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3/15:最后一搏|会利用并引导民意,才是绝顶的政治家。
罗马人的故事13:最后一搏
会利用并引导民意,才是绝顶的政治家
实践应用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
█ 阅前思考
戴克里先刚满40岁,就登上了罗马帝国的最高权力宝座,而且当时无一人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对于刚刚到手的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一般人是绝对不会马上分给他人共享的。但是,戴克里先这样做了。戴克里先为什么会推行两帝共治制?
《罗马人的故事13》金句:巨大的危机变局,考验着罗马的韧性。是他们,让罗马有了持续一个世纪的回光返照。
█ 四个角度
戴克里先时代:
戴克里先,原名狄奥克莱斯,公元284年在军队的拥护下成为罗马皇帝,在位时间20年。“知人善用”是戴克里先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他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这为他在随后的一系列举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上位之前,罗马帝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不仅帝国边境时刻受到波斯王国以及蛮族的威胁,帝国内部也是盗匪横行。罗马皇帝更是在公元235-284年短短50年的时间里,走马灯式的换了20多个,平均下来一两年换一个,甚至出现过一年换四个的情况。这对于这么大一个帝国来说,危害不言而喻。这段时间也被称为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
因此,对于刚登上帝位的戴克里先来说,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很多。而戴克里先在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之后,把自己的精力先放在了两件事情上:第一,安全保障;第二,帝国内部的结构改革。
为了解决目前这些最棘手的问题,戴克里先极富“创意性”地实行了“两帝共治制”,即两个皇帝同时治理一个国家。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自己负责帝国的东部,让好友马克西米安负责帝国的西部。而且戴克里先还在登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把马克西米安的代表皇位继承人的称号“凯撒”(实际上具有皇帝同等的权力),改成了代表皇帝的称号“凯撒·奥古斯都”,这说明一个国家已经有了两个皇帝,只不过名义上有个先后而已。
在一般人看来,刚刚拿到手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利,怎么会转手分享给别人呢?而且还是和皇帝同等的权利。但戴克里先就是这样做了,因为他认为,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所有问题的,故而将天下一分为二进行治理是目前最好的决定。事实证明他这种敏锐的洞察力相当具有预见性,在接下来的7年中,通过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分开治理,罗马帝国的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然而戴克里先似乎还不满足,又在两位“奥古斯都(皇帝)”之下,任命了两位“凯撒(皇位继承人)”,相当于两位正帝和两位副帝。此时的罗马帝国又被一分为四,四个“皇帝”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都具有相同的职责,“两帝共治制”也变成了“四帝共治制”。初一看,这种制度可能会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戴克里先针对眼前最重要、最根本的国防问题构建的政治体系。在实际情况中,“四帝共治制”也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彻底扭转了帝国之前的不利局势。
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使有洞察自我极限的能力,并能够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方针策略,但是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还是需要果敢和魄力的。而戴克里先确实做到了。
但这种良好的局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四帝共治制”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基于戴克里先的个人魅力和权威。到了戴克里先退位的时候,没过几年这个制度就土崩瓦解了,罗马帝国进入了内斗阶段。
2、帝国改造
戴克里先在军事方面对于罗马帝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其他方面的改造就没有那么突出了,甚至还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首先,戴克里先彻底终结了此前的“元首制”,开始了“绝对君主制”,成为了罗马帝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帝。因为之前的罗马皇帝一般被称为“第一公民”,并不含有最高统治者的意思,而“罗马元老院”才是实际的掌权者。在古代罗马时,元老院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有权批准、认可法律,并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外交,统辖行省和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但是戴克里先上位后,已经完全架空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利,元老院已经基本形同虚设。
进入“绝对君主制”,皇帝的形象开始从“第一公民”转变成了“远离公民的统治者”。皇帝逐渐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位的稳固(之前的皇帝老是被杀)也就是政权的稳固,这对当时罗马帝国的政局稳定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在经济方面,由于一个皇帝变成了四个“皇帝”,兵力翻倍,官僚机构变得更庞大等等,导致政府经费大幅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税制改革、货币改革,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使得罗马公民的税务更加繁重,还加剧了帝国的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戴克里先还实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物价管制政策。他把罗马帝国境内流通的所有物产、服务均设定了上限价格,并规定,如果有人以超过上限价格进行交易,就要接受严厉的制裁。这项举措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但仍没能产生什么实际的作用,反而对当时的罗马经济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君士坦丁时代: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之后,“四帝共治制”并没有按他的意图持续下去,反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彻底崩溃了。在崩溃之前,还给戴克里先退位后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仅妻子儿女遭到流放,自己也沦为了一个毫无影响力的平民。
随着“四帝共治制”的土崩瓦解,罗马帝国又回到了只有一个统治者的政治局面,而这个统治者就是君士坦丁。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一星期七天的制度,最早就是由君士坦丁制定的,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为1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君士坦丁于公元306年在“四帝共治制”的情形下上位,公元324年起成为了罗马帝国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公元337年在出征过程中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世称“君士坦丁大帝”。欧洲历史上能称为“大帝”的统治者并不多,一般人能马上想到的还有亚历山大大帝和查理曼大帝,而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和成就都是影响深远的。由此可见,“大帝”的称号并不是谁都能拥有的。那么,君士坦丁在历史上做了哪些事情,能让他获得如此尊称呢?
