苍凉。


还有,那把很生硬地成为剧中物的雨伞,曾经遮住了多少伤痛往事和不堪回首,才会令一个80岁的老人眼含热泪欲言不能?


这沉甸甸的历史总在银幕的哪个角落深藏着,一直在,才会令我们觉得人物不是轻飘的,她的离经叛道不是肤浅的;才会在她说出自杀时,不会猝不及防。



最后想说的是电影结尾。当我沉浸在汽车冲下悬崖的无比悲伤惋惜之时,良善的导演让年轻的主人公哈洛重又出现在悬崖上,这算不算是开了一个玩笑?算不算是一次打脸?


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个尾巴,我们才能确信,爱情的故事才不是该片主题。这影片,确实是在讲述一场心灵罹难和重建的故事。


愿哈洛怀琴,在自由的世界里能找到依托。


现场图片:武晓春等

电影剧照:百度图片

本文编辑:虫子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小寒刚过,全国已进入山西《大寒》时间……

12小时翻江倒海实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