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年第4期
目录及摘要
文献天地
蜀石经《毛诗》摹写本考原……姚文昌
摘要:吴骞将旧藏蜀石经《毛诗》、《左传》摹写本与《周礼》校记合订,题“蜀石经残字三种”,现存国家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收入。本文通过校勘和研究认为:吴骞旧藏蜀石经《毛诗》摹写本最早为黄丕烈所有,乃黄氏家庭塾师邵朗仙于嘉庆八年冬据拓本摹写,后经陈鱣而归吴骞。该摹写本既是王昶、阮元等人所见摹写本共同的底本,也是陈宗彝重刻张敦仁旧藏摹写本的底本。
关键词:蜀石经;毛诗;摹写本
记新发现的宋十行本《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零叶——兼记重庆图书馆藏元刻元印十行本《公羊》……张丽娟
摘要:宋十行本是元明以后通行《十三经注疏》的最初源头,此前仅知有《毛诗》《左传》《谷梁》三经传世。2019年笔者有幸参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工作,获见重庆图书馆藏元十行本《公羊》,确认其中配补的七叶黑口版叶为宋刻十行本。此为《毛诗》、《左传》、《谷梁》之外又一种宋十行本实物遗存,对于经籍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重庆图书馆藏元十行本《公羊》本身也是难得的元刻元印本,可反映元十行本本来面貌,值得充分重视。
关键词:宋十行本;元十行本;公羊
《四朝闻见录》南宋版本研考……邹贺
摘要:叶绍翁撰《四朝闻见录》在南宋出现过两种刻本:第一版《闻见录》二册,成书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到淳祐元年(1241)间;第二版《四朝闻见录》,成书于淳祐元年(1241)到宝祐四、五年(1256-1257)间。第二版《四朝闻见录》只是对第一版《闻见录》部分条目、字词的增补、修订,小字原注作者可能是陈起,而且,宋本原书没有条目标题。在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保留了宋本原书部分条目的原文。
关键词:四朝闻见录;南宋;成书;版本
邵傅《杜律集解》考论……汪欣欣
摘要:邵傅的《杜律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杜甫律诗集评本,由《杜律五言集解》和《杜律七言集解》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以赵汸《杜律五言赵注》为底本,以单复《杜律单注》为补充;后者则以赵大纲《杜律测旨》为底本,兼采旧题虞集《杜律虞注》之评语。《杜律集解》主要采用“熔裁”式的集评方式,典型体现了明代杜诗集评本的诠释方法与特点,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此书在日本流传甚广,表明了日本学界对杜诗的接受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受容。
关键词:杜律集解;底本;和刻本;杜诗接受
俞正燮《全三古至隋文目录不全本识语》之价值——答高思莉……尚小明
摘要:俞正燮曾参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纂辑,是目前我们所知唯一一个既见过嘉庆二十三年孙星衍去世前所成《全文》稿本,又见过截止道光十四年经严可均增补后之《全文》稿本的学者,并且先后见过四次。其所撰《全三古至隋文目录不全本识语》对《全文》纂辑情况记述准确、清楚,丝毫不存在误导后来学者的问题,是厘清《全文》纂辑情况最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严可均;孙星衍;俞正燮;吴鼒;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古至隋文目录不全本识语
关于《顾广圻初校〈史通〉三题》的几个问题……李庆
