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四千年》|如何看待四千年古埃及王朝兴衰秘密?
核心书摘
《埃及四千年》是乔安·弗莱彻的代表作。全书以古埃及4000多年一代代的王朝为阶段,按时间推行的王朝兴衰为轴线来讲述不同王朝的情况,根据考古实物壁画、神庙、金字塔等,以及各类出土的文献来还原每代帝王的生活和王朝的发展,同时还记录了当时民众的世俗生活。
全书共分为20个章节,再现了公元前埃及的数千年历史,是目前国内首部完整讲解古埃及四千年王朝历史的权威之作。对这个创造了木乃伊、金字塔与象形文字的文明,作者有着深刻而广博的理解。如果你对它们怀有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关于作者
乔安·弗莱彻,英国约克大学考古学系教授,主攻领域为世界木乃伊研究与丧葬考古学。哈罗盖特市博物馆与艺术机构的古埃及学咨询专家。他著有九本相关著作,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曾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历史网站提供专稿,并为BBC2台撰写《谷里的生与死》与《那些消失的埃及女王》解说词,并客串主持。
曾经参与的电视专题片节目《将艾伦制成木乃伊:埃及后的秘密》,获得了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会奖项和英国电视学会奖、及广播协会大奖。2018年成为享誉世界的古埃及考古组织“埃及探索社团”的驻地大使。
本书鲜知
学什么?近距离走进古埃及四千年历史,感受古文明的玄妙
中东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土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石油等战略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民族宗教问题突出,战争冲突频繁,大国争夺激烈……千百年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都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身处其中的埃及,你都了解些什么?
关于它的故事,过去数百年间,已被讲了无数次,尽管讲法千差万别。乔安·弗莱彻的《埃及四千年:主宰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文明》一书,试图带领我们摆脱原有的局限,跨越现有的研究边界,突破以往只聚焦于男性帝王和祭司的性别偏向,讲述一个还原人类基本理性与常识的故事。
作者的文笔带有诙谐生动的英伦风格,因此,她对埃及历史的讲述,明显地表现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虽非野史戏说,却也可亲可爱,读起来绝对不会费力。
你还会发现
· 古埃及女性的社会地位;
· 古埃及的丧葬有什么特点;
· 古埃及的神灵与皇权。
一、古埃及的女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古埃及的女性。
与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古代文明不同,在古埃及,女性的地位几乎和男性一模一样,任何场合都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在王室,女性不但可以名正言顺地执掌政权,日常还可以和其他王室男成员一样,享受同等规格的供奉、礼遇和殡葬。
这个文化传统,还曾引发伦敦白厅街的聚众游行,人们高呼质询:“为什么古埃及女性能够独掌权力?”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一下埃及女性地位的由来。
首先是宗教信仰。
古埃及民众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观念,在他们信奉的诸多神灵里,有很多身份尊贵的女神,这些女神在神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伊西斯,伊西斯是古埃及神话中代表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的女神,她的儿子叫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而她的丈夫奥西里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每当奥西里斯在征战中被杀害肢解,伊西斯都会收集他散落在大地各处的尸块,运用魔法让他重生。
古埃及的人们相信,每年尼罗河洪水的泛滥,就是伊西斯为奥西里斯的死流下的泪水,人们对伊西斯的崇拜蔓延整个古埃及,我们现在在基督教堂中看到的圣母玛丽亚给襁褓中的耶稣喂奶的雕像,也是由伊西斯给荷鲁斯哺乳的形象演化而来的。在神庙中,伊西斯的雕像造型要比奥西里斯的雕像高大很多,伊西斯张开双臂拥抱着奥西里斯,显示着超强的力量。
这种宗教信仰,让男性对女性充满了尊重和敬畏。
古埃及女性地位高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婚姻习俗。
