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共潍坊市委 潍坊市人民政府 “重点工作攻坚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围绕破解影响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痛点、难点、堵点,把重点任务实化、项目化,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攻坚突破,有力开创“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新局面,现就我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突出思想解放
1.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党校轮训、“学习强国”等方式,以实施“重点工作攻坚年”为抓手,更好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干部解放思想,对标创新前沿,树立全球视野;与时俱进,着力破除陈旧保守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活学活用、大胆实践,研究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务实举措,坚决破除影响干事创业的思想禁锢。
2.拓展干部视野境界。深入实施“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靶向精准培训。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的前瞻性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举办“潍坊干部大讲堂”,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会。上半年开展一次“读书月”活动。瞄准北、上、广、深、江、浙等地区,每年引进一批机关、事业、国企人才,选拔100名潜力大、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分三批挂职锻炼3个月。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全面介绍外地先进经验。广泛开展对标学习行动,找差距、学经验,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全面提升目标定位、工作标准。
3.打造敢闯敢试敢干的政治生态。倡树“四种精神”:潍柴集团“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争先精神,责任到人、全程紧盯、一抓到底的盯靠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钉钉子”精神。发挥“鲶鱼效应”,选树一批思想解放、敢于担当的典型人物,着力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围绕解决“干事后顾之忧”,认真落实容错纠错制度,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对重大问题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担当;正确对待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对表现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的,影响期或处分期满后正常提拔使用。
二、聚力攻坚重点
(一)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攻坚战
4.强化公共卫生制度保障。启动编制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完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以及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高效处置。
5.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监测系统建设,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县级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基础上,提高设施设备装备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市县卫健部门明确专门负责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加强疾控中心专业人才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能力建设,全面落实“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在村(居)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门公共卫生人员。
6.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市级加快建设传染病医院,县级以新建或改造等方式设立必要的传染病专科。总结探索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治疗疑难重症和复杂疾病的方法经验,实施振兴中医药行动计划,建设中医药强市。
7.提升重大疫情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强化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保基金预付,重大疫情患者救治费用不纳入总额控制指标。探索建立重大疫情患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用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目录支付范围限制和个人支付费用。落实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制度,对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定点医院年底前全部纳入异地联网覆盖范围。积极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加快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
8.加快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规划,构建政府、商业、社会相衔接的储备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加快红十字会、人民医院、疾控中心3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二)重点改革攻坚战
9.深化流程再造。全面落实省委流程再造指导意见及12个实施方案。推进“市县同权”改革。深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建立以“前台”为引领、“后室”为保障的集约审批服务机制,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标准化主题套餐。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网上办,年内实现线上预审事项100%、线上直办事项80%以上。开展“数聚赋能”专项行动,优化“潍事通”应用,年内70%行政许可服务纳入手机端办理。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项目审批全部纳入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探索企业开办全程网办新模式,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全面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打造“即应即办、一办到底”政务服务热线品牌。深化机关内部办事流程再造,探索一批机关高效运行新模式。全面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改革监管方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四新经济”建立容新容缺、审慎包容监管机制。
10.深化科教改革。抓住山东省实验室体系重组契机,筹备建设高端装备领域的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体细胞、磁悬浮、粒子束等分院,争创1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新建30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孵化器、产业研究院、园区服务链条,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0家以上。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落实成果处置、股权激励、收益分配等政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1+X”制度试点,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潍坊高地”。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股份制、混合制办学改革,探索“全产业链”集团化办学。组建潍坊市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探索技工院校发展新模式。探索市属高校内设机构去行政化改革。