摘要:本文是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编《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所载《顾广圻初校〈史通〉三题》一文提出的问题、对拙著《顾千里研究》批评的商榷和答复,并对该文所反映出的古典文献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一些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顾千里;史通;顾千里研究
文史新探
燕国始封地考疑……孔华
摘要:周初召公封燕的始封地,其地望歧说纷纭,聚讼不已。北京房山琉璃河大墓的发掘及克罍、克盉的发现,可证燕国始封时的都邑不在北京大兴、天津蓟县、河北涞水,更非河南郾城,而是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城址。约在西周中晚期之际,燕并黄帝之后的封邑“蓟”(今北京广安门白云观一带),始徙都其地。至春秋时期,燕都迁往河北临易,战国时期返迁蓟城,是为燕上都。《汉书·地理志》谓蓟为燕国始封地,是以后来燕国的都邑言说其事,致使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略有出入。
关键词:燕国;都邑;蓟;董家林城址
梁武帝萧衍的早年行止(建元至隆昌)——兼谈萧衍对其早年形象的塑造……李猛
摘要:关于梁武帝萧衍早年行止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少,且颇多歧异。他重视自我形象塑造,常自述行止,《孝思》、《凈业》二赋序颇多重要信息。加之他早年出仕,既有不得志之经历,又有不光彩事迹。而这些都是他自己、儿子萧绎以及萧梁公私撰述极力晦饰、掩盖的。当然,这也是他引导所致,吴均撰《齐春秋》实录其事而遭诘问、免职,就是其证。故而须重新认识关于萧衍早年仕履的诸种文献,分析其史源、层次与歧异,进而探究导致歧异之因。
关键词:萧衍 早年仕履;自我书写;形象塑造
论庾信诗歌写景场域及艺术的新变……黄鸿秋
摘要:庾信诗歌的写景构成连接南北朝与唐代写作的津梁。在公共性和贵族化写景占主导地位的南北朝后期,庾诗以独具特色的小园和乡野世界的构建,开辟出个人化和世俗化的崭新写景场域;入北之后,以风物节候和边塞风光为代表的北地生态的大规模进入,又使得庾诗的写景场域由南向北转变。庾诗在情与景日益疏离的宫体诗风背景下,通过“景中情”和比兴艺术接通了诗歌中融情写景的传统,同时沿着谢朓、何逊的道路,将意境营造推进到篇体浑成的层次,并进一步恢复了汉魏写景中悲慨壮烈的美学理想。其在写景的工笔写真、融合古今、出小入大、设色艺术、变藻绘为拙朴等方面,亦形成对齐梁写景一般造诣的突破与创变。
关键词:庾信诗歌;写景场域;融情造境;表现艺术
韩愈诗“岁在渊献牵牛中”发覆……凌郁之
摘要:《容斋随笔》记有韩愈诗“岁在渊献牵牛中”一句,今各本韩集均未见载。《诗渊》所收韩驹《寿郑丞相》诗的首句,与此正同。今考此首《寿郑丞相》是韩愈佚诗,而误署韩驹之名,《容斋随笔》所记韩诗佚句应即出自《寿郑丞相》。诗中“郑丞相”指郑馀庆。郑馀庆对韩愈有奖掖教诲之恩,但是柳宗元称其“及为大官,名益少”,《旧唐书·郑馀庆传》说时人“不全德许之”。李翱、皇甫湜所撰《韩愈行状》《墓志铭》均未言及郑馀庆,似在刻意掩饰韩愈对郑氏的阿附。《寿郑丞相》之被刊落,其故或恐在此。
关键词:韩愈;寿郑丞相;韩驹;郑馀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未全据《四库全书考证》校改原因考辩——兼谈《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考证》之关系……张春国
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有大量文字未全按《四库全书考证》校改,本文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得出结论:(1)文渊阁《全书》未全据《考证》校改最重要的原因,绝非仅仅是誊录人员抄写失误。《考证》大量校记系针对《荟要》而作,并非针对文渊阁《全书》,这是文渊阁《全书》未全据《考证》校改最重要的原因。此类情况绝非个例,其书籍数量占《荟要》所收书籍的一半,不容忽视。(2)《荟要》、文渊阁《全书》、《考证》校记均源自底本及其校签。有些书其《荟要》本办理早于文渊阁《全书》本,《荟要》本所据底本校签完整,在办理《考证》揭下底本部分校签后,文渊阁《全书》所据底本校签已不全,导致文渊阁《全书》未全据《考证》校改而《荟要》本已改。(3)《荟要》与《考证》关系密切。《考证》校签最初由荟要处、全书处兼办,最终由考证处汇纂成书。
