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与投资】《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揭开杠杆收购的真相。

今今乐道 品卷一族
2024-12-10


《门口的野蛮人》金句:

胜者未必为王,成功也许只是另一次失败的开始。


█ 一个背景


1988年,美国最大的食品和烟草生产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旗下包括奥利奥饼干、骆驼牌香烟等诸多名牌产品),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公司股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这年10月,以公司CEO罗斯·约翰逊为代表的管理层向董事局提出杠杆收购公司股权的建议方案。这一方案旨在消除市场低估的不利因素,进而获取巨额收益。  


起先,CEO约翰逊与协利证券公司的杠杆收购计划一拍即合,双方都认为,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股票的价格应该在每股75美元左右,高于当时公司71美元左右的市场交易价格,总计交易价达到176亿美元。但是正当约翰逊与协利证券公司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另一家美国“并购大王”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KR)的投标参与打破了他们的计划,因为KKR喊出了每股90美元的报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风投公司加入了其中,约翰逊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经过一番尔虞我诈的厮杀,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最终被KKR以每股109美元,总金额250亿美元给收购了。这笔资金中,KKR动用的自有资金仅1500万美元,而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发行垃圾债券筹得的。 


收购之后,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经营情况却越来越差。1989年,公司在偿付了33.4亿美元的债务之后净损失11.5亿美元,1990年上半年,出现了3.3亿美元的亏损。在业绩持续下滑后,1995年初,KKR不得不又剥离了雷诺兹·纳贝斯克的剩余股权,雷诺兹烟草控股公司再次成为一家独立公司,而纳贝斯克也成为一家独立的食品生产企业。至此,在这次杠杆收购中,除了当时的那些“野蛮人”从股权中赚的盆满钵满之外,并未给公司带来任何好处,连始作俑者约翰逊也不得不黯然离场。


█ 三个警示


所谓杠杆收购,一般指投资公司只出小部分的钱,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抵押借款、机构借款和发行垃圾债券,由被收购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及收益作担保并用来还本付息的一种收购策略。在这本书中,通过这个最著名的杠杆收购案例,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了三个重要警示:


1、自信但不能自负


过于自信,就是自负。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经历过成功的人,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企业家来说,过于自信往往会让自己在决策的过程中出现一意孤行的情况,这样导致的后果有时不可估量,不仅会葬送自己的前途,企业的前途也会变得岌岌可危。



过于自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认知偏差,投资者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度要比实际上所具有的精确性更高,故而他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总是走向极端。让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一般会发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上——“善泳者溺于水”就是这个道理。成功来源于自信,而失败往往来源于过度自信。


《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的主角之一,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CEO约翰逊显然就是一个自信到自负的人。也许是久居高位,他不仅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不加节制,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也变得独断专行。在1988年的这起杠杆收购中,最终的结果可以说完全是约翰逊这个始作俑者一手导致的。


当时的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正处于一个经营十分良好的状态。唯一的问题只是因为那时候烟草生意在民众心中的不良印象,导致股价被市场低估,但这对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在大多数公司的董事看来,销售额和利润上去这就够了,市场上的股价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价值。


然而,约翰逊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股票价格就是公司状况的晴雨表。因此他开始寻求能够快速提升公司股价的方案,经过一系列筛选,他选择了“杠杆收购”这个看上去最快捷的方式。此时的约翰逊自信满满,他和协利证券公司商量了一份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方案,就是通过杠杆收购获得更多的股权从而取得董事会的控制权。


但是事情并没有沿着他设想好的轨迹发展,随着更多参与者的加入,最终他失去了对事态的控制。结果使这场收购不仅断送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他失去了公司,而且名声也受到了损失。一夜之间,私人飞机、公司、公寓和一些只有CEO才能享受的待遇也都变成了泡影。


2、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


资本是逐利的,人性是贪婪的,这似乎是商业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谁也无法对其指责一二。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成了大多数商业人士的共识,什么途径获取的利益越快越多,就优先选择这种途径。然而许多时候,这往往给个人或企业带来的不是长久发展,而是重重危机。


就企业来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企业忽视了本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机。



在所有的危机中,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危机更能引起公众的关注。经营者一旦过分重视个人及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忽略了比投资人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利益关系人的权益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管理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危机。这种危机一旦出现,严重的就会使企业步入深渊。


在杠杆收购中,不论是被收购企业得到利益者,还是收购企业者,都希望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企业本身往往成为了最大的牺牲者。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协利证券、KKR等各投资公司,在这场游戏中,都打着自己各自的算盘。一方希望以最高的价格出售公司的股权,一方希望以最低的代价获取公司的股权,谁都不去关注对于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后,不仅公司的管理层换得面目全非,为了节约成本,员工也是大量裁减。结果当然是公司的经营状况一落千丈,业绩大幅度下滑,甚至导致公司出现了拆分的情况。可见,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反而会让企业陷入困境。


3、胜者未必为王


商场如战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多少人对此深信不疑,并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原则以及一切。然而事情往往并不会按我们设定的轨迹那样走,你以为的成功也许只是失败的开始,所以胜者未必为王。



成功往往难在与时间为敌,你此刻的成功,也许在下一刻就烟消云散。尤其对于企业来说,一时的胜利并不足以说明什么,而是要想着如何把这场胜利转换成另一场胜利。如果不行,无论你通过何种方式或手段取得的胜利,都将得不偿失。


1988年的这场收购大战中,最终以KKR用每股109美元,总共25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而告终。那么,在所有人看来,应该是KKR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当时,KKR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大精力成功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之后,就立即换了新的CEO。公司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却越来越差,公司只能进行大量裁员,并大幅度削减成本。但这仍然未能挽回颓势,而且由于KKR引进的管理层不仅没有半点烟草行业经验,对这个行业也没有多少热情,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


这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KKR公司在此次收购行动中,并没有事先与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管理层之间进行深入沟通,他们甚至连这家企业的资产情况都不完全了解,最后却以竞价的形式参与其中从而取得胜利。所以,这场胜利是一次盲目的胜利,并没有给胜利者带来任何成功。


█ 总结


门口的“野蛮人”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贪婪的无限膨胀,以及人们对虚假繁荣的过度迷恋。在这场你争我夺的“世纪大收购”中,因为贪欲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我们的企业从他们的经验教训中,应保持充分的警醒,时刻提醒自己:


-自信但不能自负

-避免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胜者未必为王 ■


相关内容:

《冰鉴》(上·下)|自从学会以貌取人,曾国藩的人生赚翻了。

《小米之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竞争的利器就是快!

《大而不倒》|金融风暴里的“竞技者”。

《镜厅》|未来的金融危机就隐藏在今天的应对政策之中。

《资本与共谋》|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政治逻辑。

《资本的游戏》|资本运营游戏法则是什么?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