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园被下调评级背后:光鲜财报下藏着哪些秘密?

林乐诗 财熵
2024-09-04

图源网络

作者|林乐诗
主编|谷越
版式|克西

  导读:

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宣布下调一批房企信用评级,中国奥园(03883.HK)意外“中枪”。要知道,奥园一贯以“好学生”面目示人,在房地产行业一片风声鹤唳的背景下,公司竟加大分红力度,还斥资1500万回购美元债……表面上看,奥园的财报也是光鲜靓丽的。但这一切不免“完美”得令人生疑: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猫腻?


说起地产界的郭老板,很多人脑海中浮现三个名字:新鸿基地产(00016.HK)的郭氏家族、佳兆业(01638.HK)的郭英成,还有一个,是中国奥园(03883.HK)的郭梓文。最近,有两位郭老板陷入了麻烦。

10月18日,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10余家房企的信用评级,中国奥园和佳兆业 “中枪”。

作为粤系“同门”,创始人都是“兄弟帮”上阵,目前又同样位列千亿房企的第二梯队,不得不说,奥园和佳兆业两家房企,天生有太多有趣的巧合。

但纵观过去20多年的发展史,两位郭老板实际上并无多少合作经历,至少媒体报道上鲜有提及。两人唯一“结缘”的一次,是先后盯上了“京城最贵烂尾楼”长安8号——郭梓文为第三任业主,而郭英成为第五任。

但在这个项目上,两位郭老板却有着迥异的结局:郭梓文被这座楼的股权官司苦苦纠缠了2年,最终割爱让给金利丰,也即长安8号的第四任主人、郭英成的上一任卖家;而郭英成则把这座楼改名为“北京佳兆业广场”,捂了几年后于今年转手卖给名下集团,大赚了数十亿。

无论如何,市场对这次多家房企遭遇评级下调感到意外,尤其是对中国奥园——这是一家一贯以“好学生”面目示人的房企。

不同于6年前卷入深圳落马高官蒋尊玉案后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状态,并爆发债务重组危机的佳兆业,中国奥园非但没有“前科”,掌门人郭梓文还以“阔绰”出名:频繁做慈善,大手笔派分红。最近一年,奥园还斥资1500万美元提前还债。

人们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样一家“财力雄厚”的企业,会被国际知名评级机构“误伤”。

追溯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见,奥园集团自创立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有意给自己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同奥运精神那6个字:更快、更高、更强。

事实又如何呢?


奥园:生于“奥运”,成于“奥运”

1993年,中国首次申奥折戟,失望的气息笼罩华夏大地。但“奥林匹克”四个字,却已像一粒种子,悄悄在29岁的郭梓文心中生根发芽。

郭梓文活跃于广州番禺工地,人称“郭承包”。1996年,他创办了金业集团,即中国奥园的前身。

2年后,郭梓文迎来了第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1998年,中国再掀奥运热。当时,郭梓文的哥哥郭梓宁,番禺最大国有企业广东梅山糖业总公司的高管,得知公司旗下梅山建设开发公司准备改制,叫来弟弟,联手拿下承包权。

这是郭梓文的第一个大项目。他结合潮流,很快就明确了项目定位:“地产+体育”。当年9月取得承包权后,11月便动工建设第一个项目“金业体育花园”。

金业体育花园是国内第一家复合概念的地产项目,后更名为“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奥运三大口号“更高、更快、更强”,郭梓文的推盘速度达到了“更快”。不仅如此,凭借着“运动就在家门口”、“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新颖理念,金业体育花园轰动全场,创造了五销五罄的神话。

现下盛行于各界的“蹭热度”、“炒概念”玩法,郭梓文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打铁趁热。乘着2001年申奥成功的热浪,郭梓文推出南国奥园项目,将楼盘分成洛杉矶奥运村、卡萨布兰卡奥运村、雅典奥运村、悉尼奥运村和北京奥运村五个主题,并请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到场助阵。当年这个楼盘再创销售奇迹,获得了“中国名盘第一名”的殊荣。

“奥林匹克”,帮助郭梓文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07年,郭梓文带领中国奥园在港交所上市,将公司推上资本场。

2013年起,奥园集团销售突破百亿大关。郭梓文为奥园订立了一个“三年计划”,吹响了集团高速增长的号角,虽然公司已错失金融危机后4万亿“放水”的政策红利,并且和其他房企比已经 “迟到”了。

2019年,“落跑”的奥园终于迈入千亿大门,仅用6年时间就将销售额翻了10倍,6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49%,成为同类型规模房企中发展最快者,把另一个郭老板的佳兆业远远甩在了身后。

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奥林匹克”的普及,奥园不再需要靠“蹭奥运热点”进行营销。但是谈起这家企业,熟悉的人首先想到的,仍是其和奥运“捆绑”的概念,而非那个绿底加圆弧的集团logo。

