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胜泉:良好区域教育信息生态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因专注而专业的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2803

读完共需

8

分钟




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困境是什么呢?又有哪种解决思路可以用来解决此种困境?解决思路的引导之下又可以采取哪些破解方法?在本篇文章中余胜泉教授系统阐述了推进区域教育信息生态形成的关键问题。



 余胜泉教授观点摘要


既使用数据又生成数据,是未来学校信息化的重点。


如果无法形成以数据流转为核心的信息生态链条,那么所谓智慧教育,所谓人工智能应用都是假的。

数据需要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教研员服务,为年级主任服务,进而实现信息的无缝流转。


技术对于教育来说,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革。


 以下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在智能互联网的时代,数据是智能时代的汽油,智慧教育的基础是数据。学校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石,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是最重要的数据平台,连接各种孤岛式的系统,在教育业务流程中形成无缝的数据流,既使用数据又生成数据,是未来学校信息化的重点。

我们的各种系统要能够融入到我们的教学管理、学生服务等各种主流业务中。在业务流程中使用数据、生成数据、推进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无缝流转,形成以数据流转为核心的信息生态链。如果无法形成以数据流转为核心的信息生态链条,那么所谓智慧教育,所谓人工智能应用都是假的。
 
互联网有个梅特卡夫法则,说的是互联网的价值。它的价值跟它连接的节点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你连接1万个节点价值就是1个亿。只有在区域信息化的过程中,把区域里面的学生老师、教育装备以及教育服务工作者连接起来,形成这种链接,才能够真正产生巨大的价值。

01    

核心困境:割裂与孤岛


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具有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流动、社会性分布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
 
但是当前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困境是割裂和孤岛。国内绝大部分地区所推进的区域性信息化,它存在着以下这些困境问题:

观念孤岛:只从技术角度去推动区域信息化,没有系统、全局和生态的工作指导观念,理念与实践脱节、研究与实践脱节;


投资孤岛:只考虑建设投资中的技术投资,而没有考虑运行和维护成本,没有总体成本概念,不可持续发展;


资源孤岛:资源是静态的,不能实现区域内的按需聚合、自由流通,资源的结构不良好,系统性不强,没有经过良好的教学设计,无教学针对性;


软件孤岛:企业软件产品各自为阵,缺少开放的第三方标准应用接口,无法互联互通,协同工作,缺乏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市场孤岛:没有市场观念,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服务购买的机制,解决方案大而全,很多学校信息化盲目自主开发,低水平重复严重。


技术孤岛:基本上是以技术为中心,不能适应变化和变革,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服务技术、知识发现与可视化、物联网、语义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应用孤岛:只推动信息发布、公文流转等基本应用,而如何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管理变革等方面,则较少触及,无法实现流程变革,无法催生新业态。


治理孤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构九龙治学,只依赖行政部门的管理色彩浓厚,而需要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参与的治理思维缺乏。


02    

解决思路:借鉴教育信息生态


想要解决区域信息化表现出来的突出性问题,我觉得可以借鉴教育信息生态的一些思路。教育信息生态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

它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教育实践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规律及其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领域;教育信息生态观关注的不是如何绞尽脑汁去重新建设系统,而是更多关注在既定条件下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通、生成与成长、适应与文化,对信息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调控,实现信息生态的稳定、有序。
 
现在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由于信息投资失衡,90%的资金几乎都投入到硬件环境的建设上,教师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化教育机会。另外数据汇聚不可持续,学校系统始终被少数人掌控,实际上数据需要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教研员服务,为年级主任服务,进而实现信息的无缝流转。
 
低级信息化只关注静态要素的建设,而没有建立起流畅的信息链,使得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流通和交换出现中断,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所到达的每个节点不符合教学实践的流程,偏离实践。普通教师获取有效信息困难,需要付出大量实践努力,才能拉近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的偏离,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非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增加了负担,导致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有非常强烈的抗拒感。
 
构建良好的区域教育信息生态的关键,我觉得要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推进技术架构转变。

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集成,要从孤立的系统到联合的系统,通过标准体系走向联合系统,促进系统从单一功能走向综合服务功能:课程、教学、教师、成长档案、教学质量管理等。

第二,推进应用模式转型。

要以应用为招标,而不是以技术为招标。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招标,重构教育信息化的金字塔,重构信息化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方式,滚雪球是最佳机制。

第三,推进制度的变革。

互联网使得陌生人之间协作成为可能,扩大协作范围,促进社会分工,显著的提高社会效率。如果解读两千年来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会发现,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是技术发展,二是科技与社会分工,借此才得以突破增长极限。
 

03    

破解方法:智能技术+社会分工


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品质、灵活、终身的教育需求和基于学校的标准化、单一渠道的服务供给方式之间的矛盾。

破解关键之一:智能技术运用

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人工智能将会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的不同优势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能力、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更大优势。

破解关键之二:深化社会分工

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体现多人协作和人机协同,不再由单个教师完成,通常需要多个教师组成团队,分别承担更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且在人工智能教师的协助下,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技术对于教育来说,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社会结构性变革。技术运用不仅能提高效率,其普及和渗透还会改变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落实战略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所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手段,更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乔布斯说过为什么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到令人吃惊其根源在于我们不仅是要采纳新技术,更需要调整新的生产关系,即推动技术环境下的新业务流程、新生态的形成。

免责声明 | 本文系“ClassIn 教育信息化”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