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生日记1》|好医生必须是多面手。
《住院医生日记1》
《住院医生日记1》是医生的真实经历,也是他们的反思与突破。这本书收集了各个科室医生的独特经历,以日记的形式表现病房里最真实的一面。各种病例、各式突发情况告诉我们,一个人想做好医生这份工作,必须是多面手。他们几乎要无所不能,才能从重重的迷雾中,探寻疾病的真相,帮助患者重获健康。
在医生的眼里,病房不仅是自己学习和实践的地方,更是自己工作的战场。在这里,有救死扶伤的理想,有初次值班的惴惴不安,有被患者误解的郁闷苦恼,有佳节独守值班室的空虚寂寞。了解这些发生在病房的故事,也是为在医学上更进一步做准备。
一、全面检查找病因
三月的天气很好,清风习习,春暖花开,可医生们完全无心欣赏美景。这时,他们正聚在值班室里,埋头研究一份病例,谁也没功夫去理会窗户外面的风光。
是什么疑难杂症的病例呢?说来还真挺传奇,一个女人,这肚子痛了个两千公里。
当时,这个年轻的女人脸色苍白,弯着腰,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恳求:“你们救救我,我快不行了。从云南一直肚子痛到你们浙江。”
安抚了一下患者的情绪,医生开始采集病史。原来,女人是来自云南的民工,5天前从昆明坐火车,准备到浙江打工。在车上没什么可以吃的,她就随便吃了点方便面。到贵州时,她忽然腹痛难忍。列车广播找来了医生,几个老医生估计她是胃病,就用了点吗丁啉什么的。
女人的病情并没有缓解,痛起来还是要命。不得已,她在湖南怀化下了车,到市级医院诊治。医院看了她的症状,怀疑是胆道蛔虫症,提供的是解痉(jìng)、止痛的治疗方案。她感觉好点了,就又上了车。等到火车出了湖南,进了江西,她的腹痛又犯了。
病情来势汹汹,女人只能一路强忍。到了浙江金华,她才下车到大医院求诊。医院给她做了肝胆超声检查,诊断是胆道蛔虫症治疗无效。
这份病例让医生们犯了愁。她的腹痛发作时剧烈,缓解时如常,无腹部体征。瞳孔正常,无其他特殊体征,看起来就是胆道蛔虫症。可治疗又没有任何效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又做了一些检查,医生突然发现,女人在腹痛发作时,肠鸣音亢进明显。再一查患者的胆碱酯(zhǐ)酶,很不正常。这下医生们有了诊断,这是有机磷农药中毒。
听说了病因,女人一脸惊讶,坚决否认:自己最近根本没接触过有机磷农药,怎么会中毒呢?
医生们耐心地向她解释了检查的结果,还详细讲述了可能导致中毒的情况。女人想了想,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一下,真相大白了。
原来,在她出发前,她曾经在这位朋友家留宿,睡在朋友的一张床上。没想到,朋友因为这张床的席子上有跳蚤,就在两天前喷过敌敌畏灭跳蚤。女人睡的时候,感觉有点异味,但也没太在意。躺过这张还残留了敌敌畏的床,女人第二天就出发,上了火车。
敌敌畏就是有机磷农药,这是经皮肤、呼吸道吸收的中毒。医生给她开了阿托品、氯磷定,她这两千公里的腹痛终于缓解,最后痊愈出院了。
作为医生,需要将不同的症状排列组合,找到真正的病因。如果不够细心,检查不全面,就会遗漏证据,无法发现真相。
二、食物中毒找源头
急诊内科实习的尚医生,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人。女病人19岁,送到医院以前1个小时刚吃的饭。吃完以后,她就出现了嘴唇、指甲和面色发绀(gàn)的症状,还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有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症状。
急诊科副主任一检查,就知道这是亚硝酸盐中毒,给予了亚甲蓝解毒,还做了其他措施。30分钟后,患者的中毒症状就缓解了,于是留院观察。病情虽然好转了,可中毒的原因还不清楚。
食物中毒,病因可是大事,搞不好吃到有毒食物的就不止她一个。看着患者状态还好,尚医生赶紧追问她,看她能不能想起来自己怎么中的毒。
一问才知道,姑娘家开了个小饭店,自己和弟弟吃了前一天晚上剩下的面条。可是中毒的只有这姑娘,她弟弟没事。那么,毒源在哪里呢?如果找不到,可能会有人继续中毒。而且,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也得不到进一步的支持,大家都束手无策。
突然,尚医生的脑袋里灵光一现。他忽然想起了一则报道,情况跟这有点相似。于是他问道:“面条是不是比较淡?”
