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9/15:贤君的世纪|外交、内政和建班子,这是一个领袖的三大责任.
罗马人的故事9:贤君的世纪
外交、内政和建班子,这是一个领袖的三大责任
《罗马人的故事9:贤君的世纪》金句:这是罗马帝国的黄金世纪,他们树立了后世贤君的典范。
█ 两位贤君
图拉真时代
一、出身演变
公元98年年初,涅尔瓦因病去世,正在科隆戍守的图拉真奉召继位。图拉真出生于西班牙,他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出身于行省的皇帝。与东方常用的那种嫡长子继承制不同的是,罗马人在传承最高权力的问题上要开放的多,皇帝在位时会收养一个养子,进行培养。尽管方式不一样,但其实是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上古五帝时期施行的“禅让制”,都是根据个人的硬实力,登上皇位。图拉真登上皇位就与其血统全无关系。先皇涅尔瓦收他为养子,看中的正是他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好高骛远。在他之后的几任皇帝也都沿袭了这种传统。
在日本曾经有个时期,每次进行国会议员选举时,都会有人说:“与其推荐那些自己想出人头地的人,倒不如推荐推荐者愿意推荐的人。”如果套用这个标准的话,图拉真应该属于“想出人头地的人” 和“推荐者愿意推荐的人”各占一半的类型;哈德良百分之百属于“想出人头地的人”的类型;而安敦尼·庇护则百分之百属于“推荐者愿意推荐的人”这一类型。
而在此之前,罗马帝国最高权力者的出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仅限于罗马,接着变成了意大利本土的地方城市,后来才变成了行省。这一过程充分显示出罗马帝国与后来其他各帝国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也就是说,作为胜利者的罗马不是对曾经是失败者的行省实施奴役,而是通过把行省拉进来,创立一个大的共同体,共同构建罗马帝国。在皇帝出身的变化过程中,这一点就得到了最具体形象的体现。
二、两项政策
图拉真在继位后,提出了两项政策,一项是要求作为罗马社会领导者阶层的元老院议员把至少三分之一的资产投资到意大利本土。另一项是罗马人用来培养下一代的《育英基金法》。
1.三分之一资产
当时,罗马帝国的主要产业是农业。而保证意大利本土农业的健康发展才是保障罗马帝国中心稳定的关键所在。对此,就连那些声誉不佳的皇帝们也有同样的认识。但是,在恺撒提出振兴自耕农的《农地法》后,农业在意大利本土变成了“中小自耕农”占绝大多数的格局。而这条法律没有涉及的行省大多以“大规模农庄”为主。给人的感觉好像意大利本土是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而行省才是大企业云集的地方。
随着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作为有产阶级的元老院议员自然把投资的目标转向了行省。毕竟投资大企业比投资中小企业更安全而且获益也更高。随着图拉真对罗马的统治,国内政局稳定,于是本土和行省在安全方面的差别自然而然不断缩小,此外行省出身的元老院议员的人数增加也加速了投资行省的这一趋势。甚至有议员放言说,自己在意大利本土只有位于首都罗马的家和海边的别墅,其余资产全部投资到行省了。如果对这种状况继续放任不管,显然,作为帝国中心的意大利本土将会出现空洞化现象。
图拉真在这时提出的法案,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状况。而他所提出的三分之一资产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可以真正的落地实施。也就是说,如果要求所有资产都投资到意大利本土,一定会有人设法寻找其他出路。如此一来,再好的法律也会变成一纸空文。
而议员们也认为三分之一可以接受。于是,这个法案顺利获得通过,并很快付诸实施。接着意大利本土内,从住宅、农地以及劳动场所都得到了完善,而且意大利本土内的大面积农耕地也得到了升值。可以想象得到,在图拉真提出这条法案后,一定有为数不少的元老院议员从投向行省的资金中撤回一部分转而投向本土。
2.育英基金法
为了防止国内空洞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图拉真实施的另一项政策是罗马人用来培养下一代的《育英基金法》,并把这种制度作为国家政策执行。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对意大利本土贫困家庭的雪中送炭。
其实,在图拉真之前,此类制度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属于个人行为。而现在,作为个人行为的育英活动和以国家法律形式规定的育英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除此之外,这两项政策还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图拉真时代,600名元老院议员中,行省出身的人所占的比例有增无减。再加上皇帝也出身行省,所以这些本土的议员们自然担心帝国的中枢会因此离开罗马,离开意大利本土,迁到图拉真的出生地西班牙。然而,上述两个法律的出台,都是以激活本土经济为目标的政策,图拉真对意大利本土的重视,无疑给了议员们一颗定心丸。
