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版海南自贸港,5个方面超出你想象。
1988年海南建省,当年海南最热的词就是一一“封岛”,全省上下都在讨论如何设立特别关税区。但是,全省面积有三万多平方公里,大多是极其落后的农村地区,短期内全面“封岛”不现实,加上,当时海南绝大部分日常物资均由大陆市场供应,因此,为稳妥起见,当时海南省报中央批准后决定先在洋浦划30平方公里按照”“自由港”模式先行先试,先在洋浦“封关”,因此,88版海南自贸港主要是指洋浦。
事隔这么多年,回首88版海南(洋浦)自贸港的顶层设计(当时还没有这个词)和整体时代背景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全,这主要是和总设计师当时大力提倡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主旋律有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海南,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改革开放的勇气决心魄力之大,克服各种客观困难的行动力之强以及各界期望之高,时至今日都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海南洋浦“自贸港”顶层设计超出你想象。
海南建省前后,中国大陆市场化改革仍未真正开启,民众购买力低下,无论热带水果还是海岛旅游,海南凡是能赚钱的买卖,都只能向国外打主意。
1988年4月海南建省,省委书记许士杰和省长梁湘都来自广东,二位改革者以古稀之年就任海南省长,他们锐意改革,希望能够在海南创造一个全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两个月后,海南省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要选出一两个地方成立自由港,实现“境内关外”的模式并引进外商进行统一管理。
当时选定的地方就是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
这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总人口约2.5万人,利于封闭式管理。
洋浦具有天然深水港湾,又临近中东石油运输的主要海上通道,十分适宜建设发展大型出口工业基地,而且,当时区内荒地约占70%,土地贫瘠,即便开发失败也不会付出重大成本。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当时改革开放氛围浓厚,中央思想解放,地方更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
当年是改革先锋的年代,项英在福建,袁庚在蛇口,粱湘在深圳都是天不怕地不怕,老当益壮,大刀阔斧,几年时间,这些地方都已是风生水起,真是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当时上上下下都是想干事,敢干事,特别是允许容错试错,所以,当时“洋浦自由港”的顶层设计是非常超前的,以现在标准看还是如此,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想中的洋浦开发区将由海关实施全封闭式管理,外国人凭借护照能够自由进出,国内人员进出等同于“出国”,需要持有海南省公安机关核发的“开发区特许证”,类似现在的港澳通行证。
2. 在司法方面,30平方公里的洋浦开发区将建立两级法院和检察院,这一创举迄今还没有第二例。一切纠纷案件由法院独立审判。洋浦主权在国家,但区内运行按照国际惯例,这一点主要是强调法治,淡化人治,真正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彻底打消外商顾虑,无论何时何地,如果没有国际认可的真正法治,自贸港建设都不可能成功!
3. 除去“境内关外”的海关监管模式,洋浦最吸引眼球的是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开发区一样为15%,不同类型的企业还有一定年限的免税或者半税待遇,企业自用设备、机械、零配件等均享受免关税待遇。
4. 在外汇和金融方面,洋浦允许商家保留现汇并自由汇往区外和境外,允许外资银行在区内设立营业机构经营外币和外汇业务。
区内将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在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下企业可以相互调剂外汇,调剂价格浮动。
这些金融政策,即便当下的中国也未能完全实现。
5. 洋浦将引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行政管理模式,推行“主办制”,实现真正的“小政府”。
主办制下,主办相当于局长,局长下面分设多级主办,各自有决定权,只要符合规定,无须请示,减少行政环节,建设服务型行政体系。
6. 行政运作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政府部门只管决策,执行交给法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双方并不是上下级从属关系。
以上诸多改革举措后来统称为“洋浦模式”,名噪一时。
如果简单总结概括起来,洋浦自贸港的特点就是:
资金,人员,货物进出三大自由,
外商全权负责开发,三权分立的行政管理,
境内关外的海关监管、不干涉企业管理的经济管理、
两级司法独立系统,
允许外资银行全面进入,金融业全盘市场化,甚至一度传出海南要象香港有港币一样,海南也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一一琼币,虽然,名字有点不好听。
当年海南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超出你想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肇始,内地还是铁板一块,总设计师号召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除了深圳之外,海南就可能是河里下一个最大的“石头”了,建省消息不胫而走后,一年不到的时间,没有任何人发动,陆陆续续几十万闯海人从四面八方自发来到海南,这就是至今令人难忘的“88闯海潮”,连李嘉诚都想做“闯海人”,他甚至向中央提岀要承包整个海甸岛!