11.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产业、环保、教育、科技等领域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市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180亿元。各级一般性支出再压减10%以上。研究建立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推行“基金+项目”模式,建立项目滚动接续机制,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发挥投资带动效应。加大政府隐性债务压减力度。制定潍坊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实施意见,理顺金融企业管理体制,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改制。改造提升潍坊市资本服务中心。落实“金融辅导员”制度,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强化市县协同联动,持续推动担保圈“破圈解链”。探索建立企业抵押物重新评估、重置价值新机制。完善首贷培植、应急转贷、纾困基金、无本还续贷、银税互动等机制。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12.深化资源环境领域改革。健全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制定差别化用地、价格、用能排放等配套政策。建设市、县两级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开展多层次评价分析。4月底前出台我市深化工业企业评价改革的意见,10月底前完成分类分档,年底前落实评价结果运用。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商业用地,开展“标准地”供给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能耗、煤耗指标收储机制,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13.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市管企业“国有资产+民营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主业突出的大型国有集团,完成市投资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深化职业经理人制度、“三项制度”、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改革。完善国企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绩效评价制度,重奖贡献突出者,建立常态化末位淘汰机制。建立高位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整合优化涉企优惠政策,推行行业、企业政策清单制度。健全涉企政策出台和调整综合影响评估机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评价。落实面向企业公开承诺和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深化民营企业综合服务保障机构改革,建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平台和联动工作体系。实施企业上市“县域突破”工程,健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14.全面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党工委(管委会)+”模式,由专业运营公司承担产业培育、运营、“双招双引”、专业化服务等职能。调整优化开发区布局,实现瘦身强体,着力提高“亩均税收”。引进企业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或与专业团队合作运营开发区。建立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推进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的薪酬制度改革。4月底前出台潍坊市开发区改革实施方案,7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8月底前完成总结验收。
(三)“三个模式”创新提升攻坚战
15.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认真落实《关于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潍坊先行区的实施方案》,努力在制度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突破。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年内建成农业大数据平台、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内培育产值过10亿元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10家,打造产值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模式,力争年内50%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制定潍坊市农产品品牌目录,集中打造、集中宣传“潍坊农品”金字招牌。持续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活动。
16.突破国家农综区建设。年内编制完成对外合作规划和核心区起步区各项规划,深入实施28项建设内容和11条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0个以上。建设潍坊日本高端果蔬基地、中日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农综区滨海现代农业(畜牧)产业园,推动中日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互认。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年内建成全国性综合信息平台,制定设施蔬菜国际标准建议,编制粤港澳大湾区蔬菜执行标准。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年内建成国际一流实验室5个以上,申报国际专利2项,形成国际前沿技术1项。举办海峡两岸农业论坛。
17.坚决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年内完成5.7万户农村厕所扩面改造。落实省“四五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年内打造1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年内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行政村全覆盖,32%的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四)开放招引攻坚战
18.推动外贸持续稳定增长。加大外贸企业贷款、参展、贸易救济、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稳住外贸基本盘。深入实施“千企百展”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坚持“线上”“线下”并进,深耕欧美日韩传统市场,“一国一策”重点开拓10个潜力市场,确保全年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推动400家外贸企业实现出口零突破。新设境外企业20家以上。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分别重点培育1个国际合作园区。加快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现代化保税港区、滨海开发区服务贸易港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齐鲁号”欧亚班列、“中国食品谷”号铁路冷链班列,畅通国际联运大通道。积极申办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
