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学本科毕业两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2016-08-20 UniDesignLab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六个建筑学本科毕业生,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现状。从2014年的暑假开始,到2016年暑假,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村上春树在其书中讲过“痛处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他用这句话简洁地归纳了马拉松比赛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建筑学生涯,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建筑学本科毕业的结束,便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还记得毕业后,有的人直接去了工作,有的人选择读研,有的人打算先工作在读研,有的直接转行。笔者是个负能量的人,不管如何选择,都是职业生涯磨难的开始,也是决心写下此文的原因,目的便是关键词“optional”。


下文,将通过六个部分,对六个具有代表性建筑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通过约稿和访谈的形式,看看这两年,我们做了些什么。




本科毕业后,没有申请工作,直接选择进入英国UCL读了一年的课程AD。AD全称MArchArchitecture Design,致力于先锋设计,提供行业内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搭建技术的学习,整个学年绝大部分时间在studio度过,确切的说,我是在老师家度过的,因为老师有自己的农场,全套的workshop设备,所以我也算体验了一把英国农场主的生活,现在想想还是很怀念的。


Workshop@longfei


英国建筑学是有两年和一年之分的,至于为何选择一年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想尽快结束学生生涯,开始工作。因为我更喜欢在工作中提升技能,实践出真知。而在学校,无论学习多长时间,初到社会,都是菜鸟,所以我选择一年快速结束战斗。

Graduation Design@longfei


毕业后,因为家里人部分在北京部分在河北,于是没有考虑上海,直接回到北京开始找工作,由于不是北京人,而且面临着成家,所以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北京户口问题,考虑问题还是比较现实吧,而北京留学生落户的机会绝大部分掌握在国企手中,自然而然我开始偏向国企,最后也实现了原来的想法,户口虽然还没有落实,但是最起码看到了曙光。


虽然是国企,但我没有选择去设计院,还是因为户口不好解决,选择了擦边单位:规划和研究机构。这边做的主要是大框架下的规划设计和一些先进规划设计理念的研究,对于刚入职的菜鸟来说是一个衔接社会的好地方,但也处处透漏着“危险”,这样的机构一旦完全沉浸在里面,基本上是逃不出来的,稳定的工作时间,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缺少激情与挑战,时间是可以侵蚀掉一切的利器,一旦没有了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白天安分当白领,晚上作为自由职业者,游走在周围的大小圈子里。 32 45351 32 14943 0 0 4259 0 0:00:10 0:00:03 0:00:07 4259说到这里也就不得不引出创业的问题。一位业内大佬跟我讲,现在国内大环境不适合创业,尤其是那种什么准备都没有的,直接下海,就如同生饺子跳入热开水一样,等你浮上来喘气的时候,也就是熟透的时候。但也有例外,俗话说绝不打无准备的仗,只要准备充分,创业就不会是在口头说说得那么肤浅。有实力,有自信,还是可以闯一闯的。


office@longfei

 

最后应编者的要求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家庭和工作的态度问题,总结起来就是简单几句:(1)在自己父母家或者对方父母家,一定要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就算是闲着也要配合着做些家中实务,如果太忙,就不要回父母家,那个家不是工作的地方,是团聚的地方。(2)在自己家,千万不要把单位的情绪和疲劳带回家里,这是大忌。(3)如果真的很忙,最长不要超过一周,一定要和妻子见次面,吃个饭,聊一聊家长里短。如果能天天见面的话,最好是一进门,先跟妻子聊10分钟左右自己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之后你去忙你的工作,对方也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你给妻子的感觉是,一进家门,你的第一个目标是她而不是你的工作。