早在1987年4月,香港巨商李嘉诚、霍英东等人向主管海南开发的副总理谷牧提出,将整个海南划出作为自由港,实行和香港一样的“一国两制”方针,交由港商来开发。
李嘉诚表示:“如真能这样做,我将大力支持海南的发展。”
按照李嘉诚的设想,整个海南岛将是第二个香港。
该提案后来不了了之,毕竟太过超前,放在今天都难以想象。
对于中央高层而言,开发海南岛的重要性一度超过了深圳。
这里面有个历史原因和台湾因素考量一一1950年时,国民党是手下败将,现在,海南解放三十多年了,各方面都被台湾远远拋在了后面了。
1980年时,台湾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海南的八十倍了。
因此,从1980年开始,海南开放开发就一直是中央高层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海南的开放时间和深圳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海南开发的重大转折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6月底至7月初,当时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为期11天的“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明确要“把海南经济搞活”,可参照深圳、珠海等特区政策,海南由此成为“准特区”。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给了海南两条重要的优惠政策:第一,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第二,可以进口短缺的消费品,但不能向行政区外转销。
正是这个文件导致了著名的汽车事件,雷宇因此下台,但是,中央并没有因此责难冷落海南,反而加快了海南建省,在此期间,邓,胡,赵等一线高层领导以及王震,田纪云等均十分关注支持海南,多次作出了具体指示。
可以这么说,当年的海南可以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论江湖民间,还是庙堂之上,无论国际舆论还是海外华人资本,都对海南开发开放充满了期待与憧憬,直至1988年4月海南正式建省达到高潮!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国陆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省和中国陆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经济特区诞生了。
当时的厦门,蛇囗和浦东都想争取海南的政策,但都没成功,海南成了大家“羡慕嫉妒恨”的一个小儿子。
蛇口瞭望福田
当时海南的落后超出了你想象。
许多人回忆1988年海南时,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省会海口竞然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同时还严重缺水缺电。
其实当年的海南,最落后的是内陆山区。
有中央领导说,访问非洲之前,觉得非洲是全世界最落后的地区,后来发现海南岛比非洲还要落后。海南部分地区到80年代还是刀耕火种,过着“三块石头支个灶,两片竹筚架张床”的原始生活。广东稍富裕的地方吓唬哭闹的孩子,会说“你这个细蚊仔,再哭就把你扔到海南岛去”。
1988年建省的时候,有人拿了50年前日本占领海南岛时的地图一比较,发现洋浦50年间毫无变化。 这么一块遍地死火山和仙人掌的不毛之地,让历任海南人提起来就绝望。
这个地方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遍地都是褐色的石头块儿,土层薄的只能种番薯,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收成还不够填牙缝,三万亩耕地,每亩收益只有20多元钱。可以说海南的起点比深圳要差远了。
当年干部魄力担当和民间认可配合度超出你想象。
当年无论是那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主政一方的省市领导和广大底层老百姓,大家共识空前一致,那就是要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改变海南贫困面貌,特别是洋浦地区那二,三万农民,可以说是无条件配合政府,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拆迁问题都是真正以大局为重,生怕因为自己不配合,耽误了自贸港建设,更害怕会影响到中央对洋浦的印象和决策。
封关仪式上,洋浦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熊谷组的到来。洋浦人当时真心拥护开发,当年的宣传图片,上面有几个小孩,文字说明是“他们以后都是百万富翁”。
老百姓憧憬着洋浦开发以后,工业和贸易兴隆,他们也能过上想象中的“香港人”的生活。
陶醉于这种开发前景,虽然每亩2000元的土地价格压得非常低,老百姓都没有讲价,拆迁进展异常迅速。
他们最担心的是由于自己不配合会导致中央收回成命。
那时的干部也是敢闯敢当,敢作敢为的,比较有个性,胆子大,以雷宇为例,他早年曾当面顶撞过英明领袖华主席,主政海南后,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如何让海南老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当年,持有这一理念的干部还有不少,比如后来官至海南省政协主席的陈玉益,当年也因不顾后果批汽车而受到处分,当年调查组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说那个叫陈玉益的人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啊,人家有的部门正常打个报告 ,要进口一点别的物资,也没说要汽车呀,他非给人家批300辆进口汽车,还写上“快干”,完了后面还打个惊叹号,这到底是什么毛病?
陈玉益的毛病是怕老乡们不理解这个赚钱机会有多难得。 海南穷了几十年,本地人都有点见怪不惊了,陈玉益却是很清楚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他的父辈们早年下南洋,从经营旅游、餐饮开始,到80年代已经产业繁盛,在泰国小有名气了,家里人一直盼着他能留到泰国继承家产。
后来接受采访,陈玉益也很老实的说:我是明知故犯,我发疯了,胡来了。
另外,后来担任过洋浦管理局局长的江上舟也是一位深受各界好评的领导干部,作为第一代海归和世家子弟,为扭转洋浦颓势可以说呕心沥血,多次为洋浦发展上书中央领导,但后来也是壮志未酬,调回上海后不久不幸英年早逝。
当年国际大财团参与意愿与热情超出你想象。
除了上面提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有意整体承包海南岛开放外,新加坡对参与海南整体开发的兴趣也很大。
因为新加坡本身就是自由港,但国土面积太小,随着1990年中新正式建交,新加坡要参与海南开发的传闻一直不断。
当时,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和东京银行等几个财团对投资海南的意向也是十分认真而明确的,早在1986年,日本智库之一的国际协力机构就来琼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海南发展战略考察与调研。
依托洋浦深水港发展临海型重化工基地的建议就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
在这份建议中日本人还提出在海南南部和中部山区利用日本和台湾经验可以大力发展热带农业。
泰国正大集团当时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也十分看好海南农业,也计划投巨资,无奈,因形势变化,泰国正大后来也撤资了,直到前二年才重回海南。
至于港澳资本和东南亚资金,积极性更高,海南籍的华人华侨对投资家乡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可以这么说,不仅仅是海南,全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取得当今的巨大成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参与都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不能忘记的!
天涯海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