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一讲我所知的医学院解剖课堂
小编,作为一个医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以学生的身份第一次了解解剖课堂。而后,研究生的时候,专业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以助教的身份给医学生本科生上了几十个学时的解剖操作课,第二次体验了解剖课堂。体会颇深,给大家分享一下。
1.我们解剖操作课用的是尸体标本,老师要求,统一称其为“大体老师”。课堂期间,必须严肃,不可嬉笑打闹,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考试不及格)。由于尸体来源的问题,以及医学生的扩招,我们大体老师的使用从最早2个人使用一具到现在的12人共用一具。因此,现在的学生对于操作的机会十分珍惜。我当助教的时候,学生们经常在晚上加班学习,希望能够将神经血管走形和肌肉辨识得更清楚。非常辛苦,但是大家学习的热情都非常高。
2. 现在科技发展迅猛,开发了很多虚拟的3D解剖台,可惜学校依然还没有更新这些设备。与以前不同的是,增加了很多3D打印的各个器官的模具和学习解剖的软件,可以作为大体老师的补充学习工具。学医的同学都知道,解剖课要求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借助这些模具和软件,可以增加记忆的效率。
3.解剖课堂,长久以来,不变的是对大体老师的尊敬,不变的是医学生入门对知识的渴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艰苦条件的耐受,慢慢退化了(学生越来越“娇气”了)。大家都知道,大体老师是长时间被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有非常强烈的刺鼻的气味,时间长了还会流眼泪。科里的老教授说,他们当年学习的时候,不带手套,徒手操作。10年前,我们学习的时候,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戴了一次性手套操作。而等到我当助教的时候,学生们已经一个个戴上了浮潜面镜,把鼻子和眼镜都保护起来了。不知道,再过几年,是不是要佩戴防毒面具了……
4. 开始上解剖时,会害怕吗? 说实话,自己确实没有害怕过。老师为了降低大家的“不适”的程度,将大体老师的头部用塑料袋包起来。真正要解剖头颅的那节课,打开塑料袋,还是有点不适应的。
5. 大体老师常常不是“完美”的。由于大体老师的来源不同,身体经常有些部位会出现损坏。再加上标本处理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标本存放时间过长等等问题,经常有很多部位学生无法解剖学习。同时,以后尸源会更加紧张,因此,大体老师配合高科技的解剖软件的教学模式是解剖课堂的必然发展趋势。
现在离开了解剖的科室,以后,恐怕也没有机会再教学生解剖了。这个带领我走进医学殿堂的启蒙课程,还是值得深深的怀念的。