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镜厅》|未来的金融危机就隐藏在今天的应对政策之中。

今今乐道·越读者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镜厅》面对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事件,著名经济学家巴里·埃森格林指出:在金融危机中失败的根源在于对经济大萧条的乐观解释。作者在书中例举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案例,并指出虽然美国控制住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如果不能正视金融危机,它终会卷土重来。


适合谁读

· 经济学家

· 炒股人员

· 金融行业从业人员

关于作者

巴里·埃森格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当今国际学术界极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国际经济政策历史的学术奠基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学什么?如何预防金融危机

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

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面对金融危机呢?

今天的文章揭示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金融危机有可能卷土重来,我们要正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胜利而放松警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

你还会发现

· 金融的危机从哪里来;

· 2008年金融大萧条中,美国是如何做的;

· 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卷土重来。

一、金融危机是怎么产生的

在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还是要从什么是金融讲起。一提起金融,你会先想到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钱。对了,钱,也就是货币。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融产品,也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金融产品。

其实呢,金融最早起源于“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过一个没有货币、更没有纸币的时代。那时,人们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需要以物换物,就是用自己一件物品换取别人的一件物品。

后来,大家发现这样很不方便,你总不能从北京牵着一头牛到四川去换只有四川才有的蜀锦吧?于是,大家开始使用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作为交换的中介和计价的工具,我们把黄金、白银这种使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中介物叫做“货币”。

不过,由于它们数量有限,携带不便,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需要,于是纸币被发明了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为了生产或消费的需要,向另一些人借钱,并向对方支付利息,这就产生了“借贷”,形成了最原始的“信用”。

一般来说,借贷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金融活动,随着借贷规模的扩大,银行就产生了。银行的产生,让大规模的资金流通有了可能。而所谓的金融,就是大规模的货币发现、流通和回笼。

其实呢,金融这个词看上去挺高大上的,但是它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在我国,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公元前256年的周代,咱们中国就已经有了主管借贷等金融业务的机构,叫做“泉府”,泉是“泉水”的泉,府是“政府”的府。

在《周礼·地官》中记载:“泉府,掌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意思是,泉府掌管市场的的税收,收购市场中滞销的商品以待将来需要时出售,管理人民对财物的借贷和利息。

到了明朝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高攀龙就评价周朝的泉府制度说:“泉者,欲其如泉之流而不滞也。”意思是希望国家的金融要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动,不能停滞,可见,很早以前的古人就已经明白,金融的本质就是源源不断和持续的流通。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金融是伴随着货币、借贷、信用等产生的,那么金融危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事实上,金融危机就是从货币、借贷、信用的交互关系中产生的,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就是这三者的伴生品。

我们说,在人类商业活动中,只要是有了交易,有了借贷,有了信用关系的产生,哪怕是没有货币,也已经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只不过,在交易还不太普遍、涉及范围还不太广泛,相互联系还不那么紧密的情况下,一个孤立的信用链条断裂所产生的危害要小一些,而一旦涉及到大范围甚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它的危害就可以用洪水泛滥来形容了。

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时候,就相继发生了两次巨浪滔天的全球金融危机,分别被称为大萧条和大衰退。那么这两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大萧条和大衰退到来之前,都有一个现象产生,那就是资本泡沫的破裂以及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也就是说,这两次金融危机都是以资本泡沫的破裂为开端的,作者认为,资本泡沫产生的根源是不良的信贷刺激。

投资者为了追求利益,疯狂地向金融机构借钱,这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热钱”,就是大量的流动资金。

当这些“热钱”一股脑地涌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等非实体经济时,给它们带来了一股“虚火”,营造出的是欣欣向荣的经济假象,最终就引发了资本泡沫。

不仅如此,大萧条和大衰退的之初,欧美政府金融监管不力也成为金融危机的帮凶。金融市场在美国刚刚兴起时,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可以说是非常欠缺,直到大萧条发生后,美国政府才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持续太久,金融机构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他们不断游说政府减少对金融业的监管和约束,鼓吹金融市场要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几乎就没有了界限,这让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膨胀。

