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大寨沉浮
《红旗杂志》《时代红旗》被屏蔽,请喜爱《红旗》的读者选择关注《红旗文献》《红心永向红太阳》《又添缘》《北门翠竹》望支持我们的读者互相转告!谢谢大家!
郭凤莲:大寨沉浮
转载自红心永向红太阳
郭凤莲,1947年9月生于山西昔阳,山西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她曾经以铁姑娘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1978年,“农业学大寨”运动戛然而止。从“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从战天斗地,到二次创业,郭凤莲与大寨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
“农业学大寨”这句口号响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口号诞生的时候,16岁的郭凤莲已经在大寨的山梁上填沟造田苦干了两年,成了“铁姑娘队”的队长。而她的父辈们则已经这样干了10年。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地处太行山腹地。贫穷、饥饿是太行山腹地一方乡民的集体困顿,而大寨人想靠自己密布老茧的双手打破这个困顿。郭凤莲说:“白天修土地,晚上回来修房子。所以回想起来,我们那个年代也没有想到要收入多少钱,只想好好干,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剩下的粮食可以吃饱肚子,还可以通过卖给国家粮食,把钱拿回来以后能分个衣服。”
他们成功地在青石板上造出农田,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大寨精神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整个中国。其间,郭凤莲也由“铁姑娘队”队长变为党支部书记。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富裕”的愿望清晰而渺茫。郭凤莲想,大寨可能要走一条富裕的路子,但是怎么富裕没有方向,还是种好粮食、多打粮食、给国家多交收统购粮,通过粮食来挣钱。她说,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搞副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多打粮食。
两三代人的苦干,山梁上造满了梯田。可郭凤莲记得,1978年,大寨卖出30多万斤玉米,每斤8分钱,一共收入2万多元。这一年年底,作为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列席十一届三中全会。
记者:您当时是茫然的状态吗?
郭凤莲:茫然的状态,当时也感到对改革开放理解不了。在这之前轰轰烈烈学大寨,三中全会一开,一下子对大寨有一些其它的评论。所以我(感觉)是不是干错了?还是触犯了什么法律了?
记者:那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吗?
郭凤莲:有了,公报出来以后就开始“解放思想”,报纸上“真理标准的检验”的社论登出来,副版上就提了“学大寨”、“学大庆”怎么学错了。
记者:您当时意识到了大寨这种模式和改革开放……
郭凤莲:我意识到是有一点转折。当时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上,有些委员代表有很多不统一的评论,而且也折射到了大寨、折射到学大寨这个事上。
记者:您心里担心或者害怕吗?
郭凤莲:不害怕,怕啥,不怕。我们也没有做错了什么。总感到可能国家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
代表昔日光荣的大寨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靠集体力量“改天换地”的人们如何面对失去“集体”的局面?1978年,小岗人冒死在契约书上摁下红手印,到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剩下的5%里包括大寨。郭凤莲说:“那个时候国家也是慢慢往下走这条路。大寨其实原来不想放这个土地,因为老百姓不接受,为什么要把土地放下去?这个工作不好做。”
原来大寨人是“上面提出九十九,我就能干出一百一”。当时,郭凤莲和大寨人难以理解,置集体于个人之前的赤子情怀和浑身解数怎么就用错了地方?很快,她被调离大寨,虽然她的心还一直牵记着那里。郭凤莲告诉记者:“离开了大寨,你还想那么多干啥呀?我只是担心大寨改革开放的工作上不去。我后来回到县里面那个公路段,老看见大寨没有一点点变化,也感到大寨有点落伍。”
一别大寨11年,再回来,大寨好像还在十年前徘徊。郭凤莲没有想到大寨成了这个样子。她回忆道:“破破烂烂的,道路也不成个道路,房子也是破破的,人们的生活也比较贫困。集体的经济很薄弱,基本上就没有了。”
再一次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对“富裕”的实现路径有了全新的认知。郭凤莲告诉记者:“1991年年底刚刚回到大寨,1992年民政部开了农村先进书记的会。当时民政部对大寨还是一片热心,让我来开会,我就感到有一点抬不起头。一说收入人家都是几千万、上亿,我呢?连几十万也没有,人家问的时候都不好讲,非常尴尬。当时我就想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上,我要不发展就没办法面对中国农村的舞台。”
郭凤莲说,哪怕巅峰时的大寨,村民每人每年也只是过年分得一斤半小麦,剩下的要卖给国家。大寨成为典型,不在生活水平多高,而在淳朴实干的村民,在不折不扣的信念。有这颗初心,大寨还会站起来。1992年春天,郭凤莲带着大家到几个先进村看了看,回来以后老百姓都想富、都想变,谁也不想待在那发闲。而且大寨人还有一种精神,“你只要有路子我就走,你给我方向和目标,我就要朝这个方向目标去发展。”
郭凤莲和大寨人又拿出了当年修梯田的劲头。郭凤莲带着大家,她说:“反正没钱我就找钱,自己的钱花进去,没有路费,我就去找朋友借一点。出去以后就找项目、找资金、建工厂、办企业,就是红红火火那么几年,大寨就发生了变化。”
几年的时间,大寨从政治的典型变成市场化的品牌,在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企业25%的股份。用郭凤莲的话说,到现在她感到稳下来了,“包括这次转型发展确实也有影响,经济有点下滑。但是基础条件已经都摆好了,设施条件都完整了,压力就小了。现在就是顺顺利利地转型,稳步前进。”
走一千里路,挑一万担土,从青石板上生生拢出田地的日子犹在眼前,往日热闹喧嚣的掌声和口号却渐渐淡远。当年种着麦子玉米的梯田如今退耕,种上了核桃和大枣。当年的铁姑娘如今也年过古稀。但郭凤莲脸上仍然时时洋溢与年龄不相称的旺盛生命力,她说这个生命力也是在青石板上磨出来的,大寨人都有。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感知安逸,也看见希望。郭凤莲说:“老年人养老金什么的都有了,幼儿园都建起来了,学校都好了,现在大寨的基础条件确实挺好,但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样把旅游事业再发展起来、打造起来,把大寨产品的品牌打造起来,这两项打造起来以后,又是很好的路径。”
见证者说
郭凤莲:一切都变了,甚至生活变了、工作也变了,村变了、社会变了,整个祖国都变了,那是看着变化的。我们都是奋斗出来的人,你没有奋斗你就没有幸福,还是要奋斗,你将来要过得越来越好、越漂亮越幸福,坐着等不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红心永向红太阳》
更 多 阅 读【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喜欢评书的朋友请关注《教场秋点兵》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欢迎关注北门翠竹公众号
欢迎关注红旗文献
欢迎关注红心永向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