当然,图拉真提出上述两个法案,并非为了有意识地拉大本土和行省之间的差别,尤其是《育英基金法》。也不是为了获取本土出身的元老院议员们的好感而制定这两个法律。图拉真认为意大利本土应该成为各个行省的楷模,让首都罗马的市政建设成为行省各城市建设的样板,让意大利地方的自治体系成为行省各城市自治体系的榜样。
三、达契亚战争
作为一个军事帝国的皇帝,图拉真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还是由于他是恺撒以后罗马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位成功的扩张者和侵略者。他发动的对外侵略和征服战争取得了很大成功,帝国疆域被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达契亚战争”。
公元101年,继位仅三年的图拉真,发动了第一次达契亚战争。当罗马军队包围达契亚的首都之后,达契亚人屈服了。军队的主力于次年退回了多瑙河南岸。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之所以没有选择一举吞并达契亚王国,是因为图拉真认为罗马还没有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工作。
在这次战役中,图拉真发现罗马军队并不太善于高地作战。尽管通向达契亚的首都有不少河谷,供罗马军队通行、驻扎,但复杂的地形,终归会让对手有更多机会保存力量,并趁机侵扰军队设立的据点。以罗马现有的国力来说,完全可以在一场消耗战中压倒对手。但如果从长期考虑,就需要一条稳定的补给线,将罗马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前线。尽管渡船能解决渡河问题,但从效率来看,无论如何也比不过一座桥梁。于是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公元103年),后来被命名为“图拉真之桥”的多瑙河大桥便正式开始动工了。
为了跨越800米的河面,罗马人需要在河中修筑20个桥礅、1135米的桥面。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罗马人的筑桥技术和效率也让人感到惊叹。不过在当时,被这一事实所震惊的主要是达契亚人。很显然,罗马修筑这样一个浩大工程,不是为了方便去对岸旅游的。
在感觉到罗马人的威胁后,达契亚人先发制人,消灭了首都境内留守的罗马驻军。而整装待发的罗马军队,也很快在大桥完工之后,发动了第二次达契亚战争(公元105年)。图拉真调动12个军团与达契亚人作战,占领了一个又一个达契亚据点。双方展开了最恶的血战,达契亚一如当年的迦太基人一样,在胜利无望时,宁愿服毒而死,也不肯做罗马人的奴隶,当图拉真进人达契亚首都时,几乎是一座无人的空城,达契亚的都城被夷为了平地。
公元107年,图拉真带着巨额的财富和成就回到了罗马。他宣布用历时123天的节日来庆祝达契亚战争的胜利。用这样长的时间来庆祝一次战争的胜利,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为了纪念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罗马人修筑了著名的“图拉真凯旋柱”,并在上面雕刻了全长190米的浮雕以示纪念。
由此,兼并了达契亚后的图拉真时代成为了罗马帝国版图最大的时代。
公元116年,正在远征帕提亚的图拉真为了过冬,回到了叙利亚的安条克,但很不幸的是,图拉真之后便一病不起。7月,身患重病的图拉真将战事托付给表侄哈德良后,决定返回罗马,然而在路途中病情突然恶化。一个月后,享年63岁的图拉真在塞留斯去世。遗体在火化之后,骨灰在其妻子与外甥女的护送下送至罗马。首都人民与元老院得知图拉真去世的消息后,没有将他的骨灰下葬,而是举办了凯旋式。元老院与市民为已故之人举行凯旋式,在建国近九百年来的罗马历史上还是首次。
哈德良时代
图拉真的继承者是他的表侄哈德良,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养子。他在罗马诸位皇帝中最具特色。哈德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学、艺术、数学,天文,俨然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他对罗马人民很好,但对犹太人却极其残忍,血腥镇压,毁掉耶路撒冷,使得犹太人背井离乡。
一、肃清之耻
在由先皇图拉真发起的帕提亚战争期间,哈德良收到了一封密信,内容是先皇的四位重臣正在密谋推翻他。
每一代皇帝,为了维护帝国的安全,必然是希望国内和平。对于为确保和平,决心冒险一搏的哈德良来说,“危险”就是因他的执政理念和图拉真的截然不同,会受到旧臣的反对。即使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任皇帝在继位后,都会整顿朝政,重用自己的亲信。
看完密信后的哈德良秘密派人回复了一封信。紧接着,先皇的四位重臣便一一死在了自己的别墅内。
这一结果让元老院备受打击,好像突然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首先,这四个人不是在被捕后判处死刑被杀,士兵也没有假扮成强盗半夜入室实施暗杀。他们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公然杀死的,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其次,这四个人都是元老院的“前执政官”。在图拉真统治的20年间,别说当选过执政官的议员,就连普通元老院议员,也没有一个人受到过谋杀皇帝罪或叛国罪的指控,更没有人因此罪名受到审判,被判死刑。
