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风向标 | “双减”之后,期待“互联网教育服务”百花齐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Author 研究室



本文大概

6110

读完共需

15

分钟



“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教育治理的步伐进一步加快!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落地,8月18日北京市“双减”政策出台,8月24日上海市“双减”政策落地,预计9月各地具体的落实举措和配套细节将集中发布。国务院已经明确将“双减”纳入省政府评价,各省份也会将“双减”的工作情况及成效列入2021年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培行业格局发生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已是定局。


虽然“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教培机构,但在关于教育行业发展前景的种种讨论中,很多人都体现出对在线教育的担忧,关于在线教育的报道,经常出现“风声鹤唳”“山体滑坡”“出路几何”“各奔前程”等词汇。这种担忧代表了很多业内外人士当前真实的看法,也折射出人们容易将“在线教育”等同于“线上教培”,认为在线教育就是将培训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的一种教育形态。这种认知上的混淆大大窄化了“在线教育”的内涵,可能会导致社会忽视在线教育在科技赋能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可能会影响国家继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进程。


因此还是有必要厘清概念,从我国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源头说起,梳理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脉络和治理导向,分析行业“升级重塑”的内涵价值,并提出相关建议。



01    

追根溯源,理解“互联网+教育”的政策基调


2015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中,首次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政策明确提出三个鼓励方向:一是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二是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三是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指导意见》的公布,正式开启了“互联网+教育”服务生态发展的篇章。


▲图/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2018年11月22日,经教育部批复后,宁夏正式启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宁夏将在5年建设期内多措并举实现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五个方面引领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宁夏教育厅厅长李秋玲介绍规划时谈到:推进“互联网+教育”本质上是要推进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变革,创新教育新业态,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


2019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这是国家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高度肯定,也为今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8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会议部署了重要任务,强调要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的新平台。


9月30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22年,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意见》还指出:在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主要内容:一是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允许购买并适当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三是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形成高质量线上教育资源供给。


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发布《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有序发展在线教育。重点提到:加快智能技术应用,推动各类综合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使用更多数据化、信息化、多媒体化教学工具,改造提升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开放式、泛在式、个性化在线学习,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新场景等。


从2015-2021年以来政策发布部门的层级和推进脉络可以看出,推进“互联网+教育”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而促进在线教育发展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在线教育发展的定位和价值导向:一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供新型教育服务;二是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育融合发展,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三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到,今年将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明确“互联网+教育”在新阶段的定位、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02    

探寻边界,解读“在线教育”的治理导向

2013年被称为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育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在线教育出现爆发式增长,融资案例层出不穷,到2019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到3000多亿,用户数量达到1.6亿,并且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长,除教育机构外,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400多万教育相关企业中,在线教育相关企业数量达70万家。但就像所有新生代互联网产品市场一样,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快速、野蛮增长阶段之后出现了行业乱象、争议事件和无序发展的倾向,国家也同样加快了对在线教育规范治理的步伐。


2019年1月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进入中小学校园。


7月1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等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9月5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治理教育移动应用乱象,补齐监督短板,营造优良发展生态,促进教育移动应用有序健康发展。


11月25日,教育部印发《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落实教育移动应用备案制度,加强教育移动应用事中事后监管


一年之内发布四个重磅治理文件,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对在线教育发展的引导与规范。


但是,有些企业和机构并没有十分重视这样强烈的信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动了线上教育培训的发展,也更加集中爆发了很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如广告泛滥、虚假宣传、应用垄断、违规采集个人信息、制造教育焦虑、疯狂“烧钱”恶性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等。导致在2021年两会期间,对于校外培训和在线教育严格规范治理的呼声达到顶峰。


2021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强调: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教育活动等民办学校应当取得相应的办学许可。这意味着国家将要从源头上治理在线教育,规范在线教育企业资质,对在线教育市场实行总量控制。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落地,明确指出: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各地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审批准入,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其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


8月18日,北京市“双减”政策公布,8月24日,上海市“双减”政策公布,均全面落实了相关内容。这说明在线教育治理已经进入到有服务标准和准入机制的新阶段。


其实,在线教育的规范治理本质上是国家深化“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以上对政策的盘点清晰呈现了在线教育的治理路径和内在逻辑。从政府层面,初期不设置准入许可,对在线教育总体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初衷十分明确,但规范治理是随着行业成长而动态发展的,一定会经历从“适度”到“严谨”的过程。对“双减”背景下线上学科培训的治理,重点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扰乱教育改革发展的行业乱象,并不是针对整体在线教育行业。“双减”政策对“线上学科教培”治理的目标导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边界,杜绝扰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规范行为;二是明确属性,让教育回归育人属性和公益属性;三是明确定位,服务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四是明确标准,规范企业资质和建立准入机制。这四个导向划出了线上学科教培发展的边界和底线,也给整个行业发展提出了重要警示:企业必须要跳出“片面追求快速扩张和经济利益”的思维误区,回归教育本质和初心。


