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年习俗】年前年后那些事

2017-01-26 信贤川 原平文化生活

 

年前年后那些事

文/信贤川



寒来暑往,很快就又要过年了。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小时候一到过年,肯定有新衣服穿。只是全身上下除了袜子是买的,别的都是母亲买回布料和棉花,一针一线缝制的。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不买现成的衣服。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价钱贵;二是不一定合身;三是附近的供销社不卖整件的衣服。棉花和布是凭票购买的,每人每年有七两棉花票、一丈八尺布票。农村人没多少钱,这些票一般是够用了。


每到除夕,母亲就把做好的新衣服都拿出来,我们兄弟姐妹一人一套,整整齐齐地放在炕上。我们迫不及待地试穿,你瞅瞅我的,我摸摸你的,大家心里乐开了花,父亲和母亲也欢喜得合不拢嘴了。第二天出去拜年的时候,邻里乡亲都夸我们的衣服又合身又好看。


那时候母亲不但给我们家做衣服,还要给全村人做。甚至周围村子里的一部分人也来找我母亲做衣服。每年冬天,人们送来的布料一摞一摞堆得老高。母亲整天坐在缝纫机前,弯着腰,弓着背,两只手前拉后拽,两只脚上下翻动,一刻也不能休息。缝纫机“噌噌噌”的声音从早响到晚,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心疼。

 


由于母亲特别忙,我们家过年吃的东西多是父亲操持的:那时候家里每年都要杀一只羊。小雪过后,父亲特意误一天工(那时候村里的人一般是天天劳动,不能休息的),早早的起来,烧水、磨刀、准备各种工具。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忙活了,院子中间放一张矮桌子,父亲抓住羊的四条腿,把羊提起来放在桌上,然后照例把前腿交给我,后腿交给两个弟弟。我把两条羊腿并拢来,死死地攥着,紧张地看父亲杀羊:父亲左手抓住羊角,右手拿刀,向羊的喉咙割去,鲜红的血汩汩地流进事先放好的盆子里,羊挣扎几下就不动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剩下的事就好办了,父亲剥皮、剔骨,我跑前跑后的倒水、拿东西,小手冻得通红也不回去。等到全部料理完了之后,父亲把羊的脾割下来,上面划一刀,撒上盐,放在火炉子下面烤熟了给我们吃。我们忙活一天就等着吃这个,感觉特别香。至此,我们知道年越来越近了。


其余的活舍不得误工,都是起早搭黑加班完成的。下午收工回家就开始磨豆腐(那时候村里没有通电),炕上放一口半截大缸,上面架上小石磨,搬一个凳子坐在大缸旁边,手握着石磨上扇的磨把,绕着下扇转圈。不紧不慢地、不停地摇,右手酸了换左手,左手困了倒右手;你累了就歇会儿,我来摇。天黑了就点上煤油灯。豆瓣不能添得太快,快了磨不细。就这样,三四个小时以后,好不容易磨完了。然后才能依着做豆腐的工序,一步一步的做。等到豆腐做好的时候,早就大半夜了。


还有一种用小米面做的饼,我们叫“摊饭”,至少需要两个早上一个晚上才能完成的。第一次,我和父亲天不亮就起来,背上谷子到石碾上碾米,推着那碾子不知转了多少圈,米终于碾好了。回家吃饭,然后我上学,父亲去劳动。碾好的米用水淘过,晾几天,再起一个大早,把米碾成面。到了晚上,就能做“摊饭”了,把一个特制的“鏊子”放在火炉上,用一个切了半截的胡萝卜蘸一点油,在“鏊子”底盘上抹一抹,舀一勺和好的米面糊,倒在底盘上,盖上盖子。等到周围“哧哧”冒热气的时候,里面就熟了。揭开盖子,一股米香味儿扑面而来。父亲用锅铲把熟了的圆饼弄出来,放在高粱杆穿成的箅子上,凉一会儿后,我们几个就把饼对折起来。就这样,父亲一次次揭开盖子,倒下面糊,我们一次次拿起圆饼,对折起来。黄澄澄的“摊饭”整整齐齐摆在箅子上,浓浓的年味儿充满了整个屋子,那么清香,那么诱人,那么甜蜜。



最难忘的是奶奶做的红面煎饼,同川人叫“煎锅”。是用高粱面加一定比例的榆皮面做成的,薄薄的、软软的,配上羊肉菜,那就是难得的美味。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盼着,一天一天的数着、忙碌着,年越来越近了。腊月二十九吃莜面,三十吃大米,正月初一是白面饺子,初二是荞面饺子。羊肉菜是几乎每天都有的。这个模式在我的记忆里十几年没有改变过,一直到改革开放。

 

大年三十照例要贴春联,内容大抵是毛主席诗词和革命口号之类,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我叔叔是写字的好手,他知道写什么最流行。所以那个时候,我家的春联就是全村对联的风向标。


贴完了对联,剩下的小块红纸必须要做几个风车,最好是兄弟姐妹们一人一个。孩子们举着各自的大红风车,来回地跑着、闹着、笑着,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再一个乐趣就是玩炮仗,大的“二踢脚”是不许我们玩的。一是危险,二是买的少。我们只能缠着父亲在放鞭炮前从上面拆下十几个,就心满意足了。每天只能放两三个,可以多玩几天。


大年初一那天一定要成群结队地去拜年,长辈们一边夸我们又长高了、懂事了,一边把糖果塞进我们的手里。这一天,我们从东家转到西家,从村头转到村尾,回到家里的时候,口袋鼓囊囊的,嘴里甜津津的,心里美滋滋的。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中期,那时候,物质生活是贫乏的、单调的、艰苦的,过年过节没有鸡鸭鱼肉,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红包鼓鼓的压岁钱。但是在精神上,我们是充实的、丰富的、快乐的,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无忧无虑,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甘之如饴。



作者简介


信贤川,原平市南白联校教师。爱好文学,偶尔写作,聊以自娱。

 





◎ 本平台属于公益平台,致力于地方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

◎ 我们会不定期推送读者作品集锦,热忱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

◎ 投稿需原创首发作品,如平台录用会在三天内通知

◎ 投稿邮箱:3325270738@qq.com (欢迎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黄蓉

◎特约校对:春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