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誉殿堂”—— 第二期

民进省委会组织部 山西民进智慧平台 2020-09-06
🌟做好技艺传承 延续中华文脉🌟

——记文化传承人张彩平、赵国琦、梁虎

编者按

文化传承人,也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山西民进会员中就隐藏着这样三位文化传承人。

张彩平,女,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主任、市北路梆子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四批国家级、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国琦,男,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山西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平阳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虎,男,邓庄丁陶麻笺社董事长,山西华达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平阳麻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庄丁陶麻笺社被授予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平阳麻笺)保护单位。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


【张彩平】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朔州市怀仁县,极有艺术天分的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热爱艺术的父亲极大影响,年仅13岁便进戏校北路梆子专科班主攻青衣。当时,张彩平觉得艺校的生活很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基本功,加上十分想家,便不想继续往下学。但艺校老师对她非常好,练功腿上肿起了疙瘩,老师拿毛巾为她热敷,渐渐地和同学们也融入到一起,便安下心来好好学习练功。
1981年毕业,张彩平进入雁北青年团,1982年以《断桥》中白娘子一角获得了全省最佳青年演员奖。评委们说:“雁北出了一条‘蛇’。”认为张彩平在唱腔上非常出色。《血手印》是北路梆子非常优秀的代表剧,也是张彩平的代表剧之一,同时她也凭着新北路梆子传统戏《血手印》王桂英一角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期间,当时艺校30多个同学,基本上都转了行,张彩平却创办了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发展和传承北路梆子。她说,因为选择了北路梆子,所以一直坚守在这一领域,到现在已经37年了。2011年、2012年,她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怎样让北路梆子这一剧种得到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张彩平为此做了很多思考和努力。2015年,张彩平借助国家艺术基金这一平台,邀请国内著名戏曲创作团队,一起开始了北路梆子《平城赋》的创作,她本人则扮演了主人公冯太后这一角色。她从豆蔻年华演到垂老之年,把北魏冯太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北路梆子的同时,对古都大同的厚重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多年来,张彩平在北路梆子戏曲舞台上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深受专家观众的高度赞扬。张彩平表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应当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望,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北路梆子的推广传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赵国琦】1978年出生的赵国琦,山西临汾人,自幼跟随爷爷在木版年画作坊里耳濡目染,木版年画已经融入血液,大学期间又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学习。2009年,31岁的赵国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年来,在广泛收集旧木版年画的基础上,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整理、创新木版年画。在他的努力下,平阳木版年画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并作为民间工艺品在文化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不仅在工艺上传承,赵国琦更致力于抢救性挖掘。2012年3月,赵国琦在襄汾县邓庄附近的一个集市调查时,无意中发现一个村民用一幅娃娃类年画作为包装纸用。当听说村民家里还有几幅同样的年画时,赵国琦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虽然这几幅年画是次品,但对赵国琦来说是国宝级的文物。将其买下后,赵国琦据此创作了《百子闹春》,丰富了平阳木版年画的娃娃类题材。千方百计拍照复制,是赵国琦抢救年画的一条主渠道。2012年年底,赵国琦在古玩市场上碰到一名收藏了十余幅年画的收藏家,但对方的要价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拍一张照片要500元。没办法,只好拍下来复制。”赵国琦说,“3个月起稿,半年才能恢复一幅作品。”拍照复制工作,赵国琦已经进行了近十年。就连那个收藏家也被赵国琦的痴迷感动了,将其十余幅作品以优惠的价格卖给了赵国琦。一幅幅抢救作品,日日夜夜复原。从1998年至今,赵国琦已修复包括门神类、戏曲类、年俗类、佛像类等年画近200幅,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从2006年开始,他创作的平阳木版年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奖、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全国木版年画联展金奖、中国年画节优秀传承奖等重要奖项。《新版武门神》《新版文门神》和《春节财神》等系列作品广受社会好评。
近年来,赵国琦致力于用新元素创作,引起许多对民俗感兴趣的粉丝关注。他利用互联网开起了微店。2018年,他打算在线上做直播,以打开文创市场。但传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人们对平阳木版年画的认知度越来越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生活,用符合当代人的新元素对接市场......”,是赵国琦在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中创新的感悟,他意识到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20163月开始,他的身影出现在临汾市尧都区的十几所中小学课堂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学习、从事木版年画,让平阳木版年画焕发出勃勃生机。