所以,就是资本泡沫和政府监管不力这两个毒瘤,把本该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搅得是天翻地覆。随着泡沫破灭,虚假繁荣的“报应”紧接着就来了。

当大量资产被抛售,原来“虚火旺盛”的房地产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股市发生剧烈震荡,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纷纷申请破产。

这种结果带来了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当储户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倒闭,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于是纷纷去银行提现,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挤兑现象。

金融灾难的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连续出现金融机构破产后,就会引发市场大混乱,不仅股市暴跌,而且还对生产制造业、服务行业等都产生连锁影响。大量公司开始裁员,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丢掉了自己的房子,甚至是流浪街头。

市场动荡和混乱的结果,就是让愤怒的人们把矛头指向政府。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开始后知后觉地出台政策来挽救危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在两次金融危机中,当时的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二、我们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我们先来看看大萧条中,美国政府的做法。1932年6月,一家名为中央共和信托的大型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在周末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向这家企业发放9000万美元贷款。

这次的救助行为引来了大量的批评,人们认为这是对资本开后门。正当政府因为这些舆论头疼的时候,由福特家族控股的联合守望者信托也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次,美国政府拒绝了救助,结果守望者信托公司倒闭。这一消息传出后,引发了恐慌性的银行挤兑。而且恐慌性情绪又触发了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等多地的银行挤兑,导致了将近20个州的9000多家银行歇业和倒闭。

1933年2月,美国工业总产量疯狂下跌,失业率攀升到是25%。应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政府救助行为。

与大萧条时期政府放任金融机构破产的做法不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吸取了历史教训,做出了积极的救市举措,使出了“连环杀手锏”。

当时,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美国的货币基金市场也发生了股东挤兑,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及时注资500亿美元为担保金,化解了挤兑危机。

紧接着,当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濒临破产时,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又紧急注资850亿美元。当金融震荡危及到银行的时候,美国政府力劝国会,拿出2500亿美元向银行注资,其中先后向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各注资200亿美元,确保了美国两大银行的安全。

除了向金融机构注资救市,美国政府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也是大衰退和大萧条中政府应对措施里,最明显的不同。

通过对大萧条的反思,大衰退中,政府动用了一切能用的权力来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市场崩溃。美联储就三次下调利率以刺激消费,最低时利率仅有0.25%,这几乎就是零利率啊。

可是,就算是这种零利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仍然不愿意消费和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无奈的美国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手段,政府不仅从市场上多次大量地购买国债,还从金融机构手中购买了大量贷款和证券,借用这种量化宽松政策,以鼓励民间开支和借贷,坚定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信心。

在大衰退来临时,美国政府一面接管大型金融机构,防止它们倒闭发生恐慌,另一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大规模救市防止经济衰退,成功阻止了大萧条悲剧的再次上演。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的失业率被控制在了10%以下,虽然也有大量银行倒闭,但总数只有不到1000家。相比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来说,这已经是把危机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了。 

三、金融危机还会卷土重来吗

虽然这次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及时有力,在危机中也避免了很多损失,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已经饱受金融危机折磨的人们,还是在担心,金融危机真的就此绝迹了吗?金融危机难道不会卷土重来吗?

对于金融危机是否可以被消灭这个问题,作者其实不太乐观,他认为,金融危机是无法被消灭的,不仅不会被消灭,百年之内金融危机还会卷土重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埃森格林教授认为,欧美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救市政策,短期看好像是很有效果,但是从长远看却给金融市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让政府错失了从根本上进行经济改革的好机会。

这就好比给一个患有疼痛症的人,大量使用杜冷丁一样,短时间是止痛了,长期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其实,早在2009年初,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美国政府内部就已经响起了反对救市的声音,因为美国政府的赤字实在是太高了,而政府赤字太高则会影响市场的信心。一般来说,当美国政府的债务到期时,会通过再次发行国债的方法,用新债换旧债。

