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摔跤吧,爸爸》反思当前教育之困惑

黄英 齐帆齐 2024-02-21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市场大获称成功,原因多方面,无需一一列举。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完影片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影片中几个细节,反观当前国内教育的困惑,值得每位家长和教育者的反思。



第一,学习凭什么要快乐?当前不少专家学者从心理学方面呼吁学习要在快乐中完成,只有快乐地学习,学习才有动力。我不反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事实上很少孩子会对某一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主动去学习,大部分的学习是被动的,且学习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即使某些孩子有些兴趣去学习,但其过程中也得付出努力和汗水,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贪玩却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没有成年人的引导和规范,孩子们当然会放弃学习选择玩耍。


影片中吉塔和巴比塔对爸爸马哈维亚的残酷训练心怀不满,想尽一切办法来对抗,甚至以长头发易生虱子而拒绝训练。可爸爸看似很专制,为排除阻拦女儿困难的一切因素,立即剪掉两个女儿的头发,这在印度简直不可理喻。



如今国内不少家长受“要快乐地学习”理论影响,对孩子逃避学习的行为不敢训诫,结果孩子学什么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兴趣班报了不少,坚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我想试问:家长们在学习的时候没觉得痛苦吗?诚如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所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影片里如果没有爸爸马哈维亚的坚持和对孩子的训诫,她们怎么可能走向成功呢,事实只有一种可能:如印度同龄女孩一样,接受早婚早育的现实,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第二,朋辈教育很重要。电影中有个片段意味深长:吉塔和巴比塔同所有女孩一样,喜爱美丽的装饰。碰巧村里有个女孩结婚,她们精心装扮,摆脱残酷的训练参加婚礼,不幸的是被爸爸发现,当众抓回。


两姐妹心里特委屈,觉得爸爸太不近人情,她们向新娘子抱怨。可新娘的一番话,让两姐妹豁然开朗:“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刚满14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接下来我就要生儿育女,过一辈子与扫帚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在印度,女孩没有选择命运的机会,两姐妹因为年龄小,看不到父亲的用意。新娘子作为朋辈,她也有自己的委屈,与两姐妹交心,一语惊醒梦中人!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孩子衣食无忧,对教育目的的认知越来愈不清晰,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为父母学习。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对儿子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有可能到孩子成年后,因学习不努力导致工作受阻时才会有所悟透。


对孩子而言,教育目的的认知不宜高大上,最好来自于生活的第一感知,即生活本身的需要。湖南卫视早在七八年前做了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就是将两个生活在不同家庭的孩子互换身份和环境,朋辈之间的感受会更强烈,相互之间的教育也更容易接受。


所以家长不妨带孩子去贫困的地方看看他人的世界,或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可能苦难真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吧!

第三,家长要善于发现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自尊自立自强。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爸爸马哈维亚在他想做好摔跤手,但迫于生计而放弃,后又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儿子,却有四个女儿。


本打算放弃培养摔跤冠军的梦想时,一个意外让马哈维亚发现了女儿们身上隐藏的摔跤天赋,并决定带领女儿们走上一条完全与同龄女孩不同的人生道路。


两个女儿与村里男孩争吵打架大获全胜,男孩的父母气势汹汹地上门讨要说法时,爸爸马哈维亚当面教育女儿不应打架,但他很快让女儿表演如何战胜那些男孩子的? 两个女儿的表演征服了父亲,他看到孩子身上的潜能。


一般而言,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喜欢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打骂,而忽略了孩子做错事情的原因,更不可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幼年时她们对于未来是充满迷茫的,需要父母去挖掘孩子身上的潜能,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当前我国不少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处在焦虑中,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参报各类教育培训班,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有此能力?更有甚者,误解一些理念,说什么“女儿要富养”,就是满足女儿的各种物质要求,以免孩子走上社会易受金钱诱惑。


 试问:如果女孩子只会享受,连基本的自尊自立自强都没有,她日后能不被金钱俘虏吗?正如影片中爸爸所言:“你要记住,爸爸不可能永远保护你,你要学会自己救自己。”面对女儿的残酷训练,马哈维亚的妻子也曾忍不住抱怨:“现在全村的人都在嘲笑你的女儿,以后谁还敢娶她们?”


谁知马哈维亚霸气回应:“我会把她们培养成伟大的女性,为什么要让男人挑选我的女儿们呢?那时候,她们也可以挑选男人。”正是如此自私但又充满爱意的父亲,最终帮助女儿成就了梦想。在女儿夺冠的一刹那,人们为她鼓掌,可女儿却奔向了父亲。


冠军之路上,梦想的实践者尝尽苦难,但梦想的保驾护航者---马哈维亚背负的沉重又为谁知呢?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护航者,当然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助其实现梦想。


作者简介:黄英,桐城人

大学教师,定居安徽芜湖

排版小编:明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从《摔跤吧,爸爸》反思当前教育之困惑

黄英 齐帆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