19.突出招引“(数量)大、(质量)高、外(资)、(世界与国内500)强”。深刻反思研究“双招双引”方面存在的短板,以项目落地开工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提高落实力,着力增强招引实效。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常态化研究推进项目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自上而下、顶格研究。科学调整安排境内外招商活动,健全常态化线上招商机制,推行“基金+项目”“标准地”等招商新模式,全年引进投资过百亿元项目10个以上、世界与国内500强项目50个以上。加强“十大产业”专班、驻外“双招双引”联络处绩效考核,年内分别引进项目100个、50个以上。突破利用外资,年内推动40家以上企业利润再投资,10家以上企业股权并购,新设外资项目50个以上。推动1家企业实现境内上市,力争1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20.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人确定1个人才重点项目。建立“潍坊—名校人才直通车”,实施市属企事业单位面向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吸引大学毕业生来潍就业人数不低于3万人,两年内实现来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倍增。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每个产业领域联系对接一批重点人才、绘制一张人才地图、建立一个人才项目库、举办一次人才项目对接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团队)1000人以上。“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统筹做好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入选数量不少于40人、居全省前列。健全以知识价值和实绩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组建潍坊人才发展集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筹集人才公寓、发放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等多种形式,构建系统完备、全面覆盖、高效便捷的人才安居制度。逐步扩大人才创投基金、“人才贷”“人才保”规模,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才,每个县市区打造人才小镇、博士创业园等人才创新创业综合体不少于1处,重点支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等建设。举办潍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才聚鸢都”“走进大院大所”“高端外国专家潍坊行”“潍坊博士潍坊行”“英才校友潍坊行”等系列活动,年内组织各类引才活动100场次以上。支持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海外建设离岸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等,其全职聘用人员视同在潍全职工作、享受同等待遇,构建“人才飞地”。深入推进“一企一平台”工程,新增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40家。组织1000家企业与100家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新引进10家以上研究院或分支机构,推动100个以上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落地,建成一批创新创业综合体。
21.加快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着眼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强化与省港口集团的全面战略合作,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年内完成3.5万吨级航道维护性疏浚,加快5万吨级航道、疏港铁路及专业化深水泊位、潍坊市小清河海河联运枢纽港等项目建设,扩大容量,海河联运,建设面向渤海湾的特色枢纽港。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抓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创新基地等特色园区,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产业,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申办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打响海洋动力装备品牌。依托“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试验、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推动现代渔业向高附加值、全产业链转型。
22.高标准规划建设高密临港经济区。制定出台支持推动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力争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对接胶东经济圈重点城市常态化联系机制。在临港经济区核心区设立潍坊综合保税区东区,推动临空产业区、先进制造产业区和红高粱小镇“两区一镇”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豪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连续流微通道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星宇新材料产业园、恒大文旅康养城、胶河综合治理等支撑项目落地。
(五)项目建设攻坚战
23.着力培育龙头项目龙头企业。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突破年”,集聚要素资源,强化领导包靠,全力加快歌尔双耳真无线智能耳机、新松产业创新示范、中国物流“两国两园”、潍坊国际文化港等16个省重大项目、48个2020年省新旧动能转换第一批优选项目、220个市级重大重点项目、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落地建设进度,年内全市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重点布局一批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高成长性企业跨越发展,不断增加百亿级企业数量。制定企业倍增发展计划,全力扶持加快发展。抓好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家、省、市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税费、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4.强化重大专项争取和推进。突出抓好对上衔接,积极争取潍柴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浩泰林德液压精密智能驱动系列产品、耐威智能科技大型无人机保障条件建设等项目纳入省盘子。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潍坊北部沿海建设全省高端制造业基地,力争列入全省“十四五”规划。集聚发展高端化工等产业,积极对接中国化工集团,加快推进昌邑石化100万吨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等已争取项目推进。
25.破解项目推进瓶颈制约。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统筹调配能耗、煤耗等指标,顺应土地政策调整,对省、市重大重点项目提前预支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保障项目早落地、快落地。组建督导专班,建立项目动态跟踪推进机制,实行“亮牌”管理,强化项目落地全流程、责任主体全范围跟踪,每月20日梳理形成项目问题清单,每月30日前召开重大项目联席会议,逐一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的难题。保护和激发本地企业投资积极性,做到本地企业投资与外来企业投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六)污染防治攻坚战
