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倪闽景:教育新基建的本质是行动,不是规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校长传媒 Author 倪闽景



本文大概

4706

读完共需

15

分钟


基建是基础的根基,没有基建,就没有可供生长的生态土壤,当基建发生“新”的变化,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就必将发生。教育新基建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如何用新基建更好地为教育赋能?


作者 |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
来源 | 新校长传媒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教育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的第一年。站在这样的一年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双减”以后,不难发现一种激烈的矛盾:学生活动空间不足,建设标准过低,造成学校教育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缺少社会实践和创造性活动。

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新基建也是国家新基建的一个部分。基建是基础的根基,没有基建,就没有可供生长的生态土壤,当基建发生“新”的变化,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就必将发生。

一个巨大挑战也就摆在了学校面前:教育新基建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如何用新基建更好地为教育赋能?


01

不只是高新技术设施,

正确理解教育新基建的价值取向


教育新基建的价值取向有三个:

一是活动化。新基建在教育中应用的根本任务一定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新基建要倡导学生开展实践,特别是在科技实验室、体育和美育场馆上下大功夫。

二是多样化。多样化是创新的源泉,教育新基建的多样化,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导向。学校千遍一律,教育就没有活力和特色。

比如,作为新基建一部分的信息化,很容易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大家布置一样的作业,反复操练一样的题目,这种情况就会加剧应试导向,使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反面。之所以要倡导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其主要价值取向就是培养学生不一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为学生未来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三是开放性。从一所学校角度来看,不可能有大量的经费来做很大的教育平台,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把社会上各种场馆和资源转化为学校的资源。


实际上,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新基建从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体制内自己全部完成。上海的新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其系统就是专门从事语音研究和开发的企业来协助完成的;上海目前推进的实验操作考试人工智能赋分系统也是由企业先行探索才实现的。

归根结底,教育新基建的本质是行动,不是规划。

很多校长,非常主动融入变革,一直在探索。但是,以信息化为例,过去十年、二十年投入了大量经费,许多学校却像打水漂一样什么都没有留下,因此校长们现在非常谨慎了。

世界上永远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技术发展、硬件迭代只会越变越快,不再可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让你充分地去理解和适应,我们一方面要珍惜财政经费,另外一方面还是要主动行动,必须学会在变化中去应用,在变化中去实现教育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明白,新基建可以很好地解决部分问题,但肯定没有能够完美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这好比要过一条湍急的河流,你一定要学会在激流中划船,如果等待片刻,就会远远落在后面。

以学校的数据为例,不去收集就不会有;别的学校收集的数据,不等于说我们学校就可以拿来用的。因为学校不一样,孩子不一样,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数据就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收集才是自己学校的数据。


02

怎样的行动方法,

才能释放教育新基建全部内涵?


新基建的价值需要应用场景来实现,无论多么先进的设施、技术,都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应用,从而实现价值。

一是突出新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并且是围绕问题解决的思路合理应用技术,让教师体会到真正的进步和突破。


密涅瓦大学作为一所著名的创新型大学,学校除了第一年在本部教学以外,其他3年的学习会在全球6个重要的城市开展,其主要支撑就是信息化对学生的远程教育,应用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学校真正的价值在于突破性的课程设置和全球化的学习设计,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回看国内,“双减”将作业作为学校教育转型的重要抓手,如果老师在学校教育中使用新教学,将打开作业设计的新空间。这里我提供三个思路的应用:

  • “开放式作业”

英语口语、语文朗诵、制作小视频、速记等作业制作小视频,锻炼学生用视频方式叙述故事的能力;又以体育为例,跳多少绳、拍多少球这样的作业,现在可以被记录下来,学生和学生之间甚至可以在线上进行比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坚持——这些都是社会需要的新能力,而新技术让教师能够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能够做这样的作业。

  • “不一样的作业”

搭建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剔除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推送学生未掌握的那些内容,这是精准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减负需要避免学生大规模的操练。原来,每个学生做一样的习题、作业、卷子;现在,技术能帮助老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技术的个性化推送也能解决学生真正面临的问题,让孩子学习的时间变少、效果更好。

  • “快反应的作业”

作业训练里有一个原则叫高反馈、快反馈,即学生做完马上能知道错误情况。过去学生晚上在家里做作业、老师第二天白天批改作业、学生第三天才拿到情况反馈,较长的反馈时间会使学生早已淡忘了作业时碰到的困惑,导致知识巩固效果不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立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予以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得到支撑,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


二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拓展学习“新空间”。


上海基础教育的生均经费已经很高了,但和美国相比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而相比教师收入而言,中美教师差距已经很接近,因此,中美教育投入差距主要在于教育教学上的差距。

以体育、美育为例,日本也是人多地少,但是日本中小学校里的体育和艺术场馆占到学校建筑面积的一半以上,孩子们上篮球课换上篮球服,上柔道课换上柔道服,上完体育课还可以洗澡,差距显而易见。