为了保持王室血统的“纯洁性”,埃及王室往往实行内婚制,兄妹之间的通婚、叔父娶了侄女、姑妈嫁了侄子,这些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兄妹通婚尤其普遍,每位国王都要娶自己的姐妹为妻,以此加强他统治地位的合法性。
如果某位非皇族出身的男性获得了继任埃及王位的机会,那他必须立王室女子为后,君王的王位才能合法化。所以,古埃及的公主为了保证王室的血液不会外流、不被污染,是从来不外嫁的。
这样内婚制的例子在古埃及的王室婚姻中真是不胜枚举,比如: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女摄政王梅奈斯就是第一王朝法老吉特的妹妹;第三王朝最后一位法老胡尼,他的王后生下的女儿和妃子生下的儿子结为了夫妻;而第五王朝第四任君王梅伦拉登基时,则娶了他父亲的第二位妻子,也就是他的小姨妈等等,可以说内婚制覆盖古埃及的历朝历代。
这种习俗,让古埃及王室的女性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男性统治权的巩固必须通过她们来获得,所以,即使不能直接行驶统治权,王室女性们依然可以依赖这种特殊地位,对国王、朝政和社会生活施加影响,无限接近政治权力中心。
二、古埃及的丧葬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古埃及的丧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各王朝君王登基后,终其一生忙碌的一件大事情就是勘察墓地、修建陵寝。
生与死的衔接,是古埃及人数千年的执念。也许是尼罗河水的周期性泛滥给予了埃及人启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变成了埃及人对生命轮回的独特见解。在他们的生死观念中,“死亡”是“灵魂”从“肉身”的出走,所以必须好好保存“肉身”,等待灵魂的回归。因此,古埃及人用木乃伊和金字塔的“不朽”来对抗死亡,等待复活。
在古埃及早期,疆域的版图还有南北的划分。南部,也就是尼罗河上游,河谷两岸都是沙漠和山地;北部,也就是尼罗河下游入海口附近,河水冲击出大片肥沃的农田,差异巨大的地貌特征,也造成了丧葬习俗的不同。
在北方,人们习惯把死者埋在家人身边,一般是埋在房屋附近的大陶罐中,还心思周到地在罐子上留个孔洞,以便亡灵们能“看到”外面的后人。北方的随葬品极少,因为人们普遍觉得死者距离活人这么近,一切物品都可以共享,没必要再置办一套。
而在南方,可供耕种的土地稀缺,死者就被埋在了沙漠的边缘,沙坑底部铺垫芦苇编织的垫子,放入尸体后用沙子填充。这样处理的尸骨体液会被沙土尽数吸收,炎热而干燥的环境保留下尸身的皮肤、骨骼、毛发和指甲。
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尸身下葬时都会保持胎儿蜷曲的姿态安放,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坟墓相当于子宫,死者将从中得到再生。有些尸身表面还会覆盖“红赭[zhě]石碎粉末”,代表生命诞生时母体体内流淌的血液。
后来,南北埃及统一,位于南方的阿比多斯成为王室墓地,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第一处“帝王谷”,所以尸身的处理方法也就延续了南方的传统。
至于古埃及早期墓穴的造型,与后来宏伟的金字塔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王室成员虽然有雄厚的财力物力,但也只是用泥砖建造墓室。后来第二王朝最后一位法老卡塞凯姆威在反复拆拆建建自己的墓地中,开始尝试采用石灰岩修建墓室,可惜还没完工,这位法老就死了,只给后世留下了可供参考的石制建筑思路。
第三王朝首位君主左塞尔登基后,终结了把南方阿比多斯作为埃及王室墓地的惯例,而是向北回归,把孟斐斯作为帝王生活的中心。
面对辽阔富饶的北方沃土,左塞尔豪情万丈,他意识到,除了手中的王权,宏伟高大的建筑也是一种能彰显权威的有效手段。他决定精心规划设计一个宏大的建筑,来让他的威名永存、让他的灵魂恒久。而全部用石头建筑陵寝,一定会助力这个目标的完成。于是,埃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诞生了。
为了找到足够多的石灰岩建材,左塞尔下令拆除前任卡塞凯姆威的尚未完工的墓穴,这简直是对先王的僭越,但左塞尔却认为他这是在过去基础上的继往开来。后来,这种“前任造墓、后任偷石”的模式被延续下来,代代相传。
到了第四王朝,首任君主斯奈夫鲁将左塞尔的思路继续发扬光大,确立了金字塔的最终造型,并成为后续同类建筑的范本。定型后的金字塔为正四面椎体,每一面都保持连贯的倾斜角度,阶梯状的外立面用石块勾勒整齐,塔尖最上部有一块镀金的顶盖石,会在晨辉下闪闪发光,这预示着太阳的力量会灌注到国王的遗体里,完成往生轮回。
和古埃及人的生死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木乃伊了。
木乃伊的形象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但木乃伊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殡葬技术了。为了期盼灵魂的复活,古埃及人无论贵贱,都要努力让木乃伊维持良好的体态和面貌。为此,他们想尽了办法。
