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被建筑媒体欺骗的我们

2017-02-13 各方大神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本文转自TARDIS旅行,作者已经授权UDL转发此文。


编者的话:

还在沉沦与那些令人向往的建筑报道么?还在沉迷那些美妙的效果图么?醒醒吧骚年们,看多了那些虚伪的建筑谎言,让我们黑遍全球! 黑出高度 !黑出境界!!


一年一度的伦敦蛇形画廊设计总是令人着迷,2016年,BIG担下了此项重任,大家一定还记得他嗨翻各大建筑媒体的样子

然而伦敦建筑狗给我们献上了这样一张照片:

“作为大B哥的粉丝,去年因为放假错过了他的蛇形画廊开幕。然而回到伦敦的我立马跑去朝圣了,但是居然不放我进去。然而看到这被压的扭曲变形的“建筑”,原来不让我进去是为我好啊。我好像突然间醍醐灌顶般懂了为什么这pavilion能叫蛇形画廊了,原来是靠把材料压成蛇形啊。敢情大B哥整天除了演讲、采访、作秀、曝光...完全不用心做建筑了啊。想想库哈斯是从媒体圈进入娱乐圈再进建筑圈,大B哥还真是从他老师那学了一条相反的法子,开辟了从建筑圈混入娱乐圈的路子!”

(小编看到这张图一脸的懵逼,临时建筑您也不能这么玩儿吧,感觉分分钟要塌啊。。。)



伊东丰雄这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日本建筑师,做了个台中剧院。

扭腰一枚画图胖儿 给我们带来了特别学术的吐槽:

“伊东台中剧院出发点是一种新的三维空间壳体结构,以及和这种结构相匹配的空间关系。但在这种形式转化为立面的时候只是在边界处简单的切断,因此立面成为了这种三维结构的二维断面,成为了纯粹图案化的东西,并不能表达建筑的内在逻辑,同时因为立面的“图案”是由结构生成的,人为调整的余地就很有限。简单的说就是建筑师尝试把三维结构在二维立面上进行表达然后失败了。立面单独拿出来做,作为表皮不和内部的三维结构发生关系,那样人为控制的余地就比较大。解决方法有三个;立面单独拿出来做,作为表皮不和内部的三维结构发生关系,那样人为控制的余地就比较大或者只和内部发生很有限的关系。第二种方法是立面也是三维的,更完整的表达内在结构。第三种不是针对这个建筑的,伊东的tama图书馆,因为结构单元本身是二维的,所以直接反映在二维的立面上就很成功。”



赖特作为当年的明星建筑师,操刀在美国博物馆云集的第五大道上做了个Gugeenheim.想知道大马桶的实地体验么?

来自哥大的 Ada 为大家带来第一现场的报道:

“来纽约半年都一直没有时间去参观guggenheim,其实从外观和设计理念上我一开始还是对这所博物馆充满好感的。抛开怀特总抢客户老婆不说,他设计中简洁的流线和对于circulation的设计也让我心向往之。在离开纽约的前一天我总算抽空了却了这个心愿。guggenheim没有学生折扣,门票一律十刀。老师课上说过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建筑师原本的设计没有被后来的使用者采纳的建筑。我本想着按照怀特设计的那样从一楼进去先坐电梯上到顶层再沿着斜坡慢慢逛下来。但是居然发现五六层都没对外开放…只好坐到四层。四层的公共厕所里是那个有名的纯金马桶,可以真的进去用那个马桶。但是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展。接着我发现一整个坡道展馆也都封闭了,所有的画都被撤走了…然而售票处却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所以不论是从博物馆的管理还是整栋建筑的使用来看,这次的guggenheim参观都不怎么愉快”



Renzo Piano向来是技术咖,小编觉得大家为了看建筑也是蛮拼的, Renzo Piano 在意大利偏远的郊区做了一个 Padre Pio Pilgrimage Church。

来自鹿特丹的 小汪 的亲身感受:

“皮亚诺的教堂,最糟糕的建筑,没有之一。小镇的环境特别棒特别美,然后教堂让人觉得无比的不舒适。不想说那个石头的拱形结构的技术有多么的厉害,可是站在里面感觉泰山压顶好么,噢,对,像站在一个巨型蜘蛛的底下。彩色玻璃窗倒是很美。室外空间也是很美。然而地下空间又大又空又乱,作为一个公共建筑,厕所极其难找(上帝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以简洁的diagram出名的 BIG,在 Copenhagen做了很多的项目,比如 House 8,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呢?

