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万小学生学习情况调研结果惊人: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学习后劲更足!

2017-07-26 深圳师者情怀


辅导班,这个令家长又爱又恨,令孩子疲惫又苦恼的名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周末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两天的休息时间忙得比平常上学都累。殊不知,辅导班究竟能有多大的效果呢?而这样的“关爱”方式,是否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呢?


近日,上海市一项关于小学生的调查打破了我们对辅导班原本的期待。该调查显示,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后劲更足。调查结果一出,在家长圈里可就炸了锅,难道家长们为孩子抢报辅导班所耗费的心血和财力,到头来只是白忙活一场?



不上辅导班的孩子后劲更足 


究竟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呢?相信很多家长在纠结一番之后,都选择了“报”,甚至有的是越多越好。


可是上海市教委发布的第三期“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专项调研结果却让很多家长大跌眼镜,为啥呀?因为调研结果显示没有上过辅导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素养多个维度上的表现要好于上过辅导班的学生。


上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究竟差别在哪呢?


数据显示,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博士夏雪梅认为,长期来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

 

而这一点目前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家长反对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之前上学科辅导班,而支持上小学前参加辅导班的家长不到一成。42.2%的家长支持让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尽情玩耍,反对的只有12.9%。



“零起点”为何依然能领跑校园 


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学前辅导班,最根本的是希望孩子能提前打下基础,入学后的学习生活能够不太吃力。而此次调查,家长们却得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不禁好奇,为何不上辅导班的孩子们反而能更有学习的后劲呢?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项来自《扬子晚报》的调查怎么说吧。在2015年高考中拿下江苏省辖市文理科状元的21名考生中,90%以上的孩子学前没有参加任何学科辅导。

 

在被问及上小学前有没有上过幼小衔接这个问题的时候,接受采访的状元们不约而同摇着头。


南通市理科状元、如东高级中学女生孙筱纯说,自己从小和各种“衔接班”“学期辅导班”绝缘,暑假里也没有提前预习下学期课程的习惯。“新学期开学后,老师肯定会用最适合我们接受的方法讲课,如果假期里提前预习了,开学后上课时还要再听一遍,岂不是浪费时间?”

 

那么你可能会质疑,或许只是这些状元们从小学习天赋就高呢,对于普通孩子,“零起点”还能有领跑的可能吗? 答案是肯定的。

 

1

零起点”更利于尊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爱玩的天性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说,学前“抢跑”的孩子并不比“零起点”的孩子有优势。


在教育过程中,她遇到过很多“抢跑”的孩子却产生了各种学习问题。例如“放空型”孩子就是在之前的“抢跑”学习过程中,因为感觉太难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以至于人在心不在,上小学后也习惯于在课堂上“放空”,最后成绩肯定是一塌糊涂;还有个上学前能认3000个字的孩子,虽然上学前已经超过了整个小学阶段2500个字的识字量,但到了高年级,他的综合能力和成绩却不比其他同学有优势。


2

“零起点”更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有教育专家表示,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保持专注,一要通过学习本身的吸引力产生推动力;二是靠他控,如家长的催促或监督。


不上辅导班的孩子反而能够较早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即使在知识储备上是“零起点”,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却更有优势,为之后长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正如一些小学老师所认为,上过学前班和直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相比,在刚入学时可能有一点差异,但两个月后这种差异就没有了。而一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正式上课时反而不专心,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改起来比较难。所以,家长们没必要在意学前班里学的那点“知识”。


3

“零起点”更贴合“育人”本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让儿童满怀对世界的好奇,轻松快乐地出发,比用辅导班填满他们的生活和童年更重要。“零起点”教学,正是从倡导“智育中心”转向关注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也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


与其让孩子们在“起跑线”处累得气喘吁吁,不如放慢脚步,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毕竟用起跑的早晚来裁定人生输赢的确无道理可言。


4

“零起点”更有利于人的持续发展


即使没有辅导班,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学前就是一片空白。坚持在知识领域“零起点”的同时,鼓励孩子在童年生活、学习过程、社会经历等方面有更多的积累,形成较高的“经验起点”“经历起点”“心理起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的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提出“零起点”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禁止,而是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宏大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去办好每一所小学、教好每一个学生。



理性选择辅导班,家长切忌揠苗助长 


“很多学前班感觉在拔苗助长,入学前应是孩子尽情玩耍的年龄段。”不少支持“零起点”、反对辅导班的家长这样说。那么,家长们该如何理性对待辅导班呢?