本科毕业后,在拿到的那些offer里最终挑了UCL,虽然国内不少年纪大些的人因为没听说过就觉得是野鸡,不过毕竟Bartlett算是top之一,加上学院意外的给了奖学金(腐国授课型建筑类有奖学金还是不多见的)。选专业时我特地挑了和建筑相关却又不同的urban design,因为当时觉得换个大体量,会比较水比较轻松。不过进去之后,发现是我想太多。在阴冷的studio里度过的第一个学期,每天都是毫无意义的从早上九点小组讨论到晚上12点。虽然是一年的授课型专业,但是其实是intensive的研究。被强迫分到不喜欢的课题还真的是挺心累的,加上遇到了极其mean的tutor就更加让人迷茫。


退学

 

几经挣扎后,找了Bartlett的chair和director聊了聊,加上本科关系不错tutor也建议不喜欢就不要浪费时间和钱,对之后工作也毫无帮助。于是我做了人生第一个life decision—退学,记得交申请表之前当时的tutor还以Distinction来挽留。不过个人始终觉得继续读一个对以后发展没太大帮助的文凭是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钱,所以还是坚决地办了退学手续。当然不得不承认奖学金抵了学费这一点,也增加了执行这个决定的决心,毕竟自己不是富二代,伦敦的一年的开销还是蛮大的。



两年前回国前的伦敦跨年,伦敦这个城市很棒。


工作实习 - 北京


退学后在伦敦休养了三个月,每天摄政公园跑跑步喂喂松鼠,买买菜做做饭,顺便准备下回国的实习。当时考虑可能会回腐国接着读Part2,所以投了几家RIBA Chartered事务所的实习,最后决定在北京的两家小公司之间犹豫。一家做的项目都很精品,老板也挺出名,朋友也建议去学习下。不过最终我选择了另一家和北京院南院合作的小studio,因为虽然工资差不多,但是包三餐(北京院南院的食堂还是挺赞的),而且想着有同学在,可以互相照应。于是为了免费填饱自己的胃开始了短暂的三个月Practice,刚去的两个多星期没有休息过,每天早上九点半上班晚上12点后回家,经常是两三点,所以除了租房没有任何开销。每天的做的工作其实和学生作业差不多,公司只做方案设计,项目深化和施工方案都是委托北京院。因为当时比较拒绝做非线性的方案,所以基本上我负责diagram表达,偶尔打打帮其他同事打打下手,photoshop总平,简单的渲染和效果图后期,计算日照,还做过名片和修电脑。就这样熬过了三个月的实习,虽然每天工作很累也枯燥无味,但是这段时间其实挺充实,短暂的经济独立,同事人也很nice,软件能力也算是有些提高吧。虽然不是什么明星事务所经历,不过这三个月还是让我对这个行业,和自己追求的人生和目标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


再次择校


在退学之后没多久我就开始考虑新的研究生申请,当时有三个完全不同的方向,1. 回腐国读RIBA Part 2,要么直接回母校利物浦学扎实的基本功,要么回UCL学脑洞大开的图面表达。2. 香港,建筑算是留港比较容易的几个专业,港大毕业回国工作可能也比较容易(绝大多数年长的人只觉得港大靠谱却从来不知道伦敦大学学院甚至以为UCL是野鸡!!!)3. 澳洲,个人觉得教育方面并不像欧美那样intensive和高标准,生活工作节奏慢,移民方便,也的确宜居。

 

当然父母还是希望能去美国读个名校,虽然这并不难但是因为腐国本科的关系,基本上只能上March 1,三年的时间太长,时间和经济成本有些高,已经比同龄人慢很多,所以只想快点混个文凭工作,不想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对以后工作并没有太多帮助的学习上。

 

结束实习时,就开始思考最终去向问题。老高还是挺希望我去香港,这样毕业之后回国好就业,就算留港,也算是离家近。其实自己当时也很想去,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香港的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太快,而且据说港大学霸有点多,这种氛围会push自己,不适合我这种想简单混一下的学渣。

 