来自TUD的 Doer 忍不住要吐槽了:

“哥本哈根 BIG, house8等等,概念建筑,商业化的结果,没什么建筑师素养,平面图完全是图形化的结果,不考虑空间感受。还有一个退台的建筑,同时和周边的城市环境,作为住宅,完全没有互动。好像一个坟地。。。。”

(小编又忍不住点赞了,说得好,没有良好城市界面的建筑都不是好建筑,救救街道吧)



各类女建筑师也总站在风口浪尖,SANAA在纽约的New Museum也是让人向往的地方。

来自密歇根大学建筑系的果蝇要对女建筑师开涮了:

“照片为了方便看出现场的感受未加滤镜。我说这是SANAA的纽约新艺术美术馆你敢信吗?照片里的纯白轻盈呢?当然纯白建筑一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暂不深究。内部空间体验也一塌糊涂,层高不舒服是其次(别的SANAA建筑也给我微妙的憋屈感和窒息感,本人身高和妹岛差不多),完全感受不出与外部盒子的错动有何联系。此外,与整体体量相比,核心筒的庞大使展出空间非常受限,加上盒子的错动,个别层被挤压的心酸,观众离墙上的展品一米五,围笑。现在我很好奇他们那一堆研究形态的模型研究的嘛玩意。最后附送一个化妆前化妆后的扎哈。加了一层皮一秒高大上,堪比给杨颖整容的鬼斧神工。”



卒母托一直是多少人心中的神啊,然而,

critique 男神建筑师Zumthor的 ETH 在读的ABU来了:

“卒姆托的建筑和他建筑的照片对比起来让我还是很失望的。现场的体验没有照片神或者有气氛。原因我觉得有一个点是照相机测光是定点的,所以光线很均匀。人眼是散点透视,眼睛一直在动,所以对光线的感受没有图像那么静态,这个和他的工作方式有关系,大比例的气氛模型,最后都是出图像的模拟。其实背后的讨论点是模型和图像这种工具的使用 ”

(此处不应有图。因为相机不是眼睛。)



国内建筑师的作品们怎能不被吐槽一下,李兴刚的建川镜鉴博物馆遭到了UCL的C君的强烈吐槽:

“如果说有什么建筑就像密室逃脱,错综复杂得进去了就别想轻易出来,那么首推李兴钢大师的建川镜鉴博物馆了。讲道理,内部的展览空间还是设计的蛮戏剧性且有很多层次,但因为恰恰这是个以镜子为主题的博物馆,而设计者又刚好利用起了这些个镜面想要达到曲折多变的效果,那么结果肯定就只有一个:对“想要出去”的游客极不友好。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朴实砖砌的纪念馆里内藏乾坤,吞噬路痴们的能力丝毫不逊米诺斯迷宫。而且我猜配合晚上使用会效果更佳?那个博物馆留言簿上写的都是:终于走出来了之类的。。。”



有情怀的TUD在读建筑师李大壮 从Urbanus做的大芬美术馆看到金钱和社会的冲突,心中愤愤不平:

“大芬美术馆吧,去的时候还是一位梦想少年。。。然而。。。挺喜欢都市实践的,所以特意去看了,从概念上讲是个很好的方案,但是你会觉得在农民房里搞这么一个房子,满满的都是钱的味道,设计师想要建筑融入场地,搞了好多入口,现场只留了一个主入口,留下建筑巨大的立面和对面的农民房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遇到一位画师,聊了会儿,问他喜欢画画么?他说“就是因为喜欢,才选择了画画啊,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有,天下都是自己的。。。现在画画,只是为了生活。你看这么大一张油画,也就几块钱,要不要买一张?”“……”画师说“那座美术馆是我心中的圣地啊,岂止是喜欢。自己的作品能在美术馆里被别人看,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了。无论它设计成什么样子,我都觉得它是最美丽的!”我突然不知道再如何说下去。我不知道,再过10年20年,我还是否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做设计,将心比心颤颤巍巍去体察使用者的心意,又或者陷入模式之中,沉浸在自己意淫似的设计理念里不可自拔。我不知道,要如何去设计别人心中的圣地,我肯定不敢去做这样的尝试。 我只是觉得这个轻浮的设计根本不配。”



“仔细想想,失望的都不记得了。”                                   

——王工 TUD在读

(小编忍不住为这个回答鼓掌,太失望的就当没看过吧~)

 


作为各大事务所的品牌试验田的上海,总有那么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矶崎新做了个喜马拉雅中心。

这个“异型林”让来自米兰理工的Lumi 忍不住发牢骚了:

高迪说,直线是属于人类,而曲线是属于上帝;那对于这片人造森林柱,如果不是上帝手滑造就的畸形儿,就是人类画虎不成反类犬。巨大的尺度早已超出了“树”的意象极限,而本应优美而错综复杂的“树枝”,因为结构需要而被迫符合特定的网格。粗糙和线性的石材肌理丝毫体现不出树皮的沧桑,反倒是机械工业感十足。而这片异形空间,还需要和并不开阔的城市街道以及上部方方正正的高层们“和谐”共处。不论从建筑还是城市的角度来说,“异型林”的仿生,都显得理由不足



藤本壮介2013年做了蛇形画廊,2016年做了上海种子远景之丘。

然而某匿名同学发现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又不同:

“记得去拜访2013年伦敦蛇形画廊之前,就被其在ins上游客拍的照片所吸引了,轻盈,干净,像一朵白云飘在海德公园里。以前只是知道藤本壮介,但是因为蛇形画廊,他让我印象深刻。等我亲自拜访的时候,它也的确像照片里的那样---一朵漂浮的白云,与周围公园融合在一起。干净,轻盈,像一个艺术品雕塑。 

开放的空间,让来访者可以任意穿梭;没有实体顶和立面,与公园的自然相融合。蛇形画廊本身已经成为海德公园的一部分。当然因为此项目,藤本壮介也在西方媒体中大受好评,不仅是建筑,蛇形画廊本身已经成为文化符号。

然而,然而三年后,走在上海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这东西:

 当时还正在建设中,我心中想:这不是在山寨蛇形画廊吧??????

