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0/15:条条大路通罗马|基础建设——人类文明生活必需的大事业。
实践应用
罗马人的故事10:条条大路通罗马
音频简介共1条28分22秒
从罗马基建学匠人精神
核心书摘
《罗马人的故事10》与其他14本在叙事风格和叙述内容上略有不同,它没有继续以编年史的方式讲述古罗马的人物和战争,而是专门针对罗马帝国的公共建设展开详细的解说。从古罗马的道路、医疗和教育三个方面,你将见识到2000多年前,罗马人的公共事业心。
适合谁读
1.房地产行业从业者
2.想管控好项目流程的人
3.公共事业管理者
4.想养成工匠精神的产品人
关于作者
盐野七生,日本女作家,年轻时心仪罗马,为此远赴意大利,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1992年开始,她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写作《罗马人的故事》,历时15年。出版后,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届、学界巨大震荡。另著有《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的女人们》等以罗马为题材的作品,获得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紫绶勋章等大奖。
学什么?罗马人“以人为本”的精神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外来俗语,用来形容做成一件事情的方法不只一种。实际上,当你置身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境内,你的确有375条路可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
当同时代的中国帝王正热衷于修宫殿修陵寝的时候,罗马人为什么要调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呢?
今天的文章将以古罗马筑路的史实告诉你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才能造福于民。宫殿陵寝与罗马大道,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至少罗马大道至今还在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当你作为一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时,罗马人的公共设施建设精神会给你启示。
你还会发现:
·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热衷于修宫殿,而罗马人热衷于修路;
· 为什么说古罗马的道路实际上是一种政策工具;
· 没有医生,古罗马人如何治病。
《罗马人的故事10》与其他14本在叙事风格和叙述内容上略有不同,它没有继续以编年史的叙事风格来讲述古罗马的人物、战争和故事,而是专门针对罗马帝国的公共建设展开详细的叙述。虽然本书的副标题叫“条条大道通罗马”,但它并不只是在说罗马帝国的道路,而是以“能代表古罗马人工匠精神的道路”为切入点,详细刻画了罗马帝国在公共建设上的天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绩。
罗马帝国的公共建设主要分为“硬体建设”和“软体建设”两部分。“硬体建设”包括以军事目的修建的道路和桥梁,以及为解决居民用水而兴建的水道;“软体建设”则包括罗马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正是这些公共建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罗马的包容,拓展了罗马的文明、佐证了罗马帝国的实力。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只知道果,却从未探究因:哪里来的条条大道?这本书或许能给予我们详尽的解答。下面、我们将从古罗马的道路、医疗和教育三个方面带领大家领略罗马帝国独树一帜的公共建设。
降服战败者的最好方式是给予战败者更好的生活
与其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如说条条大道起罗马。我们先来讲罗马修建道路的“三个动机”。
和同时代的中国相比,罗马人非常热衷于修路。他们没有翻山越岭的修筑长城,也没有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供统治者享乐的宫殿,而是选择修筑数十万公里长的道路。这里边当然有国势国情和地理环境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观念意识和军事战略方面的原因。应该说,罗马人爱搞公共建设有这样三个方面动机。
第一个是罗马人拥有强烈的公共建设意识。罗马人是一个注重公共建设的民族,他们认为“公共建设是为了让人的生活过得像人而必须进行的大事业”,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公共建设的实施成了罗马人一种迫切的需求,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罗马人不管是在道路的兴建上还是在水道的兴建上都苛求质量和功能。同时、在罗马人的认知里,道路等同国家的动脉,既然人体需要经由血管将养分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那么一个国家要正常运作,当然也需要血管网路。道路并非罗马人的发明,然而将道路网路化,而且在网路化的同时,也注重维修,这是罗马人的一大创举。
第二个动机源自于罗马人独树一帜的统治哲学。罗马帝国日益强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能够以包容的姿态同化战败者,这种同化政策的最佳手段就是与战败者形成命运共同体,而道路正好成为连接战胜者与战败者的纽带,不仅让被统治者获得完全同等的自由和权益,更让他们的生活水准得以提升。一旦拥有了自由的权益和舒适的生活,战败者再度向战胜者动武的几率就大大减小了。基于这样一种特殊的统治哲学,罗马人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大搞公共建设。
