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又浮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不懂怎么利用这个信息时代逼自己变强|能量星
这是熊猫能量星的第 11 篇文章
作者:陈少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来源:智善法律新媒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13iv1j6g&width=500&height=375&auto=0(少文老师分享现场视频,时间较长,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青年律师的成长一直都是业内非常关注、关心的问题,青年律师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青年律师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律师行业以及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战略问题。当今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青年律师的成长来说,也是一样的。正所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只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问题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今天带给大家的是陈少文老师的信息时代青年律师的成长。
1
我有一个同学在研究生期间把驾照考了,律师证考了,注会考了,婚也结了,孩子生了,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在找工作,忙着筹备婚礼,他孩子三岁了,我突然觉得这是人生智慧。我们一般人怎么设计我们的人生?反正三年时间没事干,收入低谷,事业低谷,什么都是低谷,干脆就天天睡觉。低谷之后要找工作,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要培养人脉,又是低谷,好容易三年培养完了,你要结婚了,事业机会终于来了,你说,不行,我要在家带孩子,人生每三年一个低谷,不断地延续。可是这个同学聪明在哪儿?他知道反正这三年研究生期间没事可干,不能把人生所有低谷都叠加吗?把最惨的事都集中在这三年干完了,只要能挺住不自杀,低谷叠加就是高潮。
这是我刚才听曹主任讲话的一点感受,我想把今天的主题稍微改一下,叫信息时代青年律师的成长。与其他人讲实务问题不同的是,我想讲一讲青年律师的积累。我要讲两个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怎样在这个时代生活?
2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叫时间碎片化。这是一个不可否认、无法改变的常态,因此相对应你就必须发明和总结出一种适应这个特征的学习方式。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太浮躁了。我们来想一下,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经常说这句话的人都长什么样子:
第一个,腰缠万贯的老板,天天指着自己助理说,你们呐,太浮躁,我当年……
第二个,老年人,我们当年……
你们当年那个时代,没事可做,也没多少书可读,拿着一本可以读一辈子。当老板和老人在骂年轻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压力。你要知道,我不是王思聪,我也不是马云,每天只能奔波在生活上的道路上,在事业与求职的欲望之间不断地辗转腾挪。在这两者辗转腾挪之间好不容易挤出10分钟的缝隙还不愿意去听歌,而想戴上耳机去听说书,他怎么就浮躁了呢?你不觉得他更上进吗?所以,我觉得要充分体谅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想求知但是又没有充分时间求知的这种焦灼心态。只要他焦灼,他就是个上进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是,老人们不要只是给我世界观,还要给我方法论,你还要告诉我在这种时间碎片化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3
我觉得这个时代不浮躁。举个例子,好多人说中国电影太肤浅了,中国人看书也太肤浅了。喜欢看鸡汤,电影也都是喜欢看那种毫不动脑子甚至完全没脑子的。但我想问大家,西方人为什么看书很深刻,西方人拍的电影为什么很费脑?你想过吗?一个人生活一直深刻,进了电影院,还想深刻吗?你知道为什么西方4月1日是愚人节吗?因为他们每天都说真话,太累了,所以一年拿一天来放松一下。中国人也跟着学,4月1号也跟着一起撒谎,你难道就没想过一年365天,你已经撒了一年了吗?这一天应该叫真理节!所以,当你进电影院肤浅的时候恰恰也说明平时我们的生活已经累得够呛了。
难以想象平时一个人天天看书叫充实,而一个人天天专注于做事叫浮躁,我觉得没有这个道理。只要每天专注于解决眼前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不浮躁。至于是专注于做事,还是专注于读书,没有高下之别。问题在于,你有没有专注。在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专注;当你办一件案子的时候,有没有专注。心无旁骛,专注就是不浮躁。
4
好多人说日本人做事很踏实,你看人家的人均阅读量,每个日本人平均每年要阅读5本以上的书,中国人只有0.28本。这样的比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曾经也以为日本人要比我们深刻一些,但是去年3月份去了日本在地铁站里看到每个日本人捧着一本书,我噗嗤一声笑了。
日本人说,“你在笑什么?”