为什么说山寨:比原版巨大的尺度建在了更加巨大的城市尺度下,原版的轻盈漂浮感,在这里笨重的像座山,相比于原版的开放并与公园环境的融合,在这里只是立在shopping mall前的大新闻,建筑语言相对于蛇形画廊,单调了不少,扁平与笨重很多,说是实习生作品我也信。最可恶的是:我看见一个建筑工人,居然在对这东西装门!!!装门??? 

蛇形画廊就这样变成了成堆脚手架。

我回家一查惊奇的发现:这就是藤本壮介的作品!!

一时间我思绪万千。

首先想到了,蛇形画廊每年6月到10月开放,10月结束后便拍卖,卖掉后便在其他地方重新组装被收藏或者使用。我还记得,藤本壮介13年的作品,价格卖得不错。但,应该不会被重新组装成这样吧。。。是的,应该不会,翻了翻照片,的确,两者的材料可以说不一样的,明显上海的这个材料要“脚手架”很多。

那就是重新创作了?这不能叫山寨。但是这种简化版的用同一材料同一结构相似的建筑手法,又让人不得不想起蛇形画廊。好吧,但是又的确一个是云一个是山。。。云的确飘了起来,山像是被砍了一刀,剩下扁平的section。在加上后面喜马拉雅中心远古大山洞的立面对比,心中只剩下了一个词:weird

可惜当时没做好,挺好奇走在“山上”感觉如何,左边大高楼,右边买车店,这种体验我已经想象不来。至少,我肯定不会想打开那扇违和的玻璃门去体验里面的空间。

哎,这个东西我不喜欢,这个东西我觉得做的不好。

想着想着,想到了自己怎么说也是学建筑的对吧,yy到做了成名的建筑师,不仅可以卖自己的设计方案,连小的设计手法或理念也可以像商品一样卖出去。先好好做个研究型项目,再根据实验结论量产一下,可以重复多买几次,应该挺高兴的。”



Steven Holl好像一直是一个中枪比较多的建筑师, 他给格拉斯哥学院做了扩建,仿佛是这学校带来的厄运,老楼被烧不说,新楼还被吐槽。

S大学的阿典忍不住了:

“必须要吐槽一下斯蒂文-霍尔。他在麦金托什杰作对面的新楼,与周围格格不入。平面上被格拉斯哥市中心的方形街区限制住,为了呼应Mackintosh的作品空间关系,就在矩形平面中间加了三个圆柱形的混凝土采光井 =_=||半开放走廊和工作室隔声效果很不好,也不安全。新楼根本不尊重MAC的作品,一位外国网友评价:Look,I’m shiny and new(一股浓浓的小三上位即视感),更像是个蹩脚的博物馆或艺术工作室。外面的里面毫无道理的采用和周围和整个城市不和谐的材料,纯玻璃幕墙倒影主楼都更成立。内部涂成雪白的墙,确实显得很廉价。”



最近很火的 MVRDV为 CHANNEL做的门店,这么好看的房子,让买不起奢侈品的建筑狗也想去看一看呢,然而 。。。。。

留英建筑狗犀利的说:

“好兴奋来到了黄赌毒都通行的大荷兰。然而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狗,我晚上并没有去滚滚红尘,而是兴致勃勃的来看MVRDV不多见的细部作品,好不容易才建成的香奈儿水晶宫专卖店。然而,在网上吹的天花乱坠的玻璃砖材料设计与媒体拍的美轮美奂的水晶效果居然碎成了渣渣。大晚上吹着寒风到店面前的我,看到眼前的惊喜仿佛春天遇上了大雪,高潮前的阳痿。再好的设计,再牛B的吹捧,在真实的面前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小编觉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我的心也裂成了这些玻璃)


看了这么多的吐槽,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看了这些年一定看的是假的建筑网站,假的建筑杂志了呢?不要伤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让我们一起来揭露更多的让人失望的建筑吧!


喜欢我们这次的曝光?

欢迎你也来分享你看建筑的经历吧。


更多相关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

中国建筑教育到底是在走一条什么道路?(修改)

水上花园还是空中楼阁,一个公众项目的背后

香奈儿水晶宫才建好半年,玻璃砖就碎了

丹麦的事务所不是只有BIG,3XN和SHL

荷兰的事务所不是只有OMA,MVRDV和UNStudio

扎哈才死了半年,接班人就在伦敦闹革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