首先,人去世后,内脏会先取出来收拾干净整齐,包好存储到罐子里;然后尸体被涂刷上一层树脂,形成金黄色的保护层;之后,尸体被浸泡在一种叫“泡碱”的溶液中,这个过程需要三十天的时间,让血红蛋白从身体中渗出,液体逐渐变得亮红,像羊水一样,而尸身则从溶液中升起,仿佛肉体获得重生;第四步就要风干,屋子里弥漫着熏香的烟雾,遗体则被涂刷上第二层更厚实的树脂;最后,把树脂包裹好的硬邦邦的遗体用亚麻布重重包裹起来,入土为安。整个制作的标准周期是七十天。
过程繁复细致,尸身千年不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三、古埃及的神灵与皇权
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古埃及女性崇高的地位的由来,还弄明白了古埃及人墓穴的建造以及尸体处理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古埃及的神灵与皇权。
神灵和神话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从未出现过一神独大的情况,而是诸神遍地。古埃及人认为神与神之间只是存在不同的职责与权力,并不需要分出主次,谁当主神,完全随着王位政权的迁移而发生着改变。
最早期,人们崇拜的主神是荷鲁斯,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荷鲁斯是法老的保护神,崇拜他也是顺理成章。
到了第五王朝,拉(正午的太阳神,早晨的太阳神叫凯布利,黄昏的太阳神叫阿图姆)一跃成为众神之首,这还源于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有一个叫茹德迪特的女祭司难产,听说消息的“拉”神立刻派生命女神伊西斯去助产,随后产下来一个“筋骨健壮、四肢裹着金子、头上佩戴天青石头饰”的男孩儿。人们都说其实是太阳神化作凡人的样子和女祭司诞下了子嗣。所以从第五王朝开始,人们对太阳神“拉”的崇拜便飙升到了第一位,诸任法老也从这个传说中受到启发,开始宣称自己是太阳神“拉”的子嗣,他们的徽章上刻有“拉之子”的字样,就像中国古代的“天子”。
在古埃及神话中,每天“拉”神落入地平线下以后,天空女神“努特”会把它吞下,次日早晨再生出,“努特”同时也吞咽并再生月亮和星星,从而形成了昼与夜。女神这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奇异本领,也是女性在古埃及地位崇高的又一个原因。
古埃及人对“拉”神的崇拜持续了近千年,随着第十八王朝建都底比斯,这一区域的地方神(相当于中国的土地公公)“阿蒙”的威望越来越高,古埃及人又把“阿蒙”奉为全国最高的神,与太阳神“拉”齐名,干脆合称为“太阳神阿蒙——拉”。而法老们也随即顺应潮流,把图坦卡吞改名为图坦卡蒙。既然法老是神的血脉,那王后怎么能是肉体凡胎?所以,从那时开始,历任法老之妻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阿蒙之妻”。
为了借助神灵的名义,标榜自己在人间的身份和特权,巩固政治地位,古埃及王室成员把自己的所有行为都罩上神的色彩,努力打造半人半神的形象。
在前面我们讲过,神庙中生命女神伊西斯的塑像高大有力,呈现出保护丈夫的姿势,人间的王后们也纷纷效法,把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伊西斯在人间的代言人,像伊西斯一样履行着对法老丈夫的庇护职责。所以,在考古挖掘中,就会常常发现:第四王朝法老门卡乌拉和妻子的雕像,塑造成妻子搂着丈夫的造型,姿态充满了保护性,而这个造型也成为埃及游客夫妻的经典poss。
总结
以上就是《埃及四千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里,我们系统地了解了古埃及极高的女性地位、具有神话色彩的丧葬以及古埃及人对神的敬仰,往深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古埃及的三十多个王朝,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复读机的模式。上位、封神、修陵、征战、死亡,周而复始。王朝更替、神位易主,但文明之火从未熄灭。
人们对古埃及的历史充满敬畏,就在于它的过去不仅塑造了璀璨的文明,更决定了日后大半个世界的基本形态。但人们对古埃及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埃及艳后、金字塔等的表面,并未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就像博物馆里的木乃伊,生前荣光,死后愿违,只留下令人浮想联翩的幻梦。希望今天的阅读能够升级你的思维维度,让你看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埃及。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98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赵英华)
相关书箱:
《圣经与利剑》|“圣经”和“利剑”分别代指英国人与犹太人的文化共鸣和渊源,以及英国帮助犹太人建国的政治动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