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邦为什么好听?还记得《钢琴师》中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吗?

2016-03-14 逝如整理 西方音乐评论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各时代的音乐家、作曲家中,肖邦“从一而终”“从一而终”是唯一把他的创作都集中与钢琴音乐创作上的大师。他将他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在了 键盘上,并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将想象力赋予了键盘,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在演奏上,他同样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演奏方法。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是钢琴的一个局限,肖邦却巧妙的利用同音反复克服了这一局限。他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符。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过渡句——魔术般的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的这些总是安排的很自然,音乐就像是自己歌唱出来的。

幼年肖邦在学校弹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56i47aw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还记得上面这部电影吗?——《钢琴师》,影片中的钢琴曲便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我们来听一下齐默尔曼的完整演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77oeeoiw&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无论哪一国钢琴家的曲码(repertoire)里头,肖邦都占着重要地位。原因并不仅在于肖邦的作品和钢琴合适,音乐会和广播电台的听众被肖邦的音乐感动;而尤其在于肖邦音乐的美,在于它的诗意和韵味,在于表情和调性的富于变化,在于始终与内容化为一片的、形式的开展。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非常鲜明,要想很好的掌握演奏方法,必须要了解肖邦作品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演奏肖邦的钢琴作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53awa7m1&width=500&height=375&auto=0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

  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

  《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g小调叙事曲》的开头是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这是讲故事者的开场白,它把我们引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去。第一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一开头就听到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好象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在拨动他的四弦琴。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象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以爱国思想来哺育在敌人营垒里长大的倭尔特。下面的连接部是第一、第二主题之间的桥梁。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这个音调的痉挛式的节奏,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并且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第二主题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象一首优美的歌曲。它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结束部是第二主题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这首曲在电影《钢琴师》中出场了两次:一次是斯兹皮尔曼在医院躲藏的时候。见下图的场景。


    第二次是在遇见德国军官的时候,弹奏给那个德国军官听的,如下图:




第一部分 总论

 一、肖邦创作道路上的转捩点和戏剧性作品的成长

 二、肖邦叙事曲体裁的渊源和特征

 三、肖邦叙事曲的戏剧性结构

 四、肖邦叙事曲与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关系

第二部分 分论

 一、第一叙事曲

 二、第二叙事曲

 三、第三叙事曲

结束语

附录:专有名词原名译名对照表




    了解了《第一钢琴叙事曲》,来看看学术界对肖邦钢琴好听原因的总结吧:   


    一、肖邦钢琴曲的特点

       肖邦的钢琴作品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类具有浓厚的乡土音乐情趣,单纯、质朴,另一类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有的则篇幅较大。波罗奈兹舞曲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感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前奏曲和练习曲这两种音乐体裁虽然早已存在,但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其共同特征是它们所具有的那种非常情绪化、个性化的浪漫主义气质。除少数例外,它们基本上都是织体相对统一的、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然后再各自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而其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写照。夜曲与圆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特点是:悠长、典雅、伴随着大量装饰音的抒情旋律,富于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精心雕琢的精细织体,以及由这一切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情景之间高度交融的音乐境界。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贡献是使这种原来的市民音乐体裁进一步艺术化、高雅化,赋予它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气质。谐谑曲与叙事曲在肖邦的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体现了作曲家驾驭这类体裁创作的高超能力和才华。

二、肖邦钢琴曲演奏特征

    肖邦的作品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其他作曲家,他的作品对声音,声音的类型,发音和声音产生的方法都是很重视的,因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优美的声音

    肖邦的音乐作品是由一定数量的旋律情节组成的,这些旋律情节一起导致了他的音乐有无数种的阐释。而声音的特色正是他最主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人们称肖邦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肖邦音乐那无与伦比的动人魅力是从声音中体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肖邦处于浪漫主义初期阶段,但他作品的声音不同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如舒曼李斯特]的声音。因此,重视和理解肖邦音乐作品的声音控制是演奏好其作品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2.装饰音的演奏

    肖邦对于他的旋律经常给予细节处理上的变化,最主要的是富与灵感的装饰,使乐曲进入诗意和梦幻般的意境,使旋律得到发展。肖邦的装饰音本身就是旋律。肖邦的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的优美,反而大大加强了旋律的表现力,并造成了肖邦旋律中那种川流不息的强烈动感。


