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来以后”西安电视问政该咋办?

2017-02-10 钟鼓大雁楼 陕光灯

这个题目其实是说两个层面的问题:

 

1、电视问政里,官员回答问题频频出现"下来以后”的提法

 

2、在这种“下来以后”,电视问政被套路化后该怎办?

 

鸡年第一问 连续22个“下来以后”

 

2月8日,正月十三,2017年第二场,农历鸡年第一场西安电视问政开问。在这个雾霾严冬中饱受争议的西安市环保局(携治霾办)面对镜头,开始逐个应对暗访视频中曝光的问题。

 

△ 西安市环保局被问政,满意率不足4成


此前就有媒体总结过,被问政官员已经摸索出一套回答应对的套路,大致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步:要感谢。感谢媒体朋友的监督,感谢现场朋友提出的问题(好朋友,拉拉手,伸手不打笑脸人)

 

第二步:要自我批评。要表达出看了视频后,马上陷入到一种震惊兼自责的状态中,传递出一种“我不知道啊,咋会有这种事”的信号。


如果这时能配上眉头紧锁,且在两眉之间皱成一道竖起的二,会有加分。在这个部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非常的震惊”、“特别的内疚”、“深深的自责”等。

 


第三步:要分析原因。话锋一转,马上要开始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的语气一定要坚决、要干脆,不能犹犹豫豫。


这个部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责任心不足”、“执行不到位”、“监管还有漏洞”等。

 

第四步:要说“下来以后”。这个是必须的,表态了一整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说下来要干嘛。


这个部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有“将加大力度”、“第一时间”、“将联合**部门”、“全面整顿”、“全面提升”、“坚决”、“保证”等。

 

统计了一下,2月8日的电视问政,2个小时的节目中,类似下来以后(包括下来后、下去以后、下一步、回去以后、节目下来以后等)的说法,总共被用了22次。

 

其中市环保局局长共用了3次。户县环保局长用的最多,总共6次。 


“下来以后”的二元化理解分歧 惹人厌恶

 

不是说官员说“下来以后”不对,要解决问题可不就是得下来解决吗,现场没条件解决,还不让下来解决,那是不给人留活路。

 

人们之所以烦感频频出现的“下来以后”,是因为几乎在每一次问题的曝光和解决过程中,官方都会说下来以后坚决(其实几乎这俩字有点多余)怎么样。


这已经成为官方或官员在政治生活中用来表态的模板,相信本期发了言的环保局官员在其职业生涯里,针对某些问题,说过无数次下来以后。



但在实际效果中,群众往往看不到下来以后的持续性,运动式执法整改倒是能应付得了一时的群情激奋,舆论缓和了,下来以后就没有下来以后了。

 

所以在官方和民间不同的语境下,“下来以后”有着二元化的理解分歧,官方将此理解为

“我在积极为群众解决问题,我能积极面对舆论监督,我能坦然面对曝光出的问题,我能集中火力做整治整改,我能将这一轮质疑应对过去”

这也是官员在节目中,愿用下来以后应对种种责问的原因。

 

而民间对此的理解则简单的多,直接从效果出发,往往会形成这样的公式:


下来以后=缓兵之计=不作为=运动执法=坚持不了多久=死灰复燃=狼来了=你骗我=我不相信你说的

 

火车站黑车,

“下来以后”的一个典型负面案例

 

关于上面这个公式,西安火车站黑车成为一个典型的样板。

 

16年8月8日,火车站广场各管理单位接受问政,各方官员就节目中曝光的问题纷纷表态:

下来以后将……,加大……,坚决……绝不姑息,绝不让“猫被老鼠收买”

下来以后,听说火车站周边环境是好了些。

 

17年1月24日,本地媒体曝光西安火车站黑车死灰复燃。文中很直白的写道

“在去年火车站广场区域电视问政后,尚勤门东边的黑票点关了门……后经黑票点负责人疏通关系,票点又开了。”

 

1月24日当天,管理部门迅速反应,联同交通、公安、街道办、火车站管委会进行坚决取缔。 


2月10日,媒体曝这个黑车点在同一地点再次死灰复燃,我相信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这个窝点已经再一次被数个部门联合坚决的取缔了。


 

△ 2月9日上午9时许,一名穿“运政执法”制服的人员站在黑票点对面,11时许离开。随后,黑票点“开门营业”,约20分钟的时间三轮车送了近三十名乘客(华商报)


下来以后呢?

