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未来学校将从“工业化教育”迈向“智慧型教育”

曹培杰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2935

读完共需

12

分钟


导读:近日,在现代学校治理改革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未来学校将从“工业化教育”迈向“智慧型教育”》的主题报告。


曹培杰副主任谈到,人工智能时代下,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教室是融合新技术力量的“学习村落”,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习方式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在教育管理上,从科层机构走向弹性组织,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度,形成协同创新的网状治理结构。


观点 | 曹培杰来源 | 现代学校治理改革发展研讨会


 以下‍内容根据演讲实录摘编整理


未来学校是近几年的一个热词,到底什么是未来学校?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哪些重点?

传统学校是工业大革命时期逐渐形成的,很多人都把传统学校视同“教育工厂”,它们非常类似,比如教室里是一排一排的桌椅,学生坐在固定的桌椅上听老师讲课,跟工厂的车间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操作台变成了桌椅。学生入学后按年龄进行分班,按照统一的流程进度进行课堂教学,学期末开展考试,达到相应标准后升入更高的年级,并以此往复、循环不止。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以及社会分工体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教育体系正在急剧过时,社会转型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学校,是一门时代学,每一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比如“双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教育管理者可能认为技术更多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所以可能觉得不是那么重要,实质上它是非常重要的。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家回顾美国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发现,教育和技术之间存在一场持续不懈的竞赛,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就是这场竞赛带来的结果。

人工智能何以影响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个领域、哪个行业调整最大。那么,教育可能是人工智能时代冲击最大的领域,它不是一个学科或环节的调整,而是全方位挑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甚至连教师角色都需要重新思考。

比如工业领域,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其实上是某一个环节的替代。但对于教育来说,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跟过去不一样,工业时代更加强调读写算,未来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素养、情感素养等,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力,包括课堂教学方式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技术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教育领域。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大规模的标准化教学,有可能会转向什么?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按照他的进度来进行学习,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学生的数字画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课程内容也会出现新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内容外,可能要加入更多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尤其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

智能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学校非常关注的话题,甚至连老师的角色也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未来有可能除了人类教师以外,还会出现人工智能教师。在这样的场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素养都需要重新思考,所以人工智能对教育是全方位的挑战。

那么,对于教育管理者,应该注重哪些领域?

01

提升学习空间领导力


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每间教室不应都工厂车间似的一模一样,而是融合新技术力量创建“学习村落”,通过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设计,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欧洲未来教室联盟提供的未来教室模型,在欧洲已经有60多所学校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建设学校。

学校的教室怎么才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把教室变成灵活重组的学习空间,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教室里面的桌椅有可能不是完全固定,可以带轮子,可以重新组合,为什么?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有老师讲学生听,不仅仅有坐着不动。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小组合作研讨,项目式学习,课堂上还会有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学方式非常多元化。随着这种方式的变化,老师的教学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拓展。

建设非正式学习区,给学生提供活动交往空间,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不仅仅只有知识性的学习,还有情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能力更加重要。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下,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维度,在学校里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正式学习区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建设实践活动区,拓展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例如创客空间、制造工坊等特色教室,学生可以动手探究,制作一个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非常重要。

此外,还要建立学校的教育大脑,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情境感知技术,自动响应学生对温度、光线、声音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状态下捕获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提供学习诊断报告、健康分析报告等,并为学生设计最优学习路径。

02

提升学习变革领导力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逐渐失去价值。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人工智能往往比人更具优势,所以学习方式要变,要从原来的“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为未来人才。

过去老师们经常跟学生讲,要好好读书,认真听讲,把这个知识掌握牢,进入社会以后会用到。今天越来越强调让学生在用知识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在动手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


开展深度学习,是未来课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停留于知识的表面,逐渐进入到知识的逻辑,知识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还原知识的丰富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近专家真实性工作过程的机会。

开展跨学科学习,以前是分科教学,未来强调通过跨学科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STEM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甚至还包括人文艺术,STEM将其综合在一起来开展跨学科学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跨学科,就没有STEM教育。

开展无边界学习,学习可以在课堂里,也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农田里、工厂里,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开放办学,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教材不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而是把世界变成了学生的教材。

03

提升教育管理领导力


传统学校,基本上是采用科层制,一个校长、三个副校长,分管教学、德育、后勤,分工明确、等级分明,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对新变化、新情况、新形式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

未来,学校管理将从科层机构走向弹性组织,强调扁平化、协同和赋能。在一线教学的工作者,往往最了解一线教学的所有动态,所以应该赋予他们决策权。各个组织之间,职能虽然是分开的,但工作还是应该协同。科技赋能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给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上的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

教育管理者,应该越来越注重激发学校办学的内在活力,让学校享有教师评聘、经费使用、课程安排、育人方式(包括弹性学期、混龄编班等)等方面的自主权,在学校层面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校去探索。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度,建立家校共育平台,让家长、社区、社会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上来,形成协同创新的网状治理结构。

总的来说,未来学校有无限可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不断去探索、突破,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未来学校模式,从而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


注:曹培杰,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焦晓娣: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jiaox1008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教育部长怀进鹏: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教育部吕玉刚司长:将信息化作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未来课堂的三大转型方向


深度 | 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深度 | 李克东教授: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