至于回腐国,愿望本身并不是很强,因为成本太高,而且留学生的工作机会被政策打压的基本已经是毕业就得回国。虽然AA的两年diploma给四年签证,但是我一直觉得自己会转行,不是一个追求在建筑专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所以读一个没有文凭的比UCL还不为人知的牛校,应该不是一个好选择。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公认轻松的多的澳洲,来了墨尔本。当然原因只有一个,也很简单,为了移民,为了节奏慢的生活,为了相对容易的学习。我不追求高逼格,我只想活的容易些,开心些。


第二次研究生经历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第一个学期水水的Studio Exhibition。澳洲的大部分tutor都不会像腐国tutor那样狂喷学生到面红耳赤。


公平公正的来说,澳洲的建筑教育没有欧美那么intensive,对学生的要求不高,tutor也不会一直push学生。其实大家都明白,想混pass很容易,真正靠自己的能力拿高分还是需要付出一定工作量的(抱大腿除外)。如果非要拿澳洲和欧美的建筑专业学生能力作比较,个人觉得的确会是欧美的大部分学生专业能力强一些。举个例子,就建筑专业留学生而言,在UCL时遇到的大部分国内老八校的同学能力明显比我在澳洲遇到的同一学校毕业的同学强一些,可能的确澳洲的教育门槛相对较低。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也有很多大神,而且为人都很低调谦虚。(这里仅仅是发表下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课程内容的话,其实都差不多,澳洲相对轻松些。一学期四个学分的课程,建筑设计课算两个学分,所以一学期3门课。两年四个学期,12门课,其实可以寒暑假多修课,这样第二年就能空出时间做其它事。还是那个道理,想水很容易,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是看个人态度。就研究方向来说,拿studio设计课举例,大部分应澳洲市场需求所定都是house相关,这里虽然绿建和BIM很好,但是据我向选了相关方向的同学了解,学校的教学其实反应不了,可能是真的要研究只能是博士或者是研究类研究生。至于什么参数化设计,在哪儿都一样,目前都是随便弄弄,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要么是为了炫酷,美观或者就是忽悠人。反正我个人是拒绝参数化的,我喜欢简单纯粹的感觉。


未来规划

 

我想转行,建筑设计是个高付出低回报的行业,虽然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我是个实在的人,并不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不想成为大师和明星,也成不了,只想糊口,生活惬意些,简单知足。但目前还没发现自己能做什么,毕竟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只能暂时先继续做这行,之后慢慢寻找机会。

 

至于读博,一直在考虑,因为澳洲tutor工资很高,不管是博士在读时兼职还是毕业全职。而且读博之后,万一哪天回国发展,也是相对容易的。正如之前所说澳洲在绿色建筑相关领域的研究做的比较好,挺值得学习。不过这都得看之后的想法了,读书和做研究虽然是厚积薄发,慢慢彰显优势和能力,但耗得时间和精力真的很长。所以我可能毕业先工作,等着朋友过来先读博,自己观望之后再做打算。



墨尔本的日落。开心最重要!


个人感悟


其实选学校取决于你对未来的规划,不用太看重学校排名,只要抱着很强的目的性,选择适合自己,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就ok。无论在哪儿,能力都是靠着自己努力培养出来的,周围同学和老师再强都跟你没太大关系,除非铁定了要抱大腿混。

 

对于实习的态度,我和在北京公司里的美国小哥和西班牙小哥的态度是一致的,父母这么辛苦供我们读书,尤其还是建筑这种消耗生命和金钱的专业,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有追求为了高逼格而白干(当然除非你是真的钱多不在乎)。至于工作,尽量不要去日企和剥削严重的事务所,逼格再高,老板都只是在利用你的廉价,没日没夜的加班即使赚的再多也会让你失去生活中的很多。