 

其实我更好奇的是在1月24日到2月10日期间,黑票点负责人跟谁疏通了关系?上了哪些货?货有多硬?

 

挺搞笑的,总感觉西安市政府机构里,办事效率最高的就是这帮被疏通关系的人了。

 

面对复杂城市病而多次出现的下来以后,人们多少可以理解和接受,但面对这种管理者内部屡禁不绝的疏通关系,还有人会相信下来以后吗?

 

下来以后 电视问政该咋办

 

这就让电视问政很尴尬了。

 

辛辛苦苦做了一档节目,短时间内就被参加节目的政府机构摸索出一套“使用说明书”,让他们在如此紧张的状态下,临危不乱、安然自若的用“下来以后”打太极。


现场总有种使出十成功力打到棉花上的感觉,更别提能所谓的长效了,好好一个节目被套路化。

 

最新一期的电视问政上,加入了沙画、电视弹幕等新鲜元素,有些人觉得不务正业,问政效果不咋地,花样玩得不少。


△ 沙画师现场绘制出大雁塔,钟楼,以及问政时刻字样。


我个人倒觉得这种尝试没什么,这能看出栏目组在改进节目上做的努力。说到底,这是一款电视节目,谁规定一档问政节目就非得搞的跟升国旗一样肃穆庄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节目,先要保证有人看,才能保证有效果,这是现代传播的基本规律。

 

最大的问题是在节目框架上。现在每一期节目的问政框架设置的太大了,问政的对象都是一个或数个市级部门,上台的还得必须是一把手,曝光的则是暗访出的基层细节问题。


这几个大领导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对基层细节问题,既不能现场办公了解情况,又不能现场拍脑袋出决策,既不能处理人,又不能解决事,除了反复说“下来以后”,感觉也说不了什么更有效的话了。


 

 2月8日晚,问政节目结束后,市环保局连夜召开整顿整治大会


1月8日电视问政过程中,暗访曝光了青年路街办涉嫌强制清洁工自费购买清洁车的事情,问政现场一片哗然,当时青年路街道办主任就在被问政台上坐着,就在他说“下来以后马上调查”时,观众席上有人大喊:“请现场办公,现场解决!”


刀下见菜,马上解决,我觉得,这可能才是西安民间对问政类栏目或报道最期待的姿势。

 

△ 2017年第一期电视问政聚焦老城区环卫 


电视问政需要做得小一点,次次两个多小时,看得人很累,再做得轻一点(但也不能直接用那个五分钟的《每日聚焦》直接替代),更直接解决问题一点。


曝光十个问题,换来的是十个“下来以后”,倒不如每期在现场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把问题说透,解决干净。


被问政的人不一定要那么高大上,但一定得是问题最直接的管理者,级别至少得从区局级干部下沉到处里。光让区局级干部感到疼没什么用,日常具体负责工作常态的人触及不到,下来以后注定没结果。

 

这样一来,每次曝光的问题甚至不非得是暗访,可以直接把一些大家都能看到的问题拿出来督促解决。


△ 市民代表现场质询。


现有以暗访偷拍为基本形式的曝光视频,会越来越难,而且不是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有暗访的操作空间。最起码,如果政府机构将“使用说明书”升级到2.0版,对记者严防死守,反而会对媒体日常舆论监督造成负面影响。

 

前一阵机缘巧合,遇到一个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的非核心人员,好奇之下问了个问题:“电视问政从2个月一次改为1个月一次,又要找线索又要暗访又要做节目,忙得过来不?”其苦笑道:“忙不过来也得硬忙。”


这几日朋友圈里又流传着一张名为《<每日聚焦>栏目记者发挥铁军精神轻伤不下火线》的图片,网上反映褒贬不一,但至少说明媒体做档节目挺不容易的。

 

△ 记者将受伤右腿架轮椅上完成采访


希望媒体的努力,下来以后能物有所值。


作者:钟鼓大雁楼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