姑娘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尚医生笑了笑,继续问:“是不是你觉得淡,就加了酱油,但你弟弟没有加?”姑娘又点了点头。
尚医生的心里有了把握,追问道:“加了以后,你还是觉得淡,又加了很多,对不对?”
姑娘回答说:“是啊,加了很多,还是不咸,将就着吃了。”
旁边的人都莫名其妙,听得一头雾水。尚医生却胸有成竹,他对姑娘说:“你回家看看,你加的不是酱油,可能是卤水。”
原来,姑娘的母亲新买了卤水,放的时候却放错了位置。女儿不知道,就拿了当酱油用。卤水是卤菜中一种常用的传统食品添加剂,其中含有亚硝酸盐,样子也酷似酱油。姑娘一下加了很多,可她弟弟不觉得面条淡,就没加,躲过一场灾难。幸亏找到了原因,不然万一饭店拿错,用在第二天的早点制作,很可能造成大面积食客中毒。
尚医生是怎么猜到的呢?后来,他解释说:姑娘跟弟弟吃了同样的食物,姑娘中毒了,弟弟安然无恙,说明毒物是后来加入的,最有可能的就是某些佐料。他当时就想起了原先报纸报道过,一个餐馆错拿卤水当酱油,造成大面积食客亚硝酸盐中毒。
回想寻找毒源的过程,简直就像侦探破案,抽丝剥茧。所以,医生对一种疾病的诊断要尽可能追问到底,询问病史还要讲究艺术性。有的时候多一点积累,多想一步,就能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三、惊心动魄的手术
1998年8月的一个夜里,月明星稀。都11点半了,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把外科值班的杨医生从书本中拉了出来。杨医生知道,这时候的电话,一定是急诊室的。果然,电话那头声音清晰地传过来:“请外科医生马上到急诊室,有外伤休克病人。”
急诊室的值班医生简单介绍了病情:“患者男,28岁,外伤后1小时,胫(jìng)骨、腓(féi)骨骨折,B超提示脾破裂,其他未发现异常。”
患者已经休克了,又是脾脏破裂,按道理应该立刻实施脾脏摘除手术。可是手术需要主治医生来操作,正巧这时候外科没有上级医生,而杨大夫还差4个月才能正式成为主治医生。这时候,两个选择摆在了杨大夫面前:第一,做手术,一切责任由他承担;第二,转院,合乎手续也不用担责任,但病人很有可能坚持不住了。
杨大夫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他的选择:生命第一,抢救第一。他赶紧交代下去:“发急诊手术通知单,通知手术室。通知中心血库备全血800ml,加强补液力度……”
准备工作做好了,12点30分,手术正式开始。杨大夫打开腹腔,切开脾结肠韧带,控制脾蒂,分离周围组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终于,破裂的脾脏被托出腹腔,脾脏被成功摘除。可是,病人的血压仍不稳定。
杨大夫马上意识到,除了脾脏,病人腹腔内肯定还有其他问题。他仔细查探,果然,脾窝内仍有鲜血渗出,原因是胰腺外三分之一处有挫伤,有鲜血和微量胰液渗出,周围组织已经明显水肿。
这种情况必须施行胰腺体尾部切除,可杨大夫从来没有主刀过胰腺手术。
助手慌了,悄悄地问:“这可怎么办?”
杨大夫自己没有主过刀,可是参与过。他明白时间对病人的宝贵,也对自己有信心。于是,他狠狠地瞪了一眼助手,然后对麻醉医生说:“现在开始进行胰腺体尾部切除,请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这种坚定让所有人都镇静了下来。杨大夫凭借着扎实的手术基本功、解剖功底,还有在脑海中滚瓜烂熟的手术学图谱,手术完成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有的人都想跳起来庆祝了。
杨大夫没有就此放松。他知道,越是这时候,就越容易出纰(pī)漏。于是他定了定神,决定继续探查腹腔。
果然,患者小肠远端距回盲部50厘米的地方有2处破裂,已经被大网膜局部包裹。分离了包裹,杨大夫和助手再次密切配合,为患者实施了部分小肠切除术。
到这里,手术才算真正结束了。医生们抬头看了看手术室的电子钟,时间定格在清晨8点整。这场手术历时7小时30分钟。走出手术室,把患者送入监护病房后,杨大夫觉得早晨的阳光格外灿烂。
两年以后,这家医院编写院史时,把这例手术写进了外科的历史。
医生的一举一动,可都连接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当医生不容易,几乎要无所不能。就像有人曾说,医生需要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和一颗传教士的心灵。(拆书人:谢林珊)
《科技想要什么》|人类与科技最佳的相处方式不是掌控和支配,而是携手同行。
【诺奖文学】《总统先生》|独裁者如幽灵一般用噩梦笼罩着他的人民。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