关键词:四库全书考证;四库全书荟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底本
清人自《永乐大典》勾辑古佚方志考……刘波
摘要:《永乐大典》中保存有大量古佚方志资料,早在清前期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清代未见利用《永乐大典》辑本方志刊刻行世,方志辑佚成果大多融入各地后修方志中,以致现代学者对清人在这方面的辑佚成就评价不高。从方志中可以看到一些清人从《永乐大典》中勾稽古佚方志的事例,如李绂辑宋代临川地方志、周永年辑明初东昌志、孙星衍辑松江府史料、袁锡光辑宋《嘉定袁州志》、李天秀校勘《华阴县志》等,可补充对《永乐大典》辑佚史、流传史的认识。
关键词:永乐大典;辑佚;方志
文化广角
“相如题柱”典故的形成与唐初文人心态……赵鑫
摘要:“相如题柱”是一个与原始事件不同的,经文人改造而形成的新典故。《华阳国志》记载司马相如的誓言题于送客观观门,而非升仙桥桥柱。但因“升仙”二字具有功成名就的美好寓意,与唐初文人心态契合,且“题柱”的画面感更具体,所以约在初唐时,此事被改造成为司马相如题桥柱。此后,“相如题桥柱”被作为事实而载入史地书中;“题桥”“题柱”成为新的语辞,类书、辞典纷纷收录该词条;相关诗赋、戏曲等文学创作的内容也得以丰富。
关键词:司马相如;升仙桥;题桥柱;文人心态
论朱子《诗集传》“旧诂新说”的特点……张钊
摘要:本文通过对勘《毛诗正义》与朱子《诗集传》,提出朱子《诗集传》具有“旧诂新说”特点,即他基本继承了《毛诗正义》中的故训,同时仍能发挥与小序不同的新意。而朱子实现这种解说并不是简单依靠理学理论,还依靠了巧妙的训诂学手段,从中可以窥见其经学独特的理路。由此亦可以更深入地观察汉宋《诗》学的因革异同。
关键词:朱熹;诗集传;《诗经》学;汉宋异同
线装书的起源时间……陈腾
摘要:线装书兴起之后,逐渐演变为东亚汉字文化圈书籍装帧的主流方式。关于线装书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重新检讨线装书的起源时间问题,需要将版本实物与文献记载相互参证。原装古籍实物如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蓝印本《药性粗评》,可以证明嘉靖年间已经出现线装书。杨循吉诗、王穀祥尺牍等书事史料指出,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地区流行用线装订书籍。线装书当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苏州地区,万历以后盛行全国。
关键词:线装书;药性粗评;杨循吉;王穀祥
通行本冯梦龙辑《挂枝儿》《山歌》未收民歌六首及其他……周玉波
摘要:明代戏曲选集《万锦清音》上栏所录冯梦龙辑《挂枝儿》《山歌》,较通行本《挂枝儿》《山歌》多出六首,各首民歌在排列次序和具体文字等方面与通行本亦有不同;《破愁一夕话》中的《挂枝儿》《山歌》,与通行本内容也有差异。
关键词:万锦清音;挂枝儿;山歌;冯梦龙;民歌
论道咸时期清宫“串头本”……徐建国
摘要:清宫内廷“串头本”是一种特殊的演出用本,民间未见记载,主要记录了清宫戏曲的武打场面即武打角色上下场、动作衔接及武打的套路等,是清宫武戏排演的原始演出记录,之前少有学者研究。本文通过道光、咸丰年间宫廷“串头本”的论述,揭示最初清宫武戏演出的真实面貌,并对此时期的宫廷武戏演出特色作以探究。
关键词:清宫武戏;串头本;道光咸丰朝
相关资讯:
感谢《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提供信息!
编辑:西子
排版:大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