其实,真的很快,转眼在美国的三年研究生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好像之前自己一个人独自坐接近24个小时的飞机到纽约然后转车去费城的日子就在昨天,好像挥挥手还能看到昨天的影子,好像两年的经历也不过给自己多加了几个感叹词。前些日子。我在费城接待来美国旅游的本科同学。他和我本科同一届,两年前毕业之后就回台湾服兵役。今年二三月份左右兵役结束,然后开始规划旅行,实习还有申请明年秋天的研究生。本科之后,同学之间的路越走越不同,我很幸运直接拿到了美国的offer 继续读书,省去了马上找工作的烦恼;而他是直接回到台湾报到,中间夹杂一些短时间的实习,一如当年大家都还在为成为一名建筑师的道路上努力着,模样并没有太多变化

 

当初坚持了一年,为了来美国,最终如愿;后来老被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留在英国读书,要这么折腾跑到美国。一方面是为了女朋友,另外一方面也是自己厌倦了英国的生活和节奏,而更喜欢美国更加开放和轻松的生活姿态。现在想起在英国留学的几年始终是一个异乡人的感觉,一直不能真正融入。而这种强烈差异的身份定位在美国却很自然的化解掉。


Upenn三年的March 1 项目其实强度很大(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四到五门课),这一点其实和英国教育的差别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美国的学习强度几乎是英国的两倍。英国课程设置少,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探索;而美国几乎开两倍的课程让学生一直在不同的课程之间追赶,不停的去push 学生;教学方式的差异其实很像欧洲和美国的社会价值观态度。所以studio的情谊也都是在一起熬夜通宵赶图的时候培养起来的;深感从同学之间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很多技巧也都是受到同学的影响。


mapping@shimou 


外界一直对于upenn 建筑存在很多的误解。但是几年学过来,其实觉得penn design 是很纯粹的design school,一直在为建筑设计的变革去做出自身的贡献,而不是拘泥于一些所谓参数化或者炫酷或者算法这些粗浅的标签。至少我个人很反感把任何一所学校标签化。说到反思自己这两年的学习其实有的时候想起来很tricky;你可以在别人问起你的想法的时候长篇大论,确实时间经历在哪里;然而自己转念一想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到好像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有时候把这种心态归结于这个项目的特色或者也可以说是不足。



我很幸运,两年的暑假都在美国纽约找到了实习,第一家是一家很小的design firm,第二次是一家中型的corporate;一个非常design 一个非常的现实;公司层面的差异很难说清楚,即使外人看起来很明显。两次实习都认识了不同的人,这种感觉非常的纽约,我喜欢这个大都会。


NewYork@shimou

 

还有一周就要实习结束回学校,对学校最后一年并没有什么期待;还有一年,还有很多的计划。



我是个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即使最初有自己坚信的东西。


本科二年级时,遇到了一个对自己特别好的tutor,可以说对于建筑一直以来的坚持,来源于当时她对我的鼓励。记得分别之前,她对我说“如果你想在这一行做到专业,那你至少要拿到RIBA PART2”。


在英国,建筑学研究生分为两种:一种为1年制或者一年半制的研究生,另外一种两年制研究生被叫做RIBA PART2。即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第二阶段,也只有同时拿到RIBA PART1,PART2,英国工作经验3年左右,继续1年的PART3学习,参加ARB考试,通过ARB考试,缴纳会费,这样便可以拿到英国皇家建筑师的title,整个过程大约至少需要10年。申请RIBA PART2,大部分英国学校要求本科毕业后gap一年才能申请,这样需要3年才能难道研究生学位和RIBA PART2,实在是慢。


人的想法是极易容易改变的,本科毕业之前的2年,大家纷纷表示自己要读PART2,要拿RIBA。但是到本科最后一年,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申请1年的研究生,想要快点毕业,而坚持要PART2的人,只剩下个位数。感受到大家的影响,中途也想着放弃学习大多数人快点毕业,纠结的度过毕业季,想到最初导师说的话,决定申请工作先gap。


