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动辄要求群众感恩戴德,实际是皇权思想和臣民文化作用的结果 ​

人民日报 中式说法 2020-03-14
本文源自:《人民日报》

感恩是一种良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成长的健康心态。我们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要学会和懂得感恩,以感恩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组织、对待社会。这种感恩文化和感恩教育是我们优质的社会和文化资源,值得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业,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对党充满了感恩之情,并将这种感恩转化为对党的情感和认同,是健康、有利的。个人在成长进步和事业发展中,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对组织培养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表示感恩,是人之常情,是美德,应该鼓励和提倡。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象值得警惕:一是某些领导干部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由衷的感激,看作是自己的功劳,于是就飘飘然,以“父母官”和“救星”自居,把老百姓的感恩视为理所应当。

有的甚至为百姓做了点小事,就要老百姓感恩戴德,感恩对象错位,不感恩组织,不感恩人民,这种感恩观都是错误、有害的,必须警惕。

错误的感恩观,颠倒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执行,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感恩观的错误,说到底是群众观、权力观、民主法治观的错位,是封建官本位意识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加以辩证分析,并予以纠正。

树立科学的群众观,消除封建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作为恩赐和施舍,动辄要求群众感恩戴德,实际是陈旧的皇权思想和臣民文化作用的结果。

封建社会在中国社会存续了两千年,其影响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如此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消除的。

消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残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基础,彻底颠覆以往封建王朝和王权政治把人民群众视为臣民的谬论,从而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认识主体地位、权利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同时,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新型思想文化,树立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家认清错误的感恩观实质上是混淆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把党执政的责任和对人民的承诺视为恩赐和施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政治作类比,以封建官本位意识和臣民思维取代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从思想根源上加以纠正。

消除特权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错误的感恩观,还反映了一种对党性和宗旨的模糊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顺应了人民诉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为了信念,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经历过那么多挫折和失败,却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在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下,继续发展伟大的事业。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党的正确宗旨和广大党员对党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的关系也就是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我们许多人都在讲忧国忧民,要把这种担忧变成为国分忧、为党分忧,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事当前,是先替个人打算还是为党分忧?在事关个人地位、职务、收入、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上,能否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忠诚的最现实尺度。

对党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必须反对官本位和特权思想,不允许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不允许存在凌驾于党规党纪之上的特殊党员,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制度的特殊化行为。每个共产党员不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始终牢记使命,尽心尽责为人民服务效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才能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部分群众因不能自觉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容易产生领导恩赐的心态;部分官员因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故而对群众诉求产生抱怨的情绪。要破除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感恩戴德观念,破除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意识和官老爷作风,就必须正本清源,从源头上解决对权力来源的认识问题,牢固树立人民才是历史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摆正党群、干群关系,把政绩看作是份内职责,是底线要求,自觉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

从权力来源角度讲,党和政府的权力只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所有者,也是权力的委托者。各级党委、政府和官员,只是权力的受托者,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共产党的存在价值进行了通俗而深刻概括。他说:“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做工作,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这种“工具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政治上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民。

准确把握改革脉搏,树立正确的民主法治观

随着社会构成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群体的现实利益诉求和利益整合难度越来越大,社会共识的形成更加困难,做好群众工作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各个阶层和群体要求不一、众口难调,因而对党的政策和领导干部的作为有不同看法甚至发牢骚都是正常的、难免的。

35年来,中国的改革按照先易后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问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问题,等等。

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路是要深化改革,奋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依靠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执政成绩的新空间和群众工作的新空间,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要从严治党,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并加大惩治力度,下力气整治不正之风,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使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随着党和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要善于以民主法治思维和民主法治方式做工作,大力加强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做到既加强党的领导,又依法治国,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择权落到实处,妥善协调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关系和不同群体的诉求,化解牢骚和不信任情绪,让每一方都心平气和地相信民主法治结果,增加社会和谐,树立党和政府权威,增强干部公信力。

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关键靠党,关键靠领导干部。要结合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从而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传家宝在新时期焕发出新活力。作为一种“活动”可以有始有终,但密切联系群众,摆正党群、干群关系,深化改革,从严治党,应该永远是进行时,需要持之以恒,在坚定理想信念、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升领导能力、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扫码关注我,每天看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