第三个动机是罗马大道需要满足军用道路的功能。罗马人原则上是不会在征服地区常年驻军的,一般都是有事件发生时,迅速从基地派出军队赶赴事发地收拾局面。因此、能够满足军队迅速安全移动的道路成了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马大道就是因军事目的而修建的。
出于上面三方面的考虑,罗马人不仅修筑了平整耐用的道路,而且还将这些道路网路化,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网。
古罗马的高速公路:地基硬化、双向车道
罗马人虽然热衷于修路,但也不是想在哪修就在哪修,古罗马在修路的问题上也有一条完备流程。这条流程包括提案、可行性研究、经费、施工、营运等所有问题。一般来说,先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执政官或者皇帝)提案,元老院召开会议,对其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并表决。提案通过后、再由提案人担任工程负责人,以军队作为施工单位进行具体施工。因为是国家的公共建设项目,所以经费方面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建设后的维护与实际营运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罗马大道可以说和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并无差别,如果非要比较不同的话,一个是罗马大道上跑的是马车和人,另一个则是罗马大道不收取任何过路费。
3.两条大道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罗马人初期的道路,也是这种靠人走出来的自然道路。罗马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道路正是至今都很有名气的阿庇亚大道。
阿庇亚大道是公元前312年由财务官阿庇尤斯提案,经元老院通过,并由阿庇尤斯担任工程总监铺设的第一条正规罗马大道。阿庇亚大道意为“阿庇尤斯的道路”,并以建造者阿庇尤斯的名字命名,自罗马起到终点布林迪西为止,全长为540多公里。
因为罗马人始终贯彻将道路延伸到统治领域的方针,所以阿庇亚大道的施工也是分梯次进行。最初阿庇亚大道一直修到罗马势力范围的南端加普亚,之后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大,阿庇亚大道也越修越长。从开工到全线贯通,阿庇亚大道前后一共花了七十年时间。
一直以来阿庇亚大道都被罗马人称为“道路女皇”,这不只是因为阿庇亚大道是第一条罗马大道,也不只是因为阿庇亚大道发挥了两千多年的功能。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阿庇亚大道成了罗马大道的模范。这种模范不仅表现在它的功能、外观上,更表现在它的道路结构上,可以说是阿庇亚大道奠定了罗马大道的基本结构形态。
阿庇亚大道由中间4米左右的车道以及左右各三米的人行道构成,当然10米宽并不是一个定数,在城市和人流量大的地方,车道和人行道的宽度都会根据实际需求增加;而在隧道或者地形复杂的路段,这个宽度又会适当减少,但是不管怎么变,中间4米宽的车道都是最低标准。
其次,阿庇亚大道在地基的夯造上也是匠心独具。在地基的最底层他们填铺了至少30公分厚的砂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平整地基,二是避免地基内部积水。地基的第二层用石头、砂砾及黏土混合的材料填充。第三层则将人工打碎的小石块铺设成略微拱起的弓形面。到了第四层也就是路面,则使用经人工切割的每边约70公分的石块,以紧贴无间隔的方式铺设。
除了复杂的地基结构之外,阿庇亚大道还有两个特色。一个是车道两侧有完备合理的排水系统。罗马人将道路的路面修成弧度平缓的弓形,使得雨水能够自然流向两侧的排水沟。第二个特色是道路两侧严禁栽种任何树木。这既是为了避免地底下的树根侵蚀到道路的地基结构,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强盗盘据袭击。
阿庇亚大道本身是作为同化战败者的政策工具而兴建和存在的,并且在修筑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质量、功能、美观三个因素,所以说这条古罗马一号道路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在道路修筑的技术方面与之前的道路有着划时代的差异,而且在道路路线选择的方针上也是具有革命性的,可以说遍布罗马各个角落的道路都是以阿庇亚大道为模型衍生出来的。现在,阿庇亚大道除了指定为古迹的路段之外均改为柏油路面,成为意大利的国道七号线。自罗马起到终点布林迪西为止的540多公里路程,经历两千多年的风云洗礼,至今依旧发挥着重要功能。
罗马15万公里道路网是传播文明的“互联网”
除了阿庇亚大道,弗拉米尼亚大道同样值得一提。这条可与阿庇亚大道媲美的罗马大道始建于公元前220年,由执政官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提案并担任工程负责人而修筑的又一重要干道。如果说阿庇亚大道是向南最重要的干道,那么弗拉米尼亚大道就是向北延伸的第一干道。在长度方面,弗拉米尼亚大道虽只有340多公里,但与多半通过平原的阿庇亚大道相比较,弗拉米尼亚大道通过的地带几乎都是山区。在山区内建设一条长达340多公里,车道、人行道总宽度超过十米的大道,难度可想而知。由于穿越山区,经过的溪流也多,所以弗拉米尼亚大道是沿着山腰修筑的,在这条道路上不仅修建了多座桥梁,甚至还完成了一条宽六米、长四十米的隧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条罗马大道不得不说是一项奇迹工程。
当然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弗拉米尼亚大道,是在修筑两百年后由开国皇帝奥古斯都全线改建后的样子。和阿庇亚大道一样,弗拉米尼亚大道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但是在今天依旧发挥着他的重要功能,意大利现在的国道三号线沿用的正是两千多年前的弗拉米尼亚大道。
