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都百家讲坛第三讲】第一课(下)

2017-01-13 尘封记忆 联都


成联入门第一讲【跨过对句的门槛】

02

这里,我向大家推广一下,如何解读前人作品的方式。

A

CHENFENGJI

尘封记忆

学习前人作品,绝不仅仅的学习前人作品中的一些典故,一些经典句子,一些古奥词汇那么简单。这些当然要学习,但是这些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前辈联家如何说话的技巧:如何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各种修辞手法,运用起承转合的语言技巧,完美表达思绪的方法。学习前人作品,如果只是拘泥于表面的一些字词典故的学习,无异于买椟还珠,入宝山而空回。

下面,我找来几幅前人作品,运用解析的方式,给大家解读一下:

屈贾祠 左辅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
简注]屈贾祠:在湖南长沙。祀屈原、贾谊。亲不负楚:屈原与楚王同姓,始终忠于怀王,不负楚国,最后自尽于湖南汨罗江。疏不负梁:贾谊被贬长沙,为梁王太傅。梁王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自责作太傅未能尽责,伤心痛绝,一年以后亦死去。疏,指贾谊与梁王并非亲戚故旧。骚:《离骚》的简称,为屈原所著,后人称之为《离骚经》。策:贾谊的《治安策》,即《陈政事疏》一文。文章论述当时的政治形势,陈述治安政策,据实说理,精辟透彻,故云可为史。联语仅以三十字,高度概括出屈原和贾谊两位杰出文学家的生平、成就,盛赞其道德文章,贴切自然,耐人品读。见《中华对联大典》

B

尘封曰:

此为祠堂联。通常而言,祠堂联要对所祭祀人物的功绩学识历史地位等等做一下介绍与定位,相当于比较文艺一些的楹联体的简介,同时还要表达出适当的缅怀之意。祠堂联与挽联在定位上是截然不同的。挽联要在追述被挽人平生的基础之上,表达出强烈的哀挽之意。

这幅对联又是祠堂联中比较罕见的合祭祠堂联。所谓合祭,是指把影响,地位都差不多的,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先贤供奉在一个祠堂里,供人瞻仰祭奠。通常在合祭祠堂联的写作中,如何协调好被祭祀人的关系,如何找到被祭祀人之间的共同点(这也是为什么会被供奉在一起的原因),是进行写作的一个主要方向。

我们看这个祠堂,屈贾祠。祠堂在长沙。我们知道,屈原是楚国人,楚国不仅仅是今天的湖北,也包括湖南,以及江南的大部分区域。所以长沙建屈原祠堂是情理之中。贾谊当过长沙王太傅,,长沙是贾谊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长沙建贾谊的祠堂,也是合情合理。

那么两个人的祠堂为什么会建在一起呢?想来他们一定是会有共同之处的,文学地位,政治地位,文学特点,政治方向,个人修养,政治操守,可以进行比较的内容很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比较适于采用比较宏观的,有代表性的比较,而不适于用一些细微的,琐碎的事情来话事。

C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我们看到,作者把上联的视角放在了政治操守上面。作者用屈贾二人在遭受政治排挤的时候,对待君主的态度来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人的共同点爱国忠君真气节。起句的亲不负楚,疏不负梁是句中自对。如果按照今天的《联律规则》,或者说大家所常用的二四六规则来看待这两个句子的平仄,那么这两个句子的平仄是出律的。但是,在前人的作品中,类似的平仄出现得很频繁,尤其是在句中自对的时候。说明前人是把这四个字的句子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今天写联,如果能够协调好平仄,是最好不过,如果类似的自对,尤其是前两字相同的自对,没有办法协调平仄,也可以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只看尾字的平仄。(征联的时候要谨慎,很多初评评委根本就是拿平仄重字的刀子在砍联)。再看下幅: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下幅明显是把二人的文学成就作为视角。什么样的文学成就呢? “经天行地大文章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与天地不朽的大文章。怎么得出的结论呢?骚可为经,策可为史,屈原离骚的地位可以等同于六经,贾谊策论的地位可以等同于史记。

D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作者的视角:政治上的精忠,文化上的高绝。
作者行文的笔法:采用了分总的方法,因为:AB,所以C
作者的修辞手法:自对,互文。还要注意到,作为自对的对仗词语~梁;经~。爱国忠君;经天行地。也是自对的一种形式。里面的~君;天;地这些对仗词语的分类都很严格。大家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自对用词的严谨性。
又一点要注意,对联重了两个字,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或许在前人是无所谓的。现在写对联,争取不要不规则重字。

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三:
1
:追思人物功绩。做到了~政治上的,文化上的。
2
:找出两个人合祭在一个祠堂的理由。明显也找到了。
3
:要有一些祭祀的味道。这副对联在祭祀的味道上,不是很明显。只是通过对屈贾政治文化成就的追思上,流露出一些褒许和感慨。