然而当时psw被取消,出现了tier5签证,一头雾水,加上自己也不是大神级别人物,没能在英国找到工作,于是决定转向去北京或上海的英国公司进行gap。


很感谢那段时间,回国后第一时间去了北京,和朋友一边旅行一边投作品集和面试。在北京待了一个月时间,期间还去了天津。因为家乡在小城市,加上前几年每年回家只有一周左右,期间爸妈不停催我快点回家在家里投工作,还好我坚持没有回去,因为回去是有局限性的,在旅行过程中,刷遍北京和天津有趣的建筑,不论是生活还是学术,都受益了很多。还好结果比较让人满意,拿到了几份还不错的工作offer,最终选择了位于北京的一家英国事务所,不仅仅因为合伙人来自于我的dream school --- UCL,而且均在英国拿到了RIBA,他们的经历正符合我想走的道路。


2014年暑假,于篱苑书屋


开始工作后,才发现时间并不宽裕,8月份入职,11月份就要开始申请PART2,除了工作之外,还要再准备一份新的作品集,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在北京这个地方,我所在的公司每天早上9点30左右开始工作,晚上8点才有人离开。虽然合同里写的下午6点30结束工作,但并没有人主动下班。于是每天吃完晚饭坐在北京租的单间卧室,已经到了晚上9点30左右。


时间很紧,上班挺累,作品集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完全做出一份新的去申请。可能真的像有的人所说:你应该11月份再入职,先准备作品集。


总的来说,一年的工作时间让人感觉安逸。开始还感觉自我良好的在leader的要求下做东西的同时夹上自己的“私货”,后来发现,只要是商业公司,自己只是一枚零件,那些私货不会被care,公司要的是被要求的东西,以及高效。条条框框下的工作制度,让我越来越安逸,越来越不愿意去做“私货”。于是拿着一份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集完成了申请,接下来公司各种圣诞活动,公司旅行,瞬间让我这枚零件感觉原来工作也不错。


后来不出意外的被UCL PART2拒了,我的老板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她告诉我一定要去UCL读PART2,想让我留下再工作一年再去拼UCL,那时候可能是我最纠结的时候。


可能因为对工作那种安逸状态的恐慌,也觉得申请非常不容易去的地方,无非半分实力半分运气,我没把握一定能去,那还是别去了吧。于是决定在申请到的offer中选择回了利物浦大学读PART2,做那个决定的时候,已经是15年的7月份。


9月份去了伦敦,准备先玩几天就去开学了。我还记得当时刚到伦敦是openhouse london活动,那个时候的感受:还好我自己选择了立即读书。


爸妈给我的影响很少,甚至是不干涉我任何决定,但是反而让我有时候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读书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自己还有时间,可以不断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在PART2第一年的学习中,我并没有把学习看做事最最重要的事情,本科的话,那肯定是。这一年,一有假期,我便立即去旅行,去看建筑,一直是一个人出发,欣慰的是,中途可能会有欧洲读书的同学可以一起看楼,或者路上遇到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在英国,也感受到去的太晚了,很难融入这个地方,虽然想在这里能工作,但不期待在这里可以和老外一起创立自己的事业。一直以来,我总是想着怎么可以去做一个大新闻。也开始觉得,自己朋友的关系是多么重要,因为在海外,他们是我最可以信奈的人,以后最有可能合作的人。


在海外,借由读书这个平台,让我发现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旅行的经历,一个是朋友间的合作。

看bartlett的毕业展@binbin

去vitra看家具和建筑@binbin

lyon机场@binbin

16年的蛇形画廊@binbin


对于未来的规划,跟着当时导师说过的话完成PART2,在海外先工作着吧,同时还要和朋友好好创业好好做事。最起码毕业时候,手上至少有两份事情在做着吧。至于工作想去的地方,我还记得在Basel的时候,遇到了个国内的大叔,在欧洲骑行了三个月,同时又是一个建筑师,一个说话很直的人,用着我本科时候tutor给我说的那个语气告诉我:“我感觉你还是太着急了,不要急功近利,建筑这一行急不得,你先努力留在海外去个大师事务所好好工作,至于薪水嘛,前三年不要考虑了”。当然了,我还要坚持一有空就要出去,看看建筑。