那些年间,在市场眼中,奥园就像一个朝气勃勃、不知疲倦的少年,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俨然一个“科科全优”的好学生,虽然很多方面有“抄作业”的痕迹。

地产业务方面,奥园追求拿地“更快”,于是效仿融创(01918.HK)的打法,通过激进的收并购来获取土地资源,几年内通过收并购拿地面积占年内新增总面积比例达到80-90%。这也令奥园获得比同行更低廉的土地——2017-2020年,平均土地成本仅约2837元/平方米。

城市更新项目方面,奥园和时代中国(01233.HK)、佳兆业一样,都下了重注。截至今年6月底,奥园拥有超过70个城市的更新项目,预计提供可售资源7543亿元,且当中97%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土储质量相当高。

今年年初,奥园宣布一个大调整:昔日设立的地产和商业地产两大二级集团,统一由大集团统筹直接管理。乍一看,这和龙湖集团(00960.HK)商业、地产合并的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有人分析,此举更像是奥园向管理红利进军的一步。很难说,这里没有该理论最早的提出者——万科(000002.SZ)的影子。

除了主营业务,奥园的多元化也遍地开花,涉及商业、科技、健康、文旅、投资、电商、医美等十个板块,其中物业、文旅和商业都是房企近年来削尖脑袋往里挤的板块,医美更是一条万亿赛道的新风口。

可以说,奥园就像一个“集大成者”,奋力汲取优秀同行的经验。但不同于那些被多元化拖入深渊的同行,如前所述,最近几年奥园的合约销售额增长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奥园的行业排名也变得“更高”:从2017年的第40名,上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第28名。

更令人惊叹的是,奥园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财务状况似乎也没有出现明显恶化,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

虽然房地产大环境不佳,但今年奥园仍大手笔分红,计划派息金额达到每股77分,同比激增40%;截至今年6月31日,奥园在“三条红线”中仅踩中一条,现金短债比为1.3倍。尽管去年疫情之下奥园加大了资产包收购,但公司仍将净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在70%以上。

表面上看,奥园这几年的发展,一切“都挺好”:增长“更快”,行业排名 “更高”,口碑“更强”。只是,隐约感觉哪里不对——“高增长、高利润、低负债”一直是地产圈的“不可能三角”,但奥园竟做到“科科全A”。

这不禁让人疑惑:可能吗?


财报里的隐秘一面:表外负债之谜

事实上,了解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不仅是看它做了什么或强调什么,更重要的是,它“遮掩”了什么。

就拿财报来说,这是外界观察一家公司运营情况最直观的途径。

3个月前,奥园公布了其中期业绩摘要,一开头就骄傲地强调:期内的营业额和物业合同销售金额,同比均有明显增长。

然而,对于摘要里的净利润、核心净利润和每股盈利,奥园似乎有些“心虚”,只是写了数字,没有任何比值。拿出去年的数据对比发现,前两个指标同比增长不超过0.5%,每股盈利甚至还下滑了超过一成,且23.4%的毛利率远低于行业中位数30.9%的水平。

这是不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呢?

常识认为,房企的激进扩张,一般伴随着负债规模激增。现在我们不妨重新审视奥园的负债情况。

表面上看,奥园的负债水平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6-2020年的负债规模,分别是581亿、1170亿、1800亿、2810亿、3220亿。

但似乎,奥园都在合理范围内利用杠杆增值,净负债率近几年都稳定维持在65-82%,远低于“三条红线”所规定的100%的临界点。当中不免令人生疑:是否存在表外负债的可能呢?

看过财熵近几期针对房企的深度报道就知道,明股实债,是房企隐藏真实债务的常用手段,非控股股东权益就是一个操纵窗口。若我们细看非控股权益一栏,对奥园的疑虑便会加深。

2016年,奥园非控股股东权益占比为39%;但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激增至62.6%。随后3年,非控股股东权益占比分别达到61.4%、62.1%和65.8%。神奇的是,为集团贡献超60%净资产的非控股股东,连续几年只贡献了不到20%的报表利润。

非控股股东权益激增的背后,一方面和奥园近年来大量增设子公司有关。由于收并购方式拿地的特点,奥园需要大量子公司和合联营公司来运作合作项目。

然而,业内最担心的是,打着合联营公司之名,行融资之实。奥园在2017年的年报也自爆“以项目公司或附属公司为融资主体,引入基金、信托和资管计划持有部分股权”。

问题是,由于集团和少数股东的具体交易无需披露,外界对奥园实际的融资状况也就无从把握。

评级机构YY梳理少数股东情况发现,奥园集团与各规模类型开发商的合作开发较少,反倒是和自然人或地方小型民企合作的项目高达近一半。当中还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的身影——“广州奥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珠海鼎胜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频繁现身。这两家私募股权基金的名字,在奥园集团今年公司债招募说明书里还能找到。