虽然担任过执政官的人中,有人受到过审判,那是因为他们在担任行省总督期间,实施苛政而遭到弹劾。因叛国罪受到审判的人一个也没有。
第一代皇帝奥古斯都非常忌讳恺撒被杀事件重演。他把谋杀皇帝的行为等同于叛国行为,把叛国罪变成了法律。然而,这个法律被继他之后的几任皇帝利用来“肃清”元老院内的反对派。在提比略、尼禄、图密善这三任皇帝的时代,皇帝和元老院关系不融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把这个制度当成了清算反对派的武器。而哈德良刚登上皇位,就杀死四个元老院中的有权势者,让元老院想起了曾经的噩梦。他们害怕图密善皇帝后期的恐怖政治会再次降临。
杀死四位前执政官可以说是哈德良一生中唯一的污点。
二、犹太战争
公元132年,哈德良下达了两道政令:一条政令是全面禁止犹太教徒“割礼”;另一条政令是在犹太教徒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建设军团基地。这一行为引起了巴勒斯坦全部犹太居民的大规模起义。
从历史的考究来看,“割礼”对于犹太教徒来说,是他们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仪式。自从罗马与犹太人有了直接关系以后,200年来,无论是共和制末期的最高权力者还是进入帝制以后的皇帝们,没有一个人禁止割礼。除了割礼问题,更没有人在犹太教徒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眼皮底下建设军团基地。
哈德良绝不可能不了解犹太人的特殊性。在后来通过对犹太人采取“ 隔离”政策,解决了犹太问题以后,虽然没有明确解除割礼的禁令,但是,哈德良已经不再要求严守这一禁令,甚至采取默认的态度对此放任自流。
在这200年间,虽然时有冲突,罗马对犹太教徒几乎始终如一采取了宽容政策。允许他们在拥有30多个神教的罗马世界里只信仰一神教;允许他们有割礼的习惯;允许他们因为信仰一神教而不承担帝国公职和军职的义务;允许他们在其他人工作的星期天休息。总之,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到其他的一切,罗马都接受了他们的特殊性。但是,这一宽容政策的背后有一个明确的条件,那就是,绝不允许有反帝国统治的行为。而一旦违反了这一条件,罗马必然会出兵镇压。
与此同时,犹太起义军很快聚集了二十万大军,他们攻占罗马官府,杀死殖民者,在巴勒斯坦的许多地区重建了以色列人的自治政权,建立了各地的犹太教公会,甚至发行了自已独立的货币,重新过上了有尊严和圣洁的宗教生活。这场起义斗争前后持续了三年半。
后来,哈德良皇帝将不列颠总督塞维拉斯将军调任征讨大军统帅后,这位聪明的将军几乎完全拷贝了六十年前罗马军团的战略战术,罗马军队在这个过程中稳扎稳打,步步紧逼。到了公元134 年初,耶路撒冷沦陷,犹太战争宣告结束。犹太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一把火彻底烧毁了。持续了两年的犹太战争,犹太人占领过的50个要塞遭到破坏, 985个村落被烧毁,多达50万名犹太人被杀,俘虏被卖身为奴,价格等于或低于家禽的售价。卖后剩余的俘虏被送到加沙,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建被他们自己破坏的城市。从此犹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
尽管如此,哈德良还是有很多功绩。他在即位后,便把精力都用在了维护边境安定上。经常巡视各省,足迹踏遍不列颠、地中海、东方和北非等各地。同时,他还超爱建筑,建造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在后人的评价中,他是罗马帝国史上“友善而不失威严、严肃而不失风趣、节俭而不失慷慨、多才多艺而又追求变化”的一位贤明皇帝。公元138年7月10日,哈德良在贝阿的庄园去世,享年62岁。
█ 结论
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正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而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了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
《罗马人的故事》第8/15集:危机与克服|人事任命很重要。用对了人不一定成功,但是用错了人一定失败。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走近罗马帝国的民主和扩张,更加全面地了解那段生动迷人的历史。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蒙古征服客观上造就了欧亚世界的方方面面的融汇与交流。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欧洲通过对外扩张迅速发展,带动了全球联系的增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