26.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深化工业炉窑、涉VOCs企业污染治理,开展全域“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以及商混、铸造行业改造提升,中心城区铸造和商混企业完成关停整治,4月底前完成焦化产能压减120万吨总任务,10月底前完成钢铁行业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任务。优化能源结构,完成30万千瓦以下落后燃煤机组、35吨以下非民生供暖燃煤锅炉、中心城区生物质锅炉关停淘汰工作,实施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压减煤炭消费221万吨。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完成国Ⅲ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抓好扬尘污染防控,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渣土运输、裸露土地等重点领域扬尘防控标准,全面实施深度保洁模式。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9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62%以上,坚决防止进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改善后30名和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20名。
27.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全市70家污水处理厂达到准地表四类水标准,年内完成城区200个小区、单位以及18条街道雨污分流改造。加强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入海排污口清单,开展溯源整治。加快推进峡山水库水源地保护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年底前市控以上河流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48.2%。
28.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做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农用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动态完善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年底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1%、90%以上。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危废企业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到90%。
29.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年底前,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0%。推动南部山区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推进弥河、潍河“两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北部滨海海岸带保护修复,年底前全市完成国土绿化12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0%以上,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审。
(七)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攻坚战
30.突破重点片区。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年内形成总体规划报批成果并提报省政府。加快规划建设“三区一中心”,中央商务区、中央休闲区年内完成规划并启动拆迁建设,中央创新区和市民中心整合建设实现突破提升。完成白浪河绿地广场改造、白浪河(福寿街—胜利街段)绿化亮化提升,推进白浪河国际生态自然度假区阳光演艺项目,推动站南广场片区和高铁新片区PPP项目落地,年内火车站南站房及周边配套工程建成投用。
31.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轨道交通立项,启动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坊至新沂段和明董高速、疏港高速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坊至烟台铁路和济青中线济南至潍坊段、潍坊至青岛段及连接线。
32.破解城市治堵难题。加快建设智慧交通综合平台,中心城区实现交通信号点位联网管理。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启动北海路与通亭街路口立体化交通改造,建成中心城区东、南外环路,完成北海路、宝通街等4条道路快速化改造,完成鸢飞路等11条主次干道和东金支路等22条支路改造提升,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管理平台,中心城区年内建设完成3座以上公共停车楼(场),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前建成坊子、高新综合场站以及潍城、高新公交枢纽站,规划建设50公里城区公交专用道,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33.改善城市环境。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年内开工改造棚户区13918套、基本建成11148套,加大棚改居民回迁安置力度。全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年内完成116个项目、5.5万户改造任务。整治城区低洼易涝点51处,实现城市排水系统性提升。新建一批口袋公园、城市公园、城郊公园。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项目主体工程,中心城区建成1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单位)、300个垃圾分类综合投放点。
34.提升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推进文旅大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吸引力。抓好坊子泰华城、高新谷德茂、寒亭中港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建设,积极培育美食街、酒吧街等特色商业街,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在中心城区打造1至2处夜间消费聚集区。谋划举办一批音乐节、美术节、灯会等夜间文化休闲活动,打造“四季夜潍坊、鸢都不夜城”。
(八)民生改善攻坚战
35.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以及行业政策落实,5月底前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自查评估。强化扶贫领域审计监督,4月底前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各级财政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市级增幅不低于10%。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工。继续开展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6月底前遍访一轮。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营造扶贫领域风清气正良好环境。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加强在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衔接融合。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和即时帮扶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监测预警和动态识别,将可能致贫和返贫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帮扶。
36.坚决兑现民生实事。严格落实市委确定的民生事项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4件民生实事,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37.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5月底前受灾大棚、养殖场全部恢复生产,6月底前完成农村公路、桥梁主体工程及市政公用设施重建。全面巩固提升小清河、潍河、弥河、丹河等骨干河道防洪减灾能力,着力提高寿光南部、青州东部、昌乐北部三县交界低洼易涝区的防洪排涝能力,主汛期前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骨干河道及出险重要河道治理主体工程等6项重点任务。
