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大学陈明选: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路在何方?

陈明选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4763

读完共需

13

分钟


近日,在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江南大学的陈明选教授发表了题为《教育技术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下的研究成果转化》的精彩演讲。


在会上,陈明选教授提出,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转化,是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技术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分享 | 江南大学陈明选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来源 | 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以下内容据陈明选教授的大会发言整理


怎么把研究变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变成我们真正的教学行动,实现产学研结合下的研究成果转化?今天的主题是技术赋能教育,在这个时代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教育的变革。
 
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特征。智能时代的技术不仅从衣食住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赋予了教育新的特征。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育手段的方便智能、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学习环境的立体智慧,人际交互的高效便捷这四个方面。
 
教育技术在有显著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第一,在当今技术促进教育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科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凸显学科优势,突破边缘地位,提高社会认知度?
 
第二,当智能时代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门槛越来越低的时候,教育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第三,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如何才能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产生教育推动力和影响力?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路在何方?教育技术学的核心贡献在哪里?我觉得,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转化,是我们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有知识的人很多,有智慧的人难找,你找到了有智慧的人,却难找到把智慧变成生产力的人。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能再笼统地说要重视知识,我们更要学会把知识卖个好价钱——这是智慧的价值。
 
科研成果转化是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路径。


01

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背景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是智能时代社会的要求使然。
 
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传统社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社会,不需要科技知识与生产劳动结合。信息智能时代,使得知识与智慧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生产要素,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竞争力的来源。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基本国策,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归宿。我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要求:
 
2016年教育部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促进教师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
 
但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还未引起高度重视,很少讨论成果转化的问题。
 
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为教育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动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7月(CNNIC)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13.19亿人,占据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已稳居世界第二位。
 
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研资讯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消费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2013年2692.8亿元,2019年4300亿元。随着5G、AI、VR/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预计2021年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是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促进教育技术研究成果在学科界、教育界、产业界的形成、沟通和转化,让教育技术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有研究、有思考、也发表了文章,但是怎么把它变成行动力?
 
目前中国的科研成果转换率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教育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更低。举一个典型案例,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4日报道:清华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团队研发的“清华教育在线”系列科技成果转让5050+3200万元,在300余所本科院校,150余所职业院校推广应用,支撑在线课程超过100万门,日常受益师生一千万以上,成为响应国家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志性案例,在全国同类学科中首屈一指。
 
从以上案例能够看出,我们教育技术的产品获得了更多的应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日新月异式的发展,教育技术如果要扩大影响力就要注重研究成果服务于决策及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需要勇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实施案例、开发的平台工具、教育资源等拿出来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共享,与企业合作开发教育产品。其实各个学校教育技术学者不同程度与政府、校企有合作项目,但合作机制、规模、深度有限,科技成果转化比例很低。
 

02

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研究和市场存在不同的逻辑倾向。
 
做研究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出发点,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在转化的过程当中,研究和市场存在不同的逻辑取向。

高校科研是课题驱动、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活动,始于对概念的界定和问题的厘清,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创造过程。
 
在学术逻辑支配下,研究者倾向于“为学术而学术”发论文、写著作、报成果、拿项目,不太关心课题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成果转化,使得很多研究成果在课题完成后就进入了档案室束之高阁。
 
仅仅是教育技术,我们整个教育领域获得那么多的大奖,但是我们是不是从这些获奖的作品当中获得了启迪?可能这些大奖只是评委看到了,大部分人都没有享受到。也就是说,我们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做研究,获了很多的大奖,但是这些用处在哪里?
 