总之,古罗马人在近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修筑了一条又一条从首都罗马延伸到各个角落的道路,北到北海,南至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东到幼发拉底河,涵盖了今天的英伦、叙利亚、巴尔干、埃及等整个帝国疆域,光是法定必须全线铺设石板的干线就有375条,全长达8万公里,再加上支线道路,整个道路网甚至达到了15万公里。通过这些密集交织的道路,罗马帝国不仅将政令、物资输送到了各地,更将文明源源不断的传播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
其实和罗马帝国一样,同时代的大秦王朝在公共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秦始皇登基后,除了修筑大型宫殿之外,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同时还修筑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驰道。当然这种驰道是供皇帝出巡的专用车道,在平原地带的驰道甚至能达到六七十米宽,到榆林的上郡道,过黄河到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到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都是其中比较出名的秦驰道。可以说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国道,这种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对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一个是地中海的西方霸主,一个是东方的统一强国,二者在公共建设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历史遗迹。
通过授予医生罗马公民权快速引入医疗资源
和硬体公共建设一样,罗马人在软体公共建设上也是独树一帜,表现在医疗方面,就是一种无为自然的医疗观念。
罗马是一个长期缺乏专业医师的国家,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的医生才开始在罗马行医。也就是说从建国起五百多年以来,罗马人是生活在一个没有专业医师的国家里。当然、没有医生并不代表不生病,更不代表没有医疗。其实、罗马人观念中可以接受的医疗从公元前九世纪建国起就已经存在了,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家庭救助、另一种则是求神。
在家庭救助中扮演医生角色的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家长,家长要为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健康状况负责,包括奴隶。简单来说,家长的医疗职责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督促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的饮食、适度的劳动、充足的睡眠等,以此来达到提高身体抵抗力的目的。另一个则是根据生活经验和从书籍中学习的医疗知识为生病的家庭成员医治。对于简单容易治疗的疾病,这种方式或许会奏效,但是在大病面前,罗马人就得求神拜佛、听天由命了。
关于求神这件事,不仅是罗马人,恐怕每个民族都有这种倾向。在罗马人的观念中,医疗神之间也有等级之分,而最高级别的医疗之神是起源于希腊的阿斯克雷比斯神,这尊神以双蛇缠绕的拐杖为标志,现在欧洲医学院毕业证书上同样使用这种双蛇杖作为医师的标帜。因为信神,所以在古罗马更多的是一座座可供病人参拜祈祷的神殿,而很少见到用于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甚至在首都罗马这种医疗机构也是寥寥无几。
罗马人依靠男性家长和求神治病的医疗水准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恺撒时才对这种医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恺撒的改革措施其实很简单,他规定:“不论人种、肤色、出身,只要本人在罗马从事医疗工作就可以取得罗马公民权”。这项以罗马公民权作为条件的措施,使得罗马的医疗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变,一时间来到罗马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人数激增。
当然,恺撒只是在法律上以及其他方面给予医师诸多优待,从而吸引他们来到罗马,但恺撒并未设立公共医疗机构,而是将医师丢到了市场之中,让他们以自由竞争的方式从事医疗工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罗马的医疗机构都是以私立性质存在的。而这种以“私人”为中心的医疗制度被打破已经到了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胜后,便开始在罗马设立公共医疗机构,并由国家负担机构中医生的薪资,患者前往这些机构中看病不需要负担任何医药费用,但是当时很多罗马人并不是基督教徒,所以他们生病之后依然会跑到神殿参拜祈祷,或者前往私人诊所中就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四世纪末期,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唯一宗教后,其他宗教则被视为邪教,参拜其他诸神的人就成了邪教徒,要遭受惩罚,生病参拜诸神的情况至此不再发生。这种公立医院制度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灭亡。