另:贾谊本人被贬长沙的时候,是因为想到与屈原的相同际遇,在路过湘江的时候,写下了《屈原赋》的。这其实也应该算作两个人能够祭祀在一个祠堂的注脚。但是作者在选材的时候,因为与自己的创造思路不合,没有选用。说明资料是要为立意服务的。与主题不相干的资料再好也不要留下,要果断舍弃。

E

平山堂 伊秉绶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简注]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城北的蜀冈上,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址坐北朝南,登堂眺望,可见金山、焦山和北固诸山。在直观中,似乎堂与山平,故名平山堂。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又称六朝。二分明月:化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天下明月三分,扬州占了二分,比喻当日扬州的繁华。上联旨在写堂之高踞,凭栏远眺,眼界空旷,胸襟开阔;下联旨在写扬州的繁华气象。联语写景抒情,意境壮丽,贴切自然。见《古今名人联话》

尘封曰:

同学们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往往会有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的感觉。下面就用这副对联,演示一下,写名胜联的具体步骤。
    
如果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题目,那么第一步,自然是要首先了解一下平山堂,是一处什么所在: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
这是百度提供的资料。大约可以知道平山堂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

F


另外,关于平山堂,还有许多名人的诗词。比较有名的有: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还有很多的诗词,但是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是这两首。

关于平山堂所在的扬州,则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还有诸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类。

那么现在,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当然可以有很多下笔的角度了。
从立意上讲,可以以写人文为主,风景为辅。也可以写风景为主,人文为辅。还可以兼写风景人文,忆古怀今,用来与自身感悟,思想情绪结合起来,抒发一下个人襟怀,写一副比较性情一些的作品。

G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种写法:
1
、写人文为主,风景为辅:这就需要很多纵向的思维,要多在前人的诗文作品,逸闻雅事上面下功夫。
2
、写风景为主,人文为辅:这是最常见的作法,很轻松,对人文典故这些,要求不多,也最容易切题。
3
、性情联:这是最难的一种写法。对文采才思,胸襟境界要求都很高。而且需要适度的铺排才可以转结到自身感悟,文字会比较多,而且往往写不好,就会偏离主题,失去了悬挂的功用。是最难掌握的。

我们看到,作者选取了以景为主的写法。
作者先是从平山堂的名字入手,平山堂,当然要有山,要看山。于是作者把上联定位在看山。而且,作者在选取用看山来作为上联角度的同时,他也为这青山选取了与之对应的风景明月
平山堂所在的扬州,毕竟是以明月闻名的。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有了上下联的主体了。

那么如何来演绎这青山与明月呢?总不能用青山对明月,就是一副对联了吧。
我们看他的上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这明显是受到了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一句欧阳修词句的影响,于是化用了这一句,来作为上联的内容。这就是化用的功夫。用凭栏,把青山收入眼中,纳入联中。
从欧阳修诗句中可以得到的内容是凭栏看青山

H



那么下联,很轻松就可以得到     “把酒对明月

现在我们看对联从 青山;明月。已经变成了凭栏看青山;把酒对明月。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观赏青山明月的时间是不同的,于是就需要一个时间来界定一下。早上看青山,晚上看明月嘛。于是就得到了下面的字句;
早起凭栏看青山
晚来把酒对明月

但是,这种内容很枯涩啊~只是大致确立了方向而已。还需要进一步的润饰。
明月,什么样的明月呢?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啊。二分明月,才是扬州的明月。
青山,什么样的青山啊,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用六朝山,更能烘托出历史气息以及文化氛围,而且稳切不移。当然,为了平仄,六朝六代是可以随意切换的。
于是又得到了下面的文字
早起凭栏,看六代青山
晚来把酒,对二分明月
这个时候,对联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它还不是一个成品。内容是可以了,但它还不是对联的语言,语言还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韵味。而且平仄也不对~~

I



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才是最能体现文人水平和境界的部分。
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明月在哪里?明月当头啊。青山在哪里?青山到眼前啊。
青山是以何等姿态到的眼前呢?到眼。这就是修辞的运用,把青山拟人化了,顿时给人一种群山叠嶂,排闼而来的气势。至于字,则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空间~~记得我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其时清风入座,明月当楼。纷纭唱和,交错觥筹。因思金谷诗成③,不负良辰之燕饮;兰亭笔就④,足骋大块之鸿游。
文人墨客,把酒月下,总是会演绎出不尽的风流。

J



来回顾一下:
——面对题目,收集整理资料。
——根据风景名胜的特点,确立大体创作方向。
——化用前人文字意境,确立写作的角度。
——一步步扩充内容,使得血肉丰满。
——最后润饰打磨,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鲜活灵动,文采飞扬。
当然,这副对联的作者,未必就是这样一个创作过程,笔力思力因人而异。但是这样一个过程,也的确是一个可以写出中规中矩的成联的过程。尤其是入门级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这种创作方式。相信会有所启迪和收获的。

『联都』成联进阶每周一练[第5期]

  廖智慧楹联作品选粹

  钟宇(冷萌)楹联选粹

  历届网络擂台联赛回顾(3)

  2016年度全国楹联赛事等级奖龙凤榜(前50名)

鸡年纳福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