企业生产是市场导向的活动,始于产品市场前景和生产开发能力的衡量,基于大量的经验化活动之上,是将抽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
 


企业和学术的取向确实是不一样的。政府一般是通过招标的形式来承担任务,市场则一般是通过专项课题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学术则是自选课题,自由度比较大。
 
第二,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缺乏本土化理论创新。
 
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由于缺乏生根理论的研究,也缺少植根于本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导致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借鉴国外经验,因而难以结合本土的实践进行成果转化。
 

 
我们的研究应该基于核心理论,整个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应该是有支撑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树干部分,或者是树的分支,如果太阳提供养分,对树叶部分的热点研究会对我们的整个研究起到强化的作用。

 
而我们的研究往往聚焦在树叶上,集中在这些研究热点上,秋风一吹,树叶便会落了满地,这对树的主干部分是没有支撑的。
 
第三,研究者缺乏实践意识与能力。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导致了研究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
 
很多研究者追求在学术理论上能够自洽的研究结论(自说自话),但由于很少将研究应用到自身教学实践中,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提出的结论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转化到实践活动中。我觉得这也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第四,研究成果本身带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涉及到人的实践活动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地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不一定会遵照研究者预先设计的路径发展。
 
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用要通过学习绩效的提高才能反映出来,需要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时间,具有滞后性。
 
第五,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缺少发布共享的渠道与机制。
 
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缺少推介、发布、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大多研究都止于论文、著作,而获奖、软件、工具、平台、解决方案难以让更多的人分享。教育技术的研究有什么成果,我们怎么来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企业有哪些需要我们研究者去做的?我们需要这种分享的平台。
 
教育技术研、产双方信息不对称,企业关注的研究者不知道,研究者关注的企业不需要。不仅仅是企业,学校也一样,有时候会出现理论离学校的实际情况太远了的感觉,理论如何解决真问题?
 
 

03

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教育技术研究者要有成果转化意识。
 
教育技术研究者要有成果转化意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到了我们未来的发展。
 
研究者需要端正课题的研究思想,把握课题研究本质,关注国家、社会、机构、教育实践的关切和需要,研究真问题,认清课题研究功能,强化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结果导向。这里所说的真问题是指,研究的这个问题得是现实当中确实有的,而不是头脑里凭空想象的问题。
 
关注研究成果应用的社会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需要等)。
 
要善于借助具有实践经验的中介机构,解决研究中的对策建议不符合实际的问题,从而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二,加强与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合作。
 
寻求市场化、产品化的研究开发合作。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高校提出合作项目,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并与企业人员进行成果的试验,最后双方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
 
教育技术研究者与企业共享知识产权。教育技术知识产权是无形的资产与生产力,在企业生产中可以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双方签订协议的前提下进行知识产权的共享是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三,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高校具有知识创新的优势和潜力,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许多综合性大学周围都建立了高科技产业园区,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建工作室、就业基地等,逐步实现研究成果从理论向时间的转化。
 
第四,教育技术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把理论变成方法,就是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变成教学方法,用于自己的课堂。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个现象是,自己说的自己没有去做,甚至自己是这么讲的但是自己的课上都没有用。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理念方法变成自己的教学行动,这样自己的学生才会受益,学生、教师才能得以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辐射其他学科,就是基于研究成果开展跨学科合作,指导其它学科的教学改革,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我们不能局限于内部的小圈子,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其他学科认可,这样才能有影响力。影响了其他学科,受益的是广大的学生,最终逐渐实现师生发展,提高学科影响力。
 
第三个阶段是产出教育产品,校企合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教育产品。在这个阶段,受益者应该是学习者、企业,以及社会。相对应的,所产生的效益则是学习者发展,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收益。
 
第五,加强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
 
我们的教育成果需要分享给更多的人。
 
利用学术组织、市场推动定期举办教育技术科研成果发布会,搭建成果展示、交流、推广、支持的服务平台,吸引教育技术专家、投资公司、教育技术企业、关注教育的媒体参与。
 
建立起成熟的教育技术科研、教学、生产的信息交流及成果分享平台,消除研、产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低成本的交流方式和透明的信息渠道。

 


04

结语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转化,是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技术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呼吁我们的各位学者要关注研究成果转化这一条必由之路。

注:陈明选,系江南大学二级教授,原江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现任江苏省重点研究基地”互联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正在寻找 “中国教育信息化100人”,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添加我们微信:jiao2101708013,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教育部吕玉刚司长: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华南师大柯清超:数据驱动教育变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北师大张婧婧: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什么?


上海交大苏永康:教师如何拥抱混合式教学必然趋势


江南大学王志军:教师如何做OMO混合式教学设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