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余胜泉:重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余胜泉、汪晓凤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2233

读完共需

9

分钟


作者 | 余胜泉、汪晓凤
来源 | 开放教育研究

 

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处在流水线时代,学生在集中的地点接受统一模式、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的教学,选择余地不大。学生是流水线上锻造的产品,需压制个性来适应固化的学校体系。这种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正受到挑战。
  
以互联网、分布式新能源以及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其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制造、柔性化制造和智能制造。这种革命已经对教育的核心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发生了改变,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内容和服务的提供者发生了改变,除了老师,社会上还有很多服务提供者;资金来源发生了改变,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成为重要的教育资金来源;考试的提供者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社会化考试得到公众认可,高考英语也将步入社会化考试的行列,等等。
  
随着这些教育要素的变化,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互联网将重构学校的教育生态,改变学校运转的基因,具体包括:
  
第一,重构学习环境。未来学校的学习环境将更加智慧化,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由学习环境所提供的丰富资源、知识建构工具和教育服务。
  
第二,重构内容供给。教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所能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生可以从校内和校外共同获取学习服务,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验。
  
第三,重构教与学方式。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社会性学习、游戏化学习、仿真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实时协作学习、有充分社会交互的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更加强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准备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更多表达沟通、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四,重构管理和评价。管理和评价越来越多地基于客观的数据信息。所有的教育、教学、学习和管理活动都将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管理从事后补救变成事前监控和预警,越来越智能化、可视化。
  
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又将形成“互联网+教育”的供给新体系。这种供给新体系将改变资源与服务治理机制,打破僵化封闭的传统供给体系,实现传统的教育供给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种以公众消费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理念、新服务、新机制和新体系,其核心要点包括:

一是理念转型,从单纯供给什么就消费什么的供给观转为双向互动的协商供给观,强调消费驱动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是让老百姓有所获得,忽视了民众的获得感,再多的供给都是低端供给、无效供给。
  
二是将传统的线下供给变为线上线下融合供给,形成借助于互联网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方式。互联网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优势,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线下教育供给的局限,实现线上线下供给的无缝衔接与补充,丰富不同利益主体获取教育服务的途径和手段。
  
三是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服务开放,汇聚除学校以外的各类相关教育服务机构服务资源。从教育内容提供者角度看,社会化供给、群建群享的机制,能为教育供给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内容来源。利用互联网在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和智能服务方面的优势,在建立科学的准入、评价、监管规范的前提下,能促进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协作与互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服务供给统一战线,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教育供给学习者需求的精准诊断与测评。由于互联网能够通过数据精确了解每个个体的需求,且不需要大规模人力投入就能实现对每个个体的及时反馈,因此互联网在教育服务中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新的供给体系将以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中心,精准诊断和测评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并为学习者推荐和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学习服务和学习伙伴。
  
五是建立新型的资源与服务治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教育供给投入体系。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满足,必须要有多样化教育供给的投入。从教育供给的责任主体(政府)角度看,政府作为教育资金投入唯一提供者的格局将被打破。在互联网时代,民间资本可以在教育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制度创新,结合本地教育需求,向社会教育服务机构购买资源和服务,科学引导社会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公共服务的短板,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全覆盖与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双赢。
  
六是建立独立、透明、基于数据、可信的第三方教育服务评估体系。从教育供给的质量评价角度看,社会性、第三方的服务质量评估机构将更多地介入教育领域。他们在融合大数据、社会信任计算等方面的先进评估方法,将为准确评价教育供给质量和效果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信息;公开、透明、大数据计算的认证体系,不仅能规范和促进教育服务的良性发展,而且可以确保教育服务水平的稳定与持续,还可以基于过程数据评价质量,更容易导向消费驱动。总之,重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生态,打造“互联网+教育”的供给新体系,可以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由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学科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结果目标导向向发展目标导向的转变,这是教育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注: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本文来源于《开放教育研究》。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转载稿件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正在寻找 “中国教育信息化100人”,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添加我们微信:jiao2101708013,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北师大余胜泉: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


北师大余胜泉:大规模在线教育后将呈现教育新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智慧教育服务生态体系构建


余胜泉:未来教育时代——教师+人工智能


余胜泉:良好区域教育信息生态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