【梁虎】他,生于麻纸之乡,半生与纸结缘,造出最好的纸是他的梦想;他,在古旧的作坊内,用五年的时间造出了一张合格的纸;他,让一度失传的平阳麻笺重获新生。这个人就是梁虎,1974年3月生,山西襄汾人,曾在临汾市造纸厂工作过,2004年创办了山西华达纸业有限公司,是华北著名的薄页纸生产基地,2011年成立了襄汾县邓庄丁陶麻笺社,挖掘并传承“平阳麻笺”古法造纸技艺,成为北方古法造纸的代表。2013年12月,平阳麻笺被列入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平阳麻笺及其制作技艺在山西诸多省级麻纸制造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山西唯一的国家级麻纸制造项目,并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纸制作技艺(平阳麻笺)保护单位。2015年4月,平阳麻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平阳麻笺)保护单位。2016年3月,平阳麻笺被《赵城金藏》复制工程收藏版指定为印制用纸。梁虎说:“平阳麻笺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有质地均匀、拉力强、耐折、抗腐蚀、吸墨好、保存时间长等许多很好的特性,体现在《赵成金藏》,现在在国家图书馆保存起来,与敦煌遗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号称为图书馆的镇店之宝,《赵城金藏》的纸张就是用平阳麻笺这种工艺做出来的,距今有好几百年了,但是字迹仍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梁虎的邓庄丁陶麻笺社,是一个不大的工厂,没有机器轰鸣,没有人声鼎沸,有的是古朴的歌谣,滚动的石碾,和剁麻、蒸麻、碾麻、搅浆、抄纸等一道道工序都熟稔操作的老师傅们,他们大多年过半百,而“古法造纸”基本上是个力气活,单单剁麻的斧子就有小十斤。当初寻找这些老师傅们时,梁虎可没少费劲。同样,寻找“古法造纸”工具的过程也是历经波折。几年间,梁虎不停的走访老艺人,复原工艺,寻找原料,反复试验,历时五年,终于让平阳麻笺这个传统工艺得以重现。平阳麻笺一经推向市场,立即以其上乘的品质得到了书画界的认可和好评。如今经过梁虎和老师傅们不懈的努力,平阳麻笺生产工艺日臻完善,产品种类不断升级,市场销路不断拓展。
大家都说“市场销量就是王道”,很多人在质疑梁虎,这样纯手工的“土法造纸”能否适应市场不断新增的需求?对此梁虎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说:“我们秉承一个质量原则,就是一定要坚持古法造纸,保持原生态的做法,平阳麻笺从开始生产,到抄成一张纸都是纯手工的,不加任何化工原料,特色就是手工纸,手工纸的特点不是拿手抄出来的就叫手工纸,一定从开始整麻,剁麻,到蒸麻,碾麻,都是手工做的,没有任何添加的纯生态的土法造纸。”2015年,梁虎购置了新的厂区,在他的规划里,这里将成为平阳麻笺的文化产业园。

平阳麻笺的走俏,大大地鼓舞了梁虎。但梁虎清楚,平阳麻笺还远谈不上复兴,它只是刚刚走向重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平阳麻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有坎坷,更有机遇。梁虎说,“积极对“平阳麻笺”技艺进行展示和宣传,激发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好地把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将古法造纸的工艺推向市场,在文化产业推广的路上,感觉自己任重而道远”。

★ 结束语 ★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它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修养。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

文化传承者在将精湛技艺传承的同时,也将文化的沉淀不断发扬。他们在把我们俘获在美的世界的同时,又在这个世界中传承和发扬着中华文化。透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生,我们可以领略到承载、融汇、专注、继承、创新等有关文化的概念。虽不能投身此道,但你我皆可共赏。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第一期↓↓↓

“荣誉殿堂”——第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