财熵通过天眼查发现,珠海鼎胜基金最早是由奥园的高管陈勇创办,目前这个私募基金的实际控制人和法人代表已经变成吴鹏飞。

这个股东名字引起了财熵的注意。此前,吴鹏飞名下的盛业投资集团,也曾和奥园系有过多次股权交易。例如,今年3月奥园美谷(000615.SZ)低价买下的连天美股份,此前的大股东,正是吴鹏飞名下集团的子公司盛妆医美。当中的交易,是股还是债?这里不得而知。

至于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及少数股东利润不匹配的问题,虽然奥园方面解释称,是因为“旧改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投入期收入少,投资后到体现在利润上大约要5年时间”,但由于数据不透明,同样令人怀疑:奥园是否故意牺牲了少数股东利益,从而拔高利润?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交给时间去回答——今年是非控股股东权益数据出现异常的第4年,按照奥园的说法,拐点应该会在明后两年出现。

 

上半年频现反常操作:钱不够了?

不知道是否因为“马脚”终于藏不住了,奥园在今年上半年做出很多“反常操作”。

例如,有报道指出,奥园在多地大力促销去库存,甚至不惜亏本卖房。据365财经plus报道,位于广州白云新城的奥园云和公馆,今年年中开盘时价格达到2.8万元/平方米,到了中秋节前,中介宣传该项目的均价却是2.1万元/平方米,而到了10月15日,中介口径又统一改为1.6万元/平方米。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奥园今年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公开数据显示,集团前9个月销售额985亿元,仅完成年销售目标的65%。而根据中报数据,截至今年6月30日,代表未来销售确认的合同负债,则由去年同期的787.28亿元,降到了634.1亿元。

至于旧改的销售转化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奥园集团对非控股股东权益事宜的回应,已经间接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旧改项目前期很烧钱。这一点,在中期财报也已经显现——上半年,虽然奥园自称城市更新项目货值达到超7500亿,但对集团只贡献了微不足道的10亿元收入。

可见,奥园承受着较大的回款压力。

另外,奥园上半年似乎暂停了公开拿地的步伐。在半年报里,奥园并未披露上半年新增土储情况,只提及期末的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达5358万平方米。根据机构的监测,今年上半年,奥园新增土地投资可开发建筑面积仅约10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6%。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对于任何一家以地产作为主要业务的房企来说,土地就是生命力,暂停拿地,无异于将未来的销售空间让渡给竞争对手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奥园当然可以给出很多解释,比如宏观环境影响、地价成本高,公司策略重心转移等。但无论如何,令到一家房企出此下策,应该是出于迫不得已的因素,例如资金。

根据克而瑞公布的今年1-9月房企拿地排行榜,奥园已掉出了前100名。

瑞信在今年7月的研报,就曾指出对奥园土储短缺的担忧:“注意到奥园集团土地储备期限仅为2.5年,意味著奥园未来土地补充的压力依然很大,这在目前信贷收紧的情况是一个挑战” 。

债务方面,虽然近一个月奥园在提前还债之后,似乎已经“无债一身轻”——今年境内公司债和境外美元债已经悉数还清,短期内也只剩明年1月到期的5亿美元债需要偿还。但从中报数据看,奥园上半年短期贷款和应付款项规模占比仍很大,意味着短期还款压力尚未完全解除。

或许有人会质疑,既然流动性并不充裕,为什么要提前偿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提前还债,是为了满足“三条红线”的要求。

目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被资本孤立的境地,“三条红线”成为房企摆脱困境必须逾越的三道屏障,谁能抢先“归绿”,谁就更有可能率先脱险。

根据中报数据,奥园的现金短债比为1.3,为唯一掉入红档的指标。奥园通过提前还债从而减少短债规模,有助于加速回归绿档。

事实上,这些年,业内不是没有过对奥园财报的质疑。近两年曾流出两份做空报告,去年3月,一位名为“有良知的地产人”匿名发帖称,奥园用明股实债的方式隐瞒负债,且利润存在虚增的可能。这一度诱发奥园的股价大跌。

随后奥园对此一条条做出澄清,大股东郭梓文更是出手增持。随着股价回升,相关质疑最终都不了了之。而大股东在利空之后的积极护盘行为、公司逆市中罕见的高分红策略,反而让奥园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关注,赢得一片掌声。

对于奥园来说,无论是派发“大红包”还是提前偿债,其作用都很明显——用较少的成本,营造一个“流动性无虞、财务稳健”的良好形象。这一点很重要,在资本市场,信心大于一切。

但不得不提醒的是,目前奥园的大股东是郭老板,要警惕集团的巨额现金分红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风险。

此时此刻,奥园郭老板要担心的事有很多,那句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口号,曾成就了奥园集团,但在恒大许老板“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口号(尽管是造车)被群起而攻之后,奥园的六字“箴言”多少显得有点讽刺。

当然,奥园依然可以选择在聚光灯下起舞,且仍会有投资者鼓掌喝彩。但要知道,再精彩的演出,也终会有落幕的那一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