1、内乱中胜出
四帝共治的状态在戴克里先退位之后,仅维持了三个月的时间,随后出现了六帝、三帝等一系列混乱局面。但最终,君士坦丁打败众多对手,终结了这种混乱局面。
君士坦丁是第二任正帝君士坦提乌斯的长子,在君士坦提乌斯猝死后,他就在士兵的拥护下接替了父亲的位置。但这却引起了第一任正帝马克西米安的嫡子马克森提乌斯的不满,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坐上这个位置。也就是说,现在四帝的位置已经不是戴克里先时代那样,一个人说了算了,各方之间开始有了严重的利益冲突。这就引发了后面一系列内战的爆发,而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被基督教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场战役,就发生在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之间,叫“米里维桥战役”。
米里维桥,是罗马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之一,在现代被罗马人称为“爱之桥”,很多情侣将象征爱情的同心锁挂在米里维桥上,以表示永不分离。但在公元307年10月,这里却发生了一场决定了无数人命运的战役,主角是当时37岁的君士坦丁和34岁的马克森提乌斯。
由北进入首都罗马的道路中,弗拉米尼亚大道可以说是干道中的干道,而在距离北城门现在依然被称为“弗拉米尼亚门”3公里远的地方就是米里维桥。君士坦丁的军队,正是从这条大道向罗马挺近的。而此时城内的马克森提乌斯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固守坚城,却选择出门迎敌,直奔君士坦丁而去。
马克森提乌斯率领部队先从弗拉米尼亚门出城,沿着弗拉米尼亚大道北上3公里之后,再跨过米里维桥,渡过了横亘在面前的台伯河,然后继续前进,选择距桥10公里远的一片平原作为了主战场。双方军队犹如南北相向开来的两辆大型卡车,就在战场中央正面对撞。
当君士坦丁获知战场会是这块平原时,就早早下令手下的官兵,尽量把敌军往台伯河方向驱赶。战场越宽阔越有利于大军作战,但反过来,一旦战场缩小,军队规模越大反而越不利。老手和新兵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化不利为有利的能力。马克森提乌斯手下的军队就缺乏这种规模作战的经验,尤其是身为统帅的马克森提乌斯,军事经验更是匮乏。
尽管战场所在地属于首都范围,但毕竟是郊外。台伯河河岸并未建设河堤工程。蜿蜒蛇行的河岸湿地长满了芦苇,让人难以行走。马克森提乌斯的军队被驱赶到这里之后,乱成一团,根本无法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地战斗。混乱中很多士兵被杀害,其他士兵看到惨状之后都开始争相逃亡。而唯一的逃亡路径就是沿着道路向南跑,只要渡过南边的米里维桥,继续跑3公里,就可以到达弗拉米尼亚门。只要过了这道门,就可以躲进罗马坚固的城墙之中。
即使在混战中,君士坦丁也是一马当先,站在队伍的最前方指挥作战。而马克森提乌斯却是躲在队伍的后方发号施令,也因此才会被卷入溃败的官兵人潮当中。当大批的溃败士兵一下子都涌进宽仅8米却长达130米的米里维桥时,已经不能称为战斗,而是一场大混乱。即使成功抵达桥头,也不见得就能活命。不少士兵刚开始过桥就让后头的人推倒,活活挤死在桥旁的石栏杆上。
台伯河其实并不宽,可以游泳渡河。但是士兵们身上都穿着沉重的盔甲,而在人挤人的混乱中,根本没有办法脱下来。全副武装的士兵跳进河里后,大多都没有机会浮出水面,就葬身于河底了。而在岸边徘徊犹豫的士兵,则被后面追击而来的君士坦丁的部队全数杀死。骑马的指挥官们处境比步兵更为不堪。河底的淤泥会绊住马匹的腿脚,再加上身上沉重的盔甲和披风,使他们只有溺死的结局。马克森提乌斯也是因此结束了34岁的生命,遗体在第二天让人打捞上岸,斩首之后将首级挂在枪头上,成为君士坦丁率军进城时示众的警告。
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让君士坦丁成为了罗马帝国名副其实的西方正帝,也为之后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存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位于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就是当时的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君士坦丁此次战役的功绩而建立的。当然这不是法国巴黎那座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而陆续建成的凯旋门,但它仍然是现在意大利罗马最著名的历史遗迹景点之一。
2、承认基督教
除了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君士坦丁做了另外一件事,才是他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帝”的最重要的原因。