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你们日本人一年能读5本书了。”
因为日本出的书几乎都很薄,4万字一册,一个日本作家一生可以出100多本书。4万字的小册子,一年当然可以看5本,我甚至一天都能看5本,所以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要去纠结有没有大段的时间坐在教室里、坐在图书馆里,其实有的时候你恰恰坐在培训现场都在开小差,你宁愿睡着以后发个朋友圈告诉别人我在学习来体验朋友圈里面的充实感。
真正的学习是在日常。
5
现在我再讲讲在碎片化的时代,到底应该怎么做。
很多人说浮躁,现在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你看这个叫浮躁,还是叫上进。在超市里,有一只五花大绑的螃蟹从18.9元的水箱里往28.9的水箱里爬,看得旁边的人泪流满面,螃蟹都这么有上进心,都想卖得更贵一点。
到底什么叫上进,我这个月挣5000,我希望下个月挣7000;当我今年10万年薪,希望明年是20万,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凭什么要把这个欲望砍掉呢?年轻人为什么要淡泊名利呢?
曾经有一天,有个年轻人坐在我面前跟我说,“陈老师,受你的影响,我淡泊名利了。”
我说:“你名利在哪呢?你淡泊的客体都没有,你先把名利拿到,再把它空掉行不行?”
人类进步的动力叫上进,所谓的上进就是有一想二,有二想三,有三想四。但是,如果你一口想吃个胖子,有一想百,这叫功利。不要跨越式想象,跨越式发展,逐步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时代变了,不要再用学习时间碎片化来指责年轻人了。但是这个时代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为各位提供一个我的处理方法。
人长大以后,事越来越杂,很难静下心来做所谓的减法生活,今天一个事,明天一个事。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老年人需要的是取舍的能力;中年人最需要的是平衡的能力;但是年轻人什么都不能放,所以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多任务并发的能力,同一时间做好N件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却是非常难的,所以我提供第一个思路,叫结构化做事。
6
什么是结构化做事?举一个例子,既然我在家是要看书的,既然我出去是要讲课的,既然我每年要完成课题,既然我每年要调研,既然我最后还要出专著,那我为什么不把这五件事变成一件事来做呢?比如,我不是要讲课吗,那我这一个月就围绕这个讲课主题看书,把这个月看的所有书汇集成一个2小时的讲稿,利用这个讲稿出去讲十次课,收回5万块的课酬,再用这5万作为游学的资金,把所有的游学感悟写成文章,再去做课题,然后结项。
把这事放在一个结构里面去做,将来接不接案子,做不做一件事的标准,不是事情的简易与复杂程度,也不是事情的多少,而是他能不能放入你既定的结构里,如果可以放进去,越多越好,如果放不进去,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做。这叫结构化做事,你会发现减法做事是永远没办法实现的。其实,所谓的减法就是合并同类项,只要能合并到一块的事,多少都干,只要合并不到一块的事,多少钱都不干。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在自己的专业优势领域内不断地积累,变成一个真正的单项,在这个方面越来越强。结构化做事特别适合在这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只有高效利用时间才能真正地过减法生活。我们不是寺庙里的和尚,奇葩说里面有个选手的话特别经典:“你在工作的时候想着去寺庙静心,在寺庙的时候想着去工作,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庙里。”我们没法做到那样的清心寡欲,合并同类项就行了,能推的就推,不能推的就去做,因为那就是你的使命和专业化方向。
7