但发债必须得有个上限,不能无限期发行下去。据统计,2011年10月,美国政府的债务已经达到法律规定的极限14万亿美元,假如国会不同意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将无法借到钱偿还已经到期的借款和利息,这意味着还不上钱的美国政府很有可能“破产”,而一旦政府信用出现问题,市场将会陷入更大的恐慌。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3年,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是3%,这个数字仅仅是美国二战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所以在2013年夏天,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就提出央行将开始减少资产购买,逐步终止量化宽松政策。

所以埃森格林教授认为,在经济出现大衰退之后,美国政府非常规的救市政策,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这种做法让政府失去了反思制度合理性的机会。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因为当时美国政府政策不当,整个经济体奄奄一息,但也让政府有了破釜沉舟进行改革的决心。1933年6月,当时的美国政府出台了迫使商业银行剥离证券子公司的相关法案,这些法案的出台使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实现了分离。

同时,美国政府还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组建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从而保护了存款人利益,也防止银行资不抵债引发储户的恐慌挤兑。不仅如此,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还出台了《证券法》,从国家的层面规范了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通过强制披露信息来避免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

在金融改革之外,美国政府还借此机会进行了社会性改革,不仅建立了养老金制度,还在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劳资关系等方面都推行了新的社会变革。

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显露出来时,美国政府就大量用猛药进行了反制,表面上看来,金融危机是得到了控制,防止了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全盘崩溃,但这些非常手段让人们对市场过于乐观,以至于没有动力再进行更深入、更彻底的根本性改革。

比如说,美国政府在此次危机后所推出的改革法案都是非常温和的,社会事业方面,政府只进行了医疗改革。金融监管方面,政府在2010年出台的监管政策只是对原有规则的简单修补。

改革后的金融机构风险依然存在,大银行没有被分拆,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作者在书中悲观地预言,2008年金融危机这种不彻底的改革所埋下的隐患,必然导致未来数十年内,美国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总结

在《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中,作者为我们梳理了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说金融危机不会被消灭,还有可能卷土重来。

作者认为,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都是因为房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加上当时政府金融监管不力,随着资本泡沫破裂,大型金融机构破产,逐步引起了市场的动荡和崩溃,最终形成了金融危机。

在吸取了1930年代大萧条的惨痛教训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迅速出手救市,先是给大型金融机构注资,接着又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对来说没有让这次金融危机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虽然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也埋下了未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隐患。政府错失了社会改革的最好机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暂时缓冲的危机还是有可能死灰复燃。

《镜厅》这本书虽然讲的是美国的两次金融危机,但书中对于危机爆发的原因、危机爆发前的预兆,以及危机出现后政府政策的作用等都有深入的、本质性描写,这些分析和论证不但适用于美国的金融环境,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对世界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值得借鉴和警惕的。

虽然我们不应该“对号入座”似地审视自己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但多一些思考的维度,多一些观察的角度,也许就会让我们能够早一些发现危机,甚至提前做出行动,阻止危机的真正发生。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172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越读者)

《镜厅》金句:未来的金融危机就隐藏在今天的应对政策之中。

对金融危机一时的控制不代表将其消灭,只有正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预防。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送给需要的朋友,让他能够对金融危机有更深的了解。

昨天的文章:

《艾柯卡自传》(一)|1.蜜月;2.国王与王储。

《艾柯卡自传》(二)|3.交锋;4.为所欲为;5.短兵相接。

《艾柯卡自传》(三)|6.疯狂;7.摊牌。

《罗马人的故事》第1/15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500年的罗马创业史给我们的启示。

《独裁者手册》|为什么坏行为几乎都是好政治?

《明朝那些事儿》(六)|文臣武将推动大明焕发生机。

《蜜蜂的寓言》|如何发挥人性恶德的优势,结出公共利益的善果。


推荐一书: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放下过去的恩怨,真的能轻装前行?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