上大学之前,想象大学生活是白色的,因为象牙塔是白色的,大学的生活就好像它折射的光,纯净而自由。大一的时候,新鲜感扑面而来,灿烂、热情而紧张。记忆里,有第一次接触到建筑课时的激动,第一次加入学生组织的好奇与兴奋,第一次举办活动的成就感,还有大家在一起对奇葩建筑的吐槽。大二的时候,跟老师讨论得到认可的喜悦,熬夜通宵画图做模型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熟悉了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大三,离开中国奔赴英国,英国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不停的计划着旅行,不停的在路上。大四的时候,冷静下来,总在思考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工作还是读研,之后要去哪。



普利茨克颁奖碰上库哈斯



关于荷兰

到了荷兰一年,第一学期无聊的STUDIO让我觉得或许自己的选择有问题,本来本科毕设做住宅感觉能做一些实验性住宅会很有意思,然而一切和本科没多少区别,老师资历平平,真正给建筑学生需要的硬件还没本科时候充裕,学校很大但很混乱。不过TUD对building technology的看重让自己在刚开始训练的过程里自学了不少sustainable design与细部设计的干货。第二学期选了自己以前没体验的东西,研究机械臂建造与设计。HYPERBODY这studio虽然在学校被排挤,但总归研究的东西也算技术前沿。毕设这一年过的充实而轻松,因为选题和设计都是比较前卫的东西,所以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做研究和设计,同时也懂了一个道理:建筑学只是帮你认知世界的一个方式。毕设的studio是Architecture engineering,上学期需要研究一项当下的技术并写研究报告,下学期是依据研究来做一个设计。这个毕设的过程非常曲折离奇,每一步的研究都引出了之后的结果,一开始的目标与最后的成果早已南辕北辙,只能感叹是个惊喜吧。整个毕设的过程也让我对研究渐渐产生兴趣,真正懂了做研究、持续学习对整个建筑生涯的意义。也可能毕设脑洞太大,也碰上了不错的导师,最后打赏了个不错的成绩。



关于旅游

除了在荷兰生活比在英国方方面面都要惬意,另一个好处还有就是到欧洲各处旅游畅行无阻,因此一直以来也没少去地方,第三次去了西班牙,去了蓄谋已久的冰岛自驾,因为近又去了西德和柏林、包豪斯,暑假又去了瑞士和米兰世博会。毕设期间也不是在代村闭门造车,圣诞跑去葡萄牙看了西扎德莫拉的建筑,可惜的是圣诞期间波尔图建筑学院关门所以没进去。春假跑了奥地利匈牙利,回到荷兰还在感叹扎哈在维也纳的设计的时候,惊闻她的死讯,不得不对这一行业再次唏嘘。毕设做完准备去了里昂补了下柯布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和圣皮埃尔教堂,毕业旅行从南法到威尼斯,双年展不得不看,这次顺便把斯卡帕的各个作品也补了。旅游这种习惯,估计一辈子都逃不脱了。那些声音,空气,光影,材质肌理与体验,都是无法用照片记录的,这就是只有旅行才能学到建筑的快乐。那一刻你触碰到了时间、空间、光与记忆的边缘,回过神之后,你依然再次踏入浑浑噩噩的生活中。你得思考人生规划,你得算计鸡毛蒜皮,但那些超然的感悟虽然只是某一天某一刻在某一处的醍醐灌顶或仅仅是一种悸动,但对于一个建筑学生的影响是意义非凡的。感触最深的还是去瑞士。由于建筑都比较偏,每天也就看1,2个项目,但每个都是精品,有条不紊不急于求成才能做出精益求精的东西。终于体会了什么是慢工出细活。以前总是太快,太浮躁,太急于求成。毕竟年轻,还有时间可以探索,可以犯错,可以做的更好。