公元313年,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与东方正帝李锡尼共同签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米兰敕令》,在这份敕令中,罗马皇帝公开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不仅如此,在君士坦丁成为了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后,他还陆续发布了许多有利于基督教的政策,包括将皇帝的私有财产捐给基督教教会,承认决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基督教神灵的人有权不承担任何公务等等,这些对于基督教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而在此之前,许多任罗马皇帝对于基督教都采取过镇压手段,包括戴克里先在位时也是。因为罗马一直以来是一个多文化,多信仰、多宗教的国家,罗马人是承认多神共存的,而基督教的“一神论”显然和这个是有冲突的,因此就引发了许多罗马统治者的抵制。此时的君士坦丁选择公开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带有政治的目的。一方面,这可以帮助君士坦丁获得更多的民心;另一方面,借助基督教,君士坦丁可以巩固自己想得到的“君权神授说”,让皇位世袭进行的更加顺利。在此之前,罗马皇帝的权利被认为是人民给予的,而罗马诸神是没有权力管人类的事的,但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变了。
有研究宗教史的人曾经表示:如果没有君士坦丁,基督教可能不会发展成现在这样全球性的宗教,而是在无休止的争论中一再分裂,最后与古代大多数宗教一样成为国家性宗教或者销声匿迹。
一点启示
公元3世纪末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之中,稍有不慎,帝国的命运就可能走到了尽头。但是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两位皇帝的陆续掌控下,罗马帝国可以说获得了重生。尽管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罗马帝国的名义确实是在两人的手上又延续了一个世纪。
如果把罗马帝国看成一个企业,在企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危机和变局。作为一个掌舵者,在这个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保证这艘大船顺利的渡过这一波风浪呢?在这里,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一些做法,或许在如何增强企业韧性系数方面,可以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思考。
首先,戴克里先上位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从千疮百孔的罗马帝国中,抓住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安全保障,并迅速采取行动,从根本上保证了帝国的稳定;
第二,戴克里先能够知人善用,并且不拘泥于规则,果断采取了“两帝共治制”以及“四帝共治制”,这种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制度,却极大地挽救了罗马帝国;
第三,君士坦丁在处理基督教的问题上,本着罗马人传承已久的“宽容”思想(即身为强者,也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弱者,尊重弱者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确保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承认了个人的信仰自由。这种“宽容”的思想,不仅让基督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让君士坦丁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 结论
今天拆读的这本书是从《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中选取的第13本,也是这期主题书目的最后一本。从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企业在遇到重大危机如何增强韧性系数的方面,提炼出3点内容:
1、解决问题时要分轻重缓急,要学会抓住最根本的问题
2、关键时刻要不拘泥于规则,善于打破常规
3、要有“宽容”的思想,能够海纳百川
《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总共有15本,而我们这次只是从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7本进行拆读,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购买全套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罗马帝国在许多人看来,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对于世界古代史来说,这已经算是很长的时间了,如果再算上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话,就是将近1500年的历史,这对于一个古代王朝来说,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而当我们把罗马帝国的兴衰史看成一个企业的兴衰史的话,想必也能给企业带来许多启发。现在的许多企业也正在把罗马帝国当成一个范本,在仔细研究和解读,以求能从中获得一些别样的启示。在我看来,对于企业来说,罗马帝国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
《罗马人的故事》12/15:迷途帝国|领导者要保持强势,力避遇事妥协,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