相较于罗马而言,同时代的秦帝国在医疗制度上更为系统。秦国建立后,秦始皇从前代的医疗史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医事制度。当然这种医疗制度是专门为皇帝和官员服务的,中央设有太医令丞一职,主管医疗工作;地方上均设有医长,对地方的医药事宜进行管理。皇帝和官员的健康状况由太医负责,普通百姓中虽然也有求神拜佛祈愿身体健康的现象,但是一旦生病还是会选择就近的私人医馆就医。
罗马教育体系:从家庭教育到私立教育再到公立教育
从公元前九世纪罗马建国后将近六百年的时间里,罗马的教育一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父母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教孩子读书写字和做人做事。公元前三世纪,才出现了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当然能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只是少数名门贵族和富裕人家,大多数普通民众依然持续着父母就是老师的教育状态。
直到恺撒时期,才对这样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医疗上的改革一样,都是以罗马公民权作为条件吸引教育人才来到罗马从事教育工作。因为既没有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又没有指定的教科书与课程,所以来到罗马的教师们多数自行选择教材和方法以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私塾的形式来教授学生。这种私塾多数设立在广场的角落,学生人数通常在15人到20人左右,入学费用一般也不高。
恺撒之后的罗马教育体系和现在的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级。初等教育以7岁到11岁的儿童为对象,学习的课程以读写和算术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人并没有中国人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女童在罗马是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的,而且在初等教育时期是可以男女同校的。罗马人的中等教育针对的是12岁到17岁这个学龄段的少年,大致和我们现在的初中和高中相当,这一阶段是罗马教育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仍采用私塾式的教育形式,学费更高一些。中等教育除了学习希腊语之外,还要学习文学和历史。高等教育是以17岁到20岁的年轻人为对象的专门教育,当然这一阶段的入学率并不高,生源一般来自于名门贵族和富裕家庭以及有从政意向的孩子。这一阶段以培养律师和政客为目的,在校学生们则主要学习辩论的技能。
罗马教育制度有一个突出的特色,那就是不论小学、中学还是高中都是以私立形态存在,但是这种私立的状态到帝国末期也发生了改变。基督教掌握了罗马帝国以后,罗马的教育制度被公营化,教师资格经考试认定,教材由教会指定,教师能获得固定的收入,而学生也得以免费入学。虽然实施公营教育不到半个世纪罗马帝国就灭亡了,但是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完罗马的教育,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同时代的秦汉教育。秦、汉时期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进行探索的时期,从动乱走向统一,文教上百家并存的自由状态已经无法适应统一的社会大背景,所以秦朝势必要琢磨出一套新的教育制度用来教化民众,服务统治。秦始皇登基后实行禁止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制度,这种文教制度虽然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缺乏张力,玄绷得太紧就容易断,所以这种过度强调“法治”理念的教育制度最终成了加速秦帝国灭亡的催化剂。秦亡而汉立,经验教训就摆在眼前,所以汉朝选择了张力十足的儒家思想作为文教的指导思想,重视学校,推行教化,并首创太学和郡国学,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结
通过对《罗马人的故事10》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会发现罗马是一个热衷于大搞特搞公共建设的国家,而这种对于公共建设的钟爱情结仅仅源自于一个简简单单的理念——“为了让人的生活过得像人”,这种以“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创造精品的精神品质不正是我们企业应该具备的吗?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这些公共建设中窥探出罗马人包容、自由、乐于竞争、追求极致等诸多优点,总结起来我们可以从罗马人身上提炼出这样几点有益于自身发展进步的启示:
做产品要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观念。
“工匠精神”是一种境界,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竞争意识是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598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肖志朋)
《罗马人的故事10:条条大路通罗马》基础建设——人类文明生活必需的大事业。
为《罗马人的故事》中文版作序的是万科创始人王石,他在序言中称,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他从古罗马的基础建设中获益良多。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罗马人的筑路传奇送给身边需要的朋友听。
《罗马人的故事》9/15:贤君的世纪|外交、内政和建班子,这是一个领袖的三大责任.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