年轻人该怎么办?你不是要去写学年论文吗,不是还有阅读任务吗,不是还要去调研吗,不是还要去实习吗,不是还要写毕业论文吗?试想你跟着我读三年只做一件事,你所有读的所有书都围绕一个专题领域展开。有人说,不知道专业领域是哪一个,那你就随便选一个。
有人说,“老师,我有一个理想的工作,你看我却走了好多弯路。”
我说,“如果你现在知道你毕业的时候去做什么,那你现在走的路都是弯路;但如果你现在不知道毕业去做什么,那么你现在走的路都是体验。关键是看你知不知道你要什么,当你不知道你要什么的时候,随便选一个,那只是一个视角。相当于公园的南门,东门,西门,从哪个门不是进呀,看的不是一样的风景啊?除非你一开始就知道从南门进。”
选一个毒品犯罪的方向,把网上所有能找到的毒品犯罪案例都找到,收集1000个辩护词,收集完后做初步的筛选,留下500个写得不错的。每天看2份,从中寻找问题。当你把所有的问题都搞定了以后,从里面找一个实践中的问题,每个问题写一个2000字的小文章,再去喜马拉雅开个电台,每天准备10分钟的节目。做十期,做完后看一下自己能不能去检察院讲课。再去发现一些你自己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带着你出去游学,去见毒品犯罪的律师和干警,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是理论空白,然后再回头去看看专著,这些理论上的空白就可以成为你毕业论文的选题。在这些理论空白里寻找一个问题,写一个关于毒品犯罪的小册子,我帮你联系出版。毕业时,有一本专著,有优秀的毕业论文,在喜马拉雅上有100个专业的音频,再拿上你的简历去找一个专业的律所,那你还用担心工资问题吗?到那时,你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甚至直接可以给从业多年的毒品犯罪律师讲课了。结构化做事,凡是不能纳入这三年的结构里的事就不做,这就叫减法生活。
8
娱乐也可以结构化。很多人说,平时已经很累了,周六周日真的想在家放松一下,可是我心里又很焦灼,我能不能在娱乐中学习呢?这当然是可以的,把罗辑思维的节目拿过来从头看到尾,每看一期要花40多分钟,而你又想要做笔记。那你就可以借助一下讯飞,边看边记,节目看完,笔记也有了。
还有一个节约时间的方法,有一天,有个学生问我:“我听了那么多的节目,还没什么收获。”
我说:“你听了王阳明又听太平天国,听了太平天国又听曾国藩。永远被节目牵着鼻子走,知道那么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有一天我把6个学生叫到家里,把喜马拉雅当中罗辑思维的音频全部找出来,每个人选5个只听开头。那天下午我们听了二三十个开头,然后来总结罗辑思维怎么开场,怎么切入,怎么引起听众的兴趣。一个下午学了5种开场模板,那你还需要去参加演讲培训吗?当你一个下午把所有的罗辑思维开场学完,以后再听节目就知道他是模式一,还是模式二,当你把能力转化成自己血液的时候,根本不用听完了,结构、演讲、开场的能力已经学到了,还听那么多零碎的知识干什么?然后再花一个下午听所有罗辑思维的结尾,看人家是怎么结尾的。从此以后,再听别人讲话就知道下句话该说什么,当你知道罗振宇下句话是什么的时候,你才能说你是罗辑思维的忠实粉丝。
结构化娱乐,不被节目牵着鼻子走。
9
这个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叫学习社交化。在家里打开台灯,青灯黄卷,那是专职读书人干的事,你回到家洗澡就想睡了。你们时间都有限,学习社交化,不用再机械地去理解学习这回事,这个时代的学习必然会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日常场景,不要再想象一个台灯了,不要再想象一个课堂了,不要再想象一个学位了。如果你不能在每个饭桌上学习,你就不会学习;如果你不能在电视前学习,你就不会学习;如果你不能在地铁里学习,你就不会学习。你必须承认这个时代的特点,那学习社交化很简单。
通常我宁愿吃一个4个小时的饭,也不愿意吃一个2个小时的饭。通常吃饭前2个小时都是一些牌面上的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2个小时之后的话都是干货,这时候不管你有什么事情都要赖着不走,不然前2个小时就浪费了。既然这顿饭必须要去,干嘛不转换心态,让他变成一次学习过程?但这需要你去把握话题的主动权,把饭桌变成一个高级学习场所。
