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撷华|周南:香菱学诗,我们学做研究(一):勤学,善思,会写

香菱学诗,我们学做研究(一):

勤学,善思,会写

周南

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教授

本文是我最近和二十几位青年学子探讨如何做研究、发论文的一个汇总。他们当中有大学教师,也有硕博学生。他们大部分在深圳大学学习或工作过,其中六位在我去年秋天退休后才加入深大,由于遇到新冠疫情,至今还没有见面过,因为我曾是他们导师的导师,他们尊称我为 “师公”,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讨论研究。另外几位是在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生,我与他们之间的探讨是一对一进行的。

做研究在先,需勤学、善思;发论文在后,要会写才有可能。如图一所示,用心为前提,是圆心;圆内是勤学与善思;圆环是会写。勤学、善思、会写,每一部分都不简单。做研究希望“关关难过关关过”,发论文则希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图一:用心,勤学,善思,会写

但凡看过如何做研究的学术 “八股”,都知道做研究的基本范式。然而,这些条条框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想。我们想跳出来,换些视角讨论。

一位老师认为,我们可以从佛家的修学次第 - 闻、思、修三慧 - 得到启示。闻对应勤学,持之以恒,积累学识;思对应善思,深入思考,反复推敲;修对应会写,融会贯通,实践为要。闻慧、思慧、修慧,密切相关,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用笔尖体现修行的成果。

一位同学翻阅了《了凡四训》,书中提到“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搁)一生”。她认为,此处“因循”可以理解为懒散,因此学习须勤奋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须学思结合;再多加操练,才能会写,完整、精确地表达思想。

我们重点围绕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开展讨论。据说,《红楼梦》是出了名的难读,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的一次调查中,《红楼梦》被读者送上“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首。如此难读,“香菱学诗”的故事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我们认为,诗和论文,一个是文学作品,一个是科学成果,看似毫无关联,本质上却都是奋力“创+作”的结果,也趣味十足。

故事中的香菱有天分,且好学,拜黛玉为师;黛玉有水平,乐意教,收香菱为徒。勤学生遇上好老师,成就了一段求学佳话。

古人云,“诗必盛唐”,这是方向;常言道,熟能生巧,这是方法。黛玉要求香菱从大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起步,各揣摩透熟一二百首,而后再熟悉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作。一位同学说,这些诗作犹如好“文献”,须“勤学”,这是基本要求;还须细心揣摩,提炼要点,此为“善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香菱写的前两首因“措词不雅”和“过于穿凿”不达标(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 高鹗整理,《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49页、650页)。但她苦志学诗,此为“勤学”,勤于思考,此为“善思”,终于初步实现了“会写”。

在宝钗眼里,香菱写诗经历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

“呆”:香菱勤读,连觉也不肯睡。宝钗说她:“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学诗],越发弄成个呆子了。”(《红楼梦》,第649页)。

“疯”:香菱非常投入,站在池边树下苦读,坐在山石上出神,蹲在地下抠地,又皱眉又笑。宝钗笑她:“这个人定要疯了!”(《红楼梦》,第650页)

“魔”:香菱思索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宝钗说她:“可真是诗魔了。”(《红楼梦》,第650页)

“仙”: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宝钗赞扬道:“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红楼梦》,第651页) 

一位同学这样理解:勤学的香菱,起初因为懵懂无知,只能多模仿,看去“呆”;进而沉浸思考,试着对现象抽象提炼,过程有点“疯”;到了简单“会写”时,开始入“魔”;到了真正“会写”时,则通“仙”了。

还有同学这么看:我们初时读文献,可能急于求成,反倒被各种概念绕晕、框住,这是“呆”;积累多了,思考愈发成熟,素养初练成了,会越过“疯”“魔”,渐入佳境;再过段时间,或许能够进阶到“仙”的状态。

另一个同学则认为:“呆”是对研究无从下手却保有兴趣,“疯”是进行研究后鲜有成果仍保持热爱,“魔”是在研究中“苦苦挣扎”又乐在其中,“仙”是高呼“我好像学会怎么写了”时的“飘飘然”。

也有同学认为:“呆”、“疯”两个阶段更多是“勤学”,“魔”是“善思”,第四阶段“仙”才是“会写”。

有一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学认为:“呆”是抓住文献便一头栽进去的莽撞;文献读多了,体会到思考乐趣了,但模型构建始终难达标,不免悲喜交缠,亦“疯”亦“魔”;终于试着将想法落于纸上,或可算“能写”;至于“会写”,关乎终极修“仙”,只能“尽当其然,顺其自然”。

大家认为,无论哪一种理解, “用心”都是香菱开启和贯穿“勤学”“善思”“会写”三个阶段的基础。

写到这里,也介绍一下我发表的观点:我在研究路上“受尽煎熬”,有苦有乐。我的基础不好,30岁去美国读硕士学位时,才开始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但我相信,笨鸟先飞,勤可补拙,至今勤奋;我喜欢思考,虽然它常常始于不知不觉,却又无边无际;我相信灵感,尽管它来去无踪,瞬间出现与消失,偶尔或能抓住一点点;至于写作水平,我的体会是多练,人们不是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吗?“言为心声”,我总在努力,可是,将心里的想法落到纸上,“将肚里的墨水倒出来”,至今仍常感力不从心、词不达意。因此,我虽然比较“勤学”,有时或许“善思”,但做不到真正的“会写”,只能说经常“呆”,有时也“疯”甚至“魔”,但对成“仙”则不寄太多奢望。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我和参加讨论的青年学子们都相信,勤学、善思与会写皆无止境,到底是驴是马,得拉出去遛一遛才知道。光有愿望不够,遇到失望也不要紧,要相信自己,更要有毅力付诸行动。

行动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串习闻思,融会于心,付诸实践,我们将继续一起努力! 

2021年10月27日

 

学者简介

周南,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教育部聘任的企业管理学科的第一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擅长以《道德经》来让解释人生哲理、中美文化差异以及现代品牌营销学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道,亦探讨如何以老子的“道法自然”来调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心态,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之道。

⬇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学界撷华 | 上财商学院高维和:赓续上海“国潮”基因,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学界撷华 | 吴晓波:中国管理学术体系,怎样才能更有“话语权”?

学界撷华 | 魏航:新财经,新商科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亚欧更多资讯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