关于发展

这两年间的暑假很短,选择到成都一质建筑工作室实习顺便参加AA访校。有幸在一个只有2个老板的公司实习,一个在OMA工作了8年,另一个在瑞士工作完跟随FUKSAS到深圳负责T3,两人在深圳相识来成都开事务所。感觉他们虽然已经进入职场10年,却和以前认识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你依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跟我们一样的建筑学生般的热情,也能听他们吐槽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毕业的时候,投了蛮多工作也收到一些荷兰公司的offer,惊奇的收到伦敦gensler的面试邀请不过因为脱欧给拒了,最后决定去MVRDV实习了。至于之后,应该会回国,肯定会找个地方读博,毕竟除了做设计(也可能就是画图而已),做研究对于我也很有吸引力。在家乡其实已经接触了很多项目,也有很多正在进行的项目,就像某位老师说的,中国和西方在建筑方面的差距至少50年,只要把学到的东西拿回来就能直接用上了。所以我之后肯定会选择回到家乡自己开工作室并且在大学教书,因此有一个博士很重要。同时之前这些经历对自己创业也很重要,毕竟已经有了太多的想法而不愿意对现实妥协。


未完工的自宅设计



在英国Year3上半学期末的时候,摆在我面前有两个选项:一是直接申请研究生读书;二是先去工作一年积攒工作经验。说实话完成了短短的三年本科的建筑专业学习之后,我自己的感觉是才刚刚开始学建筑才看见或者说摸到了其中的一些套路,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就结束了。


如果我当时选择直接去读书,由于英国RIBA的规定,我能选择的学校和研究生项目很有限,绝大多数的Part2项目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我决定工作,于是投了国内外很多事务所。其实我当时还是很羡慕周围有大把Offer的朋友们, 于是跟了一下风也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申请了Bartlett学院的MarchGraduate Architecture Design。虽然拿到了学校的offer,但后来2014年5月份收到UNStudio的Offer之后我毫不犹豫地把Bartlett拒了。


来到UNStudio之后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人。我的第一个搭档叫Tamim毕业于AA Diploma,知道我还要准备申请学校之后每天给我洗脑,AADiploma是怎样的好。说实话,在他给我介绍dip之前,我虽然听说了AA有part2的项目,但由于所见所闻大多为更为先锋的DRL,对于diploma还处于“只闻其名,未谋其面”的状态。直到Tamim每天给我安利,我也亲自认真调查之后才觉得diploma是很扎实的项目,我个人也很喜欢dip一年做一个项目的机制,倾向于把设计做出深度。

后来我申请了AA Dip,Cornell March I,MIT March I,GSD March I,不巧当时把Cornell当做保底学校第一个来了拒信,GSD后来也来了,反倒是GSD隔壁居然给了offer。在AA和MIT之间,我其实并没有纠结很久,除了内心名利的心理作祟倾向于MIT以外,我列出来的理由几乎每一条都倾向于去AA:


1. 由于本科学位并不是BArch,只能申请March I,去MIT读March I要三年多不说,前两年学的还和本科的基础极为重复。

2. 去AADiploma只需要两年,但他还给两年的工作签让你在英国境内工作,这对于想要继续part3来讲简直得天独厚的优势。

3. 退一步讲,我读完两年还想去美国读书,到时候可以申请March II,那只要一年半的时间。

总的来说,选择AA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更多。


说到后面我自己是否会回国发展,我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一定是,但应该会在国外历练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我在UNS上海工作的两年,我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喜欢上海的异人街道尺度,喜欢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张力,喜欢上海的无限种可能以及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有意思的事情。


UNS公司入口@yuai zhai

2015年4月的某一天,全办公室都在加班@yuai zhai

公司组织的杭州来福士site visit@yuai zhai


分享经历,只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建筑学本科毕业的这两年,问问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