 

1

学习兴趣和习惯才是培养重点,不要一味追求分数


学习是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要一味地拘泥于看不见的分数。除非孩子在某方面特别有天赋,不然不要盲目跟风报班。

 

学前辅导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在小学教育竞争里帮助孩子们“抢跑”以占据优势,但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人的智力和体力一样,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你在幼儿园就学会了一加一等于几,并不意味着什么,别人到小学里自然就能学会。抢跑,花钱劳力,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2

遵循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不应“反季节”


如何不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现在家长都喜欢给孩子吃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就是没有污染、非反季节的,是自然生长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应该是有机的过程。”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实际是在“催熟”孩子。教育孩子,同样不应该“反季节”,不要太急,要强调“慢慢”两字。家长应允许孩子犯错,不可让孩子过早失去快乐、自由的童年。

 

3

与其给孩子们一味地报补习班,不如多补补“亲情课”


亲子咨询师、情绪辅导师胡晓艳表示:“6岁之前,孩子有很多敏感期,也就是关键期,应该主要锻炼孩子们在这每一个阶段的能力,如果错过这段敏感期,可能今后要用60年的时间才能找回这种能力。”

 

“家长应该和孩子共同成长,在生活中培养亲子关系,通过亲子阅读、锻炼、旅行,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零起点’并不代表零准备,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可以呵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这才是在上小学前应该做的准备。”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说道。

 

对此,专家建议,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对其实施教育,与其给孩子们一味地报补习班,不如多补补“亲情课”。

 

4

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不要擅作主张


学前辅导也不能说完全无用,对于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较慢的孩子来说,学前辅导班可以提前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而一些兴趣类辅导班也能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但现在,一些家长往往是看到别的孩子报班了自己也报,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往往带有盲目性。


家长更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学准备,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就可以更及时地作出判断。父母应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安排好作息时间,也帮助孩子树立自觉学习的习惯。

 

最后小编想说,我们理解家长一片对孩子无私奉献的真心,但这不等于完全替孩子做主报满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在关注学习能力增长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们的心灵健康,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的意愿,才不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来源:名师说)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点击下面蓝字  欣赏更多美文

1. 李镇西:为了不当局长,她用尽了所有关系原创 2017-05-07 李镇西

2. 【震撼了所有学生与家长】高考后如何规划人生?2017-06-15 黄元华

3. 李镇西:个人的尊严高于“集体荣誉”原创 2017-05-10 李镇西

4. 【名师说】勾股定理竟然如此美妙神奇?!原创 2017-05-12 卞新荣

5. 【犀利而深刻的热文】比成绩还是比无耻? 2017-07-12

6. 由中央最高层拍板,2017年9月新学年开学,全国中小学教材全部采用新版本,以对接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 2017-07-12

7.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我不认同北大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017-07-12

8. 总分723分(满分750分):浙江状元的独家分享,对孩子太有用了!2017-07-13




长按此二维码 识别关注本号 

分享更多美文

依托单位

深圳黄元华名师工作室


有意合作者请联系“情怀君家园”园长

黄元华主编

微信:hyh7261917,QQ:2603126632

投稿请发至邮箱:2603126632@qq.com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本号才开办四个多月,就已经深受国内外近百万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喜爱,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次数(含被转载后的)早已突破5000大关!院士、作家、博导、名师等众多专家纷纷赐稿!本号常年恭候各界朋友惠赐与教育相关的大作,投稿邮箱:2603126632@qq.com。有您相伴的日子,情怀君倍感温暖,步履更加坚实,意志更加坚定,胸怀更加博大,目光更加高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