虽然“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占较大市场份额的线上学科教培将受到很大冲击,行业格局也将发生重要改变,但分析国家的政策基调可以做出两点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力度可能还会加大;二是对线上学科教培的严格治理不会影响对在线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因此,在整体行业格局发生重要调整的形势下,在线教育企业更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是如何“升级重塑”,积极适应新格局,并努力实现新格局下的可持续发展。



03    

升级重塑,做好“互联网教育服务”的价值判断

“升级重塑”是对行业的期待,更是对企业的挑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换个赛道,换个服务群体或服务内容,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等升级企业的产品服务供给。按照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由原来偏重于线上、校外的教育服务业态向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育常态化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新生态,为各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数据服务、资源服务等等。在升级重塑过程中,建议企业要把握好互联网教育服务三个重要的内涵价值。


第一,是否在做创新型的互联网教育。如果企业只是将传统的内容和模式从线下搬到线上,那这样的产品服务是没有多少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也注定会被市场淘汰。创新型互联网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二是可以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可以带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四是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五是可以满足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六是可以拓展更多的教育应用场景;七是可以融入开放的教育生态等等。因此,企业一定要考量自己是否在做创新型的互联网教育,还是说只是在做线下教育的线上搬家。


第二,是否在做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成年人学习方式和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在线学习以37%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网目的的第三位,这意味着互联网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可忽视。因此,企业需要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合理兼顾的平衡点,产品服务应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视力保护、学习负担、网络环境、信息安全等因素,当企业的产品服务与这些因素相冲突时,一定要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


第三,是否在做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互联网教育。“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部官网曾转发一篇文章《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路子多》,文章提到了七种被官方认可的转型方向:一是助力校内教育;二是加强素质教育;三是指导家庭教育;四是发展职业教育;五是服务终身教育;六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七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可以看出,这七个方向紧紧围绕“企业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定位,引导企业服务教育的改革创新、服务人的终身学习,助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因此,企业需要守好“有益补充”的定位,顺应行业格局的变化,摆脱路径依赖,将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投向国家鼓励的创新方向和细分领域,推动行业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服务新局面。



04   

“双减“之后,转型建议及对政策的期待

“双减”政策落地之前,很多在线教育企业更加关注中小学学科培训领域,缘于这个领域用户基数大、需求刚性、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却忽视了国家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深化教育治理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巨大决心。当前,这部分企业正处在转型的过渡阶段,虽然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但还是要勇敢地面向未来,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在这里,从政策理解的角度,为转型企业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一是建议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对于违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产品服务尽早转型或舍弃。按政策要求合法合规经营,不要游走于灰色地带。


二是建议更加关注学校对优质资源、平台、工具、终端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和创新应用需求。将业务从面向学生转向面向学校,从服务校外转向服务校内,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是建议理智分析转型或升级目标,对政策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要注意政策之间的关联,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当前重点推动的战略举措选择适合的领域。避免盲目跟随热点,避开同质化严重或商业模式不清晰的领域。


四是建议收缩精简传统的业务类型,布局服务国家重要战略的新兴细分领域,发挥科技赋能教育方面的优势,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或行业链条的某个环节做精做透,避免贪大求全。


五是建议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构建企业发展的外部生态,明确战略定位与合作模式,与其他优质企业形成良好的链接和互补关系,融合协同发展。


六是建议积极开展和高校、教科研机构、行业平台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在理念落地、方向研判、模式创新、路径规划、深度服务等方面寻求科教支撑和智力支持,以便在未来发展中少走弯路。


当然,无论是推动在线教育企业的转型升级,还是优化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结构,都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强有力地政策推动。因此,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最新政策,明确“互联网+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定位、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鲜明地指引教育新业态的服务供给方向,坚定行业发展信心。


另外,也希望各地政府加快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育常态化融合的保障机制,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为优质的互联网教育服务进入学校提供更多路径。发挥企业在科技赋能教育方面的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教育模式,推动各类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最后,从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建议国家和地方逐步推动对互联网教育服务企业的认证制度,推动建立行业服务的质量标准。有规划的建立互联网教育服务供给门槛。搭建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汇聚优质企业资源,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供给。


| 本文来源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由教育信息化100人编辑整理。


“教育信息化100人”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持续关注专家观点、最新资讯、前沿报告。我们正在寻找 “中国教育信息化100人”,希望被采访或者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添加我们微信:jiao2101708013,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政策风向标 | 回看十年,我们来捋清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逻辑和实施路径!


大批“互联网+教育”新政将出!教育部回复“关于尽快建立地方多级教育云平台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创新方向


“十四五”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态势分析与前瞻


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布 将深入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