3.速度的处理和踏板的使用

    踏板使用的种类和程度一样,随着作曲家风格的成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肖邦的声音,像演奏技巧中的其它因素,即;速度,自由速度。自由速度是调节音乐事件进行的艺术,是要求异常细腻,很困难的艺术----即隶属于肖邦钢琴作品演奏中富有代表性的系列特点。它受运动的特殊对称规律的支配,即出自短暂的偏离基本速度的‘进入’和‘退出’的运动而形成的自由速度,听起来就好像自然讲出来的一个词或者整句话。自由速度与每个歌唱性旋律都不可分的,要采用一些声乐的“手法”[如推迟音程步法,延长上方声音和附点音符的节奏值,强调声音的抑扬顿搓等等,也是肖邦创作中非常突出的特点,那么踏板的使用是发掘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和声、复调的运用

    肖邦的音乐中存在着独特的多声部和具有旋律特征的有趣的低音声部线条以及内声部有趣的和声细节。强调出这一织体的多个层次可以大大的丰富声音的总体形象。所以应该关切肖邦音乐的多声部现象,也就是复调音乐 。肖邦的复调音乐出现比较短,大都是在主音音乐段落里。这些证明肖邦的对位技巧十分高超。如降A大调幻想波洛涅兹舞曲op。61第66至76小节是四声部复调音乐。肖邦作品的主音音乐织体中旋律占据优势使演奏者要制顶出技术手段,以便能最“引人入胜”的显示出旋律美来。旋律应该由低音声部和悄悄引入的补充声部所支持。其任务是借助力度、速度和音色等手段来反映作品的全部声音财富,这财富源于唯一的肖邦式的和声结构、精致的转调、半音音阶、等音变换和各种各样的终止式。


三、肖邦钢琴作品分析

    肖邦是音乐文化中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他的旋律是一种综合性旋律,即把丰富的声乐音调、器乐音调与生动的说话的表现力结合在一起。在叙事曲的旋律创作中也体现了他这种综合性旋律特征。 

1.声乐性与器乐性旋律 

    如《第一叙事曲》中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尾声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个每句为4小节的四句体,非常方整。第二个段落从第224小节开始,它是前面第216-221小节的重复。第三部分是尾声的尾声,在长长的音阶从下快速把人抛向高空,有迅速的坠落,主部的悲剧主题交织在激烈的动荡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双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中,结束全曲。 肖邦是音乐文化中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他的旋律是一种综合性旋律,即把丰富的声乐音调、器乐音调与生动的说话的表现力结合在一起。在叙事曲的旋律创作中也体现了他这种综合性旋律特征。声乐性与器乐性旋律 “声乐性旋律即凡是以从容不迫地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或旋律片断),我们听起来都是歌曲性的、声乐性的;器乐性旋律即凡是有难唱的比较复杂的音程、有大的跳进或半音进行的旋律,我们听起来都像器乐性的。”肖邦的旋律就想是在歌唱,而且那样富于表现力。肖邦不仅熟悉而且喜爱歌剧,他把当时歌剧中的许多因素通过某种方式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肖邦加花的装饰音没在旋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斯特评价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条的优美。”在肖邦的音乐中,旋律是他最主要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法,即使是《第一叙事曲》中最富戏剧性、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激动人心的力量首先仍然来自旋律。因此,在演奏肖邦作品时,重视旋律的弹奏和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演奏时,首先要保证旋律突出,使听众从头到尾清楚地听到旋律的进行,使它不被和声、伴奏声部及低音所淹没。 


2.肖邦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演奏肖邦的作品应该是严谨的,这种严谨并不是死板,不是限制演奏者的表现,而是应当忠实于肖邦原来的意图。肖邦的创作非常严谨,逻辑清楚。虽然《第一叙事曲》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情绪变化,但是音乐非常严密,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冲动。所以,重视和严格遵守肖邦所标明的速度、力度以及其他表情记号,是正确表现肖邦音乐的一个关键。《第一叙事曲》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肖邦的性格,它表明了肖邦的浪漫抒情的诗意与激烈、英雄的性格是同时并存的。我们不能把肖邦某些作品所表现的优美、华丽当作这就是肖邦风格的全部。肖邦的音乐所表现的范围极其广阔,他音乐中所流露的思想和心理活动非常复杂,要完美地演奏肖邦的音乐,必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肖邦的生活、思想、心理活动以及详细探索肖邦的创作构思。 

肖邦逝世

*原题:分析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