大家想,你在饭桌上扔一个笑话会有什么反应?大家会不甘示弱,每人扔一个笑话来做呼应。然后你再扔一个典故,大家也不甘示弱,都扔一个典故,学了9个典故。我推荐了一本书,大家又不甘示弱,纷纷推荐了一本书,我得到了9本书。你要善于利用这种日常的场景去学习,一定要知道这个时代朋友的作用不是给你系统的学习,但是朋友的作用在于给你开一扇窗户,让你知道你从来就不知道的世界,所以你得让饭桌变成9扇窗户,10扇窗户。你也可以拿着学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你自己思考的东西去引导别人说话,如果你听到了“胡扯”、“你不了解情况”、“我来跟你讲讲”,这就说明接下来的饭局将变成一场学习。不要和一群人在一起聊超女,聊朝鲜局势,你们都是外行,外行人在一起聊外行话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跟法院的人在一起,就聊聊司法改革员额制;如果你和公安在一起就聊聊命案必破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如果你在基层派出所就聊一聊司法经费和司法公正。
这是第二点,善于把每一次的场面上的应酬转化成深度上的学习。
10
第三,你知道这个时代有个最大的特点叫信息透明化。什么意思呢?以前人们挣钱,主要挣信息差,第一个信息差叫信息的内容差,就是我懂的你永远不懂,所以老师的定义是,我有一桶水,才能分你一勺水。可现在比的是认知差,就是我虽然懂的没你多,但我见过的精彩事件你没见过,所以老师的定义是,尽管我只有一条河,但我要带你去看一片海。
我们怎么在信息差和认知差之间寻找差异,举个例子。你知道人以前最容易挣钱的是什么,就是打时间差。很多时候,早一天就能产生无尽的财富。你以为罗振宇真的懂罗辑思维的那么多东西吗?不,他只是早一天比你知道这个事,并说出来。早一天就能让这个APP有5个亿的产值。你能不能昨天晚上看的书,今天就在律所分享一下?今天晚上看的书,明天就在律所分享?昨天知道的知识无论如何今天一定要分享,创造条件也要把昨天学到的知识说出去,复习20遍不如复述20遍。说完以后你发现,口碑也好了,记得更深了,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一样了。为什么非要等自己成了专家之后再去分享呢?又不是要你去开讲座!
信息的时间差就能产生差异,如果有机会创造认知差就更好了。
好多年轻律师特别喜欢藏着掖着,他说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来的东西干嘛要跟别人分享,我就不愿意分享。
天津有一位律师叫李海波,他曾经跟我说:“我们律所所有的管理秘密一律写成文字,谁要都发过去。任何人要都发过去,没有什么好保密的。”
我问他:“你几十年的东西就毫无保留的分享出去吗?”
他说:“少文,凡是张嘴就要电子版的人,给他,他也不会看。”
如果你连分享的勇气都没有,你注定是要被这个时代淘汰的。你花时间整理出来的知识一定要尽情的分享,因为那就是个信息的时间差而已,别人只要花时间也能达到和你一样的认知。要勇于分享,敢于分享。如果你的商业秘密几张A4纸就能偷走,那绝对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分享是强者的标志,从现在就要养成这种分享的精神,站得比别人高才会敢于分享,你得逼着自己站得比别人高。
11
最后讲一个例子,新疆有一个团队,我们一直以为新疆是一个三线城市,我们一直以为三十岁的律师做不了大案子,可是我告诉你,这个30多岁和20多岁的创业合伙人组成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就因为敢于分享,勇于分享,经常出去讲课,通过讲课接到了案源,单笔案件代理费4700万。第二个案件单笔代理费800万,全年当中仅两起代理费就5500万。这个团队的律师20多30岁出头,我问他们秘密在哪里?他们说就是乐于分享,经常讲课,让别人看到你的优势,成为信息时代单向度的人。
▍转载联系:智善法律新媒体
▍版面编辑:熊猫法律星球
【往期重磅推荐】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原文↓↓↓
热文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