38.抓好重点社会事业。支持驻潍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创建一批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办成1-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支持潍坊医学院更名“大学”,启动申报山东海洋技术大学,成立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动工建设北辰现代教育示范区。全面开展“健康潍坊行动”;谋划实施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每个县市区选择3-4所镇街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国际足球学校、电子竞技学院,完成县市区体育设施“三二一”工程。完善安全生产防控化解机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生产安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和“利剑2020”行动,确保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
(九)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攻坚战
39.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年底前市、县、镇三级全部建立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年内4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立“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和社区共治联盟。加快突破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街道把工作重心转向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年底前中心城区建立健全3岗18级薪酬体系。大力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新模式。年内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6月底前实现综治中心信息系统上下贯通,年底前落实“平安指数”全域发布利用机制。
40.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深入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强化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年底前实现信访、医疗、住建等领域调解组织有效运行。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包靠化解信访积案制度,年底前实现5年以上信访积案全部“清零”,5年以下积案化解90%以上。
41.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推进“雪亮工程”应用一体化智能化,年底前公共联网视频达到30万路,城市社区一体化联网应用达到90%。年内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打好扫黑除恶“潍坊战役”阵地战。
(十)法治环境优化攻坚战
42.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依法严惩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打击行动。建立“接诉即办”机制,搭建多级联动的企业应诉平台,推动企业诉求第一时间联系解决。建立“免罚清单”机制,对企业非主观轻微违规、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探索“首次不罚”“首次轻罚”。建立“限时清欠”机制,加强对企业债权的司法保护,组织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开展涉企积案集中清理,2年以上涉企积案年底前全部清零。
43.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组织开展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项打击行动、涉金融案件集中执行行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年底前构建起以信用为基础的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对企业按诚信等级实行差异化监管。
44.加强优质高效法治服务。建立“法律服务代理”机制,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每季度开展1次“送法进企业”活动,组建法律服务团年内至少开展2次“菜单式”服务。
三、强化攻坚措施
45.建立工作专班。成立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办公室,设在市委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每个攻坚战设立一个推进专班,负责统筹协调、调度推进,每个专班7-8人,由1名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牵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参与,相关部门责任人及专职人员包靠,明确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具体措施、推进时序、责任分工和考核奖惩。
46.提升攻坚本领。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制定重点培训计划,组织开展50个以上务实管用的专题培训项目。完善落实提升干部专业能力具体办法,在各行各业开展专业“大比武”,及时发现培养有专业能力的干部。
47.注重典型示范。在每个攻坚战中选取部分攻坚成功典型,根据不同领域和层面,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议、编发典型案例等方式予以总结推广。宣传推广各攻坚战的先进典型做法和案例,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打好攻坚战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完善攻坚机制
48.调度督导机制。建立“重点工作攻坚年”调度平台,每个攻坚战形成可量化的任务监测指标体系,实行电子台账管理、项目实时调度和定期监测评估。设立3个督导评估组,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牵头,抽调专门人员,对攻坚战常态化进行调研、检查、评估和指导。聚焦大项目落地、“双招双引”、干部作风、主业开展情况等,及时掌握每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市直部门(单位)重点工作攻坚进展情况、经验做法、典型人物、问题困难、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等。督导评估组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49.成效评价机制。建立“一月一点评”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攻坚战点评会议,每次抽取两个县市区、一个市属开发区、2-3个市直部门(单位)进行现场陈述;分管市级领导、督导评估组逐一进行点评,与会人员进行无记名等级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本阶段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任务。
50.社会监督机制。每项攻坚任务牵头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攻坚任务和进度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实行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每周安排1名市直部门或县市区(市属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公开向社会和群众答疑解惑。发挥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的监督作用,组成工作小分队开展工作问询,两月一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市直部门。开展社会评议,定期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和群众代表等深入一线,现场察看、现场评议。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参与机制。
51.考核奖惩机制。将“重点工作攻坚年”相关任务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发现的突出事例,经认定后按有关规定及时以不同形式表彰奖励。对攻坚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任用使用时优先考虑,对措施落实不力、严重影响整体工作进展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来源:“潍坊发布”公众号
编辑:孙鹏飞
往期文章回顾:
请点“在看”支持我们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