再比如,我们学校艺术教育中使用的乐器、音响质量普遍不高,有是有了,但是设施设备质量低下会造成美育质量的低下。

学校教室的光源也普遍质量不高,教室灯光不达标直接导致近视率居高不下,国家虽然出台了教室光源新标准,但是只有少部分学校在按照新标准实施灯光改造工程。

还有关于实验室的改造,当前我们中小学大量的实验室都是我小的时候做的,很多实验室的设备只为学校生产,需要更新迭代。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英文缩写为TJHSST),是美国排名前二的科技高中。他们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包括天文与天体物理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机器人实验室、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实验室等等,他们的孩子在里面做潜艇,做飞机,做卫星。

“新空间”,既指客观的、物质的,也指精神的、无形的。

因此,在中小学课程建设方面,也要对以基于纸笔学习和考试为主的现状进行大的变革,一方面要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课程可以选择,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新的学习空间。发达国家有些学校可以为一名学生开设个性化课程,一些优秀高中生甚至在学校做卫星、做潜艇、做飞机,我们最优秀的高中生却总是在做题。

云学校是基础教育新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孩子们课后去培训机构成了热潮,家长不堪负担,主要原因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确实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教育部门要把各年段最优秀的老师组织起来,搭建一个智能的云上虚拟学校,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直接和最优秀的老师互动答疑解惑;利用学科自适应技术,为学生发现学习当中的问题推送智能服务;甚至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学,形成干净、方便、公益、高质量的学习平台,以此减少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或者参加高收费线上培训的意愿。

上海现在在启动做一个云上学校,在空中课堂的基础上建一个云上学校,云上学校将集聚上海最优秀的老师,集聚最优秀的资源,为我们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元宇宙”非常热,它在学习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它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新的学习空间,今后孩子们可以沉浸在元宇宙的世界里,穿越到宏大的古代战场体验历史的转折;可以进入虚拟的人体世界中学习生命的知识,可以到达宇宙边缘观察类星体的奇幻;也可以与圣人先哲直接对话,分享智慧思想;当然更可以模拟飞行在世界各地繁忙的机场上空,掌握飞行的要领。

最重要的是,学习即创造、游戏即学习将在元宇宙中得到完美体现,可以通过项目学习,全体同学一起构建一个从未有过的生命体,来了解生命的特点;可以通过制造一个飞往火星的飞船,来学习物理知识和天文知识;还可以自己设计一套社会规范,来模拟不同规则下人类演化的形态。

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教育新基建的内容。


三是教育内涵高质量的核心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力。


  • 以学生立场思考新基建应用

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标不是去增加知识的数量,而是为孩子的发明和发现创造可能,塑造能做不一样事情的人”。

因此,教育新基建一定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应用于教育管理当然有必要,但其根本目的是在课堂教学深度转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在于促进学生知识、思维与情感的发展,新兴技术与基础设施,同样要以此为目标。比如传感器和数字处理系统,要用于为学生在实验室里自己采集数据、探究和发现科学规律提供重要支持。再比如新型的互联网钢琴,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远程辅导,并采集学生练琴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也因此,我们要对技术有敬畏感。为什么人们对于学生头戴大脑波分析仪或者应用人脸识别实时分析学生表情会这样抵触?本质上是社会对这样使用技术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觉得人被机器深度控制了。

越个性化服务,需要越精准的信息支撑,学习者在得到大数据指引的同时,必定越透明,这不仅仅涉及到家庭地址、通讯方式等这方面的显性隐私问题,更涉及到智力水平、兴趣偏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隐性隐私问题,由此会产生许多两难的教育伦理,数据使用者如果对这些数据没有敬畏,那么势必会产生许多匪夷所思的后果。

比如,有没有必要把所有数据全部都记下来?如果这些记录的内容都会作为最终评价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每一次考试都压力很大,无形之中促成了“内卷”。这一问题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

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比如我们也应该提前思考元宇宙可能给学习带来的困扰。元宇宙实际上是人类意识的数字化,并非世界本身,有些人可能是元宇宙的王者,但在现实世界里有可能一塌糊涂,这也是赛博朋克的原意。

因此,学习应该是通过元宇宙来促进人在现实世界里的智慧和尊严。过度地沉浸在元宇宙世界里,不仅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更会对人的意识世界产生反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对大脑基础连接产生严重影响,最后导致“到底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这样的人生迷幻。


  • 给到教师持久、充分的支持

几乎所有学校在新技术应用上一定会出现“二八现象”,推进教育新基建也不例外——只有20%的人会积极主动去尝试,而80%的人会比较被动。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骨干教师引领,坚持不懈地推进,否则容易半途而废。我们看到,许多一开始做得很好但最后没有把信息化推进坚持下来的学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教师的持续支持,而不是因为经费原因或者技术原因。

学校还需要注意,推进新基建工程时,同样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上级部门的想法往往不一定适合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再加上行政领导经常会发生岗位变化,导致原来的建设思路和投入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造成半拉子工程,从而让全体教师迷失方向。因此,只有学校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主动出击,久久为功,才会形成良好局面。

注:倪闽景,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文章综合整理自作者于第六届、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的演讲发言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正在寻找 “中国教育信息化100人”,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添加我们微信:jiao2101708013,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西南大学刘革平 :元宇宙将成为教育新基建的一个重要领域!


朱永新:用教育新基建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四个建议


教育部雷朝滋: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逻辑


北京大学尚俊杰:学校究竟需要什么“新基建”


华南师范大学钟柏昌:深入理解教育新基建的时代内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